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人际交往.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61257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人际交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专题四人际交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专题四人际交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专题四人际交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专题四人际交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人际交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人际交往.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之专题4,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人际交往,本专题拟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人际交往?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应保持怎样的距离?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什么是爱情?哪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如何结束的?,一、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含义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二、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交往,思考:为什么人类个体非要和其他人类个体生活在一起并进行相互交往呢?大多数的人类个体为什么无法忍受远离尘世的孤独生活呢?,人类的社会性亲和,人类个体之所以要与他人交往,是源自人类的一种本性社会性。人类的社会性也是一种群集性,是

2、指人类个体都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我们这种倾向称为亲和。亲和是人类交往的最基本动机。,本能先天决定任何可以增加生物体生存机会的特性历经数代就变成为生物体的显性基因。人类的内在因素儿童期的无助性人类在其生命早期孤弱不能自主的特性,引起了人类个体要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社会性。学习形成亲和的习惯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人类的孩子们学到了,只要和他人在一起,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将社会性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特性。需要满足保持亲和人类的许多需要都必须依靠其他人的提供才能得到满足。,1、亲和的解释,2、恐惧与亲和,心理学家沙赫特的实验现实情形下,在面临环境和公众的危机事件时(如

3、洪水、流行性疾病的蔓延等),在面临失业、离异、病痛、丧失亲人时我们更倾向于寻求伙伴,特别是与我们有着相同处境的人。理论解释:当我们在一个新奇的、恐惧的,或是任何不平常的环境中,常常会不知所措,这时他人成为我们信息的来源,我们参考他人的反应再决定自己该如何去做。,3、与亲和相对排斥、拒绝、孤独,问题1:被人拒绝是什么滋味?研究发现,所有文化中的人们,无论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家庭中,当被故意回避(避开、转移视线或默然以对)时的反应常常是抑郁、焦虑、感到情感被伤害并努力修复关系,以致最后陷入孤僻,而且,女性对此的感受更为强烈。从家庭成员或同事那里遭受这种沉默对待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对待是一种“情感上的

4、虐待”,是一种“非常非常可怕的武器”。研究者还发现,即使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拒绝,也会引起挫折感。,问题2:什么是孤独?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孤独是当我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孤独感可能由于我们没有朋友或者朋友的数量比我们希望的要少;孤独也更可能是一种朋友交往质量上的情感体验,即我们感到交往的关系肤浅,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深入程度。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体验,有时我们自己独处,但并不感到孤独;而有时我们在人群之中,却感到无比的孤独。调查显示,几乎1/4的人声称在过去的两周中感到非常孤独。,三、人与人之间应保持怎样的距离,刺猬法则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是一种冬眠动物,当你挖

5、开它的洞时你会发现有好几只刺猬同居在洞中。“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度又不至于被扎。,还记得这个小实验吗?,不容侵犯的个人空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陌生人之间在自由选择位子时一般遵循这样的法则:既不会紧紧地挨着一个陌生人坐下,而任由其他许多空位子空着;但同时,也不会坐得离那个陌生人太远。这就是“尊重个人空间的适当疏远的原则”。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

6、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时,人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爱德华霍尔,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甚至被称为零距离,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手可及”,在这个距离中,人们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间,在这个距离中,人们面对面能够清楚地看见对方的表情和眼神,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7、。这种距离,在生活中的表现主要限于最亲密的人中间。在同性别的人中,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在异性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的人,未经对方允许的情况下,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和目的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双方的尴尬,通常会自讨没趣。,个人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厘米之间,相当于两臂的距离,仅能保证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如果陌生人贸然进入这个距离,就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

8、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一端(76厘米),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一端(122厘米)。,社交距离,这已完全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1.22.1米,相当于一个人竖躺在两人中间的距离,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

9、往都要间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能增添一种庄重的气氛。也增加了双方的适应程度,显得更为得体和正式。,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近范围约3.77.6米,远范围在10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多用扫视,少有注视,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影响人际交往空间距离的因素文化社会地位性格性别情境,四、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1、什么是人际吸引人际

10、吸引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积极状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和喜欢的现象。,2、人际吸引的原则(1)邻近吸引越靠近你就越喜欢你,“近水楼台先得月”人与人之间由于居处相邻,或者由于工作和活动等空间距离上的邻近,彼此之间可以增加相互吸引,有助于建立与促进相互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邻近性为什么会增加人际吸引?邻近是有用的 邻近的人们在生活上彼此可以有更多的互相帮助和照顾。熟悉 熟悉是喜欢的重要条件,地理上的邻近使相互接触的机会更多,相互之间更容易熟悉对方。交往利益和交往成本 相隔很远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计划和金钱来维持。,研究表明,邻近性因素并不是持之以恒地发生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11、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尤其是当双方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人际反应更消极。,网络恋情对邻近原则的挑战,网络的存在似乎打破了邻近性的原则,你可能跟身边的人无话可说,但是你却可以跟远在天涯的人相知,甚至相恋。根据M的一个为期6年的报告,它一共有500万个会员,其中1100对结成伉俪。尽管我们无法预期在逐渐升高的离婚率,但至少表明了由网恋走进结婚殿堂的人仅占0.5%。网恋者的自述:“我呆呆地望着网络里的那些人,心里空洞洞的!于是,网络里,从此多了一份牵挂和依恋!但是,我知道,不是为了你!究竟是为了谁,我也不知道了!”,(2)接触频率越接触,越有好感交往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有共同话题和共同的兴趣、

12、感觉。两个人从不相识到相识再到关系密切,交往的频率往往是一个重要条件。没有一定的交往,情感、友谊就无法建立。,(3)相似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想象在一次校园聚会中,你跟几个初次见面的人在一起聊天,你跟A关于教育、音乐、时尚的看法格外的一致,越聊越投机;而你跟B的观点就差异很大,你们甚至找不到共同的话题。聚会之后,你更愿意与谁见面并做朋友呢?,日常生活中,各种情况的相似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人际吸引效应。共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兴趣,共同的语言、国籍、出生地,共同的民族、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及至共同的身体特征,如身

13、高、体重及居住地等,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们的相互吸引。,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与我们关于善恶的观点一致,他们与我们关于敌友的观点也一致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以及那些与我们有共同追求的人。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人为什么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强化理论的解释。与我们相似的人会同意我们的观点,增强我们的自信;而与之相反的,如果有人不赞同、批评我们的观点,会让我们感到不愉快,毕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誉。认知理论的解释。相似的东西往往被作为同一体而感知。一般来说我们是喜欢自己的。所以就会对被归纳为与自己同一的人怀有好感。,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

14、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已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加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对未来的发展展望。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相似性的启示,名片效应指的是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名片效应,(4)互补性你所具有的正是我所需要的,你所缺少的正是

15、我所具有的当交往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利益需要、能力特长上的互补性格的互补,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和夫妻之间。但是大多数的互补需要双方有近似的价值观和目标。,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克克霍夫等人研究了已确立恋爱关系的大学生。结果发现,对短期的伴侣来说,推动吸引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念,而驱使长期伴侣发展更密切关系的动力主要是需要的互补。,由此,克克霍夫等提出择偶的过滤假说,两个不相识的男女要结成终身相托的婚姻伴侣,必须经过几道过滤关卡:时空距离的接近;人身的因素,主要指当事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

16、信仰等;态度与观念的相似;需要的互补。,(5)相悦性你喜欢我,我也会喜欢你人们都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你期望别人怎么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圣经,相悦性的理论解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良好评价和承认,从而获得社会交往和自尊的满足,是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对方对自己的友好态度可以使我们产生愉悦的情感,自己也会以相应的友好态度回报对方,于是便使彼此双方的吸引得到强化。这是人际规律中的“对等性”原则,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同样地喜欢他;而对那些讨厌我们的人,我们也同样讨厌他。,人们

17、的相互喜欢,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态度上。对好话我们往往是难以拒绝的,而对逆耳之言非常抗拒。喜欢真诚与温和的态度,不喜欢虚情假意和横眉立目,这是人类天性中的致命弱点。,(6)美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易被对方的容貌、仪表所吸引,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漂亮的人更容易被人喜欢,更容易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漂亮不仅仅包括先天条件的外貌,还包括个人的着装、搭配、打扮等等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许多研究的证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学业成绩相同的情况下,教师评价漂亮的孩子比不漂亮的孩子更聪明、更受欢迎。学生在给一位女教师打分时,化妆美丽的女老师较不加粉饰的女老师得到了更高的分数,她们被认为讲课有趣,是好老师

18、。学生对政治候选人的评价也会受到候选人外貌的影响。,首先,进化论的观点表明,人们喜欢美貌的人是由于美貌能唤起人愉悦的情感,给予我们精神享受。相关研究证明,男性更喜欢美貌的女性,因为女性的美貌与性吸引力有关,美貌与年轻、健康、生殖相联系。另外,研究还发现,吸引力与头发、年龄、健康存在一定的关系;男性更喜欢女性有长长的、有光泽、健康的头发。事实也是这样,年轻女性的头发一般比年老女性的头发长,发质越好的女性,其身体也越健康。进化论指出,如果男人被年轻、健康、有生殖力的女性吸引并结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基因被复制的概率。于是,千万年来,男性对年轻女性的偏好基因就很可能被一代代遗传下来。,为什么人们喜欢外

19、貌美丽的人?,相对来说,女性不太关注男性的外貌和年龄,这是因为女性的生殖年龄是有限与短暂,而男性的生殖能力可以从青春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期的缘故。对于女性来说,选择一个有生殖能力的男性并不是首要的,因为年轻男性和年老男性都具有生殖力。相反,选择一个有能力保护她、为她提供资源的男人是更主要的考虑。,研究表明,正如进化论所预料的,男性评定女性的吸引力是基于生物性特征,而女性对男性吸引力的评定则基于社会地位。还有研究揭示,男性对年轻、漂亮女性的偏好具有普遍性,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其次,对美的标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文化环境对美的塑造影响人们对美貌的偏好。大众传媒中经常在渲染和表现关于美的标准,并且把美与

20、美德相关联,无论是卡通角色还是电影角色,正面人物总是更迷人、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电视、电影等也提供了这些文化上的标准,男女主角们的扮演者们往往都是被千挑万选出来的符合美的文化标准的演员。,再次,由于人们见面后,给人第一次视觉冲击的就是人的外貌。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外貌常使人发生认知偏差,美貌常常导致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等。,最后,一个人的外貌不仅影响人们对他(她)的评价,还影响人们对那些与他(她)有关的人的认识。,漂亮的人总能吃的开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外貌并非永远与喜欢成正比。在人际交往早期,外貌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交往深入,外貌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其他内在品质的作用会增强。当有人

21、利用外貌达到某种目的时,会引起更多的厌恶,或受到更大的惩罚。,西格尔等人还做了一个有兴趣的实验。研究者给被试详细的材料,让他们设想自己是法官,对罪犯进行判刑。罪犯都是女性,有三种情况:一是有魅力组,二是无魅力组,这两组都以附有漂亮或不漂亮的照片来操作。第三组没有照片,为对照组。案件有两种,一种是诈骗案,一种是夜盗。,结果是,在夜盗案中,漂亮的女人平均判刑年数远低于其他两组;而诈骗案中漂亮女子平均判刑年数长于其他两组。,我们对于美的标准是什么呢?,美的标准,黄金分割点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点,即(

22、1-0.618)/0.618=0.618 最完美的人体: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的距离=0.618最漂亮的脸庞:眉毛到脖子的距离/头顶到脖子的距离=0.618,“三庭五眼”从发际线到眉间连线;眉间到鼻翼下缘;鼻翼下缘到下巴尖,上中下恰好各占三分之一,谓之“三庭”。而“五眼”是指眼角外侧到同侧发际边缘,刚好一个眼睛的长度,两个眼睛之间呢,也是一个眼睛的长度,另一侧到发际边是一个眼睛长度。这就是“五眼”。“四高三低”“四高”:第一是,额部,第二个最高点,鼻尖。第三高,唇珠。第四高,下巴尖。“三低”分别是两个眼睛之间,鼻额交界处必须是凹陷的;在唇珠的上方,人中沟是凹陷的,美女的人中沟都很深,人中

23、脊明显;下唇的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共三个凹陷。,Michael Cuuningham设计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实验来确定美的标准。他先要求男大学生评估50张照片中女性的吸引力程度,这些照片来源于大学的一本年鉴以及一个国际选美项目。之后,研究者测量了每张图片中女性脸部特征的相对尺寸。他发现,吸引力项目上的高评分与大眼睛、小巧的鼻子、狭小的下颚、大大的瞳仁和明显地笑容有关。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在男性群体中进行实验,发现与高评分有关的特征是:大眼睛、宽大的下颚、高耸的额骨和宽大的脸颊,以及一个明显的笑容。,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审美标准一致吗?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几乎所有的跨文化研究都得出了这个结论。La

24、nlois和Roggman的研究结果证实,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对“什么样的脸是吸引人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有的一致性。,(7)能力能力也是增加吸引力的一种筹码有能力的人容易被人喜欢。通常,人们愿意与有能力的人在一起,也总是喜欢与聪明能干的人交朋友。人们为自己朋友的才能感到自豪,同时也相信能力强的人会对自己有所裨益。可以说,在社会生活中,能力强的人总是比较受欢迎的。,“宁为贤者仆,不为愚者师”,现实生活中,能力强的人过于完美,反而会妨碍了他的吸引力。,你喜欢完美的人吗?,仰巴脚效应(Pratfall Effect)又叫出丑效应、犯错误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有能力的人犯错误反而会增加其人际吸引力。,(8)个人的性格特质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特质也是决定人们互相之间喜欢与否的重要因素。让人喜欢的性格特质:真诚、热情、忠诚、慷慨、有教养等,特别是真诚和热情。妨碍人际吸引的性格特质:为人虚伪、自私自利、不尊重别人、报复心强、妒忌心强、猜疑心重、苛求于人、过分自卑、骄傲自满、自吹自擂、孤独固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