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观念第二节民族中心主义第三节归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59193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型观念第二节民族中心主义第三节归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定型观念第二节民族中心主义第三节归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定型观念第二节民族中心主义第三节归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定型观念第二节民族中心主义第三节归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定型观念第二节民族中心主义第三节归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型观念第二节民族中心主义第三节归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型观念第二节民族中心主义第三节归因.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讲:跨文化交流中的其他心理因素,第一节 定型观念第二节 民族中心主义第三节 归因,第一节、定型观念,一、定型观念 1、定义 定型观念(stereotype,一译刻板印象):对另一群体或成员的固定印象。定型观念可以分为自定型和他定型。一个群体对自己的定型观念为自定型,对其他群体的定型观念为他定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定型观念的追踪调查,2、定型观念的特点(1)过分简单化。(2)以偏概全。(3)有影响力。(4)具有顽固性。(5)具有可变性。,3、定型观念的形成(1)社会化的结果。受成长环境的影响:父母、师长、亲友的言传身教;大众媒体的潜移默化(2)个人的经验。个人经验也会发展定型观念。(3)心

2、理需求。心理上被迫处理不明情况的压力,是 定型观念的心理成因。为了应对周围的世界,人 类需要归类,人们对人的群体 进行归纳时,定型 观念产生了。它成立我们试图了解世界的捷径。,4、定型观念的积极意义:认识其他文化的开始和基础。定型观念是人们在相互沟通过程中不能避免的原始材料。要消除定型观念是徒劳的。与其消除定型观念,不如承认它的片面性。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定性观念,都是片面的有误导性的印象。,5、定型观念的消极意义:它容易使我们犯的以下错误:我们想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东西 过高估计我们和他们的差别 过低估计了“他们”中间不同人之间的差别。,6、定型观念与跨文化交流(1)跨文化交流中由于对对方信

3、息知道的少,更容易出现定型观念。(2)中国人有整体思维的偏好,更容易形成定型观念,更容易形成定型观念。(3)我们课上所讲的内容,比如中美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可能正在使你形成定型观念。,二、偏见,定型观念中有符合事实部分也有不符合事实的部分,而不符合事实的定型观念就是偏见。1、定义: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某人、某群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偏见与误解不同:误解虽然也是错误的看法,但发现错误后一般能够改正。而持有偏见的人,即使面对事实,也常因情绪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改正原来的态度。,2、偏见的强弱:弱 熟悉不熟悉喜欢不喜欢保持距离作些表面文章言语表述赤裸裸的行为

4、 强,3、偏见的表现方式:用词不当 仇恨的话 种族主义 歧视(包括种族歧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贫困歧视、职业歧视)暴力行动,第二节 民族中心主义 一、定义 民族中心主义是指用本民族文化的观点和标准去理解和评判他族文化的一切(思维习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规范、审美情趣、社会制度、管理模式。)(萨义德的东方主义),2、形成的原因: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舆论的引导、地理、历史新闻)。文化生存的需要(民族自豪的需要)。信息量和知识多少的问题(少见多怪)。认知的需要。,3、这是普遍现象在当今世界,人们在观察另一种文化时,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文化的判断标准为标准,对于与自己文化不

5、同的事物作出价值判断。例如,文革期间,在西藏有的地区,认为,青稞是粗粮,为藏胞让藏族种小麦,吃细粮。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尽管我们可以作出努力去克服自己的民族中心注意,但是要要摆脱我们在特有的文化环境得以社会化后半部所持有的各种观念和判断标准是不可能的,例如著名学者罗基切和霍夫斯泰德对文化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问题。,4、民族中心主义的积极因素 民族中心主义加强了群体内的团结,有更大的凝聚力,有利于群体的生存。特别是在外力威胁下,更有可能生存下去。有利于社会身份认同、增强个人自尊心、忠诚及集体的生存意识,减少群体内的内部矛盾。,5、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因素 故步自封,自我

6、陶醉。阻碍向其他民族学习新的东西。不容易剔除本民族外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在跨文化交流中,误读其他文化的行为,成为交流的障碍。己之所欲,必施于人。导致与外民族的冲突。因此需要从他者的文化的背景去理解他人的行为。为理解他人的行为,在某些问题上的文化相对论是必要的。,目前跨文化交流的著作多是强文化的学者写的,强调的多是文化优越感,是否是否还有来自弱小文化群体交流者的文化自卑感?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有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和崇洋媚外的心态。例如普普通通的以为外国人说一句赞扬的话,就被奉为圭臬。在与非洲等欠发达国家交往,又容易产生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交流中应“不卑不亢”。,第三节归因,奥地利

7、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里提出了归因(attribution)理论。归因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979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中,归因问题高居榜首。,一、归因的定义与研究范围,1.归因的定义 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交流时,常要推断对方举止的原因、动机或意图,特别是对方做出了异常的行为时更是如此。人们还时常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我为什么这么做呢?“解释”对方和自己行为的原因即是归因。这种解释有时有事实根据,是正确的,有时没有事实根据,是一种主观猜测。无论是否有根据,是否正确,人们在交流中都有对自己和对方行为寻找原因的倾向,归因过程影响

8、交流的效果。,2.归因的研究范围,归因的对象,形成归因的因素,归因的种类,行为后果,自己他人,信息信念动机,内因外因,行为感情期望,归因理论的主体,二、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及社会归因理论,1.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逻辑分析模式)凯利(H.H.Kelley)在1973年提出了归因的三维理论,有较大的影响。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行为者 行为者的对手 行为产生的环境。,张老师(行为者)批评一位学生(对手)上课迟到,原因在归于老师?学生?环境?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1)一致性 各位老师都说他常迟到。(2)一贯性 张老师经常批评他迟到。(3)特异性 张老师平常不批评学生迟到,今天突然

9、批评他迟到。,找出正确归因的方法,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高、特异性低,则应归因于行动者。如果一致性高、一贯性高、特异性高,则应归因于对手。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低、特异性高,则应归因于环境。,2.社会归因理论 贾斯帕斯(J.Jaspers)和休斯通(M.Hestone)等人综合了在民族的定型观念与群体关系方面的研究,把群体的影响纳入了归因的过程,提出了社会归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性影响了人们的归因:,(1)归因在起源上是社会性的。(2)归因在刺激物(存在)及参照物方面是社会性的。(3)归因是各社会群体成员所共有的认知方式。,归因是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感知和解释,社会文化背景则是人们对他人行为解释的参照系

10、。,三、归因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1.文化背景影响归因参照标准 社会归因理论认为,来自高情境文化的人们比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们,更趋向于从环境的角度进行归因。在高情境文化中,社会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有环境给予暗示,群体成员通过共享这种前提而进行交流。因此如果出现反常行为,人们一般人为一定是由于某些未知外因在发挥作用。,而在低情境文化中,人们的行为约束较小,个人有较大的选择性。因此,如果出现反常行为,他们往往倾向于从个人方面归因。归因理论与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有着密切的联系。英 迈克彭等著中国人的心理,2.跨文化交流中更容易犯归因偏差“认知偏差”方面,是指观察者常把行为者的原

11、因归结为内因,行为者常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因,是由于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同。,中国人由于整体思维的倾向,更注意外因的作用。在一项有关基本归因偏差问题的研究中,Morris,Peng,Nisbett等人发现与西方人不同(强调行动者,忽略其所处的背景),东方人在解释事件原因的时候往往用外因而不是内因16。Norenzayan等人在研究归因问题的时候也发现了这种差异,他们通过让被试评价个人特质、社会情境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发现东方人选择二者相互作用的比例要远远高于西方人17。,我们要进行换位思维,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归因。同类的归因会导致对他人的积极评价,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否则会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个案举例:美国老板与希腊雇员的冲突,文化背景:与美国人相比,希腊雇员认为监管人员更具有权威性,应发号施令;美国人则偏好雇员参与决策。,第七讲 应掌握的知识,名词:定型观念民族中心主义 凯利三维归因 归因偏差思考题:1、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流有什么影响?如何对待定型 观念?2、民族中心主义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如何?3、文化在归因中有哪些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