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收课件-第1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10951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税收课件-第1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国家税收课件-第1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国家税收课件-第1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国家税收课件-第1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国家税收课件-第1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税收课件-第1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税收课件-第1章.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 家 税 收,倪 晓 觎,国 家 税 收,课程要求,必要的课堂纪律注意考勤情况作业的及时交回最终成绩的确定(40%+60%),绪 论,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国家税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学习国家税收这门课程的要求,一、国家税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二、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税务专业:开设税收概论、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外国税制、国际税收、税务代理等专业课程,划分比较细。,三、学习国家税收这门课程的要求,参考书:国家税收(第二版),蒙丽珍,安仲文,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中国财税改革三十年亲历与回顾,刘克崮,贾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税收管理案例与应用,李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

2、008。,第一章 税收概念和税收产生、存在的客 观基础,第一节 税收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第二节 税收本质与税收社会性质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一、中外学术界对税收定义的不同表述(一)国外学术界对税收定义的各种表述 西方国家学者一直是从区别税收与私经济收入和别的公经济收入,并突出税收的公共需要来界定税收定义的。代表性的对税收的定义可参见日本、英国、美国以及世界银行对税收所作出的定义。前苏联学者对税收的定义的一个突出的、共同的核心内容是认为,税收是由非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单位及公民个人向预算缴纳的款项;国营企业缴的税,只有税的形式,而实质上不是税。,(二)中国学

3、术界对税收定义的表述 国内学术界对税收定义的表述分为三类:1.从强制征收的财务本身来界定税收定义。2.从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的特定分配来界定税收定义。3.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社会职能来界定税收定义。,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二、对税收定义和基本特征的分析 揭示税收的本质属性,一方面既要区别它与其他分配,包括其他财政收入分配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要明确它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而征收,从而让人们能理解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体现了不同性质的分配关系的实质。税收的定义: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

4、及其特征,对税收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把握:(一)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的特定分配。马克思将税收纳入分配范畴,与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列,并指出各种分配是有其各自规律的。国家除税收收入以外还应有利润收入、债务收入、规费收入等多种形式。其中:利润收入是指国家从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获得的利润;债务收入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以债券的形式向国内外居民和经济组织发行,有偿使用,到期必须还本付息的公共债务;规费收入是指国家在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收取的工本费或服务费,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税收与其他各种分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是

5、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分配(1)征税命令的发出只能是国家,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发出征税命令。(2)征税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部分。(3)征税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4)现实中,因为国家是国家机器,不能身体力行的自己征税,所以,国家授权有关部门征税。代表国家征税的机关有税务机关(主要是征税机关,负责大部分税收征收)、财政机关(负责征收农业税、耕地占用税)、海关(负责进出口商品的征税)。,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2.国家征税所凭借的是政治权力,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政治权力与资产所有权的主要标志是否创造剩余价值。国家的政治权力外在于生产过程,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获取物质利益只

6、能采取非等价交换形式。由国家政治权力及社会管理职能所提供的社会公共物品或社会公共需要的性质特点所决定。,3.税收的分配对象是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税收涉及的对象只能是剩余产品价值M的部分 但国家参与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不单是税收一种形式,还有利润、利息、租金、收费等形式。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主体的对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才是税收。,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4.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纯公共品的特点:1、消费的非竞争性:某一个人对某一项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不减少或干扰另一个人对同一物品或服务的消费。2、消费的排他不可能性:无法阻止任何人消费该物品

7、或服务并从中得到利益。3.非营利性,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定价收费存在技术上的可能性,但实行收费管理成本过高,出于效率考虑,通常放弃收费而由国家以非等价交换方式筹集经费来提供该物品或服务。,排他无效率性,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5.税收必须借助于法律形式进行,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通过税法参于国民收入(V+M)的分配,透明度高,能保证税收及时、定额、稳定的入库。,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二)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重要的本质特征。1.税收强制性。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性征收,负有纳税义务的社会集团和社

8、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国家强制性的税收法令,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这是税收具有法律地位的体现。2.税收无偿性。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和成员的一部分收入,就转归国家所有,不向原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也不再直接偿还给原来的纳税人。,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3.税收固定性。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预定的标准征收的,即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义务人、计算纳税办法和期限,都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的,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适用时间,是一种固定的连续性收入。,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税收三性的关系 税收的三个形式特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强制性是解决征之有保的问题,无偿性是解决征之有用的

9、问题,固定性是解决征之有度的问题。(1)税收三性是任何社会制度下共有的东西,具有共性特征;(2)研究税收三性有助于了解税收不同于其他财政收入的特殊功能和作用;(3)税收三性是区别于其财政收入的标志。,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一、税收本质 税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矛盾包含两大内容:(1)分配主体与分配对象在收入分配活动中的内部联系;(2)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纳税上表现的利益或收入分配上的矛盾,反映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概括地说,税收的本质就是体现着作为主体的国家与社会集团、社会成员间的一种特定收入分配关系。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税收,体现了不同性质的特定分配关系。,第二节 税收本质

10、与税收社会性质,二、税收的社会性质 税收的社会性质是指税收本质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反映该特定社会的社会性,主要是社会阶级或政治性、社会性的具体体现。这也就是说,税收性质是税收本质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所体现的特殊性。税收的社会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第二节 税收本质与税收社会性质,三、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 总的说,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税收既是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工具,又是国家用来贯彻方针政策,干预经济活动,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和监督手段。我国现阶段税收的性质体现着国家与纳税人在根本

11、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利益矛盾的一种收入分配关系。,第二节 税收本质与税收社会性质,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二)税收起源的观点(理论)1、国家需要分担的理论,包括公需说,义务说等。2、交换和劳务报偿理论,包括交换说、利益说、保险说等。3、经济调节和公共物品需求理论,包括社会政策说、调节经济说、市场失灵和公共物品需求说等。目前在西方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是经济调节和公共物品需求理论。,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二、对税收产生、存在客观基础的再认识 国内关于税收产生、存在的相关理论(1)私有制和阶级决定论;(2)国有企业税收存在外壳利用论;(3)两种公有制摆平关系论

12、;(4)国家存在和资金需求论;(5)税收产生、存在经济条件论;(6)双重决定论;(7)多种条件决定论;(8)国家职能决定论。本人认可“双重决定论”。,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二、税收的发展(一)税收名称的变化 贡、助、彻、捐、赋租税、捐税、赋税税(二)征税依据的变化 实物税、力役税货币税(三)税制结构发展变化 1.古老直接税农业税为主,其他为辅的税制结构。2.间接税对商品征税为主,其他为辅的税制结构。3.现代直接税对利润征税为主,其他为辅的税制结构。,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国家是税收产生的直接原因,有了国家就有了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当国家

13、不直接所有统配生产资料,不生产物质财富,而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法人占有制之间形成利益差别甚至尖锐矛盾时,税收的产生就成为必然的历史现象。,税收同其他财政范畴和经济范畴一样,存在从萌芽到定形的发展过程,税收的起源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而不是时点的概念。奴隶制国家刚形成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有靠拥有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地租”性质的收入、直接支配的奴隶的劳动成果、战败国献贡品和掠夺性收入。当时的财政形式是非常古老和不典型的,作为典型财政收入形式的税收是在国家公共权力日益增强、奴隶主或自由民土地私有制形成后产生。马克思说:“直接税,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征税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形式,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

14、那个社会制度的时代产物。”总之,土地所有制产生越早越典型的地方,税收的产生也越早越典型.,苛政猛于虎,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机构。,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内、对外职能,为了有效地干预经济,必须直接、间接地占有一部分社会财富,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国家的这种分配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的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称为“财政”。,孔子,税收同其他财政范畴和经济范畴一样,存在从萌芽到定形的发展过程,税收的起源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而不是时点的概念。我国税收在西周至春秋的井田制时期处于萌芽状态,在鲁宣公“初税亩”时期随土地私有制的确定成为成熟的、定型的

15、财政分配形式。其中初税亩是战国时期鲁国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制度,即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而井田制即井田“一井”九百亩,八家农户各分百亩私田;剩余的百亩公田由八家共耕,公田的农产品归奴隶主国家所有的制度。,我国最早的税收形式为战国时期的“初税亩”,而之前的“井田制”以征取劳役地租形式出现,包含了税收的萌芽,为后世力役之征的雏形。是西周时期典型的土地制度。,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税收制度大致沿着以人头税、力役之征为主体人头税和土地税并重土地税为主体的轨迹发展,其分水岭为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推行的“两税法”和明嘉靖年间实行“一条鞭法”及清康熙时期实行的“摊丁入

16、地、地丁合一”制度。,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唐德宗 李适,清朝光绪13年总理湖南厘金盐茶局”换票”使用,运送货物交税,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税收制度也深深打上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烙印,其主要特点之一是田赋、工商杂税等旧税与受帝国主义列强控制的关税、为解决财政困难而设的厘金、对鸦片征收的土药税等新税并存,形成一套苛重扰民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税收制度。,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税收制度变动频繁,经过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繁的多次改革和调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解决。其主要大的改革和调整包括:,我国目前的税制还存在哪些问题?谈谈你对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看法。,西方国家的税

17、收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中世纪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多种税制模式,但总的说来未有健全的税收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后,其税制发展经历了从以消费税和关税为主体到以所得税为主体的三个阶段。现行税制除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外,还大力推行和征收社会保险税和增值税。,目前世界各国税制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美国和欧洲有何不同?,三、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我国税收存在的经济条件,(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实行集中的有计划分配的需要。我国现阶段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由此决定了现阶段的生产关系也是多层次的,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既有全民

18、所有制的经济成份,又有非全民所有制的经济成份。非全民所有制经济成份是我国自建国以来长期存在,并且在现阶段得到较快发展的经济成份。这些经济组织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它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非全民所有,因此,国家要向它们无偿地取得一部分收入以满足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需要,既不能依据财产所有权力采用利润上缴的形式,也不能采用随意调拨的方式,而只能依据政治权力通过法律采用征税的方式。,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如果说对非全民所有制经济进行“社会扣除”,由于国家不拥有其生产资料所有权而必须通过税收方式道理是浅显的,那么对全民所有制经济征税就无法从所有权方面进行回答。因为全

19、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为全体人民所有,目前表现为国家所有,国家可以依据财产所有权力通过利润上缴形式取得收入,但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一种不成熟的全民所有制经济。不成熟性决定了现阶段的全民所有企业不可能由个体公民经营,也不适宜由国家直接经营,国家可以代表全民行使所有权,而经营权则应由企业独立行使。这就是说,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必然要进行分离,它必然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有着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它和国家之间存在着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而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兼顾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调整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就必须以法律形式把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以便使国家的

20、整体利益和企业独立的局部利益均得到保证。这种法律形式的分配,就只能是税收分配。,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二)国有企业的经济实体地位,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的需要 从法律上,把国家与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关系加以规范化,使之明确固定下来,并在征税中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利于首先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时又保障企业的独立经济实体地位,照顾企业的局部利益,适当安排国家与企业、职工在收入分配中的物质利益问题,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能够统筹兼顾,适当地结合起来。,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三)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运用价值规律的需要,经过十四年的实践和探索,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

21、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有效调节的。但是,市场机制却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因此,仅靠市场机制必然难以经常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难以自动反映社会需求的长期变动趋势,无法使各经济利益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竟争,容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等。,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市场机制的这些不足和缺陷,必然要求国家采用适当的经济手段来进行克服和弥补。由于税收同时具有调节功能和法律形式,它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利益主体的分配关系来调节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改变它

22、的投资方向、经营方向和消费方向,从而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保持社会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政策,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使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可见,税收对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配合和调控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税收的这种配合调控。所以,税收的存在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四)发展对外经济往来,维护国家权益离不开税收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国界的限制,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世界各国,税收是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斗争、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有力工具。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然要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经济上发生一系列往来关系。如果我国不按照国际惯例运用税收手段,很有可能使我国的新兴行业、幼稚产业受到强烈冲击,使大量的资源产品廉价外流,也有可能是本属于我国的财政收入而由于不征税反而转化成了外国的财政收入,使我国的经济利益外溢。可见,对外经济交往,更需要税收维护国家权益。,第三节 税收产生、存在的客观基础,1、税收的基本概念。2、什么是税收本质?什么是税收性质?两者间的关系?3、税收的本质性特征?4、中外学者对税收产生、存在的理论观点有哪些?5、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客观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