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48453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越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跨越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跨越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跨越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跨越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越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越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跨越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新课程改革下历史学科的备考,宜昌市夷陵中学 曹红梅,内容提要,跨越命题与教学的“鸿沟”,一、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二、高考命题考察的主要方向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五、学科能力层次化训练六、关爱每一个学生师德,高考命题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一、高考命题学术和专业性太强。二、人文学科的“非唯一”的特点。三、解题思维方式不同。湖北省改卷紧扣答案,踩点给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一、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一、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高考折射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变化:1、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2、新课程教学内

2、容的客观性3、新的史学观念与旧史观并行4、关注的内容生活化、平民化5、新材料、新情景,且材料解析题容量大6、能力立意指向明确,能力层次要求提高,一、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夷陵中学的近三年高考成绩:2008年高考质量奖文科一本(不含特长生)均分最高分夷陵中学 二等奖108人 50、7670、5宜昌市 42、9173、5湖北省 41、82772009年高考质量奖文科一本(不含特长生)均分最高分夷陵中学 一等奖137人 55、2982、5宜昌市 46、2974湖北省 44、60 70、52010年高考质量奖文科一本(不含特长生)均分最高分夷陵中学 一等奖66人 44、5374、5宜昌市 36、3

3、068、5湖北省 35、3764、5,二、高考命题考察的主要方向,1、四大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新材料新情景),调动和运用知识(基础知识活学活用)、描述和阐释事物(学科语言规范准确,史论结合)、论证和探讨问题(比较、分析、概括等,学科认识客观辩证、全面深刻,基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六大命题指向:基础知识的掌握、历史概念的理解、材料信息的充分运用、时代特征的宏观把握,知识视野的开阔、学科观点的运用。(新课改地区:史学研究方法)3、三大解题难点:学科观点、人文素养、专业语言。,二、高考命题考察的主要方向,例:知识视野:08年山北水南,09年司马、司徒等官名,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材料信息:新材

4、料新情景为基本形式。10年雕印文化传播方式、美国内战中的民有、民治、民享政府永世长存等。时代特征:一套试卷中所占比重最大。1750年前和后的英国、1913年辛亥革命中的老农、1830年的英国等。历史概念:双十协定、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等。,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1、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略)2、知识建构(略)3、单元小结:时代特征的宏观把握十分重要4、重难点突破(用材料突破)5、新教材补充(岳麓版、新人教版和新人民教版)6、新史观、新视野,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用材料突破重难点例:多角度看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意义(1)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斗争的继续,是一次思想文化补

5、课,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从经济改革(洋务运动)到政治改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文化改革的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2)从中国与世界文明主流的关系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运动,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主流全面接轨的运动。(3)从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选择与努力方向看,它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又是争取人的独立、自由与权利的运动。(4)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有相似之处,但对科学文化的推动力远不能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呼唤中国人摆脱奴隶状态,成为自主、自由的人。它首先是公民的人权诉求:要有“自谋温饱”的经济自由;“自陈好恶”的言论自由;“

6、自崇所信”的思想自由-与此同时,它又是现代道德的诉求:“以自身为本位”,确立“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为什么要如此猛烈、持久地批判以三纲为中心的中世纪意识形态?不摆脱它的束缚,就不会有以自由为核心的人权,“以自身本位”的现代人的独立人格,更并不能有民主、法治和宪政。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诉求。“立德立功,首当辩此”。,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把中国放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去考虑。于是,以西方现代文明为参照系,有沉痛的民族自省和对中世纪意识形态的猛烈鞭笞。“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立所不能,亦且势力所

7、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家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尽同,但不思驱其国家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驱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自编设问和拟定参考答案:(1)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进行“民族自省和对中世纪意识形态鞭笞”的?(3)分别在亚洲范围内各举一例说明“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4)举两例说明“西方文物制度,形式如何不尽相同

8、而遵守共同原则之精神?”,新教材的补充:岳麓版教材、新人教版等 例1、铁路运输不仅大大增加了对煤和各种重型产品(铁轨、机车、车厢等)的需求,而且使货物更快地由工厂运达销售地,从而缩短了货物销售时间。铁路的兴建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铁路旅行的盛行不仅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使永远一去不返了。”,课程资源,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三、国家课程

9、校本化学案,例2、关于军机处的影响的表述旧人教版: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岳麓版: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新人教版: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欧美工业化国家生产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产品;同时,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贸易得到很大发展,而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

10、发明进一步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材料二 最初,贸易增长主要发生在欧洲内部。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此后,贸易自由化通过签订贸易条约和关税协定扩散到法国、比利时、德意志、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此外,欧洲与海外殖民地及其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材料三 在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中,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长期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其他国家爱共同满足它的多种需要;随着欧美其他国家相继完成实现工业化,他们开始分享英国这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材料四 除了商品在国际间流通外,人口和资本在这一时期也大规模流动。在19世纪,大约有6000万人离开欧洲到海外定居

11、。这些国际移民给移入国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以上补充材料均选自岳麓版新教材)(自己创设题目)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主要的新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特别是专题复习。例:中国近代现代史分为侵略史、四大阶级的抗争和探索史,核心:近代化其中,中共对革命道路和建设的探索以两大史观统帅:传统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革命史观: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理论

12、基础。它强调,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运用革命史观分析中国近代史的两大注意事项:1、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调整政策、策略厘清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民族独立与民主富强的关系2、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运用阶级分析法对历史

13、事象的定性分析,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案,现代化史观中的政治民主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历史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其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社会组织整合化)。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人民政协民族区域制度1949年人民政协基层民主制度1998年(新人教版),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一、自主、合作、探究:强调两点:1、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2

14、、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选择一两个问题说深说透,新课程观认为:历史教材不是唯一的历史学习资源,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物质的、人力的、直接的、间接的、有形的、无形的所有因素和条件。大体来说包括有:教材、教师、学生、场地、媒介、财力、环境、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社区、历史遗址、文物等直观的课程资源;还包括:时间、知识、技能、经验、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课程资源和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等无形的课程资源。教材相对于教师而言,是教本,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学本。“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例1:教材中19世

15、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内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某些发展,1895年到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总投资额为一千二百多万元,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原来基础较好的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城市的工业,有所发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近代工业。在这期间,中国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其突出,1899年中国自办纱厂的纱锭总数,比1895年增加将近一倍。设题:根据教材归纳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正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不唯教材,不死抠教材,但合理充分运用教材。,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用教材”例2

1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如企业政企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1、评价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2、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主要表现。3、理解改革的含义和根本目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17、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指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同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于市场结合起来。这一改革,还包括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搞活企业;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改变流通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方式;流通体制;分配方式和政策。,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整合教材”例1: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早期资产阶级革

18、命。后者: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资产阶级内因(经济、阶级、思想等)、外因(旧有生产关系的阻碍)、直接原因。经过:领导阶级及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形成反封的同盟、革命纲领、主要阶段和战役、艰难曲折性等。结果:法治确定资本主义制度。影响:性质、对敌对势力、对自身(政治、经济、思想)、对世界等。,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例2 第二单元整合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三股进步潮流-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例3 二战后的历史以国际关系和三股进步潮流的各自线索整合开展单元复习效果更好。,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特别是要运用新史观整合教材。例:用现

19、代化史观整合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整个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内容,后者全球史观也十分突出,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还可以将中外历史联系成一个整体。还有新的史学成果,如对封建社会的界定、焚书坑儒、去殖民化、对意识形态的淡化、对政治体制的优劣的争论、对历史现象出现的多元性的认识,等。,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三、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产生历史问题的五大方式:1、历史要素的构成2、课文表述中的理解3、前后联系4、中西比较5、热点综合例: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对其作了明确的阐述,其中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深对历

20、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世界意识”等内涵。高考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关注人文素养,体现课改精神,必然会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二)热爱祖国,弘扬文化的民族意识(三)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四)求同存异,服务世界的世界意识,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教育。李约瑟说“在中国,历史为万学之母。”历史本身有大量的

21、蕴涵情感因素的事件、人物或恒言警句。如:班超投笔从戎、立马横刀;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使人产生豪迈之情。万里长城横亘神州;千里运河纵贯华夏,使人产生自豪之感。苏武“吞毡饮雪,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傲骨;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使人产生敬慕之情。窦娥对苍天大地的质问与控诉、蔡文姬归途中心酸的哀歌,使人产生悲切怜悯之感。包括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的悲壮历史,都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好材料。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人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所在。,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5、培养综合意识: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文化常识与语文常识;政史地三大学科的真正渗透)例:20

22、09年全国卷一的第37题取消农业税,2010年全国卷一的第22题地图与珍珠港事件等,跨学科综合意识,学生更强更有方法。,五、学科能力层次化训练,1、开设选修课,补简明通史内容(如秦汉部分)及文化常识2、材料型选择题隔天12道(先做方法指导运用),限时训练,考试说明: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一道材料解析题,阅读,抓住主旨,提取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辨别历史,结合所学,阐释论证,归纳演绎,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各项能力解决问

23、题常感困难,难以完备,做题后普遍感觉没有绝对的把握。高分学生解答材料题尚存在“活题死做”的现象,思维不开阔,要点不突出。,五、学科能力层次化训练,五、学科能力层次化训练,3、材料解析题突破(见历史教学李明海老师的文章)1、归纳概括类 2、分析说明类 3、比较说明类 4、评价类 5、启示类 6、理解类,材料解析题目的做题一般步骤:,1、阅读问题,明了此材料题大致内容和问题指向,可节约时间。2、阅读材料,划出有效信息(特别是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不可忽视材料所提供的时间(所学知识阶段特征是解题的基础)、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判定其所处的时期、阶级或国家利益的代表、观点等)、出处(反映材料观点所站的角度)

24、等。3、综合所有材料信息,明确材料的核心探究问题,为命题中心,如一篇作文的题眼。4、审题,充分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做答,注意每段材料一定有其价值,多角度分析问题很重要。5、有效信息与知识结合(找准切入点,迁移知识,转换问题),论从史出(史实论证)。6、做答规范不容忽视:按分付劳、提示语(答题项)、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概念的关键得分,语言简洁明了)、书写清晰、学科语言等。,材料解析题六类解题方法,第一类:归纳概括类难点:一般都能动笔,不能充分利用材料或所学知识信息,不全面。方法:审题分层次,力求完备归纳提炼,历史学科语言做答第二类:分析说明类难点:对知识的延展不够,分析认识问题不全面。方法

25、:知识横向所处阶段的相关内容,纵向此事物的发展过程等,多角度分析问题,第三类:比较分析类难点:不能抓住中心问题即结论,比较角度不完备,史实论述不精准。方法:明确结论围绕中心(一次一个点)确定比较项(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背景包括原因、经过包括领导阶级、性质等、结果及影响)史论结合证明。特殊类型:图表式、曲线图、柱状图等难点:不能完整把握图形所赋予的信息,及和所学知识的结合.方法:注意所列信息项-阅读起点-转折点-终点与所学结合(时间-时代特征),第四类:评价类难点:历史基本观点的缺乏影响对历史事物的判定,逻辑证明不充分。方法:判定观点(辨证客观同时抓住主要矛盾)史论结合多个角度证明上升观点的成

26、因。注意:开放式问题。第五类:启示类难点:不能围绕中心,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不够或表述不到位.方法:就事论事对现实的借鉴。注意思维的提升,如从粮食问题农业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第六类:理解类难点:不能找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分析题意多角度阐述,五、学科能力层次化训练,分析,历史学科的精髓 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思维能力是分析和综合,笔者视之为历史学科思维的精髓和动力。所谓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过程。分析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思维的品质和质量,关系着能否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以分析法的科学运用为条件的。历史的发展和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是一个由部分有机联系而成的一个统

27、一的整体。各个不同的部分以不同的结构形式形成整体,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功能。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就是结构决定功能。正因为客观事物本质存在着整体与部分,所以我们在头脑中反映客观事物时,就能够将它们分解开来,分别进行认识。具体方法6点:,五、学科能力层次化训练,分析,历史学科的精髓。具体六点方法:1、分析材料信息2、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3、分析问题的一般角度4、时代特征是思维的基础点5、比较中把握事物的本质6、基本历史观的运用,五、学科能力层次化训练,4、师生共同编制试题5、规律性认识的总结探究例: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般认识 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28、的。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进步性和反动性之分。3、民族关系的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4、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了我国民族史上的主要内容。5、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对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6、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关系史的范围,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政治史的内容。7、包括分析其影响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对两者之间,对整个民族和国家等。,五、学科能力层次化训练,5、规律性认识的总结探究例:近代现代史中

29、的一般观点宏观的:1、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2、社会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3、近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机器大生产)、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思想的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4、人类社会由孤立走向整体,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贯穿世界史进程。所以,应经常以全球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历史。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本国国情,才能可持续发展。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是:中国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和平民主、情感道德等。6、判断事物的标准应区别道德情感层面的标准和生产力的标准,如评价圈地运动和西进运

30、动。7、肯定历史事物和人物的一般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历史潮流、民心所向。,六、关爱每一个学生师德,1、学生成长导师制2、知识视野的补充、书籍的阅读 例: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杨宁一主编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 世界文明史马克杳 欧洲文明十五讲陈乐民主编 中国历史十五讲张岂之主编 国史大纲钱穆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3、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的培养4、尖子生注重细节、作业面批、问题的交流,历史复习备考的建议:1知识系统化,突出重大历史时间、事件与概念。2强化运用材料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把握“热点”、“冷点”和周年纪事,提高综合意识。4加强文字组织能力的训练,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感谢大家!敬请批评指正!宜昌市夷陵中学 曹红梅,跨越命题与教学之间的“鸿沟”,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