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内科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04616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疸中医内科学.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 疸,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源流及研究进 展。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1.何谓黄疸,应如何分类?2.简述黄疸源流?2.试述黄疸的征候特征。3.黄疸的病因病机是什么?4.黄疸的诊断要点是什么?与萎黄、黄胖如何鉴别?5.阳黄、急黄、阴黄、虚黄的辨证要点是什么?如何治疗?6.如何判断黄疸病的预后转归?黄疸病的善后调摄宜注意哪些?,黄疸自学提纲,1、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其证候特征,其中尤 以白睛发黄最为突出。2、发黄的程度、明亮度、病程,可反映邪正之 盛衰。3、三黄特征(1)阳黄:黄色鲜明如橘,伴发热、口渴

2、、苔腻。(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神疲、畏寒、苔白腻(3)急黄:黄疸急重,其色如金,伴高热烦渴,神昏 谵语,衄血尿血发斑。,定义-症状特点,目黄,一、内经首先提出了黄疸病名并阐述其临床特征病因病机。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第一部分:概述,源流,二、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伤寒论 将黄疸的病因归结为湿热、寒湿、瘀血、火邪四个方面,尤其强调湿热与寒湿的重要性;金匮要略 强调“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病因学,提出了“但利其小便”、“当以汗解之”、“当下之”、“于寒湿中求之

3、”等治疗原则。,第一部分:概述,源流,三、诸病源候论 在黄疸阴阳属性的分类上,首先引入“阴黄”这一概念,并创立了“急黄”四、丹溪心法 强调黄疸都是湿热为患,不必分五种,第一部分:概述,源流,五、景岳全书创立了“胆黄”之说 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说“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六、瘟疫论及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的概念 沈氏尊生书黄疸篇中说“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瘟黄,杀人最急。”,第一部分:概述,源流,第一部分:概述,西医学范围,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按黄疸发生的机理,第一部分:概述,西医学范围,肝前性黄疸(溶血性和非溶血性)肝性黄疸(肝细胞性和肝内

4、瘀胆性)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根据黄疸发生的部位,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病因病机,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病因病机,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嗜食寒凉,苦寒之药,损伤脾阳脾阳素虚湿从寒化,胆汁浸渍于肌肤,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病因病机,3.积聚内阻,胆汁失泄,积聚日久不消,瘀血砂石阻滞,胆汁失于常道外溢,黄疸,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病因病机,4.化源不足,血不荣色,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亏损,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胆汁外溢,黄疸,肾精不充,病机小结:1.主要病邪:湿邪2.基本病机: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化源不足,血败不华.3.发黄的病理关键:湿蒸热郁4.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肝胆和脾胃5.黄疸

5、的病理演变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病机小结:病机的演变:疫毒之邪 急黄 湿从热化 阳黄 湿从寒化 阴黄 血败不华 虚黄,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第三部分:诊断,黄疸诊断依据,1黄疸的三大主症(目黄、尿黄、身黄),尤其是关键体征(目黄)2病史:肝炎接触史、有害药物接触史、酗酒史、家族史3理化检查:肝功、血常规、溶血实验、B超、CT、MRI 等生化影像学检查。,4、黄疸实质 其实质是血浆胆红素升高聚积于巩膜、粘膜、体液和皮肤,达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黄疸。(正常值5.117.1mol/L),黄疸诊断依据,第三部分:诊断,5、诊断黄疸注意事项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

6、)A.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大量进食含-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C.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 17.134.2 mol/L),黄疸诊断依据,西医学黄疸分类,第四部分:黄疸西医回顾,按黄疸发生的机理溶血性黄疸(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病变,胆红素代谢失常)梗阻性黄疸(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机械性梗阻,影 响胆红素的排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有关酶的先天性缺乏,不能完成正常代谢)根据黄疸发生的部位肝前性黄疸(溶血性和非溶血性)肝性黄疸(肝细胞性和肝内瘀胆性)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黄疸诊断思路,第四部分:黄疸西医回顾,黄疸病因待查,病史及体检

7、,实验室检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溶血性黄疸实验,Gilbert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第四部分:黄疸西医回顾,黄疸诊断思路,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超声检查,胆管扩张,无胆管扩张,ERCP肝穿治疗实验,非梗阻性胆汁淤积,慢性特发性黄疸,急、慢性肝炎,查明病因,病因不明,炎症,结石,肿瘤,ERCP及其他检查,第三部分:鉴别诊断,黄疸鉴别诊断,黄疸与萎黄,第三部分:鉴别诊断,黄疸鉴别诊断,黄疸与黄胖,辨黄疸种类阳黄:湿热所致,其黄色鲜明如橘,伴有发热、小便 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黄: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其 黄色晦暗,伴有脘腹痞满、畏寒神疲、气短

8、乏 力,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辨证要点,辨黄疸种类急黄:由疫毒引发,热毒炽盛,内陷营血所 致,其起病急,黄色如金,伴有身昏谵 语、壮热烦渴,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 洪大虚黄:由血败不能华色所致,其目黄身黄而色 淡,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舌 质淡,脉细弱。,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辨证要点,辨湿热孰轻孰重(阳黄)热重于湿: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苔黄腻,脉弦数;湿重于热: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苔白腻微 黄,脉弦滑。,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辨证要点,辨寒湿与瘀血(阴黄)脾胃虚弱:寒湿内阻:黄色晦暗不泽,或如 烟熏,神疲畏

9、寒,舌苔白腻,脉 濡缓;瘀血阻滞:黄色晦暗,面色黎黑,舌质紫 暗,多见瘀斑,或见胁下积块,脉弦涩。,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祛邪扶正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 阳黄 清热利湿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攻下、开窍)虚黄 健脾生血柔肝阴黄 寒湿 温化寒湿 瘀血 化瘀退黄,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治疗原则,1热重于湿辨证依据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兼症: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心中懊恼,胁痛,口干而苦,恶心欲呕。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弦数,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主方:茵陈蒿汤 茵陈:最善清利湿热,为退黄之要药;栀子:清泄三焦湿热;茵栀合用,可

10、使 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泄热逐瘀,荡涤胃肠瘀热,与茵 陈相配,可使瘀热从大便而解。,黄疸分证论治-阳黄,第五部分: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加强退黄,可加虎杖、田基黄;加强利湿,可加茯苓、猪苓、车前草;加强清热解毒,可加白花蛇舌草、垂盆草、白背叶根、板蓝根;胁痛较甚,加柴胡、川楝子、郁金以疏肝利胆,行气止痛;砂石阻滞者,加金钱草、鸡内金、海金砂化滞消石;蛔虫阻滞胆道,可选用乌梅丸加茵陈、栀子。,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临证体会 辨热与湿的偏重,关键在辨舌苔的黄腻与白腻,口干思热饮还是思冷饮,大便干结与稀溏,脉数与否。本型治疗的重点在于清热利湿通腑,如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防止向急黄

11、转变。,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2、湿重于热 辨证依据:主症:身目俱黄,然不及热重于湿者鲜明兼症: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腹痞 闷,食欲减退,呕恶,便溏,小便不利。舌象:舌质红,苔厚腻微黄 脉象:脉弦滑,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茵陈:利湿清热除黄;白术:健脾燥湿;二苓、泽泻:淡渗利湿;桂枝:通阳化气利小便。,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甘露消毒丹湿热经纬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方药: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

12、解毒 滑石:清利湿热;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藿香、石菖蒲、豆蔻、薄荷:芳香化浊,醒气悦脾;射干、知母:利咽,降肺气;木通、连翘:利湿清热。,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临床应用头身困重,表湿明显藿香、菖蒲以解表化湿脘腹痞闷白蔻仁、木香、砂仁以芳香化浊,醒 脾开胃;呕恶便溏陈皮、黄连、竹茹;湿浊偏重,便溏尿少厚朴、苍术、车前草 以化湿利尿纳呆食少麦芽、鸡内金。,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临证体会 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防止向阴黄的转化。,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辨证依据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

13、深,色黄如金 兼症:高热烦渴,腹满而痛,吐血、衄血、便 血,或肌肤出现瘀斑,手足抽搐,神昏 谵语舌象: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象:脉弦数或弦细数,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急黄,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犀角散加生地、丹皮、玄参;犀角(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茵陈:清热利湿退黄;黄连、栀子、升麻:助犀角清热解毒 凉营。,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急黄,临床应用身昏谵语,手足抽搐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凉 血开窍;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地榆炭、柏叶 炭、白茅根、紫草凉血止血;大便不通,腹满而痛大黄、枳实、槟榔通腑 行气导滞;小便不利或出现腹水车前子、茯苓、泽泻利 水消肿,黄疸分证论

14、治-急黄,第五部分:辨证论治,临证体会:本型重在清热解毒,加强中药保留灌肠,防止闭窍昏迷。辨证使用瘟病三宝。加强使用中药的静脉制剂(清开灵、茵栀黄),注意中西医结合。,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急黄,1、寒湿阻遏 辨证依据: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兼症:脘闷腹胀,食欲减退,神疲体乏,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象:脉濡缓,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阴黄,治法:温化寒湿,健脾退黄方药:茵陈术附汤 茵陈:除湿利胆退黄;附子、干姜:温中散寒;白术、甘草:健脾和胃。,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阴黄,临床应用:脾虚较甚黄芪、山药、薏苡仁、茯苓湿邪较重猪苓、泽泻、茯苓等淡

15、渗利小便兼有胁痛郁金、川楝子、玄胡以疏肝理气,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阴黄,临证体会:本型治疗重在温化健脾。在温中健脾同时,利湿退黄,慎用寒凉药物。,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阴黄,2、血瘀肝郁辨证依据: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黎黑兼症:胁下或有症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蛛丝纹缕,或 见手掌赤痕。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或白或少脉象:脉弦涩或细涩,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阴黄,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方药:鳖甲煎丸 鳖甲:滋阴软坚,柔肝润络;桃仁、丹皮、紫葳、芍药、桂枝、鼠 妇、庶虫、蜣螂:活血祛瘀,通络软坚;葶苈、石苇、瞿麦:通利水道;柴胡、黄芩、

16、半夏、厚朴、乌扇:疏肝解郁;大黄、赤硝:通导积滞;人参、阿胶:补气血之虚;灶中灰:去癥瘕坚积;清酒:引行药势。,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阴黄,临床应用:热象明显减桂枝、干姜,加白花蛇舌草、蚤休;湿浊不著去石苇、瞿麦、葶苈子,加川楝子;寒象明显可去乌扇、紫葳,加附子、干姜;脾气虚弱加黄芪、茯苓、白术以健脾益气;肝血不足加当归、何首乌、枸杞子以养血柔肝;兼见衄血去蛰虫、蜣螂,加茜草、三七去瘀止血。,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阴黄,临证体会:本型的治疗,关键在于活血化瘀,有出血倾向者,运用破血去瘀要注意出凝血时间,如有出凝血时间延长者,要慎用。,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阴

17、黄,辨证依据:主症:面目肌肤发黄,黄色较淡兼症: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脘腹不舒,纳 呆便溏,或见胁肋疼痛。腹中结块。或夜间小便如浓茶。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象:脉濡细,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虚黄,治法:补气养血,健脾柔肝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生姜、大枣:辛甘化阳,健脾;白芍、甘草:酸甘化阴;饴糖:缓中健脾。,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虚黄,临床应用:气虚明显黄芪、党参以益气血虚较甚当归、地黄以养血;或选用归脾汤 以益气养血血败源于精不化血淫羊藿、巴戟天等温补命门 纳呆、腹胀便溏去饴糖,加山药、陈皮、木香健 脾化湿行气;胁痛者郁金、川楝子理气疏肝;胁肋有结块加鳖甲、穿山甲软坚

18、散结。,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虚黄,临证体会:脾虚黄疸,大多见于各型黄疸的后期,标志着整体功能的衰退。治疗重在扶正,兼去余邪。防止向鼓胀、昏迷、呕血等变证发展。,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虚黄,1.对顽固性黄疸的治疗关于顽固性黄疸的治疗北京关幼波教授提出三个要点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第六部分:经验,黄疸治疗经验,所以对顽固性黄疸,无论阴黄还是阳黄,都应加强活血化瘀,推崇赤芍、丹皮。对顽固性黄疸,属阳黄热重以及急黄应加强清热解毒。推崇水牛角、大青叶、青黛以及牛黄、熊胆,对顽固性黄疸,属阳黄湿重以及阴黄应加强化痰。推崇川贝、海

19、浮石、白矾。,第六部分:经验,黄疸治疗经验,2.对急黄的治疗应遵循四条原则抓三早(早发现、早去诱因、早治疗)重三防(防出血、防高热、防神昏)促三利(利胆、利尿、利便)用三法(清热解毒、清营凉血、通腑涤毒),第六部分:经验,黄疸治疗经验,第七部分:进展,黄疸研究进展,1.茵陈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利胆作用可松驰胆道扩约肌、加速胆汁排泄。保肝作用保护肝细胞膜、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脏微循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疸研究进展,第七部分:进展,抗肿瘤作用直接阻碍肿瘤细胞的增殖心血管系统作用降压作用

20、、扩血管、降血脂、抗凝血等作用而用于冠心病解热镇痛消炎作用,2.对急黄病机的认识王守云等认为,黄疸的病机关键在于湿和瘀,急黄尤以血瘀证为主;郁冠亚认为,该病之湿乃病理基础;瘀乃其病理产物;黄乃其病理表现;而湿、瘀又为黄疸的病理症结所在,除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活血是散瘀的必然手段。,第七部分:进展,黄疸研究进展,第七部分:进展,黄疸研究进展,胡金满指出,急黄多为湿热瘀毒,侵犯脾胃,蕴结肝胆,或因热毒炽盛,弥漫三焦,损伤肝胆,胆汁排泄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致身目发黄,故宜清热解毒,行气化湿,化瘀退黄。贺江平等人更认为,急黄具有病程长、血瘀重、里热盛三大特征,故瘀热胶结系本病主要病因病机,当以凉血活

21、血为基本治法。,第七部分:进展,黄疸研究进展,3.急黄的治疗进展治疗方法已突破传统的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许多学者提出并验证了凉血解毒、化瘀退黄的方法,此外扶正退黄法、健脾祛湿法、行气破血法、化瘀排毒法、温化水湿法、宣畅三焦法等,都取得一定的疗效。,第七部分:进展,黄疸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采用疏肝活血 方法配合护肝西药活血化瘀方法结合中药保留灌肠配合 护肝西药,第八部分:病例分析,分析以下病例并回答下列问题:1.病例的诊断(诊断依据)及证型;2.分析其病理机制;3.确定病例的治疗原则和方药;4.写出处方名称及药物组成。,病例讨论,樊某,男,31岁。因身目发黄12天就诊,患者1月前外出打

22、工,因气候炎热,又常淋雨,加之饮食不慎,半月前自觉体倦乏力,后逐渐出现不思饮食,厌油,恶寒发热,并出现双目白睛发黄,小便短少且黄赤如浓茶,经口服中、西药治疗未效(诊断及药物不详),近日病情加重,特来诊治。现发热口渴,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心中烦躁,胸闷欲吐,大便秘结,小便短少黄赤。检查:语声洪亮,神志清楚,对答流利。双目白睛及皮肤黄如橘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病例1,第八部分:病例分析,吴某,男,23岁,1999年8月初诊 患者素有乙肝大三阳病史5年。最近1周自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厌食油腻,头重身困,胸脘痞闷,时有发热,小便色黄,大便溏稀,皮肤瘙痒发黄。于1999年8月12日来我院门诊就

23、诊。查: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正常。腹平软,肝于右肋缘下锁骨中线3CM处能及,质软轻触痛,莫非氏征(一),脾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肝功能:TBILI160umol/L,DBILI56umol/L,ALT700u/L,AST215u/L,A/G1.4。尿分析:UBG60umol/L,BIL76umol/L;腹B超示:肝肿大,脾不大,胆囊正常。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濡细数。,第八部分:病例分析,病例2,第九部分:预后调摄,黄疸转归预后,阳黄,治疗得当,疾病痊愈,失治误治,阴黄,急黄,内陷心营,年老体弱,治疗及时,转危为安,正气虚弱,阴黄,阴黄,迁延日久,积聚、鼓

24、胀,虚黄,病情缠绵,1.有传染的黄疸及时隔离,以免传染他人;2.应注射甲肝或乙肝疫苗,以预防甲肝或乙肝;3.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4.要注意询问病史,了解有关疾病,避免相关药物的使用;5.急黄病人必须做好及时的抢救准备;6.饮食调理:饮食有节,避免不洁食物,少食油腻肥甘,力戒酗酒。注意食疗,依据中医药理论,选择有益肝胆脾胃食物。7.精神调摄:保持精神舒畅,摒弃一切烦恼忧愁,8.起居调理:要注意劳逸结合,黄疸初期以及重证病人,应卧床休息;黄疸恢复期,要适当运动,以利于黄疸的消退。,第九部分:预后调摄,黄疸预防调摄,1黄疸是以、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2病位多在,其病因主要为、,其病机多为。3

25、辨证应注意湿从热化,则为;湿从寒化,每成;疫毒所致,多为;气血衰败则为,因此辨证应首辨黄、黄、黄、黄之证型;次辨阳黄的与孰轻孰重;阴黄应辨抑或。4治疗原则阳黄应注意;阴黄应,;急黄应,并配合西医抢救措施。,第十部分:小结,黄疸小结,1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2病位多在肝胆脾肾,其病因主要为湿邪、疫毒,其病机多为胆汁泛溢。3辨证应注意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每成阴黄;疫毒所致,多为急黄;气血衰败则为虚黄,因此辨证应首辨阳黄、急黄、阴黄、虚黄之型证;次辨阳黄的湿与热孰轻孰重;阴黄应辨寒湿抑或瘀血。4治疗原则以阳黄应注意通利二便;阴黄应固护脾阳,补益气血;急黄应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并配合西医抢救措施。,第十部分:小结,黄疸小结,毕某,男,26岁,因两目轻度发黄2年就诊,患者2年前开始发现面目皮肤发黄,食纳不佳,经医院检查诊为“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服中西药后,自觉症状好转,但目睛发黄未完全消退,肝功能异常。后经肝穿活组织检查符合“迁延性肝炎”,近1月来自觉疲乏,右胁痛,疲倦后加重。检查:面色无泽,巩膜微黄,肝在右肋下可触及连缘,质软,脾在肋下1cm,可触及,化验:血总胆红素59umol/l,直接胆红素41umol/l,肝功能轻度异常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沉缓。,课外练习,课后思考-病例3,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