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知识讲座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知识讲座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处.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知识讲座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处理,麦景丰,处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 法;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和调查处理条例;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处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法规依据(续),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 分析规则(GB6442-86);,事故调查程序,1.保护事故现场;勘查事故现场;3.勘验物证;4.搜集发生事故时在事故现 场的人员的调查材料;5.搜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证 明材料。,保护事故现场,事故现场是追溯判断发生事故原因 和事故肇事者责任的客观物质基础。从事故发生 到事故调查组 到达现 场,还需一段时间,而在
2、这段时间里,许多外界因素,如救护工作、为了尽快 恢复生产而急于清场、与事故有关人员 和群众围观等都会给事故现场造成不同 程度的变动、走样。,保护事故现场(续),时间越长,影响事故现场的 变动、变化的外界因素越多,现 场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其 结果会造成事故现场破坏严重,直接影响事故调查。,保护事故现场(续),事故现场保护的好坏,将直接决 定和影响事故现场,事故现场保护得 不好,一些与事故有关的证据就难于 找到,不能查明事故原因,直接影响 事故结案速度 和 事故调查处理 的质 量,因此,事故发生后,必须保护好 事故现场。,保护事故现场的任务,1.要在现场勘查之前,保护现场的原态,既不使它減少
3、任何痕迹、物品,也不使它增加 任何痕迹、物品。为此,必须根据事故现场的 具体情况和周围环境,划定保护区的范围,布 置警戒,将事故现场封锁起来,禁止一切人进 入。即使是 保护现场的人员,也不能 无故进 入,更不能擅自进行勘查、随意触摸或移动事 故现场的任何物品。,事故现场保护的任务(续),2.要在现场勘查之前,保护 事故发生時在场的有关人员特别 是事故肇事者的安全,防止事故 肇事者受到事故受害者的家属、亲友的伤害。,事故现场保护的任务(续),3.要在现场勘查之前,监护 事故发生時在场的有关人员特别 是事故肇事者,防止有人离开单 位而不能及时调查,防止串供。,露天事故现场的保护方法,露天事故现场的
4、保护,通 常是 在事故现场周围 布置警 戒,将事故现场封锁起来,禁 止一切人进入。,露天事故现场的保护方法(续),保护区范围的大小,应当根据事故现场的 具体环境确定,原则上应当把发生事故的地点 和有遗留痕迹、物证的一切场所都包括进去。为了避免因保护区划得太小而使痕迹、物证受 到破坏,在开始时,不妨把保护区的范围适当 划得大一些。因为适当地划大些,调查人员到 场后还可以根据情况再调整缩小,一般并无妨 碍;如一开始划小了,痕迹、物证受到破坏,那就无法弥补了。,露天事故现场的保护方法(续),范围较小的事故现场,除派专人 看守外,条件允许的,宜在现场四周 围上绳索或栅栏,或在地上划出标界 线,阻止行人
5、撞入。对通过现场的道 路,一般应暂时中断交通,派出专人 指挥车辆、行人绕道而行。,露天事故现场的保护方法(续),如遇雨天、大雾天或在现场 勘查之前可能下雨,应尽最大努 力,用帆布或塑料薄膜等有效遮 盖与发生事故有关的遗留痕迹、物证。,生产车间事故现场的保护方法,生产车间事故现场的保护,通常 的办法是将发生事故的车间可能留有 发生事故时的破损部件、碎片、残留 物、致害物等一并封闭起来,布置警 戒,张贴布告,或绕以绳索,禁止一 切人员入内。具体的做法,可根据事 故现场的环境灵活确定。,生产车间事故现场的保护方法(续),如事故发生在较小的车间,可在车间内现 场周围四、五米外的地方,划出一道警戒线,设
6、岗看守。如果事故发生在较大的车间,可在 发生事故的地点附近设岗看守。如对生产没多 大影响,保护的范围可扩大些。否则,可在封 闭车间的同时,对上述可能留有痕迹、物证的 地方进行一次巡视检查。发现可疑的痕迹、物 品,应就地保护起来,但允许通行。,对尸体、痕迹的保护方法,对露天现场暴露在空气中的尸体,要 用物体遮盖,要避免尸体和尸体上附着的 残留物、致害物等散失。对井下瓦斯爆炸 或地面工厂火场中的尸体,如未能制止火 势蔓延,尸体有可能被父烧毁时,应设法 将尸体 移出事故现场 保存。如火已被扑 灭,则可就地保存,不要移动。,对尸体、痕迹的保护方法(续),移动或搬动尸体时,应尽量用 担架、门板等工具,避
7、免因搬动不 当而造成新的伤痕、沾染上新的物 质或使原来附着的物质脱落。对运 出的尸体,如无特殊原因,仍应按 搬动前的姿势存放,以便勘验。,对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保护办法,对生产车间内的痕迹、物品,保护 人员一般不应触动,遇特殊情况,如急 救人命、抢救财物、排除险情等,必须 进入事故现场或必须移动现场上的某些 物品时,应尽量避免踩踏事故现场的物 品。对 行走路线上 己发现的 痕迹、物 品,可用粉笔、白灰 就地 画圈 标示出 来,以免后来的人不注意而被破坏。,对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保护办法(续),对必须移动的物品,在拿取时应选 择适当的部位,以免破坏原有的痕迹。对暴露在生产
8、车间外的痕迹、物品,已 经发现或有被他人破坏可能的,可用粉 笔、白灰等画圈标示,以便引起注意;没有发现的,或虽已发现但无被破坏可 能的,不必进行现场搜寻和作标记,以 免因此反而使现场受到破坏。,事故现场勘查,事故现场勘查,是在保护现 场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质进行详 细调查、为查明事故原因找到客 观事实根据的行动,是事故调查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现场勘查的目的,1.查明事故现场所在地区、单 位、场合(车间仓库等)及其物质 环境;2.发现、勘明事故现场的物质 环境、设备、设施、其他生产资料 和个人防护用品因事故而造成的变 动、变化和被破坏的情况;,事故现场勘查的目的(续),3.发现、收集事故现
9、场破 损部件、碎片、残留物;4.查明受事故伤害者的受 伤害情况,特别是受伤部位和 受伤性质;,事故现场勘查的目的(续),5.根据受伤部位和受伤性质查明事故的起因物和致害物;6.记录事故现场的状况,特别是事故现场所在场合(车间仓库等)及其物质环境;事故现场的物质环境、设备、设施、其他生产资料和个人防护用品因事故而造成的变动、变化和被破坏的情况;事故现场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事故的起因物和致害物的情况;受事故伤害者的受伤害情况,特别是受伤部位、受伤性质的情况。,事故现场勘查的目的(续),6.记录事故现场的状况,特别是 事故现场 所在场合(车间仓 库等)及其物质环境;事故现场的物质环境、设备、设施
10、、其他生产资料和个人防护用品 因事故而造成的变动、变化和被破坏 的情况;,记录事故现场的状况(续),3.事故现场破损部件、碎 片、残留物、事故的起因物和致 害物的情况;4.受事故伤害者的受伤害情 况,特别是受伤部位、受伤性质 的情况。,事故现场勘查应注意的事项,1.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 均应保持原样,不得冲洗擦拭。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 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事故现场勘查应注意的事项(续),2.应妥善保存在现场搜集到 的所有物件。3.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如有需要,还应绘制侧视图。,事故现场勘查应注意的事项(续),4.应拍摄下列四种照片:事故现场的状况,特别是 事故现场所在场合
11、(车间仓库等)及其物质环境的状况;,应拍摄下列四种照片(续),事故现场的物质环境、设 备、设施、其他生产资料和个人 防护用品 因事故而造成的 变动、变化和被破坏的情况;,应拍摄下列四种照片(续),3.事故现场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事故的起因物 和 致害物的情况;4.受事故伤害者的受伤害情况,特别是受伤部位、受伤性质的情况的照片。,应拍摄下列四种照片(续),上述四种照片都应有全貌 的照片和局部特写的照片。,事故现场勘查应注意的事项,5.在未达到事故现场勘查的 全部目的之前,不得撤销对事故 现场的保护。,勘验物证,1.对可疑的设备、设施、工 具、起因物和致害物应作技术鉴 定,确认其是否符合有关法
12、规、标准的要求或处于良好的安全技 术状态。,勘验物证(续),2.对事故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起因物和致害物,要注意查明是何物品、物质及其各种特征,如它的形态、质量、气味、颜色、新鲜程度,有 无 商标、印 记、编号,有无残缺、损伤,有无附着的 痕迹和微量物质,以及物品、物质所在的 部位和与周围物体的关系等。,勘验物证(续),只有记录了它的原始状况之 后,才能提取和作进一步检验。只有经过鉴别,证明其与发生事 故原因及事故肇事者行为有联系 时,才能作为证据使用。,搜集调查材料,搜集发生事故时在事故 现场的人员的调查材料。,搜集调查材料的要求,要尽早调查。要调查所有发生事故时在事故现场的人员。,搜集
13、调查材料的要求(续),询问时只能允许一个被调 查对象接受询问,其它被调查对 象不得在场。,搜集调查材料的要求(续),询问前应先向被调查对象讲清楚:接受调查并如实反映与事故有关情况 是每个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应尽的责 任;如实反映与事故有关情况是为了查清 事故原因,制定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重 复发生;不接受调查或不如实反映与事故 有关情况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搜集调查材料的要求(续),必须询问的内容是:被询问者的姓名、籍 贯、出生的年月日、身份证号 码、工作单位、所任职务;事故发生当天的当班时 间在什么地点干什么;,必须询问的内容(续),事故发生前在什么地点干什么;事故发生前在什么地点干 什么时听
14、到什么和看见什么;事故发生时在什么地点干 什么時听到什么和看见什么。,搜集调查材料的要求(续),不能让接受完询问的调查 对象与其他未接受询问的被调查 对象接触。,搜集调查材料的要求(续),询问记录原则上不能改 动,如有改动,必须经被调查 人确认无误并在改动处加盖 指模确认。,搜集调查材料的要求(续),询问记录必须经被调查 人确认无误并签名和加盖 指模确认。,搜集调查材料的要求(续),每份询问材料都要附上被询 问者的身份证复印件。对相互矛盾或不符合实际或 不符合因果关系而自相矛盾的询问 记录,应再次询问清楚。,搜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证明材料,对与事故有关的设备或设 施或工具或材料或厂房或个人劳 动
15、防护用品等的鉴定结论;对受害人的诊断证明或死 亡证明或尸检或尸体解剖结论;,搜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证明材料(续),对事故肇事者的体检鉴定材料;对事故现场的工作环境(包括厂 房平面布置、车间平面布置、消防通 道、安全通道、照明、湿度、温度、通 风、噪声、工作面状况和有毒、有害物 质在空气中的浓度)的检测鉴定材料;,搜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证明材料(续),事故现场勘查记录材料;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 术文件及执行情况;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 及执行情况;,搜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证明材料(续),设备(技术)管理的规章 制度及执行情况;工作指令及执行情况;设备(技术)档案;,搜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证明材料(续)
16、,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或培训或 安全检查或整改事故隐患或处理违 章 或 处理事故的 记录材料和对设 备、设施等进行检查或保养或维修 的记录材料;,搜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证明材料(续),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和 支付工资的形式;,搜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证明材料(续),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和 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情况;事故发生前受害人或肇事者的 健康状况;班前受害人或肇事者的工作及 休息情况;,搜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证明材料(续),受害人或肇事者当班的精神状态 和体力状态;发生事故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 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
17、开始工作,工作内 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的过程和 动作;,搜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证明材料(续),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违 章记录和事故记录;其他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 的细节或因素。,事故分析,事故分析的程序,分析事故原因 分析事故责任,分析事故原因,1.分析调查材料;2.确定受伤部位、受伤 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 害方式、物不安全状态和人 的不安全行为;,受伤部位,指身体受伤害的部位。,受伤性质,指人体受伤的类型,从医学 的角度给予创伤的具体名称。具 体包括:电伤、挫伤、擦伤、割 伤、刺伤、撕脱伤、扭伤、倒塌 压埋伤、冲击伤。,致害物,指直接引起伤害的物 体或物质。,起因物,指导致事故发生的
18、物体或物质。如果当导致伤害 的原因仅仅是人时,则没起因 物。,物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生产设 备(设施、工具)、生产(施 工)场所环境存在可导致事 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事故 隐患)。,物的不安全状态(续),物的不安全状态有 广义 与 狭义之分。,物的不安全状态(续),广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 一切有可能导致事故的 隐患。,物的不安全状态(续),狭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生产设 备(设施、工具)、生产(施工)场所 环境不具备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国 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以及生产经营单 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定应该具 备的安全生产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进行生
19、产操作时的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有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行为。,分析事故原因(续),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直接导致事故发 生的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 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事故的直接 原因。,事故的间接原因,间接原因是指直接原因得以产生或存在的原因。,分析事故原因(续),4.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通常,生产经营单位管 理的缺陷为事故的间接原因。,分析事故原因(续),5.确定事故的主要原因;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再分清主次,确定事故的主要原因。,确定事故的主要原因(续),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指在直接 原因和间接原因中对事故的发生 起了主导作
20、用的原因。,确定事故的主要原因(续),通常,直接原因 得以产生的原因 为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事故责任,1.确定事故性质 根据事故原因分析结果 确定事故是责任事故或非责 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因有关 人员的过失而造成 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 或在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学试验活动中,因科学技术条件限 制无法预测而发生的事故。,分析事故责任(续),2.确定事故责任者 根据事故原因分析结果对照安 全生产责任制和有关安全生产制度 的规定进行事故责任分析,确定事 故的直接责任者、间接责任者和主 要责任者。,怎样确定事故的责任者,造成事故直接原因的责任者就 是事故的直接
21、责任者;造成事故间接原因的责任者就 是事故的间接责任者;造成事故主要原因的责任者就 是事故的主要责任者。,怎样区分具体实施者与领导者的责任,如具体实施者按领导者的指示进 行实施而且领导者的指示是规章制度 中未明确的,或对领导者的违章指挥 具体实施者在实施前或实施中曾提出 抵制意见但未被领导者采纳而造成事 故的,由领导者负责任。,怎样区分具体实施者与领导者的责任(续),如具体实施者提出了违反有关法规规定的主张经领导者同意后实施,或者具体实施者明知领导者的指示违反有关规定,但不向领导者反映,仍继续实施而造成事故的,则具体实施者和领导者都负同等责任。,怎样区分集体研究决定的责任,由集体研究做出错误决
22、定而 造成事故的,应由主持研究并拍 板决定者负主要责任。,事故处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制定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的措施;善后处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根据事故后果、事故责任者 应负的责任和有关法规的规定以 及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管理制度 和奖惩制度的规定,提出对事故 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制定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根据“四不放过原则”,针对事故原 因,制定有效、可行的消除、控制全部事故原因的措施,并明确落实措施的责 任部门和责任人,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 要负责人负责检查督促落实。对该生产 经营单位负监督管理责任的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检查监督落实。,消除、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原则,1
23、.消除;2.减弱;3.屏蔽和隔离;4.设置薄弱环节;5.联锁;6.加强;7.防止接近;8.时间防护;9.距离防护;10.取代操作人员;11.传递警告和禁止信息。,消除,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 素。其手段就是实现本质安全。这是消除事故原因的首选,也是预防事故的最优选择。,减弱,当危险、有害因素无法消除时,则 只好退而求次,采取减弱危险、有害因 素的措施使之降低到人们可接受 的水平。如依靠个体防护降低吸入 尘毒的数量;以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等。,屏蔽和隔离,当根除和减弱均无法做到时,则对危险、有害因素加以屏蔽和隔 离,使之无法对人造成伤害或危 害。如安全罩、防护屏。,设置薄弱环节,利用薄弱元件
24、,使危险因素 未达到危险值之前就预先破坏,以防止重大破坏性事故。如保险 丝、安全阀、爆破片。,联锁,以某种方法使一些元件相互 制 约以保证机器在违章操作时不 能启动,或处在危险状态时自动 停止。如起重机械的超载限制器 和行程开关。,防止接近,使人不能进入危险、有害因素 作用的区域,或防止危险、有害因 素进入人的操作地。例如安全栅 栏、冲压设备的双手按钮。,加强,提高结构的强度,以防止由于结构破坏而导致发生 事故。,时间防护,使人处在危险、有害因素作 用的环境中的时问缩短到安全限 度之内。如对重体力劳动和严重 有毒有害作业,实行缩短工时制 度。,距离防护,增加危险、有害因素与人之 间的距离以减轻
25、、消除它们对人 体的作用。如对放射性、辐射、噪声的距离防护。,取代操作人员,对于存在严重危险或有害因 素的场所,用机器人或运用自动 控制技术来取代操作人员进行操 作。,传递警告和禁止信息,运用组织手段或技术信息告 诫人避开危险或危害,或禁止人 进入危险或有害区域。如向操作 人员发布安全指令,设置声、光 安全标志、信号。,应怎样选用消除、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原则,必须具备安 全生产条件!,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包括 具备法定安全生产条件和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具备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 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 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 件;不具
26、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具备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续),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 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本单 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 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 予以保证。,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对无法可依(即法规、标准未作规 定)的,生产经营单位也应该满足 安全生产的客观需要,具 备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应具 备的安全生产条件。,应怎样选用消除、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原则(续),除“消除”外,其余都属“控制”的原则。“控制”的原则可以单独 采用,也可以多重防范,综合应 用,但以多重防范,综合应用为 好。,善后处理,由发生事故的生产经营单 位负责按有关规定做好事故的 善后处理。,课程完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