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原理差错编码控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51886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讯原理差错编码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通讯原理差错编码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通讯原理差错编码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通讯原理差错编码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通讯原理差错编码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讯原理差错编码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讯原理差错编码控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差错控制编码,主要内容纠错编码的原理线性分组码循环码,重点检错、纠错的概念分组码的结构汉明码循环码,11.1 概述,11.2 纠错编码的原理,11.3 常用的简单编码,11.4 线性分组码,11.5 循环码,作业,11.6 卷积码,习题 11-1、5、7、14,作业,11.1 概述,检错重发法,11.1.2 差错控制的方法,11.1.1 编码的目的:提高信号抗加性干扰的能力,干扰种类:加性 克服方法:差错控制编码,加性干扰的特征:,突发信道:出现错码成串集中。,混合信道:前两者中和。,乘性 克服方法:均衡器,随机信道:出现错码是随机的,相互间统计独立。,反馈校验法,前向纠错方法,定义

2、,误码率标准,CCITT 建议的误码率标准,检错重发法:在接收端检测出错码时,通知发端重发信号,直到接收正确为止。此方法只能判断是否有错码,不能判断具体的错码位置。所以,只能检错不能纠错,且需要双向通道。,前向纠错方法:在收端检测出错码时,可以确定错码的位置,并予纠正。此方法只需要单向通道。实时性好,但设备复杂。,反馈校验法:接收端将收到的信号原封不动的发回发端,由发端将其与原发信号相比较,如果有错则重发。这种方法需双向通道,效率低,但设备简单。,在信息码序列中加监督码元(也称纠错码),自动请求重发系统(ARQ),11.1.3 差错控制编码的原理,不同的编码方法,有不同的检错或纠错能力,监督码

3、元越多,检、纠错能力越强。,由于信息码元是随机序列,收端无法预知信号状态,因而无法判别接收码是否有错。增加了监督码元之后,监督码和信息码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关系,因此,收端可以利用这种逻辑关系发现或纠正存在的错码。,自动请求重发系统(ARQ),工作过程:,3)重发控制器收到重发命令时,控制输入缓冲储存器重发一次当前码组,否则发送后一码组。,2)收端解码器检测出错码时由指令发生器产生重发命令传给发端,同时发出删除命令,删除输出缓冲器内容。,1)收发正常时,重发控制与指令发生器不工作。,优点:1)监督码少,占总码的(20%)2)对各种信道有一定的适应能力。3)成本及复杂性低。,缺点:1)需要双向通道

4、2)干扰大时系统可能处于重发循环中,效率降低 3)实时性差,11.2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11.2.1 分组码的概念,11.2.2 分组码参数,例:天气预报,11.2.1 分组码的概念,特征:分组码中的监督码元仅监督本码组中的信息码元。,分组码定义:将信息码分组,为每组信息码后附加若干监督码元形成的码集合。,分组码检错、纠错能力的体现,结论:虽然接收码组有错,但接收端无法识别。,讨论,建立分组码 A,错 1 位,错 2 位,结论:只能检测出 1 位错码,但不能纠正。,禁用码组:非信息码组,许用码组:有效信息码组,结论:能纠正 1 位错码,或检测出 2 位错码。,建立分组码 B,错 1 位,错

5、2 位,k:码组中信息码元的数目。n:码组的总位数,又称为码组长度。r=n-k:码组中监督码元的数目。,结构,符号(n,k),码长 n=k+r,k 个信息位,r 个监督位,码组重量,码组中“1”的数目,11.2.2 分组码参数,码距 d:两个码组对应位数值不同的码元个数称为码组间的汉明距离,码距与码集合检、纠错能力的关系,例:码组(a2 a1 a0)=1 1 0(b2 b1 b0)=0 1 0,码距的几何概念,码距是 1,最小码距 d0:码集合中任意两两码组间距离的最小值,(0 1 0),(1 1 0),(0 0 0),(1 0 0),(1 0 1),(0 0 1),(0 1 1),(1 1

6、1),选许用码组:0 0 0 0 1 1 1 1 0 1 0 1,令 n=3,共有 8 个码组,沿立方体各边行走,4 个码组的距离均为 2 个边长,d0=2,检测 e 个错码,要求最小码距,纠正 t 个错码,要求最小码距,纠正 t 个错码、同时检测 e 个错码,要求最小码距,码距与码集合检、纠错能力的关系,A,B,例:A=(00000)、B=(11111),d0=5,结论:e=4 或 t=2 或 e=3、t=1,d=1,d=2,d=3,11.3 常用的简单编码,11.3.1 奇偶监督码,11.3.2 正反码,奇数监督码:,偶数监督码:,监督码元 1 位,使码组中“1”的个数为奇,监督码元 1

7、位,使码组中“1”的个数为偶,只能检测奇数个错码,二维奇偶监督码(矩阵码),能检测部分偶数个错码,生成规则:许用码组写成一行(包括信息码和1 位监督码),设共有m 行。第 m+1 行为按列增加的监督码。(构成监督码行),例,11.3.1 奇偶监督码,一维奇偶监督码,例,监督方程,监督方程,例:一维偶数监督码,错 1 位,检验满足,检验不满足,只能检错,不能纠错,2)当 同时出错,则按行按列均不能检测出有错。,能检测部分偶数个错码适用于突发信道。,若仅一行有奇数个错码时,可通过列确定错码位置并纠正。,1)设 和 发生错码,按行无法检测出错,而按列可检测。,a2 a1 a00 0 00 1 11

8、0 11 1 00 0 0,例:二维偶数监督码,通式,结论:方阵码除对构成矩形四角的错码无法检测外,其余均能检测。,特征:具有纠正 1 位错码、检测 2 位和大部分 2 位以上错码的能力,定义:信息码位数与监督码位数相同,编码规则:,1)当信息位中有奇数个“1”时,监督位是信息位的重复。,2)当信息位中有偶数个“1”时,监督位是信息位的反码。,1 0 0 0 1,例:若信息码为 1 1 0 0 1,11.3.2 正反码,则正反码为 1 1 0 0 1 1 1 0 0 1,1 0 0 0 1 0 1 1 1 0,1)将接收码组中信息码和监督码对应按位模2 加,得合成码组,2)根据接收码组中信息码

9、含“1”的奇偶情况,由合成码组生成校验码组,3)根据校验码组的值依表判断错码情况,并予检、纠错,译码规则:,“1”为奇 校验=合成“1”为偶 校验=,例,例:发 1 1 0 0 1 1 1 0 0 1,1)收无错,信息码中含奇数个“1”,2)收有错、为 1 0 0 0 1 1 1 0 0 1,合成码组=,1 1 0 0 1 1 1 0 0 1,0 0 0 0 0,译码判决:,校验码组=合成码组=00000,判断接收无错码,合成码组=,1 0 0 0 1 1 1 0 0 1,0 1 0 0 0,信息码中含偶数个“1”,查表知信息码第二位错,特征:编码效率低,11.4 线性分组码,11.4.1 汉

10、明码的编码原理,11.4.2 一般线性分组码的编码原理,11.4.3 线性码分组码的数学描述,11.4.1 汉明码的编码原理,定义:能纠正一位错码,且编码效率较高的线性分组码,问题:在正反码中,为纠正一位错码,其监督码位数与信息码位数一样多,能否减少监督码位数但纠错能力不变?,如何实现纠错?,思路:分组码(n,k)只可能出现 n 个一位错码事件,若某种逻辑组合具有n 个状态,就能利用这种逻辑组合描述一位错码事件并予纠正。,例:分析偶数监督码,寻找逻辑组合,汉明码,监督方程,则接收时解码是在计算,只能表示出错不能描述错码位置,一位监督码对应一个监督方程,结论:若增加监督码元,建立多个监督方程,多

11、个校正子就能形成逻辑组合描述错码位置,汉明码,确定监督码元位数 r,确定监督关系表,建立监督方程,建立编码方程,分组码(n,k)共需 n+1 个状态描述无错及 n 个有错事件,为提高编码效率,r 取最小值,例:已知(7,4)码,r=3,共有3个监督方程,构成 3个校正子 S1 S2 S3,例,例:已知(7,4)汉明码,求码组集合,解:,监督方程,编码方程,k=4,信息码组有 16 个,r=3,例:汉明码的监督方程为,矩阵表达式,11.4.2 一般线性分组码的编码原理(矩阵方程),记为:,H:监督矩阵,A:码组向量,思路:确定编码矩阵方程,构造生成矩阵,又 根据监督方程确定了编码方程,两边同取转

12、置,构造生成矩阵,称 G 为典型生成矩阵(含单位阵),编码矩阵方程,特点:信息位不变,监督位附加于其后。,定义系统码:由典型生成矩阵得出的码组 A,生成矩阵,G 中每行均为一个码组,且线性无关,译码运算,当,S 为校正子。说明 S 与E 间有确定的线性关系,若 E 的数目有限,能与 S 一一对应,则 说明 S 能描述错码的位置,具有纠错能力。,11.4.3 线性码分组码的数学描述,令 发码组为 A、收码组为 B,错码图样 E=B-A,收发码组的关系,令 B=E+A,例,发码组 A=1 1 0 0 0 1 0,收码组 B=1 0 0 0 0 1 0,译码运算,例:(7,4)汉明码,a5 错,含义

13、:错码图样 E=(0 1 0 0 0 0 0)只有一位错码,定义:线性码中任意两个码组之和仍为这种码中的一个码组,证:设 A1、A2 为线性码中两个许用码组,两式相加,是许用码组,推广:,1)两个码组间的距离必是另一码组的重量,2)除 0 码组之外,码组的最小重量是码集合的最小距离,线性分组码具有封闭性,11.5 循环码,11.5.1 码多项式,11.5.2 循环码的特性,11.5.3 循环码的编码方法,码多项式的按模运算,码多项式,码多项式,定义:以码组中各码元为系数的多项式,T(x)=an-1 x n-1+an-2 x n-2+.+a1 x+a0,设 多项式 F(x)、除数为 N(x),模

14、 N(x)运算,注:多项式按模 N(x)运算过程中,其系数按模2 加运算。(系 数为二进制,只能取 0 或 1)。,x 仅为码元位置的标记,例,R(x):余式,例:(110 0101)T(x)=x 6+x 5+x 2+1,例:,解:,记为:,余式,定理:若 T(x)对应一个码长为 n 的许用码组,,证:令,T(x)的系数是 T(x)中系数向左循环移位 i 次的结果,循环码的特性,码集合中任意一个码组,左移或右移一位得到的新码组必是该码集合中另一码组,循环码的定义,循环码的码多项式,则 x i T(x)按模 x n+1 运算后余式T(x)仍为许用码组。,例,例:(7,3)循环码,码组为(110

15、0101),求码多项式T(x);,验证 x 3 T(x)按模 x 7+1 运算后余式仍是一个许用码组。,解:T(x)=an-1 x n-1+an-2 x n-2+.+a1 x+a0,T(x)=x 6+x 5+x 2+1,x 3 T(x)=x 9+x 8+x 5+x 3,余式T(x)对应码组为(0101110),是T(x)码组左移三位,循环码的生成矩阵 G,11.5.3 循环码的编码方法,思路:确定编码矩阵方程,构造生成矩阵,码生成多项式 g(x),循环码的监督矩阵 H,码生成多项式 g(x)的求解,例,G 是 G(x)的系数矩阵,循环码的检、纠错能力,与 n、k 的值相关,循环码的编码方法,循

16、环码生成矩阵 G 的数学描述,已知(7,4)汉明码,G 中每行均为一个码组,且线性无关是线性分组码的共性。,循环码是线性分组码成员之一,其 G 除满足上述特性外,每行之间必须满足循环性。,循环码每个码组对应一个码多项式,以最简方式寻找 k 个线性无关的码多项式就能建立 G(x),码生成多项式 g(x),定义:g(x)是幂次为(n-k)的码多项式。(唯一性),分析循环码:循环码(n,k)的形成方法是在信息码后加监督码且保持移位循环的特征。除全零码组外,权值最小的信息码组为 0 0.0 0 1,且监督位 a0 不可能为零,否则循环数次后码组前 k 位均为零,而监督位不为零的情况,这不符合监督码的定

17、义,结论:信息码组 0 0.0 0 1 对应的码多项式必为(n-k)次幂,且常数项不等于零,信息码组 0 0.0 0 1 唯一,码多项式唯一,且幂次最低,记为 g(x),与 g(x)线性无关的 k-1 个码多项式为 x g(x)、.x k-1g(x),可组成生成矩阵 G(x),码生成多项式 g(x)的求解,定理:g(x)是 x n+1 的一个(n-k)次因子。,证:g(x)是幂次最低的码多项式,任意一个码多项式 T(x)都是 g(x)倍数,令 T(x)=h(x)g(x),余式为码组,x k g(x)=x n+1+T(x),x n+1=x k g(x)+T(x),模 2 加,=x k g(x)+

18、h(x)g(x),=x k+h(x)g(x),得证,例:已知(7,3)循环码,求码组集合、监督矩阵 H。,解:n=7,x7+1=(x+1)(x 6+x 5+x 4+x 3+x 2+x+1),=(x+1)(x 3+x 2+1)(x 3+x+1),g1(x)=(x+1)(x 3+x 2+1)=x 4+x 2+x+1,g2(x)=(x+1)(x 3+x+1)=x 4+x 3+x 2+1,取 g(x)=g1(x)=x 4+x 2+x+1,A=(a6 a5 a4 a3 a2 a1 a0),监督方程:,d0=4 t=1,非系统码,循环码的编码方法,思路:已知信息码组多项式 m(x),建立T(x),编码步骤

19、为:,1)生成 x n-k m(x),2)生成 x n-k m(x)/g(x),求余式 r(x),3)生成循环码多项式 T(x),T(x)=x n-k m(x)+r(x),例:m(x)=101 建立(7,3)循环码,解:x n-k m(x)=1010000,g(x)=x 4+x 2+x+1,r(x)=x 3+x 2,T(x)=x 6+x 4+x 3+x 2,码组为 1011100 系统码,非系统码,b,c,d,a,输入,输出,开关S,S 同时上下,(7,3)循环码编码,11.6 卷积码,11.6.1 卷积码的图形描述,11.6.2 卷积码的解析描述,k:信息码元 n:码组长度 N:约束长度,符

20、号(n,k,N),定义:线性非分组码,特点:相邻数个码组的编码相互约束,本码组编码不仅与自身的 k 位信息码有关,还与前面(N-1)个码组的信息段有关,11.6.1 卷积码的图形描述,输入序列 m1m2.mj.,输出序列,y1jy2jy3j y1jy2jy3j.,y1j,y2j,y3j,输入输出序列速度匹配关系,移位寄存器,树状图,网格图,状态图,(3,1,3)卷积码的编码器,输出序列的变化规律,树状图,0,001,011,010,100,1,110,1,000,000,000,111,111,001,011,010,100,101,110,000,111,001,110,0,1,0,111,

21、0,1,a,a,b,a,b,c,101,d,b,a,c,d,a,b,c,d,a:m1m2=00,b:m1m2=01,c:m1m2=10,d:m1m2=11,寄存器初态,m3,m3,m3,m3,00,11,01,10,11,00,10,01,m1m2 0 0,网格图,000,b,c,d,a,010,110,111,101,000,111,001,特点:相同状态的节点合并,100,011,(3,1,3)卷积码,初态,上支路实线下支路虚线,从第 N 个节点开始图形重复出现,2N-1 种,状态图,特点:状态稳定后的转移图,例,010,110,111,100,001,100,110,101,例:输入序列为 11010111,初始状态为 a,,求(3,1,3)卷积码。,1,b,c,d,a,1,0,1,0,1,1,1,000,111,110,001,100,011,010,101,解:利用网格图求输出序列,输出,11.6.2 卷积码的解析描述,生成矩阵 G,矩阵形式,当初态全为零时,第一、第二比特输入时存在过渡过程,系数矩阵,定义:输入序列矩阵 M、输出序列矩阵 Y、生成矩阵 G,半无限矩阵,监督矩阵 H,监督矩阵 H,输出序列 m1 y21 y31 m2 y22 y32 m3 y23 y33,监督关系,前 3 列下移 2 行,前 6 列决定,分析截短矩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