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的设计.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77310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的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的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的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的设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的设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的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的设计.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11.1.1 抗震设防的混凝土结构,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 章至第10 章的要求外,尚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规定的抗震设计原则,按本章的规定进行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11.1 一般规定,条文说明:本章的抗震设计原则遵照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有关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本次修订时不再列入,可直接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执行。,11.1.2 抗震设防的混凝土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

2、准GB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和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注:本章甲类、乙类、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建筑的简称。条文说明:本条为新增内容。本条所说的抗震设防标准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有关规定。,11.1.3 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1.1.3 确定。,注:1 建筑场地为类时,除6 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

3、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 的框架;4 表中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5 对房屋高度不大于60m 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应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选用抗震等级。,条文说明:本条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修订思路一致,加严框架结构的高度分界,改为 24m,并使各个烈度的分界一致;由于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比 02 版规范增加较多,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本次修订新增板柱-框架结构,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参照板柱-抗震墙的墙体加严。同时,考虑到国内低、多层框架-剪力墙结构、

4、剪力墙结构运用的增多,此次修订增加低层房屋中这些结构的抗震等级: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架剪力墙结构以 24m 为界,不大于 24m 的降低一级,但四级和框支层框架不降低。根据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本次修订明确了当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 60m 并符合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确定。,11.1.4 确定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底部所承担的倾覆力矩大于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50%时,其中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2 与主楼相连的裙房,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

5、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确定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条文说明: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一般指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楼层水平力。裙房与主楼相连时,条文中的“相关范围”,一般指主楼周边外扩不少于三跨的裙房结构,该范围内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按主楼结构确定的抗震等级,该范围以外裙

6、房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按裙房自身结构确定的抗震等级采用。主楼和裙房由防震缝分开时,主楼和裙房分别按自身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4 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时,如其高度超过对应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则应采取比相应抗震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1.1.5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和落地剪力墙总高度的1/10(原1/8)二者的较大值(原有但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剪力墙,房屋高度大于24m 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肢总高度的1/10

7、(原1/8)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 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3 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按本条第1、2 款确定的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条文说明:本条由 02 版规范第 11.1.5 条修改而成。本条第 3 款抗规的规定:当结构计算嵌固部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及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地下部分的计算嵌固端。,11.1.6 考虑地震组合验算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时,均应按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E 进行调整,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E 应按表11.1.6 采用。正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6.2 节的规定计算,但应在相关计算公式右端项除

8、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E。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均应取 为1.0。,此次修订,补充了受冲切承载力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E。,11.1.7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和连接除应符合本规范第 8.3 节和第8.4 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 l aE 应按下式计算:l aE=aEla(11.1.7-1)式中:aE 纵向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取1.15,对三抗震等级取1.05,对四抗震等级取1.00;la 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按本规范第8.3.1 条确定。2 当采用搭接连接

9、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搭接长度 l lE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l lE=l l aE(11.1.7-2)式中:l 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按本规范第8.4.4 条确定。3 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可采用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原有按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4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的位置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5 混凝土构件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原应)超过50%。(把02规范的规定单独列一条),11.1.8 箍筋宜采用焊接封闭箍筋、连续螺旋箍筋或连续复合螺旋箍筋。当采用非焊接封闭箍筋时,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

10、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10 倍;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宜大于100mm。条文说明:箍筋对抗震设计的混凝土构件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采用封闭箍筋、连续箍筋可以有效的提高对构件混凝土和纵向钢筋的约束效果,改善构件的抗震延性。对于绑扎箍筋,对箍筋末端的构造要求,实验研究和震害经验表明,是保证地震作用时箍筋对混凝土和纵向钢筋起到有效约束作用的必条件。,11.1.9 考虑地震作用的预埋件,应满足以下规定:1 直锚钢筋截面面积可按本规范第9章的有关规定计算并增大25%,且应适当增大锚板厚度;2 锚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本规范第 9.7 节的有关规定并增加 10;

11、当不能满足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在靠近锚板处,宜设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封闭箍筋;3 预埋件不宜设置在塑性铰区;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条文说明:(原提前到此)预埋件反复和在作用实验表明,弯剪、拉剪、压剪情况下锚筋的受剪承载力降低的平均值在 20%。对预埋件,规定取 RE 等于 1.0,故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预埋件的锚筋截面积,偏保守地取计算值的 1.25倍。构造上要求靠近锚板的锚筋根部设置一根直径不小于 10mm 的封闭箍筋,以起到约束端部混凝土、提高受剪承载力的作用。,11.2 材料,11.2.1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1 剪力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9度时不宜

12、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框支梁、框支柱以及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及节点,不应低于C30;其他各类结构构件,不应低于C20。条文说明:基于高强度混凝土的脆性及工艺要求较高,对高烈度地震区,高强度混凝土的应用应有所限制。,11.2.2 梁、柱、支撑以及剪力墙边缘构件中,其受力钢筋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 中牌号带“E”的热轧带肋钢筋时,其强度和弹性模量应按本规范第4.2节有关热轧带肋钢筋的规定采用。条文说明: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变形性能直接影响结构构件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延性。考虑地震作用的框架梁、框架柱、剪力墙

13、等结构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 HRB400 级、HRB500 级热轧带肋钢筋;箍筋宜选用 HRB400、HRB335、HRB500、HPB300 级热轧钢筋。当有较高要求时,尚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 中牌号 HRB400E、HRB500E、HRB335E、HRBF400E、HRBF500E、HRBF335E 等钢筋,其强屈比、屈强比、强度设计值以及弹性模量的取值与不带“E”的热轧带肋钢筋相同,应符合本归规范第 4.2 节的有关规定。,11.2.3 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钢筋的抗

14、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2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0;3 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 9%。,条文说明: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各类框架构件(包括斜撑构件),要求纵向受力钢筋检验所得的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的比值(强屈比)不应小于 1.25,目的是使结构某部位出现较大塑性变形或塑性铰后,钢筋在大变形条件下有足够的强度硬化过程,保证结构有必要的承载力;要求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的比值(屈强比)不应大于 1.3,主要是为了保证“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要求能够实现;钢筋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

15、,主要为了保证在地震大变形条件下,钢筋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11.3.1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级抗震等级(11.3.1-1)二、三级抗震等级(11.3.1-2)式中:x混凝土受压区高度;h0截面有效高度。,11.3 框架梁,考虑地震组合的框架梁端剪力设计值 Vb 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 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和 9 度设防烈度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11.3.2-1)2 其他情况 一级抗震等级(11.3.2-2)二级抗震等级(11.3.2-3)三级抗震等级(11.3.2-4)四级抗震等级,取地震组合下的剪力设计值。,式中:框架梁左、右端按

16、实配钢筋截面面积(计入受压钢筋及有效楼板范围内的钢筋)、材料强度标准值,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考虑地震组合的框架梁左、右端弯矩设计值;VGb 考虑地震组合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剪力设计值,可按简支梁计算确定;ln 梁的净跨。在公式(11.3.2-1)中,与 之和,应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进行计算,并取其较大值。公式(11.3.2-2)至公式(11.3.2-4)中,与 之和,应分别取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计算的两端考虑地震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的较大值;一级抗震等级,当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值应取零。,条文说明:框架结构设计中,应力求做到这罕

17、遇地震作用下的框架形成接近梁铰型的延性机构。为减少梁端塑性铰区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的可能性,对框架梁提出了梁端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该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要求,即“强剪弱弯”的设计概念。梁端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提高,首先是在剪力设计值得确定中,考虑了梁端弯矩的增大,以体现“强剪弱弯”的要求。对9度设防烈度的各类框架和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还考虑了工程设计中梁端纵向受拉钢筋有超筋的可能,要求梁左、右端取用按实配钢筋、强度标准值,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受弯承载力值所对应的弯矩值Mbua,它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对其它情况的框架梁的剪力设计值得确定,则根据不同抗震等级,直接取用梁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

18、计值得平衡剪力值,乘以不同的增大系数。,11.3.3 考虑地震组合的矩形、T 形和 I 形截面框架梁,当跨高比大于 2.5 时,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11.3.3-1)当跨高比不大于 2.5时,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11.3.3-2),11.3 框架梁,11.3.4 考虑地震组合的矩形、T 形和 I 形截面的框架梁,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1.3.4)式中:cv 截面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系数,按本规范第条取值。条文说明:计算方法没有变化,仅公式与非抗震情况下的公式相一致。,11.3.5 框架梁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1 截面宽度不宜小于 200mm;2 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

19、值不宜大于 4;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 4。与02规范无变化。,11.3.6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 规定的数值;表 11.3.6-1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2 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 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 0.3;,3 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 2mm。,表 11.3.6-2 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注:箍筋直径大于 12m、数量不少于 4 肢

20、且肢距小于 150mm 时,一、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 150mm。与02规范相比,仅上面的注为新增内容。,11.3.7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原应)大于 2.5%。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2mm。11.3.8 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 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各抗震等级下,均不宜大于3

21、00mm。11.3.9 梁端设置的第一个箍筋距框架节点边缘不应大于50mm。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 2 倍。沿梁全长箍筋的配筋率 sv 应符合下列规定:,二级抗震等级(11.3.9-2)三、四级抗震等级(11.3.9-3),一级抗震等级(11.3.9-1),11.3 框架梁,条文说明:沿梁全长需配置一定数量的通长钢筋是考虑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变化。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02规范修订时考虑到梁端箍筋加密,难于施工,对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肢距规定作了适当放松,且考虑了箍筋直径与肢距的相关性,此次维持02版规范规定

22、。,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11.4.1 除框架顶层柱、轴压比小于 0.15 的柱以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框架柱节点上、下端和框支柱的中间层节点上、下端的截面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和 9度设防烈度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11.4.1-1)2 框架结构 二级抗震等级(11.4.1-2),三级抗震等级(11.4.1-3)四级抗震等级(11.4.1-4),3 其他情况 一级抗震等级(11.4.1-5)二级抗震等级(11.4.1-6)三、四级抗震等级(11.4.1-7),式中:Mc 考虑地震组合的节点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之和;柱端弯矩设计值的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可将公

23、式(11.4.1-1)至公式(11.4.1-5)计算的弯矩之和,按上、下柱端弹性分析所得的考虑地震组合的弯矩比进行分配;M bua 同一节点左、右梁端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采用实配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的较大值。当有现浇板时,梁端的实配钢筋应包含现浇板有效宽度范围内的纵向钢筋;Mb 同一节点左、右梁端,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计算的两端考虑地震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的较大值;一级抗震等级,当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值应取零。,条文说明:由于框架柱延性通常比梁的延性小,如果不采取“强柱弱梁”的措施,柱端不仅可能提前出现塑性铰,

24、而且会伴随着产生较大的层间侧移,这不仅可能引起不稳定问题,而且危及结构承受垂直荷载的能力。因此,在框架柱的设计中,有目的地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降低柱屈服的可能性,体现了“强柱弱梁”的设计概念。对9度设防烈度的各类框架和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柱端弯矩设计值,除考虑弯矩增大系数以外,并取梁端出现塑性铰时代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Mbua。考虑到高层建筑底部柱的弯矩设计值的反弯点可能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在节点上、下柱端出现了反向弯矩。为安全起见,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确定。,11.4.2 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

25、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7、1.5、1.3和 1.2。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按柱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注:底层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首层。条文说明:为了推迟框架结构底层柱下端截面和框支柱顶层柱上端和底层柱下端截面出现塑性铰,在设计中,对此部位柱的弯矩设计值采用直接乘以增大系数的方法,以增大其正截面承载力。02规范上面的增大系数分别为:1.5、1.25、1.15、1.0,11.4.3 框架柱、框支柱的剪力设计值Vc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 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和 9度设防烈度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2 框架结构二级抗震等级(11.4.3-2)三级抗震等级(11.4.3-3)四级抗震等级(,3 其

26、他情况 一级抗震等级(11.4.3-5)二级抗震等级(11.4.3-6)三、四级抗震等级(11.4.3-7),条文说明:为使框架结构形成接近梁铰型延性结构,框架柱端设计原则除了应满足“强柱弱梁”要求以外,还应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在设计中,有目的地增大剪力设计值,对 9 度设防烈度的各类框架和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考虑了柱端纵向钢筋的实配情况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要求柱上、下端取用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值所对应的弯矩值Mcua,。此处,为偏心受压柱端截面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Mcua为柱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标准值,取实配钢筋截面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并按第 7 章的有关公式计算

27、。,11.4.4 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支柱,由地震作用引起的附加轴向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 1.5、1.2;计算轴压比时,可不考虑增大系数。条文说明: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支柱,规定由地震作用引起的附加轴力应乘以增大系数,以增加框支柱轴向力承载能力。此条未做修改。,11.4.5 各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角柱,其弯矩、剪力设计值应在按本规范第条至第 条调整的基础上再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条文说明:对框架角柱,考虑到以往震害中角柱震害相对较重,且受扭转、双向剪切等不利影响,其受力复杂。在设计中,当其内力计算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地震作用时,其弯矩、剪力设计值应取经调整后的弯矩、剪力设计值乘以不小于

28、1.1 的增大系数。02规范只对一、二、三级的框架柱,新规范扩展至四级。,11.4.6 考虑地震组合的矩形截面框架柱和框支柱,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剪跨比 大于 2的框架柱(11.4.6-1)框支柱和剪跨比 不大于 2的框架柱(11.4.6-2),式中:框架柱、框支柱的计算剪跨比,取 M/Vh0;此处,M 宜取柱上、下端考虑地震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的较大值,V 取与 M 对应的剪力设计值,h0为柱截面有效高度;当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的反弯点在柱层高范围内时,可取等于 Hn/2h0,此处,Hn 为柱净高。,11.4.7 考虑地震组合的矩形截面框架柱和框支柱,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1

29、.4.7)式中:框架柱、框支柱的计算剪跨比。当小于1.0时,取1.0;当大于3.0时,取3.0;N 考虑地震组合的框架柱、框支柱轴向压力设计值,当 N大于0.3fcA时,取0.3fcA。,11.4.8 当考虑地震组合的矩形截面框架柱和框支柱,当出现拉力时,其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1.4.8)当上式右边括号内的计算值小于 时,取等于,且 值不应小于。式中:N 考虑地震组合的框架柱轴向拉力设计值。条文说明:框架柱出现拉力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中,考虑了拉力的不利作用;同时,和轴向力作用下的情况类似,考虑混凝土项承载力降低60%。以上三条(、)没有变化。,11.4.9 考虑地震组合的

30、矩形截面双向受剪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式中:Vx x轴方向的剪力设计值,对应的截面有效高度为h0,截面宽度为b;Vy y轴方向的剪力设计值,对应的截面有效高度为b0,截面宽度为h;斜向剪力设计值V的作用方向与x轴的夹角,=arctan(Vy/Vx)。,11.4.10 考虑地震组合时,矩形截面双向受剪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条件:(11.4.10-1)(11.4.10-2)()(),式中:x、y 框架柱的计算剪跨比,按本规范条的规定确定;A svx、A svy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平行于x轴、y轴的箍筋各肢截面面积的总和;N 与斜向剪力设计值

31、V 相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当N 大于0.3A fc时,取 0.3Afc,此处,A为构件的截面面积。在设计截面时,可在公式()、()中近似取 Vuy/Vux 等于1后直接进行计算。,条文说明:这两条是本次修订新增条文,是指非抗震双向受剪柱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反复荷载影响得出的。根据国内最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双向受剪钢筋混凝土柱试验结果,对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仅占混凝土项折减,而不再箍筋项折减。与静力计算相同,考虑到计算方法的简洁,对于两向相关的影响,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采用椭圆的模式。,11.4.11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1 矩形截面柱,抗震等级为四级或层数不超过 2 层时,其最小截

32、面尺寸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且层数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截面直径,抗震等级为四级或层数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且层数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2 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3 柱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条文说明:从抗震性能考虑,给出了框架柱合理的截面尺寸的限制条件。02规范中1为“柱的截面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的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11.4.12 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 0.2;对

33、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增加 0.1;,代注3,实际为注1,框架结构的中柱和边柱,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2 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 的规定;表 11.4.12-2 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注:柱根系指底层柱下端的箍筋加密区范围。,3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应符合本条第 2 款一级抗震等级的要求;(原为且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4 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 12mm 且箍筋肢距小于150mm 及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 200m

34、m 时,除底层柱下端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 150mm;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 2 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条文说明: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纵筋配筋量的下限。为了提高柱端塑性铰区的延性和受剪承载力,以及对混凝土和纵向钢筋的约束作用,防止纵向钢筋压屈高,对柱上、下端的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箍筋最小直径做出了规定。,11.4.13 框架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在地震组合下处于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向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框架柱、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 5%。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

35、00mm。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11.4.14 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柱净高的 1/6 和 500mm 中的最大值;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角柱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底层柱根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 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11.4.15 柱箍筋加密区内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 倍箍筋直径中的较大值;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

36、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当采用拉筋且箍筋与纵向钢筋有绑扎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箍筋。条文说明:框架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的规定,主要是根据试验及震害考虑柱端潜在的塑性铰区的范围,在此范围中箍筋需加密;同时,对箍筋肢距也做出了规定,以提高塑性铰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11.4.16 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其轴压比不宜大于表 11.4.16 规定的限值。对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注:1 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2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65、C70 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

37、小 0.05;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75、C80 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小 0.10;3 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 C60 的柱;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 0.05;剪跨比小于 1.5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一行原为 0.7,08,0.9;二行原为0.95,现为0.9。,4 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间距不大于 100mm、肢距不大于 200mm、直径不小于 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且螺距不大于 100mm、肢距不大于 200mm、直径不小于 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且螺旋净距不大于 80

38、mm、肢距不大于 200mm、直径不小于 10mm 时,轴压比限值均可按表中数值增加 0.10;(原有上述三种箍筋的配箍特征值均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由表确定)5 当柱截面中部设置由附加纵向钢筋形成的芯柱,且附加纵向钢筋的总截面面积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 0.8%时,轴压比限值可按表中数值增加 0.05。此项措施与注 4 的措施同时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按表中数值增加 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 v 仍可按轴压比增加 0.10 的要求确定;6 调整后的柱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 1.05。,条文说明:结构设计中轴压比直接影响柱截面尺寸。考虑到2008年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的震害事实,本次修订对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

39、制适当从严。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主要依靠剪力墙和内筒承受水平地震作用,因此,作为第二道防线的框架,反映延性要求的轴压比给予放松,而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则必须提高延性要求,其轴压比应加严。,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11.4.17 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1.4.17)式中:v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筋率,按本规范第条的规定计算,计算中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f yv 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当强度等级低于 C35 时,按 C35 取值;v 最小配箍特征值,按表采用。,表 11.4

40、.17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 v,注:1 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筋或单个圆形箍筋;螺旋箍指单个螺旋箍筋;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筋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筋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为同一根钢筋加工成的箍筋;2 在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其中非螺旋箍筋的体积应乘以系数0.8;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 C60 时,箍筋宜采用复合箍、复合螺旋箍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当轴压比不大于 0.6 时,其加密区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中数值增加 0.02;当轴压比大于 0.6 时,宜按表中数值增加 0.03。,2 对一、二、三、四级抗

41、震等级的柱,其箍筋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0.8%、0.6%、0.4%和0.4%;(02规范作为表的注3)3 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按表中的数值增加0.02采用,且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1.5%;4 当剪跨比 2 时,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箍筋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1.2%;9 度设防烈度时,不应小于1.5%。(原有一、二、三级,现为全部),11.4.18 在箍筋加密区外,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不宜小于加密区配筋率的一半;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d,此处,d为纵向钢筋直径。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考虑

42、了地震作用框架柱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配置要求。未做修订。,11.5 铰接排架柱,11.5.1 铰接排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应按地震组合下的弯矩设计值及剪力设计值,并根据本规范第11.4 节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其构造除应符合本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8 章、第9 章、第11.1 节以及第11.2 节的有关规定。,11.5.2(原有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铰接排架柱的箍筋加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1 箍筋加密区长度:1)对柱顶区段,取柱顶以下500mm,且不小于柱顶截面度 2)对吊车梁区段,取上柱根部至吊车梁顶面以上300 mm;3)对柱根区段,取基础顶面至室内地坪以上500mm;4)对牛腿区段,

43、取牛腿全高;5)对柱间支撑与柱连接的节点和柱变位受约束的部位,取节点上、下各300 mm。,2 箍筋加密区内的箍筋最大间距为100mm;箍筋的直径应符合表11.5.2 的规定。表11.5.2 铰接排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直径(mm)注: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柱根。,条文说明:两条未做修订。,11.5.3 当铰接排架侧向受约束且约束点至柱顶的高度不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边长的两倍(原有排架平面:l2h,垂直排架平面l2b),柱顶预埋钢板和柱顶箍筋加密区的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柱顶预埋钢板沿排架平面方向的长度,宜取柱顶的截面高度h,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h/2 及300mm;2 当柱顶轴向力在排架平

44、面内的偏心距e0 在h/6h/4 范围内时,柱顶箍筋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筋率: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小于1.2%;二级抗震等级不宜小于1.0%;三、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小于0.8%。,11.5.4 在地震组合的竖向力和水平拉力作用下,支承不等高厂房低跨屋面梁、屋架等屋盖结构的柱牛腿,除应按本规范第9.3 节的规定进行计算和配筋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承受水平拉力的锚筋: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少于2 根直径为16mm 的钢筋;二级抗震等级不应少于2 根直径为14mm 的钢筋;三、四级抗震等级不应少于2根直径为12mm 的钢筋;2 牛腿中的纵向受拉钢筋和锚筋的锚固措施及锚固长度应符合本规范第9.3.12 条的有关

45、规定,但其中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la应以 l aE 代替;3 牛腿水平箍筋最小直径为8mm,最大间距为100mm。,11.5.5 铰接排架柱柱顶预埋件直锚筋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1.1.9 条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级抗震等级时,不应小于4 根直径16mm 的直锚钢筋;2 二级抗震等级时,不应小于4 根直径14mm 的直锚钢筋;3 有柱间支撑的柱子,柱顶预埋件应增设抗剪钢板。说明:02规范的条关于铰接排架柱柱顶预埋件直锚筋的规定,调到此处,并增加了3 有柱间支撑的柱子。,11.6 框架梁柱节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应进行节点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可不进行计

46、算,但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框支层中间层节点的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方法及抗震构造措施与框架中间层节点相同。11.6.2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Vj,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 顶层中间节点和端节点1)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设防烈度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2)其他情况:,2 其他层中间节点和端节点1)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设防烈度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2)其他情况:式中:Mbua节点左、右两侧的梁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可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纵向受压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Mb节点左、右两侧的梁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

47、合弯矩设计值之和,一级抗震等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jb节点剪力增大系数,对于框架结构,一级取1.50,二级取1.35,三级取1.20;对于其他结构中的框架,一级取1.35,二级取1.20,三级取1.10;(增加了框架结构和三级)as梁纵向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hb0、hb分别为梁的截面有效高度、截面高度,当节点两侧梁高不相同时,取其平均值;Hc 节点上柱和下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条文说明116.2 02版规范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可不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仅需满足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根据近几年进行的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结果以及对框架结构的

48、震害调查表明,对于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仅满足抗震构造的要求略显不足。应此,本次修订增加了对三级抗震等级框架节点受剪承载力的验算要求,同时要求满足相应抗震构造措施。对节点剪力增大系数作了部分调整,即将二级抗震等级的1.2调整为1.25,三级抗震等级需要进行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后,增大系数取为1.1。,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水平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式中:hj 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可取验算方向的柱截面高度hc;bj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当 bb不小于bc/2 时,可取 bc;当 bb小于bc/2 时,可取(bb+0.5hc)和bc 中的较小值;当梁与柱的中线不重合且偏心距e0

49、不大于bc/4 时,可取(bb+0.5hc)、(0.5bb+0.5 bc+0.25hc e0)和bc三者中的最小值。此处,bb 为验算方向梁截面宽度,bc 为该侧柱截面宽度;j正交梁对节点的约束影响系数:当楼板为现浇、梁柱中线重合、四侧各梁截面宽度不小于该侧柱截面宽度1/2,且正交方向梁高度不小于较高框架梁高度的3/4 时,可取j=1.50,对9 度设防烈度宜取j=1.25;当不满足上述约束条件时,应取j=1.00。,11.6.4 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设防烈度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2 其他情况式中:N 对应于考虑地震组合剪力设计值的节点上柱底

50、部的轴向力设计值;当N为压力时,取轴向压力设计值的较小值,且当N 大于0.5 fcbchc时,取 0.5 fcbchc;当N为拉力时,取为0;Asvj核心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hb0 框架梁截面有效高度,节点两侧梁截面高度不等时取平均值。,11.6.5 圆柱框架的梁柱节点,当梁中线与柱中线重合时,其受剪水平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式中:Aj 节点核心区有效截面面积:当梁宽bb0.5D时,取Aj=0.8D2;当0.4D bb0.5D时,取Aj=0.8D(bb+0.5D);D圆柱截面直径;bb梁的截面宽度;j正交梁对节点的约束影响系数,按本规范第11.6.3 条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