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高凌飚2006年9月20日Email:,课程改革与评价专题讲座2,2,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视角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心理学视角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社会学视角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文化学视角新课程的教育宗旨新课程的改革理念新课程的改革目标,3,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视角,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课程是一个过程,参与课程进程的各种因素之间通过互动和调整达到平衡和协调。内部关系:多样、选择、平衡外部关系:相互适应,4,课程是一种认识活动,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建构和社会互动逐步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课程是一种生活方式,必须
2、加强课程的生活感,让学生对课程生活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加强课程与学生其他多种生活方式的整合。课程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各种课程资源,其外部包括教育体系和制度、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课程改革是一项工程,国家课程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安排,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确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结构、内容、标准、实施、评价和管理。课程是一种操作,其内容、要求、程序、资源和环境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5,以辩证统一的观点认识课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知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发现与接受的辩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建构与人类知识传承的辩证统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及以学生为中
3、心的学习的辩证统一以过程为主要方面的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的辩证统一关系,6,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心理学视角,脑神经科学的发展表明,人在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大脑还在不断发育成熟,脑神经元产生突出并通过突出建立起神经元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复杂,智力的水平越高。大脑的发育成熟的过程与环境及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这一成果说明了人的素质与先天、后天都有关系,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多元智力论:多样化、有选择性的课程成功智力论:强调体验成功行为主义: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建议测验评价反思改进”的规定达到课程的强化。,7,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倡导基于案例、
4、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强调;对构建学习共同体,互动、合作学习的提倡;对教学的引导、激励功能以及教师的引导、辅助地位的强调;对教学情景的浸润功能的强调;提倡过程性、真实性评价;提倡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提倡评价主题与对象的互动,以及通过社会建构和双方协商的生标准的评价。,8,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社会学视角,教育目标中对学生的社会成长和社会责任的强调课程民主观念的初步体现课程制定过程中行政部门、专家、教师的初步民主协商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验区确定过程的初步民主化教材编写的开放和选用的开放校本课程开发及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对被评价对象的尊重对课程改革的社会舆论监督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
5、理制度初步建立高中学校的学分认定权高中学生的课程自主选择权,9,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学视角,在课程目标中对精神世界的强调,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加以展开。以综合、和谐、平衡的理念对课程结构进行统整和重构。在课程内容中对蕴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的素材的强调。用相对上位的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大纲,实施多样化的教材政策,反映对地方、民族和不同教育对象群体的特殊性的尊重。,10,在课程实施中将学生的课程活动视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强调课程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兴趣,让从课程活动中获得乐趣、成功感和满足感。鼓励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尊重个人的教
6、学风格,将教师的课程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提倡以校为本的课程、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等反映对学校和教师的个性的尊重。对评价的非功利价值的肯定,提倡质性的、过程性的评价方法,提倡人性化的评价过程和对被评价者的尊重。,11,新课程的教育宗旨,总目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三个代表”: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
7、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2,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三个维度展开课程目标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发展的基本素质以终身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发展的重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为发展的最高目标通过学科统整和新学科的设立,使课程更全面、更贴近学生生活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把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人性关怀、人格发展融合起来,13,回归生活,力求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与统一通过
8、选修课程设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规划人生通过领域学科模块,使学科课程的教育内涵得到升华通过综合课程及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使学习、生活、社会得以融合注重课程的综合与统整调整和增加综合课程设置形态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14,强调课程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但各有侧重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学习的自主发生特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互动”和“发生”视为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将课程发展的过程视为教师发展的平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自主创造的空间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15,全面、平衡的评价观反思与判断相结合的评价本质观过程与结果并重的价值取
9、向多种形式互补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与客体平等与互动以促进发展为主、不排斥评价的功利性,实现的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平衡评价与教学及课程发展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民主化、科学化的课程政策地方和学校的自主权教师的自主权学生的选择权,16,新课程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
10、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7,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8,新课程的突破创新,课程目标的突破与创新课程结构的突破与创新课程标准的突破与创新课程教学
11、的突破与创新课程评价的突破与创新课程政策的突破与创新,19,课程目标的创新,价值取向的创新知识为核心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表述方式的创新三维目标目标内涵的创新全面提高素质强调创新精神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强调科学和人文精神强调人格与个性,20,课程结构的创新,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保持课程的连贯性。根据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大了综合课程的份量,新增了一些学科,调整了各门学科的课时比例。高中阶段以领域学科模块的结构设计课程。调整各学科内部知识的比例,高中阶段在强调共同必修课的同时,加大选修课的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21,课程标准的创新,明确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学
12、生,体现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清晰地表述了各学科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教学和评价要求体现了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增大国家课程与不同环境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适应性,有利于教材的多样化和学校教师创造性的发挥。,22,课程教学的创新,提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分析与反思。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建立适合于个体的学习策略。,23,课程评价的创新,建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
13、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为目的。在不反对评价功利性功能的前提下,强调评价的反思功能。是多种评价方式的集合,是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结果与过程并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被评价对象的主动性。,24,课程政策的创新,课程政策的决策权从高度中央集权制到三级管理制:国家:课程总体理念、框架及相应标准,教科书审定,指导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地方:国家课程实施策略,地方课程发展,地方性教科书的编写,教科书选用,指导教学和教研活动,对学校进行管理和评价,组织必要的公开考试,如升高中考试。学校: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评价学生和教师。,25,新课程展示了理想的蓝图,再完美的理想也有纰遐,理想的实现要靠大家共同努力,26,思考与讨论,新课程的理念是什么?选取一个你认为是有意义的视角,分析新课程所体现的教育思想理念。你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否合理?从新课程的文件上你看出有什么突破与创新?这些突破与创新是否有可能在实践中落实?,27,再见!,See you next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