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生理-听觉、平衡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70999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7.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生理-听觉、平衡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感觉生理-听觉、平衡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感觉生理-听觉、平衡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感觉生理-听觉、平衡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感觉生理-听觉、平衡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觉生理-听觉、平衡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觉生理-听觉、平衡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简述:1.耳的结构:由外耳、中耳和内耳(耳蜗、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组成。,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简述:2.耳的功能:-听觉功能: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构成的传音系统至内耳,被耳蜗中的毛细胞感受,经蜗神经传入中枢,最后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分析,综合后产生听觉。-位置觉:-平衡觉:,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听觉感受器:内耳耳蜗的螺旋器;-适宜刺激:2020000Hz的空气振动疏密波;-传导通路:声波外耳道中耳内耳听神经听觉中枢-作用:,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1.外耳的功能:-耳廓:采音、协助判断声源-外耳道:声

2、波传导通路、共振增压作用2.中耳的功能:-鼓膜:传音(频响好,失真小)和增压降幅-听骨链:传音(惰性小,效率高)和增压降幅-鼓膜张肌和镫骨肌:降幅增阻,起保护作用-咽鼓管:调节鼓室内压力,中耳结构细部,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2.中耳的功能:-鼓膜为椭圆形稍向内凹的薄膜,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把声波振动如实地传给听骨链。-听骨链由听小骨组成,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它们依次连接成链。锤骨柄附着于鼓膜,镫骨底与卵圆窗(前庭窗)相连。其作用是传递声波。,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3.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正常途径(

3、主要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 正常时不重要,听骨链障碍时有一定作用:声波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 骨传导:非正常途径 正常时几乎无作用,气传导明显受损时增强:声波颅骨振动颞骨岩部耳蜗内淋巴振动,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二)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1.耳蜗的结构要点 骨质管腔绕骨轴2.52.75周 前庭膜和基底膜分管腔为:前庭阶:外接卵圆窗膜,内充外淋巴,顶部与鼓阶相通 蜗管:内充内淋巴,末端为盲管 鼓阶:外接卵圆窗膜,内充外淋巴,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二)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1.耳蜗的结构要点 基底膜:膜上有声音感受器螺旋器或称柯蒂器,由内

4、、外毛细胞(hair cell)和支持细胞组成,毛细胞的底部有丰富的听神经末梢,耳蜗纵行剖面(甲)和耳蜗管的横断面(乙),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二)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2.基底膜的振动与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基底膜的振动(当声波振动通过听骨链到达卵圆窗时,压力变化立即传给耳蜗内液体和膜性结构。)-若卵圆窗膜内移前庭膜和基底膜下移 圆窗膜外移;-若卵圆窗膜外移相反方向移,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二)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2.基底膜的振动与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行波理论-振动波自蜗底开始,向蜗顶行走 高频波: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愈近蜗底 低频波:行波传播愈远,

5、最大振幅愈近蜗顶 耳蜗初步分析声频的原理 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感受不同声频,不同声频引起不同部位基底膜出现最大幅度振动,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二)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2.基底膜的振动与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 基底膜振动盖膜和基底膜交错移动 毛细胞顶部纤毛受剪切力作用而弯曲:若静纤毛向动纤毛一侧弯曲 毛细胞顶膜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 毛细胞膜去极化感受器电位 若动纤毛向静纤毛一侧弯曲 毛细胞顶膜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关闭 毛细胞膜超极化,基底膜和盖膜的关系,基底膜和盖膜振动时,毛细胞纤毛受力情况上:静息时下:基底膜上抬时,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

6、听觉功能(二)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3.耳蜗及听神经的生物电现象耳蜗静息电位:耳蜗内电位又称内淋巴电位+80mV,内含高K+,血管纹细胞富含钠泵 毛细胞内70 80mV 毛细胞顶膜内外电位差为150160mV,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二)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3.耳蜗及听神经的生物电现象耳蜗微音器电位 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复合 特点: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无真正阈值、潜伏期、不应期、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微音器电位(CM)和听神经动作电位(AP)注:声音位相改变时,CM位相倒转,而AP位相不变,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二)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3.耳蜗及

7、听神经的生物电现象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见前页)由若干电位波动(图中N1、N2、N3)所组成 振幅由声强、兴奋纤维数和 不同神经纤维放电的同步化程度所决定 听神经单纤维动作电位 特征频率又称最佳频率,每一纤维都具有其CF 取决于纤维末梢在基底膜上的位置 声音强度与 单一纤维放电频率范围 及兴奋的纤维数有关,但很复杂,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hearing threshold)。如果振动频率不变,振动强度在听阈以上继续增加时,听觉的感受也会增强,但

8、当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它引起的将不单是听觉,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人耳的正常听阈和听图域,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二、内耳前庭器官的位置觉功能-简介:前庭器官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在维持身体的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节 耳的位听觉功能,二、内耳前庭器官的位置觉功能(一)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前庭平衡感觉 1.前庭器官的解剖和组织学 内耳前庭器官包括:前庭:椭圆囊和球囊(内充淋巴液)半规管:上、外、后 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囊斑 半规管:壶腹嵴,半规管(上)和椭圆囊囊斑(下),半规管壶腹嵴,2.前庭器官的感受细

9、胞毛细胞(hair cell)形态,蛙球囊毛细胞纤毛的电镜扫描图,毛细胞感受外界刺激的一般规律,纤毛受力情况与电位变化的关系,毛细胞感受外界刺激规律的图解,3.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椭圆囊和球囊囊斑直线加速度运动 囊斑上每个毛细胞排列方向都不同 人体直立不动时:椭圆囊囊斑平面与地面平行,位砂在上 球囊囊斑平面与地面垂直,位砂在外 当头部位置改变或直线加速度运动时:总有些毛细胞纤毛排列与运动方向一致 静毛向动毛一侧最大弯曲毛细胞兴奋,半规管壶腹嵴旋转(或角)加速度运动 嵴内有一排毛细胞对着管腔,动毛对着壶腹 以外半规管为例,绕身体垂直轴向左转:左侧外半规管内淋巴由管腔向壶腹移动 静毛向动

10、毛一侧弯曲毛细胞去极化 右侧外半规管内淋巴由管腔向管腔移动 动毛向静毛一侧弯曲毛细胞超极化 当旋转突然停止时:则发生相反变化,4.前庭反应 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车前行时,躯干屈肌和下肢伸肌紧张 电梯上升时,四肢伸肌紧张,下肢屈曲 自主神经反应 HR,BP,呼吸频率,出汗,恶心,呕吐等 眼震颤 定义、测试及意义 快动相和慢动相,眼震颤示意图,六、嗅觉(olfaction)1.感受器 嗅上皮 嗅细胞 顶部纤毛感受部位 底部嗅丝无髓传入纤维 2.适宜刺激:空气中有气味的化学物质(嗅质)自然界有2万余种嗅质,7种基本嗅质:樟脑,麝香,花草,乙醚,薄荷,辛辣,腐腥 嗅觉的敏感程度常以嗅阈来评定,也就是能引

11、起嗅觉的某种物质在空气中的最小浓度。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同一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嗅觉有明显的适应现象,但这并不等于嗅觉的疲劳。,七、味觉(gustation;taste)1.感受器 味蕾(taste bud):舌背表面和舌缘 味细胞 顶部纤毛(味毛)感受部位 感受器无轴突,经突触向感觉末梢传递 2.适宜刺激: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味质)4种基本嗅质:甜味舌尖部;酸味舌两侧;咸味舌两侧的前部;苦味软腭和舌根部 此外,还有一种鲜味(美味),人舌表面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一般是舌尖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前部对咸味比较敏感,舌根部对苦味较敏

12、感。味觉的敏感度可受刺激物温度的影响,在2030之间,味觉的敏感度最高。味觉的辨别能力也受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影响,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人,因血Na+较低而喜食咸味食物。人类的味觉可分为酸、甜、苦、咸种,其它复杂的味觉被认为是这种味觉不同比例的组合。其换能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味感受器没有轴突,味细胞产生的感受器电位通过突触传递引起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传向味觉中枢(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的下侧),中枢可能通过来自传导四种基本味觉专用线路上的神经信号和不同的组合来认知这些基本味觉及其以外的多种味觉。,八、皮肤感觉(cutaneous)1.触、压觉(touch&pressure)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毛囊感受器、环层小体、麦斯纳小体、鲁菲尼终末、梅克尔盘等 有快适应和慢适应之分 适宜刺激:机械性刺激,皮肤触、压觉感受器示意图,2.温度觉(temperature;thermal sensation)包括冷觉(cold)和热觉(warmth)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冷和热,实际上是温差(三碗实验)3.痛觉(pain)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无,任何刺激达到伤害程度 故痛觉感受器又称伤害性感受器 特点:不易适应(慢适应)意义:危险信号报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