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81900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地质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地质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地质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地质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录井资料的采集 14 录井资料的整理 11附录A(规范性附录)颜色图例及代码 16附录B(规范性附录)原始记录封面格式 17附录C(规范性附录)原始记录格式 18附录D(资料性附录)原始统计表格式 30附录E(资料性附录)随钻岩屑录井图格式 33附录F(资料性附录)随钻岩心录井图格式 34附录G(规范性附录)录井报告封面及扉页格式35,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的项目、内容及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天然气区域探井、预探井、评价井录井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开发井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

2、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1 范围,GB/T 18602-2001 岩石热解分析SY/T 6610-2005 石油定量荧光录井规范SY/T 5788.3-1999 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SY/T 6028-94 探井化验项目取样及成果要求SY/T 6294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3.1 地质录井3.1.1 钻时录井3.1.1.1 钻具管理 丈量钻具做到五清楚(钻具组合、钻具总长、方入、井深和下接单根

3、)、两对口(钻井、录井)、一复查(全面复查钻具),严把倒换关,确保井深准确无误。3.1.1.2 录井密度(间隔)录井密度(间隔)为1m,单位用“min/m”表示,保留整数。3.1.1.3 井深校正仪器记录深度与单根深度误差小于0.2m,每单根校正一次仪器井深。3.1.2 岩屑录井3.1.2.1 录井井段及密度(间隔)可根据盆地、地区具体情况确定岩屑录井井段。岩屑录井间距应根据盆地、地区及层位的不同来确定,现场录井应根据实钻剖面的变化调整录井间距,在非目的层钻遇含油气层及特殊地层应加密取样。钻井取心井段,正常进行岩屑录井工作。,3 录井资料的采集,3.1.2.2 样品质量一般探井每次取干后样品质

4、量不少于500g,区域探井应取双样,重点探井目的层应取双样,其中500g用于现场描述、挑样使用,另500g装袋保存。3.1.2.3 样品的采集3.1.2.3.1 迟到时间的确定3.1.2.3.1.1 目的层之前200m及目的层,每100m实测一次;3.1.2.3.1.2 非目的层,井深在1500m前,实测一次;井深在15012500m,每500m实测一次;井深在25013000m,每200m实测一次;井深大于3000m,每100m实测一次。3.1.2.3.1.3 每次进行实物迟到时间测定后,对理论迟到时间进行校正。理论计算迟到时间应与实物迟到时间相对应。3.1.2.3.1.4 取样时间为取样深

5、度钻达时间加上迟到时间。,3.1.2.3.2 取样位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取样位置,但每口井必须在同一位置。3.1.2.3.3 样品采集方法 样品数量较少时,全部捞取;数量较多时,采用二分、四分法在砂堆上从顶到底取样;每次取样后,应清理余下样品。3.1.2.3.3.2 每次起钻前,应取完已钻井段的全部岩屑样品。若遇特殊情况,起钻前无法取全的岩样,下钻后进行补捞。3.1.2.4 样品的清洗3.1.2.4.1 水基钻井液录井的岩屑应使用洁净的清水进行清洗;油基钻井液录井的岩屑应采用柴油、洗涤剂、清水进行清洗。3.1.2.4.2 清洗应充分显露岩石本色,以不漏掉油气显示、不破坏岩屑及矿物为原则。3.1.

6、2.5 样品的干燥3.1.2.5.1 环境条件允许应采取岩屑自然晾干,并避免阳光直射,否则,可采取风干或烘烤干燥方法,烘烤岩屑应控制温度不大于110,严禁岩屑被烘烤变质。3.1.2.5.2 见含油气显示的岩屑严禁烘烤,只能自然晾干或风干。,3.1.2.6 样品的整理、标识 干燥后的样品应装入盒(袋)中,标明井号、井深。3.1.2.7 岩屑描述3.1.2.7.1 描述方法 挑选真样逐包定名,分段描述。岩性鉴定应干湿结合分辨颜色,对浅层松散岩屑要干描和轧碎描述结合,系统观察辨认岩性,挑选岩样,反复比较分层定名,从上至下逐层描述。不能定论的岩屑,要注明疑点和问题。岩屑失真段,主要内容描述后,要注明其

7、失真程度及井段,进行原因分析,用井壁取心资料及时校正和补充。3.1.2.7.2 描述内容3.1.2.7.2.1 岩性定名、颜色(代码见附录A)、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有物、物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显示情况。3.1.2.7.2.2 碳酸盐岩定名主要依据岩石中碳酸盐矿物的种类,次要依据岩石中的其他物质成份。着重突出与岩石储集油气性能有关的结构、构造特征。,3.1.3 钻井取心录井3.1.3.1 钻井取心的原则区域探井、预探井钻探目的层及新发现的油气显示。为确定地层岩性、储集层物性、局部层段含油性、生油指标、接触界面、断层、油水过渡带等情况。邻井岩性、电性关系不明,影响测井解释精度的层位。区域上特征不

8、清楚的标志层。确定完钻层位及特殊地质任务。3.1.3.2 钻井取心井深控制 取心之前起钻,应在钻头接触井底,钻压为“23t”的条件下丈量方入。3.1.3.2.2 取心下钻到底,取心钻进前应丈量方入,核实井深。3.1.3.2.3 取心钻进结束后,割心前丈量方入。3.1.3.2.4 取心时下钻、起钻方入的丈量应在同一钻压条件下进行。,3.1.3.3 岩心整理3.1.3.3.1 岩心出筒、清洗、含气试验及油气显示观察3.1.3.3.1.1 岩心出筒时观察油气显示情况,按由左至右,由浅至深的顺序摆放岩心。3.1.3.3.1.2 除密闭取心外,岩心应清洗干净,同时进行浸水试验,观察油气水显示特征,并做好

9、观察记录。对易挥发的含油气岩心,应及时采取封蜡等保护措施。3.1.3.3.2 岩心整理、丈量及标识3.1.3.3.2.1 清洗后的岩心,根据岩心断裂茬口及磨损关系,对岩心进行最紧密衔接,并按由浅至深的方向在岩心表面画方向线,要求每个自然断块岩心均应有方向线。3.1.3.3.2.2 由浅至深丈量岩心长度,注明半米、整米记号,在该筒岩心的底端注明单筒岩心长度。3.1.3.3.2.3 由浅至深,按自然段块的顺序进行编号,编号的密度一般为:碎屑岩储集层0.2m一个,泥岩、碳酸岩、火成岩及其它岩类0.4m一个,并在每筒岩心的首、尾及编号尾数逢“0”及“5”的编号签上填写该筒井段。,3.1.3.3.2.4

10、 按由浅至深的顺序依次装入岩心盒中,并对岩心盒进行系统标识,包括:井号、盒号、筒次、井段、岩心编号;在单筒岩心底放置岩心挡板,注明井号、筒次、井段、进尺、心长、收获率、层位。3.1.3.4 岩心描述3.1.3.4.1 分层原则3.1.3.4.1.1 一般岩性,厚度大于等于0.1m,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含有物、油气水产状等有变化的层,均应分层描述,小于0.1m的层,作条带或薄夹层描述,不再分层。3.1.3.4.1.2 厚度小于0.1m、大于等于0.05m的特殊层,如油气层、化石层及有地层对比意义的标志层或标准层均应分层描述;厚度小于0.05m的冲刷、下陷切割构造和岩性、颜色突变面、两筒岩心衔

11、接面及磨光面上下岩性有变化均应分层描述。3.1.3.4.1.3 含油气岩心描述应结合岩心出筒及整理过程中油气显示观察记录,综合叙述其含油气特征,准确定级。3.1.3.4.2 描述内容3.1.3.4.2.1 岩性定名、颜色(代码见附录A)、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缝洞、含有物、地层倾角与接触关系、物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情况、含气试验情况,对含油气变化情况进行二次描述。,3.1.3.4.2.2 碳酸盐岩定名主要依据岩石中碳酸盐矿物的种类,次要依据岩石中的其他物质成份。着重突出岩石的缝洞发育特征,与岩石储集油气性能有关的结构、构造特征。3.1.3.4.3 含油级别的划分按SY/T5788.3-1999中

12、标准4.1条款执行。3.1.3.4.4 含水试验方法及含水级别的划分用滴管将清水滴在干净平整的新鲜岩心断面上,观察水珠的形状和渗入情况,包括以下四级:a)速渗:滴水后立即渗入,具水层特征。b)缓渗:滴水后水滴向四周立即扩散或缓慢扩散,水滴无润湿角或呈扁平形状,具含油水层或致密层特征。c)微渗:水滴表面呈馒头状,润湿角在6090之间,表示微含游离水,具含水油层或干层特征。d)不渗:水滴表面呈珠状或扁圆状,润湿角大于90,表示不含游离水,具油层特征。,3.1.4 井壁取心录井3.1.4.1 井壁取心原则岩屑失真严重,地层岩性不清的井段。钻井取心漏取及钻井取心收获率较低的储层井段。未进行钻井取心,岩

13、屑录井见含油气显示的井段,为落实其含油性及归位有困难的层段。岩屑录井无油气显示,而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可疑油气层及参照井为含油气层的层段。判断不准或需要落实的特殊岩性井段。3.1.4.2 井壁取心质量要求3.1.4.2.1 井壁取心数量以达到井壁取心设计目的为原则。3.1.4.2.2 井壁取心的质量应满足现场观察、描述及分析化验取样,长度不小于0.01m。3.1.4.3 井壁取心的整理及标识井壁取心出筒后及时清洁表面钻井液,装入井壁取心瓶中,并在井壁取心瓶上粘贴标签,标识井号和井深。,3.1.4.4 井壁取心的描述按本标准条款执行。3.1.5 荧光录井3.1.5.1 录井井段及密度(间隔)要求3.

14、1.5.1.1 岩屑逐包进行荧光湿照、滴照,储层逐包进行系列对比分析,并保存滤纸。3.1.5.1.2 岩心全部进行荧光湿照、滴照,储层按产状进行系列对比分析,并保存滤纸。3.1.5.1.3 井壁取心样品逐颗进行荧光湿照、滴照,储层逐颗进行系列对比分析,并保存滤纸。3.1.5.2 系列对比分析取岩石样品1g,研磨成粉末,用有机溶剂(氯仿或四氯化碳)5ml,浸泡4h后在荧光灯下,观察溶液发光颜色,并与本地区同层位标准系列进行对比,确定荧光系列级别。3.1.5.3 荧光定量分析按SY/T 6610-2005 执行。,3.2 气体录井3.2.1 录取项目及内容 随钻气体检测,烃类气体检测包括全烃和组份

15、;非烃类气体检测,包括二氧化碳、硫化氢等。3.2.1.2 后效气体检测,包括烃类气体检测和非烃类气体检测。3.2.1.3 热真空蒸馏分析(VMS)。3.2.2 录井井段及测量密度(间距)3.2.2.1 随钻气体检测3.2.2.1.1 预探井、区域探井进行气体录井;评价井目的层应进行气体录井,非目的层是否进行录井应根据盆地、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3.2.2.1.2 烃类与非烃类气体检测连续测量。3.2.2.2 热真空蒸馏分析3.2.2.2.1 在目的层之前进行两次分析,其中一次为钻井液基值样品分析,另一次为进入目的层之前50m内样品分析。3.2.2.2.2 进入目的层后每12h或100m之内应进行

16、一次分析。,3.2.2.2.3 气测出现明显的异常应进行热真空蒸馏分析。3.2.2.2.4 色谱仪出现故障不能进行实时气体分析时,应每米进行一次热真空蒸馏分析。3.2.2.2.5 钻井取心每筒进行一次分析。3.2.2.2.6 完钻后循环钻井液进行一次分析。3.2.2.2.7 每次进行热真空蒸馏分析后,填写“钻井液热真空蒸馏气分析记录”。3.2.2.3 后效气体检测 进行后效气体检测时,应循环钻井液1个周期以上。3.2.2.3.2 钻遇气体显示后,每次起下钻均应循环钻井液,进行后效气录井,并填写“后效气检测记录”。连续检测烃类组分和非烃类气体的含量。3.2.2.4 欠平衡录井在气液分离器之后排气

17、管线上加装气体检测流量计和取样口,测量气体流量,按要求取样注入色谱仪进行分析。,3.2.3 质量要求3.2.3.1 仪器精度要求 气体检测仪技术指标应达到表1中的要求。,3.2.3.2 气体检测仪刻度与校验 每口井进行一次刻度,用包括最小检知浓度在内不少于5个不同浓度值的标样进行刻度。,表1 气体检测仪主要技术指标,3.2.3.2.2 录井前、起下钻、进入目的层前及录井过程中每3d应校验一次,校验使用在检测范围内不少于2个不同浓度值的标样进行。3.2.3.2.3 硫化氢传感器每d使用最小检知浓度标样进行一次校验。3.2.3.3 标准气样3.2.3.3.1 标准气样应使用有效期内的合格产品。3.

18、2.3.3.2 同一口井应使用同一批标样。当钻井时间较长,更换标准气样批号时,应对气体检测部份进行校验。3.3 工程录井3.3.1 钻井液参数3.3.1.1 录取项目及内容 传感器测量参数:包括体积、密度、流量、电导率、温度。3.3.1.1.2 人工测量参数:密度、粘度、失水(滤失)量、含砂量、切力、氯离子。,3.3.1.2 录井井段及密度(间隔)3.3.1.2.1 录井井段按本标准条款执行。3.3.1.2.2 传感器测量参数应连续测量。人工测量参数非目的层24h或进尺100m进行一次钻井液性能测量;目的层8h或进尺50m应进行一次钻井液性能测量。3.3.1.3 质量要求3.3.1.3.1 钻

19、井液参数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应达到表2中的要求。,表2 钻井液参数传感器技术指标,3.3.1.3.2 校准与校验3.3.1.3.2.1 每年应对传感器及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刻度。3.3.1.3.2.2 每口井录井前进行一次校验,仪器超过2个月不使用,重新使用时必须进行刻度。3.3.1.3.2.3 录井过程中发现检测数据出现异常及仪器进行更换元件、维修后必须进行校验。3.3.2 钻井参数3.3.2.1 录取项目 井深、大钩负荷、转盘转速、转盘扭矩。3.3.2.2 录井井段及密度(间隔)3.3.2.2.1 按本标准条款执行。钻井参数连续测量。3.3.2.3 质量要求3.3.2.3.1 钻井参数传感器的技

20、术指标 应达到表3中的要求。,表3 钻井参数传感器技术指标,3.3.2.3.2 校准与校验 按本标准条款执行。3.3.3 工程监测与工程事故预报对录井仪器所录取的钻井液参数和工程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参数变化原因,及时预报工程事故,并通知施工方。,3.3.4 钻井过程中地层压力监测3.3.4.1 压力监测方法3.3.4.1.1 泥(页)岩密度求地层欠压实状况,泥(页)岩密度的减低,证实异常压力的存在,预测压力异常地层的位置;3.3.4.1.2 用相关的公式计算“dc”指数或“Sigma”指数,分析欠压实地层的存在,预计欠压层的位置,为钻开欠压层作好技术准备。另外,也可以用标准化钻速法,取得岩石

21、可钻性指数。3.3.4.2 质量要求3.3.4.2.1 准确预置压力参数,录井过程中及时、合理的调整各项参数值,保证压力录井资料的可靠性。3.3.4.2.2 填写(或是打印输出)“地层压力监测数据表”。3.3.4.2.3 录井过程中对出现的异常压力层进行分析说明,分析结果填写在“录井综合记录”上。3.4 地化录井3.4.1 录井项目及内容3.4.1.1 根据盆地、地区具体情况,烃源岩进行岩石热解分析(S0、S1、S2、Tmax)和有机碳分析。,3.4.1.2 储集岩进行岩石热解分析(S0、S1、S2、Tmax),区域探井储层岩心和井壁取心做气相色谱分析。3.4.2 录井井段及密度(间隔)3.4

22、.2.1 区域探井3.4.2.1.1 进行烃源岩和储集岩分析。3.4.2.1.2 岩屑储层进行岩石热解分析,见含油气显示逐包进行分析,无含油气显示按层进行分析。3.4.2.1.3 目的层储层岩心进行岩石热解分析和气相色谱分析,含油气岩心按不同产状进行分析,取样密度按不同探区制定。3.4.2.1.4 井壁取心全部储集层样品逐颗进行岩石热解分析。3.4.2.1.5 暗色泥岩进行烃源岩热解分析和有机碳分析,厚度大于5m应取1个样品进行分析。3.4.2.2 预探井及评价井3.4.2.2.1 只进行储层岩石热解分析。3.4.2.2.2 岩屑在目的层见含油气显示逐包进行分析;无含油气显示按层进行分析。在非

23、目的层见含油气显示逐包进行分析;无含油气显示不进行分析。,3.4.2.2.3 岩心热解分析按本标准条款执行。井壁取心热解分析按本标准条款执行。3.4.3 质量要求按GB/T 18602-2001中4.14.2条款执行。3.5 其它录井3.5.1 岩心图象扫描3.5.1.1 扫描内容3.5.1.1.1 普光扫描一般探井岩心全部进行平扫,储层进行360旋转扫描和劈开面的纵剖面扫描。区域探井岩心全部进行平扫、360旋转扫描和劈开面的纵剖面扫描。特殊地质现象应进行平扫、360旋转扫描及横断面、纵剖面扫描。3.5.1.1.2 荧光扫描对含油气显示的储层进行荧光扫描,包括360旋转扫描和劈开面的纵剖面扫描

24、。3.5.1.2 扫描质量要求扫描精度不能低于200DPI。3.5.1.3 扫描图象文件存储格式图像为BMP或JPG格式。,3.5.2 特殊条件下地质录井3.5.2.1 井喷收集并记录井喷起止时间、井深、层位、钻头位置、岩性、喷势、喷出物性质,条件具备时要取样;井喷过程中的喷高或射程、含油气水变化情况,泵压和钻井液性能的变化情况;压井时间、过程、钻具位置、压井液数量和性能;井喷的原因分析,如异常压力的出现、起钻抽汲等。3.5.2.2 井涌收集并记录井涌起止时间、井深、层位、钻头位置、岩性、涌势、涌出物性质,并及时取样;井涌过程中的涌高、含油气水情况和气体组份的变化情况,泵压和钻井液性能的变化情

25、况;压井时间、过程、钻具位置、压井液性能、数量;井涌的原因分析,如异常压力的出现、放空井涌、起钻抽汲等。3.5.2.3 井漏收集并记录井漏起止时间、井深、层位、岩性、漏失量、漏失速率、漏失钻井液的性能及漏失前后的泵压、排量,初步判断漏失井段、层位;油气显示情况和放空现象;井漏处理情况,堵漏时间,堵漏的材料类型,用量、堵漏时钻井液的性能,井漏的原因分析。3.5.2.4 油基钻井液钻井条件下的地质录井,3.5.2.4.1 钻进前在常规录井方法的基础上应进行充分的循环,进行气体基值(背景值)分析,消除油基钻井液对气体录井的影响。3.5.2.4.2 进行岩石热解基值(背景值)分析,消除油基钻井液对岩石

26、热解分析的影响。进行二维定量荧光分析,消除油基钻井液对荧光录井的影响,识别油气层。3.6 分析化验 按SY/T 6028-94第38章及SY/T 6294执行。,4.1 采集资料项目、格式4.1.1 原始记录4.1.1.1 项目 项目包括:a)录井综合记录;b)岩屑描述记录;,4 录井资料的整理,c)钻井取心描述记录;d)井壁取心描述记录;e)热解分析记录;f)碳酸盐岩缝洞统计表;g)地层压力监测数据表;h)荧光定量分析记录;I)碳酸盐含量分析记录;j)泥(页)岩密度分析记录;k)钻井液热真空蒸馏气分析记录;l)后效气检测记录;m)套管记录;n)岩屑油气显示统计表;o)钻井取心油气显示统计表;

27、p)气测异常显示统计表。,4.1.1.2 格式4.1.1.2.1 原始记录封面及原表内容均采用A4纸打印。4.1.1.2.2 原始记录封面格式见附录B,原始统计表封面格式参考附录B。4.1.1.2.3 原始记录格式见附录C。4.1.1.2.4 原始统计表格式见附录D。4.1.1.3 装订 加装封面,装订成册。4.1.2 图幅4.1.2.1 项目 项目包括:a)随钻岩屑录井图(1:500);b)随钻岩心录井图(1:100);c)荧光定量分析图谱;d)地化分析图谱(热解分析、气相色谱分析);e)色谱记录长图;f)井斜图(水平投影、垂直投影、三维投影图,并附井斜数据表)。,4.1.2.2 格式4.1

28、.2.2.1 随钻岩屑录井图(1:500)格式见附录E。4.1.2.2.2 随钻岩心录井图(1:100)格式见附录F。4.1.3 实物样品4.1.3.1 岩屑4.1.3.1.1 参数井、区域探井及重点探井目的层应保留一份永久岩屑样品,另一份岩屑样品用于现场描述、选样,待完井资料上交完毕后销毁;其它探井不永久保留岩屑样品。4.1.3.1.2 参数井、区域探井汇集目的层岩性剖面;预探井、评价井汇集储层剖面。4.1.3.2 岩心4.1.3.2.1 探井岩心全部进行永久保存。4.1.3.2.2 选取岩心手标本剖面。,4.1.3.3 井壁取心 井壁取心样品根据需要确定是否进行永久保存。4.1.4 录井电

29、子文档资料 现场所有采集资料均要求刻录成光盘。4.1.4.2 实时录井光盘按时间、深度记录各一份。4.1.4.3 录井资料存储格式按照勘探与生产信息数据库规定的格式存储。4.2 成果资料项目、格式及内容4.2.1 录井报告4.2.1.1 格式、字体 格式4.2.1.1.1.1 纸张规格 采用A4纸打印(包括附图、附表)。4.2.1.1.1.2 封面格式 见附录G中图G.1。,4.2.1.1.1.3 扉页格式 见附录G中图G.2。4.2.1.1.1.4 目录页格式 见附录H。“目录”两字:小二号;一级标题字号:小三号;二级标题字号:四号。“录井报告数据表、录井报告图幅”文字为四号;标题为小四号。

30、4.2.1.1.1.5 正文部分 一级标题:小三号,加粗;二级标题:四号,加粗;正文文字:小四号。4.2.1.1.1.6 页眉 距顶为20mm,“中国石油、井录井报告、第页”为小五号。4.2.1.1.1.7 页脚 距底为20mm,“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田分(子)公司”为小五号。4.2.1.1.2 封面颜色 区域探井浅蓝色,预探井用浅黄色,评价井用浅棕色,生产井用白色。,4.2.1.2 字体 均采用宋体字。4.2.1.3 内容4.2.1.3.1 概况4.2.1.3.1.1 井名、井别、地理位置、构造位置、经纬度、直角坐标、钻探目的、开完钻日期、完井日期、设计井深、完钻井深、完钻层位、井

31、身质量情况(包括井斜、井身结构)等;4.2.1.3.1.2 设计单位、设计日期、设计人、批准人;4.2.1.3.1.3 钻井施工单位:钻井承包单位、钻机类型及作业主要人员;4.2.1.3.1.4 录井施工单位:录井承包单位、设备类型及作业主要人员;4.2.1.3.1.5 钻井监督、地质监督及其所属单位。4.2.1.3.2 录井综述4.2.1.3.2.1 钻井简史:开钻至完井过程,钻井、钻井液、测井、试油、完井、录井等施工的过程和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处理方法、效果简述。4.2.1.3.2.2 录井概况:资料的录取内容与精度,工程监测、钻井液监测、地层压力监测、气体监测、事故预报等情况。,4.2.1.

32、3.2.3 工程与录井:钻井工况、钻井液使用情况对录井的影响。4.2.1.3.2.4 其它与录井质量有关的问题。4.2.1.3.3 地质成果4.2.1.3.3.1 地层:a)地层划分:钻遇地层的层位、分层和接触关系;b)岩性:组段的分层岩性特征;c)化石:化石的种类;d)电性特征:描述本井的电性特征。4.2.1.3.3.2 油、气、水显示:a)显示综述:显示的分类(包括气测、热解、定量荧光、钻井参数变化、钻井液等方面)、层数、类型、主要显示概况;b)分层油气水综述:分层描述录井油气显示的情况(结合不同的录井方法)、分析化验、试油情况等。,4.2.1.3.3.3 生储盖层:生油层:各段生油岩发育

33、情况及热解分析;储集层:各段储集层岩性类型及发育情况,岩石分析物性和测井解释物性;盖层:盖层的岩性、厚度、与储层的组合情况。4.2.1.3.3.4 构造:简述局部构造形态及本井所处的构造位置;实钻情况(含钻遇断层情况)与地震解释、地质设计等方面的符合程度分析。4.2.1.3.4 结论与建议4.2.1.3.4.1 对本井的地层沉积特征、实钻构造特征、油气显示特征等方面提出综合性结论。4.2.1.3.4.2 对油气藏类型进行分析、评价。4.2.1.3.4.3 提出试油层位和井段。4.2.1.3.4.4 提出建设性意见。,4.2.2 录井报告数据表4.2.2.1 项目 项目包括:a)基本数据表;b)

34、录井资料统计表;c)油气显示统计表;d)钻井液性能分段统计表;e)测井项目统计表;f)钻井取心统计表;g)井壁取心统计表;h)分析化验样品统计表。4.2.2.2 格式 格式见附录I,页眉、页脚分别按本标准条款和条款执行。,4.2.3 录井报告图幅4.2.3.1 项目4.2.3.1.1 录井综合图(1:500)。4.2.3.1.2 岩心录井图(1:100)。4.2.3.2 格式 见图J.1及K.1。4.2.3.3 绘图要求 见附录L。4.3 资料上交4.3.1 资料上交项目 见附录M及附录N。4.3.2 资料上交时间 原始资料和录井报告及图件30d内移交。4.4 原始记录填写要求见附录O,附 录

35、 A(规范性附录)颜色图例及代码颜色图例及代码见表A.1。表A.1 颜色图例及代码,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原始记录封面格式原始记录封面格式见图B.1。,注:文字为宋体字,数字为Times new roman,所有文字居中排列。,单位mm,附 录 C(规范性附录)原始记录格式原始记录格式见表C.1表C.13。,审核人:,表C.1录 井 综 合 记 录,O.2.1 录井综合记录(见表C.1)O.2.1.1 按工序连续填写,时间、工序、井深、主要事项要相互对应。O.2.1.2 每口井的第一条记录要填写本井现场落实的地理位置、地补距、小水井数据。O.2.1.3 日期、时间:时间(年、月、日、时、分)

36、要前后衔接,自开钻连续记录。O.2.1.4 工序:记录阶段工序,包括钻进,起下钻,地质循环,测试,测井,下套管,固井,钻水泥塞,事故,工程检修、保养,录井、测井维修等,工序时间较短,小于1h,可以在主要事项栏填写,此项内容值班人员可灵活掌握,但要真实详细。O.2.1.5 井深:填写对应工序结束时实钻井深。O.2.1.6 主要事项:详细描述各工序的全过程和起止时间。例如:事故要求描述事故的起止时间、类型、处理过程及结果;主要事项栏内应将工序相对应的事由写清楚。O.2.1.6.1 开钻记录开钻时间、钻头尺寸、类型、钻井液类型、性能。,O.2 原始记录填写细则,测井记录起止时间、测井系列、项目、比例

37、、实测井段(保留1位小数)、最大井斜、井深、方位及工程事故情况等(如遇卡、遇阻、测井仪器事故情况等)。套后测井还应记录水泥返深、水泥塞深、固井质量(现场定不了的,暂不填写);卸联顶节时间,套管头是否下沉(要实测套补距)。下套管记录下表层套管起止时间,套管的产地、钢级、壁厚、外径、联入、总长、套管鞋长度、短套管位置、下深及工程事故情况等(遇阻、遇卡或拔套管等情况)。下技术套管和油层套管还应记录阻流环深(以阻流环顶面为准)、双级箍位置、不同壁厚下深(阻流环及双接箍的长度算在套管的总长里)等数据。固井记录固井起止时间,注隔离液起止时间、隔离液名称、用量;注水泥浆起止时间、预注量(t)、实注量(t)、

38、注压、注入水泥浆密度(最大、最小、平均);替钻井液起止时间、预替量(m3、)实替量(m3)、替入钻井液密度(g/cm3);替压Mpa,碰压Mpa,试压Mpa,试压时间,压力有无变化,水泥浆是否返出地面等。,钻进过程 记录当班进尺、捞取岩屑包数、主要岩性、判断所钻遇的层位;岩屑显示,记录显示井段、岩性定名、荧光湿照颜色、系列级别、颜色,如本班发现多层岩屑显示,只记录其中含油显示最好的一层即可。气测异常:记录气测异常井段的全烃最大值、一般值、基值、比值及相对应的异常组份C1、C2、C3、iC4、nC4的绝对值;记录非烃气体异常的最大值、一般值、基值、比值;如本班发现多层气测异常,只记录其中显示最好

39、的一层即可。钻井取心情况:记录筒次、层位、井段、进尺、心长、收获率。钻头新旧程度:凡是钻头有编号的,按编号填写。如果新钻头无编号的,可以填写下入型号新钻头,下入旧钻头时,填写原磨损程度一致的钻头标识。钻井液:记录钻井液性能。迟到时间:记录迟到时间的理论计算值、实测值,并校正迟到时间。其它:详细记录影响录井资料质量的工程因素及处理情况;详细记录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通知内容、通知时间、通知人。,地质循环地质循环应记录地质循环的目的及相关内容:a)落实岩性和地层:记录时间、井深;b)卡取心层位:记录卡取的层位;c)钻遇好的油气显示循环钻井液:记录油气显示起止时间、井深、层位、岩性、油气显示数据、钻井液

40、性能及变化情况(参照钻进过程油气显示记录的内容);d)测后效循环钻井液:记录循环的起止时间,井深、层位、钻头位置、钻井液静止时间、迟到时间、循环一个周期时间、开停泵时间、排量、泵压、气测的延续时间和变化,槽池面油花气泡的形状、占槽池面的百分比,槽池面变化情况,遇油气显示时应归位;e)发生“油、气、水浸”循环钻井液:记录起止时间、类型(油、气、水浸)、钻头位置、井深、层位、迟到时间、浸出物形状及占槽池面百分比、槽池面变化情况、最高峰时间或时间段、全烃及组份的最大值和变化情况、钻井液性能(密度、粘度)变化情况、归位井段、层位。,工程事故 卡钻:记录卡钻时间、井深、推测卡点深度、层位、主要工程参数、

41、卡钻原因(工程主要参数变化情况);注入解卡液时要记录解卡液名称、注入量、浸泡井段、浸泡时间、解卡时间、解卡液是否具荧光、解卡液替出情况。遇阻:记录遇阻时间、遇阻井深、层位。断、掉钻具:记录断、掉钻具时间、井深、层位;断、掉钻具的结构、长度、鱼顶位置。其它落物:记录落物名称、掉落时间、井深、层位、名称、数量(或长度)。井喷:按本标准条款执行。井涌:按本标准条款执行。井漏:按本标准条款执行。,O.2.1.6.8 中途测试记录测试时间、层位、井段;测试器类型、测试器座封位置、座封时间、解封时间、开关井时间、开井时显示情况、回收流体量及流体性质、测试后流体性质和初步折算的流体日产量。O.2.1.6.9

42、 完钻记录完钻时间、井深、层位(组、段)、完钻钻井液的性能。O.2.1.6.10 完井方法记录完井时间(套后测井结束时间或以甲方通知裸眼完井时间为准)和完井方法(油层套管或裸眼)。,录 井 综 合 记 录,审核人:,表C.2 岩 屑 描 述 记 录,描述人:审核人:,O.2.2 岩屑描述记录(见表C.2)O.2.2.1 序号从1开始,用正整数连续填写。O.2.2.2 层位对应于井段的实钻层位。O.2.2.3 井段按实际取样分段记录,非储集层岩性定名及描述内容相同者,可以合在一起描述。O.2.2.4 岩性定名按颜色、含油级别、岩性进行定名。O.2.2.5 岩性描述O.2.2.5.1 定名为含油和

43、荧光(不包括矿物发光)的岩性,要把含油岩性占岩屑、占同类岩性的百分比写在描述中。O.2.2.5.2 泥岩:质地,硬度,造浆程度,含有物。O.2.2.5.3 煤层:质地,光泽 染手程度,含有物,可燃性。,O.2.2.5.4 油页岩:质地,页理发育情况,含有物,可燃性,荧光性。O.2.2.5.5 介形虫层:胶结物及胶结情况,介形虫个体保存情况,含油气情况。O.2.2.5.6 砂岩:矿物成分,分选、磨圆、胶结物及胶结程度等结构,构造,含有物,物理化学性质,油气性描述。O.2.2.5.7 砾岩:砾石成分,砾石颜色在3种以上时,应描述主要颜色、次要颜色、少量、微量颜色,分选、磨圆、胶结物及胶结程度等结构

44、,构造,含有物,物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性描述。O.2.2.5.8 碳酸盐岩:按本标准条款执行。O.2.2.5.9 火成岩、变质岩以肉眼观察为主、结合现场薄片镜下观察内容进行描述。O.2.2.6 荧光含油和具荧光(不包括矿物发光)的岩屑,记录荧光湿照颜色、荧光系列对比级别、荧光定量值。O.2.2.7 St填写含油和荧光岩石热解“S0+S1+S2”的最大值。,岩 屑 描 述 记 录,描述人:审核人:,第 筒 取心井段 m 进尺 m 岩心长 m 收获率%层位:含油气情况:饱含油:m 富含油:m 油浸:m 含水油浸:m 油斑:m 含水油斑:m 油迹:m 含水油迹:m 含气:m 含水含气:m 累计含油气岩

45、心长度:m,描述人:审核人:,表C.3 钻 井 取 心 描 述 记 录,O.2.3 钻井取心描述记录(见表C.3)O.2.3.1 一般要求按筒描述、记录,两筒之间应另起页。O.2.3.2 表头只在本筒岩心第一页填写。O.2.3.3 岩心编号对应于同一岩性段内岩心编号,当出现多于个编号时应填写岩心编号范围,两个岩心编号中间用“”连接。O.2.3.4 磨损情况用“数字”表示磨光面,其中“数字”表示磨光面距顶深度;用“”表示破碎情况,其中“”,“”“”分别表示岩心破碎轻微、中等和严重。O.2.3.5 累计长度岩性分段底界深至本筒顶界的距离。O.2.3.6 岩样编号(岩样长度距顶位置)以下列形式表示,

46、如3(0.08/6.29),“0.08”表示岩样的长度,“6.29”表示岩样顶距顶深度,“3”表示岩样的系统编号(按井深顺序从开始,用正整数连续编写)。,O.2.3.7 岩性定名按颜色、含油级别、岩性进行定名。O.2.3.8 岩性及含油气水描述O.2.3.8.1 泥岩:质地,硬度,含有物及其分布情况。O.2.3.8.2 煤层:质地,光泽,含有物及其分布情况,可燃情况。O.2.3.8.3 油页岩:质地,含有物及其分布情况,页理发育情况、燃烧情况,荧光性。O.2.3.8.4 介形虫层:胶结物及胶结情况,含有物,介形虫个体发育情况。O.2.3.8.5 砂岩:矿物成分,分选、磨圆、胶结物及胶结程度等结

47、构,构造,含有物,物理化学性质,接触关系,油气性描述,对含油气变化情况进行二次描述(油浸及其以上含油级别进行含油变化情况的二次描述)。O.2.3.8.6 砾岩:砾石成分,砾石颜色在3种以上时要描述各颜色以颜色为主,颜色次之,颜色微量,分选、磨圆、胶结物及胶结程度等结构,构造,含有物,物理化学性质,接触关系,油气性描述,对含油气变化情况进行二次描述(油浸及其以上含油级别进行含油变化情况的二次描述)。,O.2.3.8.7 碳酸盐岩:按本标准条款执行。O.2.3.8.8 火成岩、变质岩:以肉眼观察为主,结合现场薄片镜下观察内容进行描述。矿物成分,粒度变化、胶结物及胶结程度等结构,构造,缝洞,含有物,

48、物理化学性质,倾角与接触关系,油气性描述,对含油气变化情况进行二次描述。O.2.3.8.9 缝洞:岩心表面每“m”有多少条(个)缝(洞)、长度(直径)、缝宽、充填物、产状。O.2.3.8.10 含油气岩心描述要充分结合出筒显示及整理过程中的观察记录,综合叙述其含油气特征,准确定级。O.2.3.9 荧光填写荧光干照的荧光面积(荧光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荧光干照颜色、荧光系列对比级别、荧光定量值。O.2.3.10 St填写含油和荧光岩石热解“S0+S1+S2”的最大值。,钻井取心描述记录,描述人:审核人:,取心时间:取心方式:设计 颗 实取 颗,描述人:审核人:,表C.4 井 壁 取 心 描 述

49、 记 录,O.2.4 井壁取心描述记录(见表C.4)O.2.4.1 表头取心时间为井壁取心施工起止时间(从井壁取心仪器下井开始至井壁取心仪器起出井口),取心方式分常规和旋转两种。O.2.4.2 序号从1开始,用正整数连续填写。O.2.4.3 层位对应于深度的实际层位。O.2.4.4 井深按由深至浅的顺序填写,保留一位小数。O.2.4.5 岩性定名按颜色、含油级别、岩性进行定名;井壁取心含油级别只定含油、荧光、含气三个级别。O.2.4.6 岩性描述简述岩石的物性,重点描述含油气情况,特殊岩性要结合镜下描述内容。O.2.4.7 荧光填写荧光湿照的荧光面积(荧光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荧光湿照颜色、

50、荧光系列对比级别、荧光定量值。O.2.4.8 St填写含油和荧光岩石热解“S0+S1+S2”的最大值。,井 壁 取 心 描 述 记 录,描述人:审核人:,表C.5 热 解 分 析 记 录,审核人:,O.2.5 热解分析记录(见表C.5)按分析顺序填写。O.2.5.2 井深:岩屑填写分析样品底界深度,岩心样品填写筒次距顶深度,井壁取心样品填写实际深度。O.2.5.3 岩性:样品的岩性定名。O.2.5.4 样品类型:岩屑、岩心、井壁取心三种。O.2.5.5 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按实际填至月、日、时、分。O.2.5.6 S0、S1、S2、Tmax及有机碳:按仪器分析数据填写。O.2.5.7 分析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