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克己复礼.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33364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克己复礼.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背诵12.1、3.1、16.2、13.3章。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二 克己复礼,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去哭。这让大家很纳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哭呢?礼记檀弓上,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

2、,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子贡的家里去哭吧。,德政,礼治,论语选读之,克己复礼,重要字音:周监于二代()八佾舞于庭()觚不觚()旧谷既没()阙如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三年之丧()期可以矣()而好犯上者,鲜矣()(),通“鉴”,借鉴,y,g,m,qu,zhun,zng,sng,j,ho,xi

3、n,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

4、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可见孔子是个非常看重礼的人。那他认为的礼是不是仅仅是回访阳货之类的事呢?,何为“礼”?何为“仁”?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礼”“仁”,(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非玉帛也)(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的内涵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仁的内涵克己复

5、礼为仁,仁的条目,即具体做法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依礼而行是仁的根本要求。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何为“礼”,(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礼推崇周礼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吾衰也甚矣 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主谓倒装,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钱穆先生:“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

6、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他哥哥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相爱、非常和睦。周武王在生病时,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把我的寿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吧!”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太庙里面。心诚则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中庸说:“至诚如神。”真理之论也!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

7、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结果成王亲

8、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尊敬和祭祀祖先。郭沫若说:“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丰字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

9、法规(“仪制”)。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概括讲来,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 俗与道德习惯,它较礼节更细且繁,只是并无硬性规定。就主次而言,礼仪、礼节、礼俗是从属于礼义的,因为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这才是其本质所在。,孔子

10、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怎样呢?,(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周礼的内涵:社会要严守秩序,不可僭越。,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这么一段:蔡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用白话就是:蔡仲说:“都邑的城墙,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根据先王的制度,大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邑不超过五分之一,小都邑不超过九分之一。而现在京城不合法度,太叔不守先王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的。”,怎样做到有

11、礼呢?(即一个有礼的社会是怎样的呢?理解周礼的内涵。),(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周礼的内涵,(1)主张政治/天下有道,(礼的首要条件),(13.3)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

12、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周礼的内涵,(2)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周礼的内涵,(3)要有秩序,各守本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实际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颜渊死,颜路(1)请子之车以为之椁(2)。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3)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4),不可徒行也。”【

13、注释】(1)颜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5年。(2)椁:音gu,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3)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鲁,死时50岁,孔子70岁。(4)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评析】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多次高度称赞颜渊,认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学上进。颜渊死了,他的

14、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卖掉车子。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颜渊死,门人欲厚葬(1)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2)。非我也,夫(3)二三子也。”【注释】(1)厚葬:隆重地安葬。(2)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3)夫:语助词。,【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15、。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探究:宋代儒学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周礼的内涵,(4)孝悌是仁之本,(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周礼的内涵,(5)敬爱、顺从为孝,色,有

16、事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酒食时让父母吃食,这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什么是孝?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那就尽孝了吗?供给长辈吃、住、用,或是寄钱给他们享受,这是尽孝了吗?孔子认为只有“养”而没有“爱”的心情的“孝”还不是真“孝”。“养”只是儿女孝心的一种表现,但不是“孝”的至高境界。孝的核心应该是源自心底的敬爱,应是晚辈对父母的一种感恩与敬爱的情感或行为。孔子说的“色难”,即指敬爱和悦的态度要自然而不要勉强。也就是说,所谓“孝”,不仅要从形式上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可见“孝”包括孝心和孝行两个层面:孝心是孝行的感情基础和内在驱

17、动力,孝行使孝心的外在表现。先有孝心才会有孝行,只有从内心对父母感恩、尊敬,才会付诸于行动。同时,真正有了尽孝的行动,才能证明我们的孝心。,关于“孝”,在孔子看来,“仁”的根本在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等“孝悌”准则。“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自然而然的亲情流露,许慎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会合其字即意味着:“做子女的,顺承父母,那就是孝”,从行动上来看,“子”背着“老”,涵义即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

18、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论语中对孝的理解正是最注重这一点的。,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一天,樊迟给孔子赶车,孔子便告诉樊迟说:“孟懿子向我请教什么是孝,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你父母健在的时候,应按礼节待奉他们;父母去世,应按礼节安葬,按礼节祭尊他们。,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

19、:“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可不记住,父母的年龄,不可忘记。一方面因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的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6、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说:闵子骞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人们不能用言语离间他与父母及兄弟之间的亲情。,闵子骞

20、对父母的孝道,在二十四孝中就有关于他的故事。闵子骞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就又娶了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于是后母对待闵子骞很不好。在冬天的时候做棉服,继母就用棉花给自己生的儿子做棉袄,而给闵子骞却用芦花做冬天衣服,芦花做的衣服看起来确实很大,可是芦花不保暖。有一天,父亲叫闵子骞帮他驾车,因为天气很冷,所以闵子骞一边驾车一边冻得全身发抖。,他父亲一看衣服都穿那么厚了还在发抖,心想:你这个行为要是让别人看到了,人家还以为是继母在虐待你。于是,闵子骞的父亲就很生气,拿着鞭子就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衣服被打破了,芦花四处飞散起来。闵子骞的父亲看到了这个情景就很生气,做继母的怎么可以虐待我的儿

21、子?于是气冲冲的一回到家里就要把他的继母休了。在这个情急之下,闵子骞马上就跪在地上,他哀求父亲千万不要赶继母走,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意是: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受寒冷,母亲假如离去,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闵子骞讲出这句话,父亲听了很感动,气也就消下来。他的继母更觉得惭愧,从此也就对闵子骞如同己生。闵子骞的这一分孝心、这个德行感化了他的继母,从此家庭过得很和乐幸福。,(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

22、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周礼的内涵,(6)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孔子逝世后,其弟子从四面八方带来树种种在墓前(后来的孔林),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子贡在墓前结庐,为孔子守孝六年。,论语中与孝有关的是死亡。儒家孝道十分重视死,把送葬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丧礼虽然是为死者准备的,但实际上是生者孝的亲情的内在表现;虽然是为安慰亡灵,实则是生者孝道的自我圆满。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孔子在回答弟

23、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你如何看待孔子的丧葬观?,在丧葬上,孔子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谈孝不是要恢复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而是要从中汲取精华部分,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的建设。所以,对于论语中的孝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和接受,比如厚葬在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而且三年之丧的方式也早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社会发展了。,探究: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

24、爱。(1.2)(2.8)(17.21),只有单个的人将“礼”内化并按照“礼”的规范行事,才是“仁”。,孔子明确把“礼”区分为仪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礼”必须通过仪式来具体化,但仪式本身不使目的;“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它不仅质朴无文,混沌未开,而且还混合着其他杂质。一块玉材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

25、才能剔去杂质,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珍品。同样,根之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为现实的人格之美,也必须经过一番刻磨雕琢的功夫,只不过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而是”“礼”。也即三字经中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关于“礼”,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祭祀祖先完毕之后,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评论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意思说,唱着“助祭的诸侯,庄严肃穆的天子”的诗句撤去祭品,这样的仪式,怎么可以用在三位大夫的家庙里呢?,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诸侯有私欲所造成。大国、强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顾礼义的侵吞兼并。在此基础上,便有挟天子以

26、令诸侯,或拒绝向周王室依礼进贡。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为讨伐拒不进贡的楚国,才失足落水溺死于长江之中。诸侯国内部,权臣势大,便要犯上作乱,赶走甚至杀掉君主,篡权夺位。家庭内部,同样因为个人私念的缘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所以,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探究: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礼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庙堂之上,小及家庭琐事、饮食男女。孔子初仕,入周公庙助祭,每遇一事,总要问主祭者。知礼而仍问,这是助

27、祭对主祭的尊重,是一种礼。旁人以为孔子不知礼而问,才是不知礼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都有礼的规定。伯牛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病危之际,孔子前往看视。按周礼,病人之床置北窗下,若有君王来看视,当移至南窗下,使君王得以南面视己。伯牛家人礼尊孔子,也将伯牛移居南窗下。孔子以自己不当受此重礼,所以未进入伯牛之室,而是站在南窗外,伸臂入内,与爱徒握手永诀。孔子此举,不仅是谦礼,也是以身作则,给弟子们做榜样。,当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以前任何时代都难以想象的家庭模式的变化。极其多样的家庭形态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平常的特征。离婚率大为上升,单亲家庭增多,重组家庭的形成,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家庭暴力问题、人口老龄化和

28、老人赡养问题、婴儿遗弃问题、婚外恋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家庭纽带的松弛,家庭保障功能的减弱也将风险进一步转移到社会中。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塑造家庭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以儒家家庭伦理为主的传统道德观念,仍然可以发挥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实意义,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太上(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五帝时代)贵德

29、,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屈服)。【译文】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

30、志向就不会被屈服。,归纳:这个专题中孔子的语录重点阐述了“礼”,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从国家大局看,要有道、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个人来看要孝悌,色,守丧三年。课文只是节选,我们对孔子的“礼治”思想也只是海的点滴,对孔子的许多评点也都是就事论事和管中窥豹。总之,孔子的礼治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穷一辈子的时间去理解和探索。,第二课 克己复礼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推崇的是周礼。礼与仁的关系。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仁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仁是礼的内在根据。礼与孝的关系。孝悌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也看作做人的一

31、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克己:121 崇古:314、75 秩序:31、625、12、11 道:162 正名:133 孝悌:12、28 报恩:1721 崇乐尚仁:1711、33,成语,克己复礼:是可忍,孰不可忍:礼崩乐坏:,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都合乎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表示绝不容忍。,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名不正,言不顺:名正言顺:手足无措:言必行,行必果:犯上作乱:,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形容做事名义正当而且理由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神情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指说了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触犯上级,闹乱子。指叛逆活动。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犯:干犯。,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