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08873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

2、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观的演变,1、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上个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福利。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核心,成为评价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和衡量国民生活水准的象征。W.A.刘易斯(W.Arthur Lewis)把增长和发展看作同义词,他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口平均的产值问题。,W.罗斯托(W.Rostow)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书,按照经济增长水平和物质消费水平来划分经

3、济发展阶段的。可以看出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出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使每一个人都能消费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家都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加速落后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这一主题上。认为资本积累和工业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促进资本积累和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战略,2、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包含增长加结构变化,在发展文献中对发展含义的解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并把增长与发展这两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对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式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它的居民提供种类日益增多

4、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定义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必要条件,经济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且还包括了产品结构、经济结构以及非经济结构的变化。,3、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强调分配不公、失业和贫困问题的改善,英国发展经济学家达德利西尔斯l969年在新德里举行的国际发展协会第ll届世界大会上的演讲,明确地反对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目标,指出:“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来说,应该提出的问题是:贫困发生了什么变化?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平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变得较不严重,无疑这个国家

5、就经历了发展。如果这三个中心问题中一个或两个恶化了,特别是三个问题都恶化了,那么,即使人均收入成倍增长,把这种结果称为是发展也是不可思议的。,4、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口膨胀、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范式提出了挑战。(1)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环境资源基础是可以随意利用的资本库,并据此向政策决策者提出宏观经济政策,不断鼓励人们提高消费水平,似乎物质产品的增长可以是无限的。关于长期生产和消费的宏观经济模型很少提及环境资源,其隐含的假定为自然资源是不稀缺的,而且在将来也不会稀缺。(2)新的经济学理论

6、范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旧的理论范式:,改变经济行为模式,新的理论范式则认为经济系统只是有限生态系统的子系统,随着经济子系统的不断增长,生态系统从一个“空的世界”转变为一个“满的世界”,这时候自然资本代替人造资本成为稀缺要素。在新的理论范式下,人类的经济行为也必须改变。,转变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新的经济学范式认为,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将自然资本转化为人造资本的过程。但是,随着这种转化的进行,自然资本日益从相对丰裕变得稀缺,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因素。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应是充分利用并投资于自然资本。要投资于自然资本,就必须改变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首先,要取消各种对资源消费补贴的政策,加大对自然

7、资源流量和环境征税,提高自然资源的价格。其次,为了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人类需要放弃美国式的“奢侈性高消费模式”,而转向一种新的适度消费模式,不能为消费而消费。,修正度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将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及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考虑在内,也就是说,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反映经济增长的真正成本,也不能衡量社会福利水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经济学家开始对度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纷纷进行修正。把污染、交通堵塞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从GNP中扣除,产品价格应反映环境成本,1993年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出版了修订的

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将环境资源核算正式列入了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目前,许多国家已开始进行绿色GNP的核算的实践。,5、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人类发展着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发展主要体现于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拥有充分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当然需要有社会总产品的增加需要有经济增长。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有可能不断增加生产性就业和收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

9、,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文化水平,使一般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没有经济增长,这些能力的扩大是有限的。但是,有了经济增长,不等于就自动地导致人类发展。,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规律,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需求供给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区域生产要素流动,二、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机制,1需求拉动机制(供给完全弹性)2供给驱动机制(需求完全弹性)3增长传播途径(1)纵向经济联系与乘数效应(2)横向经济联系与抑制效应,三、增长与发展理论,1、输出基础理论诺思认为(1)区域外部需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区域内的输出产业决定了区域的发展。输出产业的规模越大,通过输出所获得的受益越大。外部的需求扩大,会带动区域

10、内输出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成倍增长。增长倍数=区域输出产业收入或人口/非输出产业收入或人口。(2)区域输出可以是各种要素。能够输出的地区,必须具有优越于其他地区的条件,区位成本低。,2、自产自消理论,胡佛认为,(1)内部贸易和需求能够引起区域经济增长,一个区域可以通过自产自消致富。(2)区域的范围不能太小,必须有一个市场足够多样、规模足够大、交通运输成本足够低、市场交易费用足够低的区域范围。经济增长的速度有限。,3、进口替代理论4、投入产出理论5、循环累计因果论,四、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阶段理论,1、胡佛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Hoover)和约瑟夫费雪(

11、Fisher)于1949年发表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中认为: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存在着“标准阶段次序”。这种标准阶段次序为:,(1)自给自足经济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投资和区域间贸易很少,区域产业几乎全为农业,区域人口绝大部分为农业人口,经济活动均随农业资源而分布。(2)乡村工业兴起阶段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展,贸易往来和专业化生产也在区域中发展起来,乡村工业及其相关产业随之产生。由于乡村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市场和劳动力全部来源于农业区域和农村人口,因此,乡村工业的分布与农业人口的分布直接相关。(3)农业生产结构转移阶段随着区域间贸易的日益扩大,区域产业开始趋向于由原来粗放的畜牧业转向发展集约型系

12、列农作物产品,如种植水果、生产日用农产品和发展蔬菜农场等。,(4)工业化阶段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和采掘工业生产效益的下降,迫使区域不得不谋求工业化,发展制造业。区域工业化前期主要以农、林、矿产加工业为主,如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纺织工业等。后期则以炼钢、石油炼制业、金属材料加工、化学制造业、建材工业等为主。由于矿业和制造业的兴起,工业逐渐代替农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部门。(5)服务业阶段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实现了为出口服务的第三产业专业化生产,大量输出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惠特曼罗斯托(whit

13、man 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和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长阶段两本书中,依据工业发展水平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具有以下特征: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极低。产业结构单一,只有原始农业,进行单一的作物栽培。社会生产组织以家庭、民族、种族和集团为单位,以此维系着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生产组织难以创新。人们的价值观是典型的“宿命论”,对进入更高等级和增加收入失去信心,缺乏现代产业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2)起飞准备阶段主要特征为: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家庭手工业、商业等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摆脱“宿命论”,树立起追求高生活水平

14、的价值观,向往现代化生活。为此,人们的储蓄欲望开始增强,资本市场逐渐发育。产业活动出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劳动技能为基础的雇佣关系不断发展,而且不顾风险并不懈追求利润的企业家势力增强,因此,投资和就业机会也开始增加。所有这些变化都是经济起飞所必需的条件。,(3)起飞阶段这是产业革命时期,是经济成长序列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罗斯托认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高投资率,净投资率一般必须达到10%左右。一个或几个具有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部门诞生,这些主导产业部门对整个经济产生扩散效应。制度的变革,即有保证经济起飞的政治制度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制度。这一阶段最基本特征是人均国民收

15、入迅速而持续增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4)成熟阶段主要特征是:由于现代工业技术日益实用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纺织业)被其诱发而发展起来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工业”所取代。农业人口减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加大,新产业部门大量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劳动力质量发生变化,劳动者走向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5)高额消费阶段基本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产生了超过生活必需品以上的消费需求。随着高消费倾向的增大以及工资收入的大量增加,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结果引起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爆炸性需求。在生产领域,主导产业部门由原来的生产资料产品生

16、产行业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行业上来,汽车工业成为该阶段代表性的主导部门。生产能力超过需求成为一般现象,必须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诱导需求增长,进行必要的市场调节,导致产生了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的经济模式。(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人们不再满足对高档耐用品的追求,而开始追求生活上的安逸、环境上的舒适、精神上的享受。主导产业不再是生产有形产品的工业部门而转为服务业,如教育、科技、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住宅、旅游休闲、社会福利等。罗斯托的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强调了物质资本积累和确立主导产业部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对落后地区如何打破资本积累过程中的“贫穷恶性循环”,该理论并没有给予进一步的展示,

17、而且广大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单一资本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并不成功的。,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平衡性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发展的静态不平衡,这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经济发展的动态不平衡,这是指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还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考察,它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上的量的差异,这包括上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另一方面表现经济发展上的质的差异,这包括劳动生产率、科技水平、经济效益、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高低。,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1、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区域经

18、济不平衡发展是一个规律所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长期的、绝对的,经济发展总是由旧的不平衡不断地向新的不平衡演变,呈现波浪式上升过程。这一规律具体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不发达区域长期并存。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发达区域如果停滞不前就可能转变为落后区域,而落后区域经过跨越式发展可能会超过原来的发达区域,后来居上,进而出现新的经济发达区域和经济不发达区域,产生新的不平衡;二是经济发达区域和经济不发达区域各自内部都存在着发达和不发达的小区域。经济发达区域内有经济不发达的小区域,经济

19、不发达区域内有经济发达的小区域,其各自内部也存在着不平衡发展现象;三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同一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速度,有时发展快,有时发展慢。,2、度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指标(1)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通常用来观察家庭之间、个人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图2-1 基尼系数几何图100,(2)评价指标的选取研究者们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单一统计指标和多项统计指标。采用单一统计指标进行界定和评价,比较方便直观,简单明了,而且其结论可比性很强。如以人均GDP/GN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唯一指标,并据此进行分类

20、。世界银行主要采用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GNP作为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划分的唯一标准。单一统计指标评价的明显缺陷是无法全面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采用多项统计指标进行界定和评价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克服单一统计指标片面性缺陷。但采用多项统计指标比较复杂和困难。,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

21、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

22、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

23、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

24、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

25、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1)历史基础。(2)区位条件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使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区位条件优越,中部地区同样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依托,但在地理区位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中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

26、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另外,东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西北地区干旱严重,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3)制度因素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能力就越弱,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从表2-3可以看出,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发展速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4)政策倾斜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给予沿海地区的倾斜政策,包括投资、财税、

27、外资外贸、金融等方面,使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发展能力上产生了极大的差距。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1995年中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499.50亿美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达1309.56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7.3%,而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为127.06亿美元和62.88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5%和4.2%(5)人力资源差异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表2-4中可以看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无论从绝对数还是所占比重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布状况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这种人力资源条件

28、的差异,不仅导致了现有的发展差距,而且还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条件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3、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当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距时,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就自然成为发展状态较差地区所效法的榜样,发达地区就会更加进一步发达,落后地区就会奋力追赶,从而形成你争我赶的整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区域的条件优势要素的差异形成的竞争优势的不同,各区域的经济主体可在各自的区域优势及其产业优势的基

29、础上寻找经济联合,如资源型优势与加工型优势的区际联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势必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关系不协调和发展差距,实质上是

30、各地区产业结构不协调在区际关系上的反映和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收入水平高,对人才的需求和吸引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导致落后地区的人才大量向发达地区转移,形成所谓的“人才效益外溢”;发达地区又由于投资回报率高,具有资金上的优势,又导致落后地区的资金大量地向发达地区转移,形成所谓的“投资效益外溢”。这两者都使得落后地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造成发达地区变得愈发达,落后地区变得更落后,从而扩大区域经济的矛盾,产生区际冲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

31、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如果在一国中长期存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协调,公平得不到实现,则无法调动社会民众的积极性,效率也得不到提高,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是引发社会稳定的根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及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民族问题和地方主义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可能引发民族矛盾,地方主义行为泛滥,甚至区域间的冲突,从而危害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安全。,4.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一国要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首先整合国内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只有实现国内经济的一体化,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加强各区域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能在短期内消弥时,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应是鼓励各区域之间加强经济联系,为各区域之间经济依赖性的增强创造软(制度等方面)、硬(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