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334063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 .浏览全文,完成下面两小题。(多媒体展示,学生独立完成。)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是必要的。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A.发育B.培育C.酝酿D.孕育)果实的季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得多。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J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

2、“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明确:BDB(2)A(B项,“后者”是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前者”是指“1741年到1750年10年”。C项,应该是拟人修辞。D项,应该是“差异怏定“物候2 .教师小结,导入新课。师述:文中说“物候

3、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J那么,它的“意义”究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去寻求答案吧。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一)浏览全文,思考问题。1.教师设问,学生边浏览课文边思考。问题: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问题: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问题: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 .指名回答,教师归纳。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预报农时

4、,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3,继续追问,指名回答。设问: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二)深入理解,合作探究。1.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探究题,学生自由组合探究。问题:课文第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问题: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问题:“经

5、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4):“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问题: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问题: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3 .代表发言作答,教师归纳小结。明确:举了三个例子。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

6、若干天。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5)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

7、意义的。三、拓展延伸,课堂研讨。1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2 .本文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明确: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

8、,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

9、”“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

10、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3)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

11、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J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

12、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四、课堂训练,能力提升。调动积累或与同学交流,写几句有关农事的言语,让大家分享。示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2)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大雨)。勾勾云,雨淋淋。要想萝卜大,处暑把种下。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二题和“积累拓展”的第四题。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