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联公路加宽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444617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联公路加宽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华联公路加宽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华联公路加宽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华联公路加宽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华联公路加宽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联公路加宽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联公路加宽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总说明一、趣本项目全长6.851公里,是连接油溪镇华龙村到联合村的主要通道之一,项目沿线有较多村民聚集点。担负着沿线乡镇村社交通出行、运输任务及地方旅游行业发展的重任。该公路的改建,能有效地改善沿线村民出行环境,推进当地旅游行业的积极发展,完善江津区公路网结构,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二、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任务依据(1)项目设计委托书;(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水

2、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上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1)60-2015公路涵洞设计规范JTG/T3365-02-2020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JTGF62-201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重庆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概预算编制办法”、“预算定额”及有关规定。2、技术标准根据业主委托意见,本项目项目为农村公路

3、加宽改造项目,平纵线型拟合原路,原路路基宽4.5-6.5米,路面宽4.5-6.5米,最小半径12米。加宽后路基宽7米,路面宽6.5米,按规范要求对加宽宽度的路基进行处理后铺筑结构层:全路段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涵洞设计荷载采用公路11级。3、测设经过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034-2015注:由于项目旧路为四级农村公路,路面标准宽幅如上所示,实际建设时因用地等原因,逐桩路幅宽度与标准宽幅部分不符,本项目设计时以20米断面桩逐桩丈量并据实计算设计工S量.4、原路路基、路面、排水及沿线安全设施本次项目既有路面为水泥混凝.上路面,原有道路路面养护较好,但部分路段路基边坡风化严重,表层土开始脱

4、落,少数路段受重车碾压,路面龟裂,出现裂缝。本次设计对小范围的裂缝进行灌缝封水处理。对破损路面部分进行整块板挖除后重新铺筑,路面沉陷的将基层挖除,夯实路基恢复至原基层顶面,面层恢复至现有路面高;全线部分路段路肩为与路面整体浇筑时,不破除路肩直接进行加宽。部分路段路肩为单独浇筑时,加宽侧挖除路肩后进行加宽处理。路基排水均通过边沟、汇合后经涵洞排出。本次设计路基排水主要采用原涵接长,在涵洞设计工程时因考虑施工中二次破坏原有涵洞,均将原有涵洞工程量统计其中,施工时由监理,业主,施工单位三方据实收方。本次加宽改造原则上多为利用挖方侧进行加宽,新建边沟可利用原有边沟材料进行实施。经调查,既有公路沿线安全

5、防护设施不尽完善,本次设计对危险路段增设波形梁护栏。5、设计(整治)概况本路段设计速度15kmh,加宽路段路基宽度7米,路面宽度6.5米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一11级。(1)路基开挖、挡护施工。(2)路面加宽、路面挖补。从我司接到任务通知书开始,我司就对所承担的路段进行测量和调查。在进行现场平面中线、标高、断面设计后,完成路线路基、路面、排水及桥涵的初设和调查。确定有关构造物准确位置,路基防护、排水等有关构造物现场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对地质、筑路材料进行了调查。三、路线起讫点、旧路现状及工程概况1、路线起讫点2、项目全长6.851公里。主线起点(KOH)Oo)起于高洞大桥,止于江泸北线油溪下道

6、口(K6+633),支线1起点(K0+000)起于岔路口,止于Y124道路(K0+218)。3、旧路现状项目为农村公路。全路段于2013年进行建成后通车,现状路面状况较好,除少部分出现局部破损完,路面基本完好。4、旧路结构组合主线K0+000、K6+633、支线lK0000vK0+218加宽段路基宽度:4.5m6.5m路面宽度:4.5m6.5m路面组成:0.5m(路肩)+3.5m(车行道)+0.5m(路肩)(路肩与路面一同浇筑成型)。结构组合:20Cnl厚水泥混凝上面层5cm厚碎石垫层20cm厚C30混凝土m2170695cm厚级配碎石垫层3m902920cm厚C20混凝土3Q2040M7.5

7、浆砌片石m32255.6排水(边沟)m3564涵洞m/道31/123平面交叉处3四、总体设计1、设计原则本着节约及业主的要求本次设计按以下原则进行设计:(I)尽量技术标准与地形相结合,体现旅游路的特点;(2)尽量避开沿线的地质灾害区域,尽量少拆迁、少占地;(3)优化设计,减少工程数量和工程造价;(4)方案便于施工。2、道路沿线设施设计本次对全路段进行了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对于边坡高度大于4米的路段采用波形梁护栏进行安全防护,路线沿线根据道路的线形及周围人居情况进行标志、标牌设置。本项目主要为加宽改造项目,局部不满足设计规范平面及纵断面设计的路段进行改线新建设计。1)本项目全线路段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8、,按业主意见拟合平纵后对现有道路根据实际情况沿道路单侧加宽1.5-3.5米进行改造;路线平面设计主线平面共设交点129个,最小平曲线半径12米。支线平面共设交点5个,最小平曲线半径20米。路线纵断面设计本项目为加宽改造项目,纵断面拟合原路;(3)边沟施工、涵洞施工。(4)构造物(埋地)。(5)安保恢复及新增。主要工程数量见表。主要工8数量表项目单位数量备注路线长度Kin6.851土石方挖方100Om322.314填方100Om317.9133、排水及防护本次根据现场调查,结合横断面帽子进行了路基边沟、涵洞等排水设计。五、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及对项目的影响1、地理位置路线位于东经1055310608

9、,北纬28572910。2、水文、气象江津属亚热不定期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区域内年均太阳辐射量为361.9千焦/恤2,以8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日照时数年均1207.9小时,最多年1628.8小时,最少年951.7小时,一年之中8月份最多,达217.8小时,12月份最少,为30.8小时。气候温和:常年平均气温和.2常,最高年19.1C,最低年17.7C,月季间,410月平均气温高于常年的平均值,夏季平均气温高而变化不大,都保持在25。C以上,部分地区盛夏8月平均最高气温达33.9。冬季1月平均最低气温5.4C,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几乎相等,略高于常年平均值。雨量充沛

10、:根据江津气象站监测,江津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25.O亳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643.8亳米(1998年),年最少降水量为663.8亳米(1958年)。年内各季降水量占6%o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于59月为700.OO亳米,占70%左右。年平均降雨日数156天,最多180天,最少130天。3、地形、地貌路段区属四川盆地与黔北山区过度地带,普遍表现为中山及低山地形,山脉呈北一南向展布,山势陡峻,峭壁林立,沟壑发育,峡谷众多,山顶标高一般在IOoo1400米。路段区地形多为中等切割。区内地形北高南低。路段区地貌发育明显受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控制,主要为构造剥蚀区。4、工程地质条件4.1地层岩性路段沿线出露

11、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侏罗系。岩性特征及分布范围由新到老概述如下:4.1.1第四系(Q)第四系土层(Q):主要有人工填土(Qj)、残坡积层W)、洪坡积层(Q;H3)、滑坡堆积层(Q产1)与崩坡积层(Q),零星分布于路段沿线。人工填土(Qlml):该层在沿线均有分布,改建路段由于公路经车常年辗压而该层较分配为春(35月)占26%,夏(68月)占43%,秋(911月)占25%,冬(122月)为密实,本调绘报告未将该层单独分出。场地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之川鄂湘黔隆起褶带西缘,主要发育南北向、构造,褶皱、断裂均不发育。场区主要受地质构造受北硝向斜和石龙峡背斜的影响,在马家坪附近1公里左右岩层倾角较陡,

12、岩体产状Nil。E43oO其余地段岩层基本水平,倾角510度。经现场地面调查及综合前人资料,场地内表层未见断层。在地表及陡坎处可观测到多组风化网状裂隙及卸荷裂隙,对路线边坡顶部稳定性有一定影响。4.3水文地质条件路段区沿线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地表径流丰富,为地下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沿线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二大类。4.3.1松散岩类孔隙水残、坡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沿线山区沟槽、洼地及坡麓地带,地下水沿基岩面渗出或股状流出,受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分布零星,多在雨季存在,迳流短、排泄快,水量贫乏,是影响表层土体稳定的主要因素,路基开挖,易形成牵引式滑坡;部份孔隙水

13、分布于沿线的坡洪积成因的土层中。冲洪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沿线沟溪河漫滩、阶地,以块石、卵石、碎石土为主要含水层,埋深0.52.0米,水量丰富,受沟水、大气降水补给。该孔隙水主要对构造物基础施工有较大影响。残坡积层Q4el+dl:沿线路均有分布,以黄褐色为主,少量为暗褐色,主要为砂质粘土,少量为碎石土,一般厚O2m,部分厚达4m以上,多呈可塑到硬塑状。崩坡积层(Q4dl+col):该层在沿线路分布广,以黄褐色为主,少量为暗褐色,主要为粉质粘土含大量的砂岩块石,少量为碎石土,块石粒径差异大,最大的孤石粒径在IOnl以上,该层一般厚24m,部分厚达6m以上,多呈可塑到硬塑状。坡洪积层(Q4al+p

14、l):为黄褐色粘质粘土土,一般厚24m,局部厚度稍大,多在沿线的田与小的沟槽中的出露,土体多呈软到可塑状。滑坡堆积层(Q4del):为块石土夹粘性土、粘性土、碎石土等,一般厚26m,在拟建线路沿线靠山侧有两处滑坡。4.L2侏罗系该段线路地层较为单一,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的砂岩和砂质泥岩与泥岩互层组成。砂岩:以浅灰色、灰白色、紫红色为主,中到细粒结构,中到厚层状构造,局部含少量泥岩团块,局部路段砂岩风化强烈,风化厚度大表层风化层部份呈松散砂状,风化层强度低,用手轻捏即碎成砂状,中风化层强度稍高。砂质泥岩、泥岩:紫红色,层状结构,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砂质条带,表层强烈风化呈土状,部份块状,中风化层岩体完

15、整,石质新鲜坚硬,强度高。4.2地质构造其抗震设计建议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OO4-89)的有关规定执行,可进行简易设防。五、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本路段天然筑路材料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各材料运输地点,距离远近不一。1、砂可在珞璜镇进行购买。细砂的细度模数一般在0.961.63之间,含泥量为1.6L7%,均由当地砂石公司经营。2、片石、块石公路沿线广泛分布砂质泥岩、砂岩,由于砂岩的强度大,是坡面防护和构造物砌筑的理想材料。3、碎石由于建设项目附近无碎石厂,需到珞璜等地购买。4、水泥可就近到江津建材市场或珞璜水泥厂购买。5、工程用水沿线水系发育,山泉水、溪水可作

16、工程和生活用水。6、工程用电项目电网较为发达,工程用电可向当地供电部门申请解决。4.3.2基岩裂隙水沿线主要为沟、梁、山、槽相间纵横交错,水流排泄畅通,沿线的厚层砂岩分布较广,分布地势较高,砂岩中有较多的基岩裂隙水,但由于地层中构造裂隙较发育,均匀性差,总体富水性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大,对工程施工影响较小。4.4不良地质条件根据本次勘察和地质调查,沿线主要不良地质有滑坡、软弱土等。4.4.1滑坡路段区沿线地形横坡较陡,表层土体在暴雨作用下易形成浅层滑坡。特别是施工开挖后,表层土体前缘开挖后易产生新的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大并且土层厚度较大的的残、崩坡积层中。4.4.2软弱土主要分

17、布于水田、沟塘等局部地段,为高液限粘性土,呈流塑可塑状,易出现路基沉陷失稳。对于软弱土厚度较小路段,一般采用挖除换填处理;对于软弱土厚度较大的路段,结合填方高度分别采用抛石挤淤、碎石桩加固等措施。4.5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O.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场地抗震设防烈度VI度。使用完后可及时恢复植被、复耕,弃土场应设置拦渣坝及排水沟。对于变漫流为集中流的涵洞,已做好出口的漫流设计,减少冲毁农田数量。公路的绿化和防护工程已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2、施工阶段精心组织、合

18、理规划,做好土石方的纵向调运,减少临时占地与借土占地。路基、施工便道及未铺装的道路必须经常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水泥稳定碎石搅拌站应设置在开阔空矿之处并远离环境空气敏感点。七、各项工程施工的总体实旅步骤、工H衔接等技术问题的说明及有关注意事项根据项目总体要求,工期定为6个月,2023年8月开工建设,2024年2月建成通车。(一)准备工作本项目准备工作时间2023年8月前,主要工作是与当地政府一起作好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作好招投标工作,选好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一)路基工程路基工程量相对较大,施工时间短。路线所经区域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湿热凉寒,四季分明,降水特别充沛,空气湿度大,云雾

19、多,且夏多冬少,日照充足,夏丰冬欠,施工时应选择有利季节施工。(三)桥涵工程本项目无桥梁工程,新建及拆除后涵洞较多,制约工程工期。六、环境保护措施及要求本项目地面横坡局部较陡、地质情况复杂,影响环境的主要问题为:挖方对山体稳定,坡面植被的影响:修筑路基、设置桥涵对自然水系和地下水的影响:营运中的废气及噪音污染等。其环境保护对策为:结合实际情况作好工程地质选线,不得诱发山体滑坡及崩塌;设计好斜坡路堤,废弃方运往指定场地妥善堆放,并作好弃渣场设计,不得形成泥石流:作好路基边坡的工程防护,避免水土流失;种植树木绿化美化路容,保护好沿线的自然植被,结合自然水系及排灌系统设置桥梁涵洞、截排水沟及导流消能

20、设施,保护好水资源。、弃上场位置由业主自行指定。1、设计阶段在公路新建路段选线时根据地形,做到了少占农田,减少拆迁,把建设项目对沿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对沿线房屋、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的拆迁改建,认真听取和采纳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合理意见,力求把影响度降到最低,以求长远发展。公路线位尽可能调整到远离环境敏感点位置,合理使用、规划公路用地。重视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避免明显改变地表水径流的机制。在满足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公路布线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填挖方,减少占用良田、森地和破坏地表植被。弃土场和采石场等尽量选择设置在适当的山谷凹地上,不设置在泄洪通道上,弃土场及采石场的设置确保附近山

21、体的稳定。取、弃土场和材料堆放场、施工便道待临时占地在高。本项目半径小于150米的圆曲线均设置了超高。第7.9.1条公路的每一条车道均应保证有大于规定的停车视距。经过计算,本项目的每一条车道均有大于规定的停车视距。第8.1.2第(1)条沿河及可能受水浸淹的路线,路基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出规定洪水频率计算水位加雍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本项目在通过溪流时,路基设计标高均高出规定洪水频率计算水位加雍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第1.0.8条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聚水高、波

22、浪侵袭高,以及0.5m安全高度。本项目的路基设计水位及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均符合本条的规定。第3.3.1条填料选择(1)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11o(2)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3)采用细粒土填筑时,路堤填料的最小强度应符合表3.3.1的规定。(四)交叉工程本路段交叉工程主要是沿线机耕道的接顺。平面交叉工程包括路基、路面的施工,施工时应衔接相关单位,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五)路面工程本项目路面设计宽度为6.5In根据津交委文(2018)149号文件要求,结合现有旧路面结构形

23、式,设计路面结构采用:面层: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基层:5cm厚级配碎石(六)主要材料的供应,机具、设备的配置本路段外购或调拨材料通过公路运至工地,供结构用的砂、碎石等材料,多数需购买,使用前需进一步与货主协议,以保证使用。主要材料的供应详见沿线筑路材料料场调查表,机具、设备的配备详见人工、主要材料及机具、设备汇总表。注意事项:秋冬季施工受多雨天气影响,须合理安排工计划。八、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设计按照交通部颁布的各种规范和相关行业的国家标准执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的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如下:(一)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7.

24、5.1条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4)液限大于50%、塑限指数大于26的细粒匕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5)浸水路堤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6)桥涵台背和挡土墙墙背应优先选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根据取样试验,本项目的路基填料符合要求。第3.3.2条路堤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压实度符合表3.3.2规定。本项目的路基压实与压实度符合本条的规定。(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本项目所有桥涵均按照规范2.3.1条、2.3.2条、2.3.3条、2.3.5条关于汽车荷载、汽车冲击力、离心力、挂车荷载的要求进行设计。九、其他1、本次道路设计未进行地勘,只进行了浅表勘察,在施工时各参建单位相互积极沟通,如施工中遇地质、软土路基等问题通知设计单位现场踏勘后提出技术处理方案。2、其他未尽事宜请参照相关规范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