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辅导二:文言文考纲解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26982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辅导二:文言文考纲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大学语文》辅导二:文言文考纲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大学语文》辅导二:文言文考纲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大学语文》辅导二:文言文考纲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大学语文》辅导二:文言文考纲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辅导二:文言文考纲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辅导二:文言文考纲解读.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语文(课程代码:04729)辅导二:文言文考纲解读,刘义青,QQ:502908061 邮箱:,大学语文考试说明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门公共必考课,几乎报考所有自考专业的考生都要参加此门课程的考试。其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凡是考试大纲,教材没有变动的,每年的考试试题难度,出题的角度都不会有变化。因此,2012年10月大学语文试卷出题的角度,难度都没有变化。并且是严格按照教材命题,也就是说凡是教材以外的知识一律不考。尤其强调的是:近年来考试在难度上有所加强,不仅考核考生是否熟读了课文,还考核考生是否真正地深刻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过去考试的试题用一个地方的知识就可以回答,近年来试题往往需要

2、用几个地方的知识综合地回答,因此考试难度加大;需要考生认真研读课文,真正地钻研。并且每年试题都有几道题是“活题”,是要用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的,考核考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以及运用能力的。2012年10月大学语文试卷比较容易。难题不多。,其二,大学语文考试内容仍然是:1、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2、考核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知识点,课文后提示是对考试大纲的知识点的展开。3、考核语文知识,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每次考生丢分很多。这些语文知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描写人的五种方法;九种修辞方式;十二种表现手法;叙述的顺序;诗歌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六种间接抒情方法)等等。4、作文,3

3、0分。其三,每份试题的难度:一般来说,占20%的试题是十分容易的试题;占30%的试题是比较容易的试题;占30%的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其中约有20%的试题有难度,需要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一)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

4、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二)文学知识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1.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第一单元 散文(一)10篇议论文中的四篇文言文 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1、寡人之于国也1、概括本文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5、。2、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3、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4、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1、概括本文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解读】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1)反对兼并战争。(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3)注重教育。(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5)以民为本。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具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

6、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3、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解读】孟子善用比喻。本文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用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作比喻,讽刺揭露了梁惠王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非常形象、生动,具体深刻。4、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解读】文中的第三部分使用了两组排比句,列举出多个小前提,然后通过两步总结得出结论,形成了严密的归纳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而且还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2、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

7、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知识解读】文章层次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第2、3、4自然段):孟子运用比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5、6、7自然段):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本文以“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三个句子收束各个部分,环环相扣,中心线索鲜明突出,文章结构严谨周密,层次清晰明白。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针对梁惠王因施小恩小惠于百姓而矜功自得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百

8、姓生计问题,否定其盲目自大心理,这是“抑”。同时,针对其渴望使“民加多”,希望得民众拥护的心理,孟子又给以肯定和勉励,劝导他施行仁政,这是“扬”。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2、秋水(节选)1、理解本文“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中心论点,体会其现实意义。2、理解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3、认知本文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术特色。4、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5、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体会庄子散

9、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6、认知文中运用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的地方,理解例证与喻证的主要差别。7、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8、认知文中的反诘句,体会反诘是更有力的肯定。,1、理解本文“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中心论点,体会其现实意义。【解读】本文中心论点: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可以概括为:“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现实意义: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3、认知本文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术特色。【解读】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

10、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4、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解读】文章中通过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5、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体会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解读】本文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例如:“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以“梯米之在大仓”比喻“

11、中国之在海内”;“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末之在于马体”比喻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6、认知文中运用类比法、对比法进行说理的地方。【解读】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在论证中又多用形象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其中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其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乃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7、认知文中的排比句

12、,说明其表达作用。【解读】文中“井蛙”、“夏虫”、“曲士”三句是排比,“四海”、“中国”、“万物”三句是排比,“五帝”、“三王”、“仁人”、“任士”四句也是排比。北海若的话几乎全是排比句,有些排比句同时还是层递句式。排比句的作用或是同构铺陈,或是层递推进,都可以造成行文的一种滔滔莽莽、宏肆张扬、不可阻挡的气势。8、认知文中的反诘句,体会反诘是更有力的肯定。【解读】文中的排比句往往以反诘语气呈现:“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不似羁空之在大泽乎?”、“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些反诘句,不仅强化了肯定的语气,而且与排比相呼应,双重累加性地强

13、化了行文的气势和说理力度。,2(补)、理解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明确:文章第一段以两种景物的描写,隐喻空间的变化带来认识的变化,第二段以海若的论述直接阐明中心论点:首先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予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类比论证人的认识有极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和教育程度的限制。接着用“礨空之在大泽”、“梯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于马体”来比喻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阐明个人的地位、认识之渺小;最后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3、五代史伶官传序1、识记本文是一篇史论。2、

14、理解文章“国家兴衰、兴亡的关键在人事”的中心论点。3、说明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4、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5、理解并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格言名句。,1、识记本文是一篇史论。【解读】本文选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伶官传前的序文。从内容来看是一篇有名的史论。2、理解文章“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人事”的中心论点。【解读】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两个警句

15、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事业奋斗,都必须勤勉、发奋,不可贪图安逸、意志消沉。5、理解并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 多困于所溺”等格言名句。【解读】“满招损,谦得益”出自尚书;“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忧患勤劳能够使国家兴盛,逍遥游乐能够使自身消亡;“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祸患常常是从细微小事积累起来的,并且大智大勇的人常常被所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限制。,3、说明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解读】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作者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士卒离散

16、”、“泣下沾襟”的惨象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进而得出“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显示出成败由人的道理,显得令人信服,发人深省。其中,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推出警戒性的对比短语,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并引用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对中心论点进行印证。两个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更是用得发人深思。前句以反问否定了得难失易,后句用“自于人”三字,与开头“岂非人事哉”呼应。至此作者还不止笔,而是援引古训,进一步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使论点进一

17、步得到强化。4、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解读】(1)文章第二段选用了事实论据,用庄宗先成功后失败、先强盛后衰微的历史事实恰当、准确、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文章第三段的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论据有二:其一是理论论据,尚书上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得益”;其二是庄宗“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本段是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阐释和论证,强调“人事”因素对国家“盛衰”的决定作用。,4、论毅力1、认知本文的总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2、理解作者所强

18、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3、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4、认知文中的层递句式,说明其表达作用。5、认知文中的比喻,理解其比喻意义。,1、认知本文的总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解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作者纵观古今,强调了毅力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取得最终胜利。3、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解读】本文说理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文章的2、3、4三个自然段对于事业的成与败、境况的顺与逆、毅力的强与弱、别人和自己的种种不同等多个方面,

19、总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认知文中的层递句式,说明其表达作用。【解读】文中有两处运用层递:(1)“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与“至强之人”五种人,按照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说明只有至强者(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2)在操舟的比喻中,“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按照由少到多的次序排列,从而从反面说明没有至强的毅力,就不能取得成功。,5、认知文中的比喻,理解其比喻意义。【解读】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用操舟为喻,说明征程中风浪有顺有逆,若能“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即可顺利到达彼岸。又如运用孔子

20、论语子罕中的比喻“譬如为山”及孟子尽心上中的比喻“譬若掘井”等说明做事贵在坚持。而能否坚持,关键又在于是否有毅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而且也使道理浅显通俗。2(补)、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明确:本文是清朝末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学者、民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争取成功而写的,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二、散文中的记叙文(一)记叙文总体考核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知文章的记叙

21、方式。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烘托、象征等表现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辨识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17篇记叙文的九篇文言文 11、冯谖客孟尝君1、理解文中“尽烧债券”情节所体现的传统民本思想。2、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3、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性格的人物描写方法。4、理解本文主要采取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展现冯谖的形象。5、说明本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1、理解文中“尽烧债券”情节所体现的传统民本思想。【解读】“尽烧债券”这一生动细节,集中刻画出冯谖的民本思想、政治

22、家的远见卓识和临机大胆决断的性格特征。民本思想有积极意义。2、概论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解读】(1)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异风采。(2)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4、理解本文主要采取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展现冯谖的形象。明确: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盂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

23、冯谖起初足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收到了引人人胜的效果。,5、说明本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解读】本文情节曲折多姿,引人人胜。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冯谖有奇策异谋,却故意声称“无好”、“无能”,因而受到冷遇。这是一“抑”。成为门客后,他又求鱼、求车、求养家,结果引起左右的“笑之”、“恶之”,这是再“抑”。冯谖自愿收债,结果又矫命焚券市义,更被孟尝君看不起。但从应募收债起,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入“扬”。焚券市义已可见其胆识和远见,而到了

24、孟尝君被免职,他的市义见到成效,“复凿二窟”成功,直至作者的最终评价,使“扬”达到了顶点。欲扬先抑的手法往往使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不但造成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而且也很好地完成了对冯谖形象的烘托刻画。,3(补)、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性格的人物描写方法。明确: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在再三弹铗的情节中,三次弹铗是行为描写,但三次的不同要求用语言来表达,表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和善于计谋的性格特点,孟尝君的行为和语言描写则表现了他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在“烧券市义”的情节中,对两个人都有行为、语言的描写,则表现了冯谖的智慧和孟尝君的目光短浅。在“游说梁王”的情节

25、中,对冯谖的行为和语言描写则表现了冯谖的足智多谋,善于巧妙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为孟尝君夺回权利。在求“立宗庙于薛”的情节中,则只写了冯谖的一句话,却表现了他善于利用宗族关系中宗庙之重来保护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孟尝君则只有言听计从的份了。,12、垓下之围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2、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评价。3、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4、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2、理解司马迁对顶羽的历史评价。【解读】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作盖棺论定时,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项羽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他政治

26、上犯了短视的错误,一味凭借武力来经营天下。3、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解读】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第一个场面写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第二个场面写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第三个场面写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解读】项羽主要性格

27、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但也体现出其宁死不辱、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4、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解读】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嗔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13、张中丞

28、传后叙1、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2、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3、理解文中为许远辩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4、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言语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5、认知文中的相呼应村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1、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解读】(1)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2)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静、视死如归、博闻强记。(3)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强。2、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解读】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两个部分既有分工,又

29、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凝气聚。3、理解文中为许远辩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解读】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就是韩愈针对污蔑许远的两种错误论点进行批评。用的是事实作为论据。,4、辩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解读】(1)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2)传神的细节描写、行为描写。如南霁云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兰将军那儿哀求发兵,贺兰强留南霁云,南霁云为了走,于是就抽刀断指,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再如

30、南霁云抽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增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又如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出色的片断。(3)语言描写。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5、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解读】作者有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忠心报国、从容镇静、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映衬,就更加光彩照人。对反面人物贺兰进明卑劣行径

31、的描写,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14、种树郭橐驼传1、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2、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3、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4、指出文中的对比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5、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1(补)、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明确:本文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质的传记文。2、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解读】本文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之理于种树之道,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及给人民

32、带来的祸害,阐发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3、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解读】本文说理”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4、指出文中的对比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解读】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

33、批评。文章阐述种树的道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对比,郭精于种树,其他人窥伺而不得;他植者中“若不过焉则不及”与“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相对比;种树的道理与做官的道理相对比。这一系列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5、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解读】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文章

34、第三自然段中写“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时,略写态度马虎方面,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方面,这是为了与后文中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相对应,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脉络贯通的艺术特点。,1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1、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体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2、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的改革成功途径。3、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4、比较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不同观点,体会改革精神的普遍意义。补充5、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补充6、文本解说。,1、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体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解读】因为“胡服”不同于中原

35、地区长袍大褂、宽领肥腰的汉族服装,比较轻巧利索,相宜于骑马作战;“骑射”也不同于兵车布阵,其驰骋沙场,灵活机动,利于克敌制胜,所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个变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首先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其次体现了古代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最后它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变革。2、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的改革成功途径。【解读】赵武灵王采取了正确的变革途径,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3、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解读】本文

36、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表现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4、比较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不同观点,体会变革精神的普遍意义。【解读】公子成认为改变“中国”传统是“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而赵武灵王则认为需在“胡服骑射”上有所变革。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在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补充5、这场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

37、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补充6、本文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著史书资治通鉴中的一个选段。描述了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进行改革让百姓穿胡服练骑射的历史事件,应属于记事散文。,16、前赤壁赋1、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宜自然的人生哲学。3、把握本文“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4、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5、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6、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有什么表现效果。,1、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解读】本文是一篇文赋,对赋体主客问

38、答的传统表现手法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篇中主客对话,实际上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最后抑客伸主,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一面终占上风。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解读】文章通过作者与客人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最终表现了他虽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把握本文“乐一悲一乐”的情感变化线索。【解读】本文在行文时作者感情经历了“乐一悲一乐”的三次变化。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

39、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4、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解读】文中描写清风的句子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描写江水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描写明月的句子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作者借这些景物,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是借景抒情、借景议论。5、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解读】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

40、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6、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有什么表现效果。【解读】“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作者从三个角度来描写箫声:一是描写箫声的哀怨情调;二是描写箫声细长婉转的余音;三是描写箫声的感人力量。在这里作者通过听觉、感觉,调动想象,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17、先妣事略1、概括本文的情感内容。2、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

41、3、认知本文语言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的叙事特点。4、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5、体会本文作者不动声色而读者却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1、概括本文的情感内容。【解读】本文是一篇作者追忆亡母的记叙文。通过对母亲短暂一生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悼念之情,歌颂了母亲朴实而勤劳的美德。2、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解读】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于教子的人。3、认知本文语言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的叙事特点。【解读】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多用细节描写,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4、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解读】文中记叙母亲尽管儿女拖累,还是“手中纫缀不辍”,让婢女团晒炉

42、中炭屑再用;善待僮仆,娘家送来的珍馐糕点,大家一起享用;对子女教育,则极为严格。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5、体会本文作者不动声色而读者却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解读】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略地叙事,但字里行间透露着极其悲痛的心情。,18、马伶传1、理解本文学习生活、精益求精的中心思想。2、认知作者讽刺当朝权奸的意图。3、识记本文的倒叙方式及其作用。4、把握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5、说明文

43、中第一次技艺较量的场面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1、理解本文学习生活、精益求精的中心思想。【解读】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着重记叙了马伶与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马伶先大败而后大胜。马伶的经验说明:(1)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2)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2、认知作者讽刺当朝权奸的意图。【解读】本文作者侯方域是复社成员,对明末阉党深为痛恨,他写本文,是想借此讥刺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因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说明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巧妙地讽刺了当朝宰相顾秉谦是一个像严嵩那样的奸相。3、识记本文的倒叙方式及其

44、作用。【解读】在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技艺较量时,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先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使两次较量的胜败结果显示出富于喜剧性的起伏变化,从而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来探知事情的原委。,4、把握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解读】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全文组织材料以突出文章中心为主,为了突出马伶反败为胜这个重点,对马伶的性格、家事、人际交往一概略写,而重笔描写马伶第一次失败的戏场情状,说明他原来技艺不如李伶,而后又详写马伶第二次与李伶较量后,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华林部专去访问,马伶解释原因,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等情节。5、说明文中第一次技艺较量的场面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45、【解读】本文在写第一次技艺较量中马伶大败的场面描写时采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如观众不看马伶的戏,却“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致使马伶“易衣遁”,通过场面描写衬托出李伶技艺的高超,这种细节对后面的描写也是很好的铺垫。,19、西湖七月半1、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2、比较五类人的游湖心态,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3、指出文中写人的传神语句,说明其表现作用。4、把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和气氛营造。5、体会本文的嘲讽意味和调侃笔调。,1、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解读】本文描述了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以简练的文笔,重现了当时的西湖景色和世风民情。并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

46、态的描摹刻画,嘲讽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褒贬不尽妥当,但立意颇为别致。4、把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和气氛营造。【解读】写场面如“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用不同的情景作对比,如杭人游湖与“吾辈”游湖,场面不同,氛围不同,情趣各异,通过对比,情景更为生动逼真。5、体会本文的嘲讽意味和调侃笔调。【解读】本文笔调轻松随意,富有诙谐意味。如写第一类人“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写杭人游湖,“避月如仇”;写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2、比较五类人的游湖心态,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3、指出文中写人的传神语句,说明其表现作用。,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