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11058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1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据商务部资料,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加速,2003 年为35 亿美元,2004 年为70亿美元。但在不同目标国家并购效果却差异颇大,如TCL 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和德国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并不很成功,但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并购则比较顺利;华为、中兴通讯等厂商的对外投资和并购亦在中东、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取得突破,但在欧美等国的市场拓展比较艰难。造成此差异的原因在于:欧美经济发展阶段高于中国,属于资金密集、劳动短缺型经济,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中国企业尚不具备并购条件,而应对其开展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或者更低的国家则属于资金、技术短缺,劳动密集型经济,与其相比

2、,中国在诸多产业具有技术比较优势,而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丧失,对其可实施对外投资,实现资本运作。事实上,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国际企业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过程中精彩纷呈,出现许多令人深思的现象和特点,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释。,第一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二、绝对利益论三、比较利益论 四、要素禀赋论 五、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六、李斯特贸易保护论,一、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一)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的理论主张该理论认为: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富强的象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积累财富,获取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顺差,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鼓励本国商品输出,限制外国商品输入“,多卖少买

3、”,追求顺差,使货币流入国内,以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由此,其可分为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货币差额论把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认为国家应该采取行政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应遵循少买(或不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就可以使金银流人国内,以实现财富的积累和增加。贸易差额论则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其不但徒劳,而且有害。因为对方国家会采取报复措施,使本国贸易减少甚至消失,货币积累的目的亦将无法实现。贸易差额论虽然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原则。贸易差额论还认为国家应准许适量货币

4、输出国外,这非但不会使货币流失,而且还会像猎鹰叼回肥鸭一样,吸收进更多的货币,使国家更加富裕。贸易差额论者信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一、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重商主义提出一系列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主张,大致可归纳为如下:(1)货币政策:禁止货币输出,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出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以免货币外流。(2)奖出限入政策:进口方面,实行重商主义的国家不仅禁止奢侈品输入,而且对一般制成品的进口也严加限制;出口方面,由于原料价格低廉,加工后产品增值、价格变贵,所以重商主义者主张出口制成品代替出口原料,并且认为输

5、出廉价原料,再用高价购买其制成品是一种愚蠢的行为。(3)保护关税政策:对进口制成品设置关税壁垒,课以重税,使进口品价格提高,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对进口的原料和出口的制成品,则减免关税或出口制成品时退还进口原料所征关税,以支持和鼓励本国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有的国家高薪聘请外国工匠,禁止熟练技工外流和机器设备输出,鼓励原料和半成品输入,还向工场手工业者发放贷款和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鼓励增加人口;为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实行低工资政策;为提高产品质量,制定工业管理条例,加强质量管理。重商主义贸易学说是重商主义的核心,是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学说,它在

6、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但由于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国际贸易实践的限制,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二、绝对利益论,(一)绝对利益论的理论主张绝对利益论由亚当斯密在1776 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该理论主张自由贸易,并阐释了如下主要论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增加国家财富。因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为了交换,就要生产能交换的东西,“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其在各自业务上,磨炼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和才能。”从而促进生产发展。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分工既然可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7、,那么每个人都专门从事其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有利。而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3.分工基础是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条件自然禀赋(Natural Endowment)和后天有利条件(Acquir ed E ndowment)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

8、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二、绝对利益论,(二)绝对利益论简评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从而对国际贸易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解释。绝对利益论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中已成熟的要求,成为英国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和重商主义者,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理论工具,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关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参加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的见解,虽经历200 多年,仍具重大现实意义。但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

9、工先于交换;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结果。此外,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益。但如有的国家没有任何一种产品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那是不是这个国家就不能参加国际贸易呢?对于这一重要问题,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并未论及,这不能不说是理论的一大缺憾。,三、比较利益论,(一)比较利益论的理论主张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 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亚当斯密的观点加以发展: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

10、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即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再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节约社会劳动和增加贸易双方利益。,三、比较利益论,(二)比较利益论简评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具有合理的和科学的成分和历史的进步意义。(1)比较利益论揭示出一个规律比较利益定律,从实证经济学角度证明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差异,从而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2)比较利益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曾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而自

11、由贸易政策又促进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居于首位。但不可否认,比较利益论有一定的局限性。(1)比较利益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简单的假设前提基础上,把多变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均衡的世界,因而所揭示的贸易各国获得的利益是静态的短期利益,其是否符合一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则不得而知。(2)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在泛泛地对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加以论证后,对于更复杂的问题,诸如引起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互利贸易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利得的分配等问题,却没有触及。(3)比较利益论虽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是不完全、不彻底的。根据李嘉图

12、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或劳动在所有的商品生产中均按相同的固定比例使用,且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因此,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其劳动成本。显然这些假设和观点不切实际,甚至错误。所以,仅用劳动成本的差异来解释比较利益是不完整的、不完全的。,四、要素禀赋论,(一)要素禀赋论的理论主张要素禀赋论在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时,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从各国要素禀赋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并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1)每个国家以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如以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

13、中,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2)如果两国生产要素存量(如劳动与资本)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间发生贸易关系。(3)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会使各国要素报酬(如工资、地租、利息)的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即国际贸易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熨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差异。,四、要素禀赋论,(二)要素禀赋论的理论特点要素禀赋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被认为与比较利益学说一样都是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分析,该原理有着如下的特点:(1)要素禀赋论是建立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之上

14、的劳动、土地、资本是一切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商品价值由此三个要素共同创造,劳动的报酬是工资,资本的报酬是利息,土地的报酬是地租,这些报酬(收入)确定商品价值。从使用价值来看,三要素论比唯一要素进行生产更符合实际情况。(2)要素禀赋论是从一国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人力、土地、资本)出发,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通过考察一国经济结构中各基本资源的相对比重来说明贸易的产品结构与地理格局,进而分析贸易本身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这些思路无疑与经济实际结合比较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的客观实际情况。(3)要素禀赋论的某些前提条件不符合实际。如两国贸易模式是静态经济,排除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把各国的相对优势看

15、作是一成不变的,这实际上否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发掘潜在优势方面所做努力的必要性,如开拓新的生产领域等。(4)要素禀赋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符合实际,没能完全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客观运动规律。现实中,具有相对丰裕自然资源的国家并不只能成为资源型产品出口国,具有相对丰裕资本的国家也并不一定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如作为资源大国的美国并不是资源型产品出口国,作为资金相对丰富的阿拉伯国家,也绝非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国。(5)要素禀赋论并未认真分析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而现代经济中,消费和需求对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际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的形式、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五、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16、,(一)里昂惕夫反论的内容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应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在此观点下,美国是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基于以上认识,于1953 年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美国为例,对要素禀赋论进行经验检验,但结果与理论判断正好相反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非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之上的,即通称的里昂惕夫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五、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二)对里昂惕夫反论

17、的解释里昂惕夫反论提出后,人们在运用其所提供的方法验证具体国家对外贸易状况时,对反论本身亦进行理论说明,并形成若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学说。1.技能和人力资本说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按照该解释,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具有相同机器设备国家工人的3 倍,如果劳动按照其他国家的水平来衡量的话,美国的劳动是倍加的劳动(美国劳动量乘以3),美国自然是一个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因此它的贸易格局必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资本密集型产品。2.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

18、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则属资本密集型产品。在此情况下,同样一种产品属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一个绝对标准或界限。在美国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美国国内就可能是用资本密集方式生产出来的。3.资本密集型需求偏好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偏好与需求的差异也能成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由此可得出,美国贸易结构中出现的反论,是由于在美国市场上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过于偏好。如此,美国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贸易结构,进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4.贸易壁垒结构性关税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R.E.Baldwin)提出用美国

19、结构性关税来解释里昂惕夫反论的观点。在里昂惕夫的实证研究中,引用的统计资料中并没有考虑和剔除美国关税的倾向及其他贸易限制的影响。而现实中,美国的关税政策和其他贸易限制总是倾向于保护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反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样就会人为地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份额中的比重下降,反衬出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的上升,同时为保护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的贸易政策也倾向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因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和比重都有所增长。5.自然资源稀缺论美国学者凡涅克(Vanek)在1959 年提出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反论的观点:里昂惕夫在进行研究时,仅局限

20、于分析劳动与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要素(土地要素)的投入。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来满足需求,而这些资源的开发或提炼,在美国是耗费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昂惕夫反论所指出的现象。,六、李斯特贸易保护论,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程度不同,各国国际竞争力存在差异,在有些国家推崇自由贸易的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却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国际竞争力状况而推崇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尤以李斯特贸易保护论为代表。李斯特于1841 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对保护贸易理论尤其是保护幼稚工业

21、理论加以详细阐述。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包括两大方面内容:对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批评;提出保护贸易政策。1.反对不加区别的自由竞争,主张一定条件下的保护制度李斯特认为按照比较成本理论形成的国际分工,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是一种不考虑各国性质和各自特有利益的世界主义经济学,不利于各国参与自由竞争,并进而指出处在不同时代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2.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李斯特批判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指出要想发展生产力,就须借助国家的力量,并以英国作为实例,进一步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指出英国工商业能取得如此大发展,完全是因为当初政府的扶植。3.反对“比较成本说”,主张发展生产

22、力李嘉图认为:在别的国家中生产费用较低的商品,不需要在本国生产,因为花钱向别的国家购买更为合算和有利。但李斯特认为此做法将会导致本国工业生产力不能获得发展,将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但如采取关税保护政策,起初会使工业品价格提高,但经过一定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商品生产费用就会下降,商品价格甚至会跌落到国外进口商品的价格以下,并促进生产力发展。4.发展本国工业,但不排斥有利可图的国际分工李斯特指出:国家建立起工业体系,食物和原料就可尽量按工业的需要来生产;若依存于国外工业,就要受到牵制,只能按外国不想生产、而不得不向他国采购的那个限度来生产剩余产品。但一国在尽量利用本国资源的同时,也应利用国

23、际分工,因为有些产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宜在国内生产;若依照国际分工原则(通过对外贸易)向国外采购时,可能寻求质优价廉,则对此类物品要想采用国内分工原则,试图由本国来供应,就是件愚蠢至极的事。,六、李斯特贸易保护论,5.阐述保护贸易的具体原则和措施在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作出一些批评后,李斯特特别提出保护贸易的具体原则和措施:保护贸易目的在于促进和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保护贸易手段是禁止进口和征收高额进口关税。保护对象主要是保护那些对国家经济有重要意义且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幼稚工业。保护限制条件是须对保护贸易的实施加以限制,即被保护者必须是既面临其他国家强有力的竞争而又无法相抗衡的新兴工业,

24、保护时间也不宜太长,最长为30 年,即保护贸易不是保护落后和低效率。保护程度应视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保护,有些国内急需发展的产品,用高税率禁止或大量限制同类产品的进口,而对于那些比较贵重和精细、国内生产又比较困难的和比较易于引起走私的物品,税率应适当低一些。李斯特所得出的许多具体结论,也给当今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自己提供很有益的借鉴,国际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必须对目标市场国家的幼稚工业保护政策加以分析。,第二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要素禀赋相同的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而要素禀赋不同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在世界贸

25、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要素比例基本相似的同一产品间的贸易也逐渐增多,这些都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现代国际经济学家们围绕上述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研究,提出种种解释,从而逐渐形成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二、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不完全竞争理论 五、技术差距理论 六、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七、新贸易保护主义,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产品结构,当代国际贸易可分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 Trade)两大类。前者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

26、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交换,如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换等;后者则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对上述两种类型贸易成因的解释,就逐步形成产业间贸易理论(如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用“国际产品差异性”、“需求偏好相似性”和“规模经济”三个原理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一、产业内贸易理论,1.国际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同类产品由于质量、功能、商标、牌号、款式、包装、规格、色彩甚至售前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差异产品。即使实物形态相同,也可以由于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差异而被

27、视为差异产品。各国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收入水平不同,购买和使用商品的习惯和爱好也不同,因此,这种同类的差异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心理、消费个体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要,从而导致不同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2.需求偏好相似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因为发达国家间产业结构相同,分工属产业内分工;加之其收入水平相近,使得其消费结构存在相似性,对各自同类产品(如耐用消费品、高档消费品、奢侈品等)形成相互需求。而为满足此种相互需求,就会发生同类产品的国际贸易。3.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研制新产品所投入的资金和购置生产设施所使用的固定资本会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使单位商品成本下降。

28、大规模的生产还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些都可以降低商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出口,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与发展。依据该理论,国际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时,必须充分考虑同类产品的差异性,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亦须考虑各目标市场的重叠需求,以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二、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需求偏好相似论(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或代表性需求论(The Theory of Representative Demand),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在1961 年的论贸易和转变(An Essa

29、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开始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发生的原因:如果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平均收入水平也相近,则这两个国家间就会存在广泛的相互重叠需求,有相互重叠需求是可能发生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需求偏好相似论的主要内容如下:,二、需求偏好相似理论,1.需求是产生贸易的基础国家间贸易可能性取决于潜在出口与潜在进口相吻合的程度。潜在出口(Potential Export)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可能出口,由国内代表性需求决定。企业在生产初期以满足国内需求为目的,一旦国内市场大到可实现规模经济而具备国际竞争力时,就会感到本国市场过于狭小,于是便开始出口。潜

30、在进口(Potential Impor ts)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可能进口,由该国国内的非代表性需求决定。如果两国收入水平相近,并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则其间需求结构的相似度越高,发生潜在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潜在出口同潜在进口相一致的可能性越大。2.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间贸易量越大既然可出口的工业品是基于本国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需求的,则两国对产品需求档次变动范围重叠部分越大,就表示需求结构越相近,贸易可能性就越大。3.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该国特定需求偏好模式。每个国家都生产那些迎合本国居民需求和偏好的商品,贸易将发生在那些具有重叠需求的商品上。两国的收入

31、水平越相似,其需求结构就越接近,进行制成品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the Product Life Cycle)由经济学家弗农(Vernon)在1966 年提出:将比较利益动态化,通过分析产品在不同生命阶段在不同国家生产和出口,以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制成品贸易流向及贸易格局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任何一种产品都要经过投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弗农提出新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国际贸易模型。弗农假设贸易参与国分为三类:发明与出口新产品的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属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如美国

32、;比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属资本与技术充裕型国家,如西欧、日本;发展中国家,属劳动充裕型国家。第一阶段:美国对某一新产品拥有出口的垄断地位。由于美国科技力量雄厚,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重视研究与开发,加之美国的工业基础是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国内市场大,人均收入高,对新产品又有需求,所以往往在产品创新方面占有优势。在这一阶段中,外国竞争者也想模仿生产,但由于技术、设备、人才等原因和产品生产技术传播的时滞,因而在生产与出口上无法与美国竞争,美国的垄断地位不会受到威胁。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随着产品日趋成熟化和标准化,生产工艺逐渐定型,由于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这种新产品的竞争力

33、开始下降,该新产品的出口亦逐渐减少。第三阶段:外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并开始向第三国出口。这一阶段,美国在新产品出口方面的垄断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出口全面下降,而外国仿制品大量侵占甚至取代美国在第三国的市场。第四阶段:美国开始进口这一产品,即外国开始向美国出口该产品。外国的大规模生产,产生了规模效益,而且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开始向美国大量出口。在这一阶段,美国由这一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弗农在此把产品生命周期与新产品比较优势的转移过程结合起来,对国际贸易中的经验模式加以说明:一个人力资本充足、研究与开发实力雄厚、发明创造先进的国家,可能会先于他国创新新产品,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此新产品的唯

34、一出口国;但当新产品进入市场若干时间后,其会被模仿,而由于仿制国具有廉价劳动力及其他相对丰裕的自然资源等要素,贸易的比较优势开始转向模仿国。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企业利用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而积极开展国际商务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四、不完全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理论由20 世纪30 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各自提出。该理论认为现实的竞争不是完全竞争,而是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因此,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研究重点应是,在现实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下,价格如何确定,企业如何行为,均衡如何实现。与完全竞争理论相比,不完全竞争理论更接近于现实。具体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分理论:

35、,四、不完全竞争理论,(一)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 年,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其论文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中提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垄断竞争企业的比较优势或国际竞争力源自其所创造和利用的内部经济。垄断竞争企业由于拥有领先于其他同行业生产者的比较成本优势和商品品质优势,其产出水平会提高。贸易的结果是出口国与进口国的消费者均因消费该产品而增加消费者剩余;垄断竞争企业也因商品出口获得暂时的垄断超额利润,直至同行业竞争者进入市场将垄断超额利润瓜分完毕。此外,因各垄断竞争者提供的出口商品都是差异产品,同一种产品有无数个品种,可使消费者可能挑选的商品品种增加,品质提高,因

36、而能获得价廉物美的双重收益。此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所不可能获得的利益。,四、不完全竞争理论,(二)新张伯伦(Chamberlin)模型该模型认为:在经济一体化下,各国生产间的平衡通过进口实现。因制成品是按规模经济条件进行生产的,因此各国会生产不同品种的制成品。假定消费模式相同,各国的要素需求量与世界供应的比例相等。本国是制成品的净出口国、食品的净进口国。但由于各国都被假定为对各种不同品种的工业制成品都有需求,则意味着各国仍需要进口外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由此贸易模式为:本国是食品净进口国、制成品净出口国,外国是食品净出口国、制成品净进口国,但也要进口工业制成品,于是就发生产业内贸易。此种产业

37、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规模经济而不是各国间的差异,即国家越相似,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四、不完全竞争理论,(三)古诺双寡头垄断模型保罗克鲁格曼采用古诺(Cour not)假定条件不完全竞争企业间都互相把另一企业的产量看成是给定的对产业内贸易加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贸易和市场支配力若双寡头企业间进行贸易,则每个企业将成为一个更大、竞争更激烈的市场的一部分,亦将面对一个弹性更大的需求来刺激其扩大产量。于是,该产业的产量将随之扩大,价格也随之下跌。贸易的结果是使整个世界的企业数量更少,企业规模更大,竞争更激烈。因此,贸易的产生不仅减少垄断,且提高生产率。2.市场割据与相互倾销在古诺双寡头垄断模型

38、中,由于市场割据产生倾销的贸易行为,在布兰德(James Brander,1981)和克鲁格曼的模型中被定义为“相互倾销”。该模型认为:贸易产生的原因不仅在于国家间的差异、分工及规模经济,还在于存在市场分割。一个垄断企业在出口市场上制定一个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但高于其边际成本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此价格歧视现象被称为倾销),并且愿意承担到国外销售所发生的运输成本。随着此过程的发展,使得各企业都在相互市场上占有50%的份额。此种同质产品间的贸易也是一种产业内贸易。如果企业可自由进出市场,从产业合理化和生产规模扩大中的获益总大于增加的运输费用。该理论对于拥有或创造某种垄断优势(资源、技术、规模、销售

39、渠道等)的国际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并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具有指导意义。,五、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或创新与模仿理论(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Theory)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 年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波斯纳运用技术差距理论对俄林模式进行修正,用不同国家间技术差距的存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技术差距理论把国际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正是一国的技术领先优势使其具有获得出口的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

40、创新国便获得初期的比较利益。此时,其他国家虽想模仿生产新产品,但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间存在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才能做到。在这段时间内,创新国仍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仍需通过进口得到满足,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必然继续进行。但新技术会随着专利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传播到国外,当一国创新的技术为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创新国渐渐失去该产品出口市场的垄断地位,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最终将被模仿国掌握,使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依据该理论,创新国的

41、国际企业应该注重研发的投入、技术的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以维护其所具有的技术垄断优势而获取超额利润;而模仿国的国际企业亦应注重研发的投入,以提高技术吸收、消化和创新水平,缩短模仿时滞。,六、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生产要素与国际贸易产生、贸易格局以及贸易利益密切相关,生产要素的变化会对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从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的供给方面来考察国际贸易;但其仅局限于此三个要素,难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经济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认为,应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将人力资本、研发、技术、信息及管理等都纳入其中,即科技进步、创新、智力投资、职业培训都可形成生产、

42、分工和出口上的优势。,六、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一)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分析中最重要的内容。人力资本说认为知识化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关键,人力资本由教育投资产生,人力资本的高低要用受教育的程度来衡量。因为教育投资既耗费资源,也需要时间,并能够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生产率。因此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本,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甚至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六、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二)研究与开发说该理论强调研究与开发亦是一种新生产要素,对于实现商品的比较利益有着重要作用。该学说进而指出:丰富的资金、自然资源与高质量的劳动力是进行研发的先决条件,而国内对

43、新产品巨大而旺盛的需求则是该产业能够得以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一国可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获得比较优势,但此种比较优势不是产生于规模经济,而是通过研发投资获得。,六、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三)技术要素说该学说认为: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术诀窍和熟练程度,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生产率,而且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即通过技术进步,可提高现存劳动量和资本量(要素深化),就像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和资本一样(要素广化),即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可生产出更多产品。总之,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相对优势,进而

44、改变贸易格局。,六、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四)信息要素说该学说认为:现代经济生活不仅需要土地、资本和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更需要信息这个无形生产要素。信息作为一种能创造价值的资源与有形资源结合,构成现代生产要素。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商情战、信息战,每个企业获取信息的快慢、拥有信息的多少,往往会左右其生产经营和决策,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而一个国家利用信息的状况则将影响到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改变其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揭示出,国际企业在开展国际商务时,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培育、研发的投入和开展、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而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国

45、际商务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七、新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New Trade Protectionism)是20 世纪70 年代后形成的保护贸易理论思潮,其以凯恩斯一般就业理论为基础,核心是研究保持国内充分就业及维持与国内收支平衡的关系,政策目标是通过推行保护主义措施摆脱经济“滞胀”困境,促进经济繁荣。根据保护政策出发点不同,可作如下划分:,七、新贸易保护主义,(一)保护就业论保护就业论是指保护国内的生产和就业。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一些发达国家把原因归结于发展中国家对市场的竞争,纷纷主张以限制进口来保障本国工业的生产和就业,认为通过实施限制进口

46、、扩大出口的贸易保护政策,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就业水平。该理论成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重要理论依据。,七、新贸易保护主义,(二)保护幼稚工业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在刚开始发展某工业时,由于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低和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原因,其平均成本往往较高,而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较低,如果允许该产品大量进口,则此工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因而需要对此幼稚工业采取保护措施。此种保护幼稚工业理论为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所倡导。,七、新贸易保护主义,(三)改善国际收支论该理论认为:实行贸易保护可减少进口,增加一国外汇储备,但不可避免会引发贸易“报复”。所以,应避免一味地追求通过外贸手段实现出超,增加外汇储备,因为其必须付出昂贵代价,且出超越多并不表示一国的福利水平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