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45972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7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课 程(教什么,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第一节 课程概述,二、课程的分类,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一、课程的一般概念,四、有关课程的理论争鸣,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一、课程设计,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二、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第五节 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二、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一、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一、课程的概念,古代:我国始于唐宋期间,定义:广义:是指

2、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所有学科)的总和及 进程安排。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等。(是否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家庭作业)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狭义的课程就同教学科目(学科)成为同义语。,课程来自拉丁语:“跑马道”。作为教育学科专门术语,指学生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西方始于斯宾塞的书中,(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长期以来,国家统一课程设置,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弹性,以后逐渐放权。,一、国家课程:一级课程,二、地方课程:二级课程,三、学校课程,二、课程的类型 P157,(二)基础性课程、拓展性

3、课程、研究性课程(根据课程任务),1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共同的、必修的,2拓展性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3研究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培养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2活动课程,(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对学生的知识、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1显性课程,2隐性课程,三者关

4、系:,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是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是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对基础性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增 益促效的作用,三、影响课程制定的因素,科学知识的进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儿童的身心发展。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社会需求(此中社会指: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

5、)决定课程发展的方向。社会对课程的需求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四、有关课程理论的争鸣,(一)人本主义与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P163)1、人本主义课程思想的发展:古希腊 近代:卢梭、杜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马斯洛、罗杰斯2、人本主义课程主张:(1)课程有益于人格尊严、实现潜能、培养理想的人(2)强调统整(integration)(3)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要求来确定课程,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1)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课程4、代表人物:洛克,迪尔凯姆(1)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学校课程应成

6、为维护社会平衡及其结构的手段(2)迪尔凯姆认为: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会分层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对学生的帅选实现的。5、社会再造主义课程理论重视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强调课程在维护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但对主体的个体意识不够重视。,(二)学科中心和活动中心理论(P163-164)1、主张:2、发展:3、观点:4、评价:,(三)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P164)1、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斯宾塞2、主要观点:,(四)课程开发的结构模式和过程模式1、代表人物:布鲁纳&斯滕豪斯“结构模式”&“过程模式”(P165),一、课程目标,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二)课

7、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合目的性;2、合科学性;3、合发展性;(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泰勒原理: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科书,A、教科书的构成:目录、课文(主体)、图表、注释、附录和作业。,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教材通常被称为教科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文字教材、音像教材),B、教科书的作用:1、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掌握知识、预习、复习、作业及扩大知识面,老师帮其利用);2、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研究它并发展它);,C、教科书编制:1、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内容的基础性;3、教科书的

8、普遍适应性;4、顺序性(学科及受教育者);5、体现衔接性(各学科及同一学科各年级)。,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的概念,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哪些课、顺序、课时;迁移性和生理适宜性);2、分析教学任务(认知、情感和技能);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立性、稳定性及灵活性等);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一、课程实施,(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教师的特征 3、学校的特点 4、校外环境,二、课程评价,(一

9、)课程评价的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对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二)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功能:诊断、修正、决策,(三)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课程目标实际结果修改计划或目标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无目的评价)3、背景(主体、对象及环境等)、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四)课程评价的过程 1、确定课程现象;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五)课程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与访谈 3、纸笔测试 4、表现评估,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一、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一)课程结构日趋

10、合理化(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三)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课程观念理性化 课程建设现代化,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四)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五)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国外的做法是:一方面加强理论课中的实践环节,如在数学中增加收集、组织和翻译数据以及建立数模等活动。一些国家的实验室还配有专门的教室,学生可以边实验过听课,效果很好。另一方面是加强劳动训练和基础的职业技术课程。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一反传统将技术课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并要求地方妥善安排落实实用性和职业性的课程。苏美日等国也通过各门学科给学生提供综合技术基础知识。给学生以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定向指导,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