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以目黄.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94815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2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疸是以目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黄疸是以目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黄疸是以目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黄疸是以目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黄疸是以目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疸是以目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疸是以目黄.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疸,概述,(一)、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注:目睛即指巩膜,其黄染颜色均匀。),黄疸:疸即癉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说:“湿热相交,民当病癉。”说明癉形成的原因,是湿热相交。伤寒明理论发黄篇又说:“癉者,黄也,单阳而无阴也。”说明癉是一种发黄的病证,以阳症为多。,以上所引,可看出“疸”有二种含义:一是指为黄色的病证;二是指因湿热熏蒸而致的疾病。,黄,指色泽言,证治要诀五疸证治篇说:“黄,脾土色也,脾脏受伤,故病见于 外,通身面目悉黄”。,黄与疸两字皆言黄色,突出本病的特点,是以黄色为主的病证身、目、尿黄。另指出了本病多由湿热

2、之邪所致。,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因为身黄、尿黄在某些情况下易受干扰,如进食多量的含葫萝卜素较多的葫萝卜、南瓜、西红柿,或某些药物如维生素B2等后,可使皮肤或尿液发黄,而目睛不黄,此在临床不属黄疸。,本病为临床上的常见病证,其中某些黄疸有传染性,严重的可危及生命,正如沈氏尊生黄疸篇说:“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二)、沿革,内经对本病有初步认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说:“湿热相交,民当病癉。”说明癉形成的原因,是湿热相交。初步论述了其发病机制。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说:“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提出

3、了黄疸病名记载了其主要症状”,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中对本病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在病因方面,伤寒论重点论述了外感发黄,如太阳病篇说:“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金匱要略列专篇论述黄疸病,在病因上,重点论述内伤发黄,强调“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以论述湿热发黄为其重点,还从症状上将黄疸分为五类。,在治疗方面,对不同证型的黄疸,提出了不同的治法及方药,其中特别重视“利小便”的方法,创制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为后世所推崇。,在预后方面,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提示了黄疸的预后,与黄疸持续时间长

4、短及临床症状的严重与否有密切关系,这对临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 后代医家进一步丰富了黄疸的辨证论治内容,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系统化了,具有临床实际意义。景岳全书黄疸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病。”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沈氏尊生黄疸篇说:“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对黄疸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讨论范围,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基本相同,包括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临床常见的疾病有: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各种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某些消化系肿瘤、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溶血性黄

5、疸等,以上凡出现黄疸者,均属本病讨论范围。,病因病机,(一)、病因:1、时邪外袭: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外感发黄,都为时邪侵袭所致,张氏医通黄疸说:“夏月天气之热,与地之湿交蒸,人受二气,内结不散,发为黄疸”。明确指出与六淫之邪中的湿邪密切相关,此外与时邪疫毒也有关,如医宗金鉴中说:“天行疫疠发黄”。,湿热暑湿之邪湿热挟时疫之毒寒湿之邪,侵袭人体,内阻中焦,黄疸,2、饮食不洁,圣济总录黄疸门篇说:“大率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黄为疸”。,长期嗜酒过食生冷过食肥甘厚腻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黄疸,3、其它病因,景岳全书黄疸:“阴黄之证七情

6、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伤寒微旨论:“病人三五日,服下药太过,虚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饮水浆,脾土为阴湿所加,与邪热相会发黄,此阴黄也。”张氏医通杂门:“有淤血发黄,”。,七情所伤劳倦过度阳黄失治或误治,积聚日久不消砂石、虫体阻塞胆道,损伤脾胃,运化不及气血不足,淤血阻滞,黄疸,湿浊内生,从以上看来,其病因可归纳为湿、虚、淤,起其中以湿邪为主(有外感六淫之湿邪和脾胃功能失调所生之内湿)。,由于湿邪侵入,有湿热、寒湿之不同,加之素体有胃热偏盛和脾胃虚寒的不同,所以湿邪有从寒化和从热化的区别。,(二)、病位,肝、胆、脾、胃是主要的脏腑病位。以上诸种病因,使得湿

7、邪蕴结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致肝失疏泄,胆汁输送排泄失常,胆汁外溢发为黄疸。,(三)、病理,诸种病因,时热疫毒侵入热毒雍盛,湿邪蕴结中焦,脾虚血亏肝血不足肝脉失养,鼓胀、积聚日久气滞血淤,砂石、虫体,从热化湿热交蒸,从寒化寒湿阻遏,阻滞胆道,脾胃升降失职,邪入营血、内陷心包急黄,肝胆失于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黄疸,以上因时热疫毒侵入、湿热交蒸、砂石及虫体阻滞胆道等而致的黄疸,多属阳黄的范围。,因寒湿阻遏、脾虚血亏、淤血阻滞所致的黄疸,多属阴黄的范围。阳黄与阴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阳黄迁延日久失治或过用苦寒药物,使脾阳受损,可转为阴黄;阴黄过用温燥之药,伤阴化燥

8、,或由于重感外邪,湿热内蒸,也可转为阳黄,此种阳黄为虚实夹杂之证。,(四)、病理性质,阳黄之证多属实;阴黄多为虚实夹杂。,(五)转归和预后,阳黄,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消退较易;阴黄,起病较缓,病程缠绵,消退较慢;急黄,为阳黄重证,湿热疫毒炽盛,则病情危笃,若不积极救治,常可危及生命。黄疸久治不愈,肝脾血淤,可转化为积聚、鼓胀等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目黄、尿黄、肤黄,其中以目黄为特征;2、伴随证:纳差,恶心呕吐,胁腹胀痛等;3、常有外感湿热疫度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积聚等病史;4、实验室检查:黄疸指数(包括总胆红素、直胆、间胆)、肝功能、肝炎病毒检测、肝胆脾B超、肝脏C

9、T、MRI、消化内镜、ERCP及肝穿刺活检等。,注意:检查黄疸时,必须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白睛黄染,需与球结膜下脂肪沉着相区别,前者分布均匀,遍及整个白睛,无突起,后者分布散在,略突起,多聚目内眦处,40岁以上成人多见。,(二)、鉴别诊断,1、黄疸与萎黄1)病因不同:前者与外邪疫毒、饮食劳倦、病后转化有关;后者为饥饱劳倦、食滞虫积、病后失养有关。2)主证不同:前者为身、目、尿黄;后者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3病机不同:前者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后者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2、辨阳黄与阴黄阳黄:发病较急,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10、,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阴黄:发病较缓,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如烟熏,舌苔白腻,脉濡或沉迟。,黄疸,3、辨危重证候,当黄疸出现迅速且急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并伴有持续高热不退,或顽固性的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或腹胀进行性加重,喘满不已,甚则出现腹水或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纽血、便血、呕血等或嗜睡、烦躁、昏迷,或体有异气,尿少甚则尿闭,均为黄疸危重症候,当积极抢救。,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同时结合黄疸的色泽、病史、症状等来辨。,(二)治疗要点,1、退黄:选用利湿退黄的

11、药物,如:茵陈、金钱草、虎杖、田基草、青蒿、龙胆草等,其中茵陈为古今治黄的首选药物(常用量为15-30g,病情严重时可用100-120g,煎药时要后下,以煎十分钟为宜)。2、利尿渗湿:金匮要略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通利小便的方法,是治疗黄疸的一个重要方法,常选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通草等药物,通利小便,使湿邪外出而黄退。,3、活血祛瘀:黄疸一病,病在血脉,使用活血化淤药后,能加速退黄,且使胁痛、痞块等症状改善,临床常用:丹参、赤芍、泽兰、桃仁、红花等药。,4、清热解毒:元孙元贤在南北经验医方大成一书中提到治疗黄疸,应“分利为先,解毒次之”,目前临床常用本法治疗黄疸,特别对于湿

12、热黄疸和急黄尤为重要,常用二花、连翘、大青叶、板兰根、黄芩、蒲公英、野菊花等。,(三)证治分类,1、阳黄(1)湿热蕴结,热重于湿【主症】目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渴,心中懊侬,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而深黄,大便秘结,腹胀满不适,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病机】湿热交蒸,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法】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加减,酌加黄柏、车前子、猪苓、茯苓等清热利湿之品退黄;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黄连等降逆止呕;脘腹胀闷者,加枳实、厚朴等行气导滞;右胁疼痛较重者,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止痛。,(2)湿热蕴结,湿重于热,【主症】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者之鲜明,多无发热,或

13、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口淡不渴,胸脘痞满,不欲食,厌油,腹胀便溏,舌苔厚腻或淡黄,脉濡数或濡缓。【病机】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加减,可酌加藿香、蔻仁等以利气化浊;兼呕逆,可加半夏、陈皮降逆止呕;腹胀较甚,加大腹皮、木香以行气消胀;若阳黄湿热并重者,宜用甘露消毒丹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以上两证,初起兼有表证者,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解表清热利湿。,(3)胆腑郁热证,【主症】黄疸出现较快,右胁疼痛剧烈,常牵引右肩背疼痛,或有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欲吐,纳呆腹胀,大便呈灰白色,小便短

14、黄而灼热,舌质红,苔黄厚,脉多弦数,本证常有反复发作史。【病机】湿热、砂石或虫体阻滞胆道,胆汁外溢。【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导滞。【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白芍、黄芩、半夏、大黄、枳实、姜、枣)。,加减,可加茵陈、郁金以疏肝利胆,清热退黄;舌苔黄厚者,加厚朴、苍术化湿导滞;疼痛较甚者,加玄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若虫体阻于胆道者,可用茵陈合乌梅安蛔丸加减,或由内镜下取蛔等。,(4)疫毒炽盛证急黄、瘟黄,【主症】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高热口渴,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或嗜睡昏迷,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腹胀胁痛或出现腹水,或鼻纽、齿纽、呕血、便血,身发斑疹,小便深黄而少,舌质红绛,苔多黄

15、褐而干,脉象弦数或细数。【病机】湿热疫毒炽盛,熏蒸肝胆,深入营血,内陷心肝。【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加减,病在心神者,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气分热毒炽盛,可用栀子金花汤,即黄连解毒汤加大黄;犀角散组成:犀角、茵陈、黄连、栀子、升麻,宜加大青叶、土茯苓、蒲公英、二花、连翘,并加生地、丹皮、玄参、赤芍等凉血滋阴。,2、阴黄,(1)寒湿阻遏证【主症】黄疸的出现较为缓慢,黄色晦暗如烟熏,食少纳呆,脘闷或腹胀,畏寒倦怠,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疏,胆汁外溢。【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附子、白术、

16、干姜、炙草)。,加减,可酌加茯苓、泽泻、猪苓等以利湿退黄;腹胀、呕恶、苔厚者,去白术、甘草,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胁腹胀痛者,酌加柴胡、香附。,(2)脾虚血亏证,【主症】面目肌肤发黄而不泽,肢软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病机】黄疸日久,脾虚血亏,健运失职,湿滞残留。【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芍药饴糖甘草大枣生姜)。,加减,气虚较甚,重用黄芪,并加党参,加强补气作用;血虚明显,加当归、熟地等补血养血;畏寒、肢冷,阳虚而寒甚者,宜加附子温阳祛寒。,黄疸消退后的调治,黄疸消退,有时并不代表病已痊愈,湿邪不清,肝脾气血未复,可导致病

17、情迁延不愈,或黄疸反复发生,甚至转成徵积、鼓胀。,1.湿热留恋证【主证】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苔腻,脉濡数。【病机】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四苓散加减,2 肝脾不调证【主证】肢倦乏力,胁肋隐痛,饮食欠香,大便不调,苔薄白,脉来细弦。【病机】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方药】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气滞血瘀证【主证】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见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病机】气滞血瘀,积块留着。【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逍遥散合鳖甲煎丸。,黄疸消退后的调治,黄疸凡起病不久,发现早,治疗及时而恰当者,一般预后良好。,黄疸,黄疸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气滞血瘀,胁下有积块,甚则腹部胀大如鼓,青筋暴露,病情多缠绵难愈。,黄疸若突然高热持续,黄疸迅速加深,神昏谵语,纽血、便血、尿少,甚至尿闭者,为黄疸危候,预后多不佳,宜积极抢救。,预防和调护,1、预防: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与病患者接触;在传染性黄疸流行期间预防服药。2、已病者:发病初期卧床休息,保持心情愉快,进食富营养而易消化的食物,禁辛辣刺激及烟酒,注意观察脉证变化。,思考题,1、如何理解湿邪在黄疸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2、脾胃肝胆的功能失调对黄疸的发生有何重要意义?3、阴黄和阳黄应如何进行辨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