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46897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2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1、文化概念 起源 中国: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方:culture是从拉丁语中cultivation起源的,有耕耘,栽培之意。,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近代定义: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概念的批评考察: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

2、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文化概念: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既是行为的产物,也是进一步行为的制约因素。文化本身是一个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等。,2、文化结构 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工而成的人为创造物。制度文化:社会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

3、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如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政治制度等制度。精神文化: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和观念形态指导下的行为规范等。划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书面文化:借书写的各种符号流传下来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和。心理文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结合。,文化,物质文化有形,非物质文化无形,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实质性,概念性,二、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文化区也称文化地域或文化圈,是指某种

4、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其特征是:核心区(中心地区):文化特征表现典型外围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边缘区。两个相邻文化区并存时,过渡带出现附属于两文化之间的亚文化。在共存带,文化更加复杂多样,有利于新文化的产生。,2、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

5、作用的所在地。3、乡土文化区(感知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三、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1、文化源地和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是文化现象的空间移动过程和实践发展过程的特征。文化源地是文化移动的起点,文化分布式文化移动的结果,文化扩散将文化起源和文化分布联系起来。文化起源地域文化扩散过程文化分布地域 文化源地指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发生地,即古文明中心。世界古文

6、明中心共有五处: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间的美索布达米亚古文明中心,以秘鲁、墨西哥高原、尤卡坦半岛为中心的美洲印第安古文明中心。,2、文化扩散的类型(1)扩展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又可分为几个亚类:a、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b、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

7、象。c、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2)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 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带去的得是地道的原本文化。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而成为一种孤立的分布现象。,3、文化扩散过程的特点(1)扩散的动因 a、一种文化特征、一个文化引资、甚至一个文化系统,只要他有

8、价值,有意义,便会为人学习、防效和接受。b、人类对幸福(体现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懈追求是创造文化的原动力。c、每一次具体的扩散过程都有其具体的原因。(2)文化扩散的阻滞。分自然阻滞和文化阻滞两类。(3)文化扩散过程中的文化接触。文化接触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接处,经过很长的时间,两者相互采借、适应,彼此发生了改变。,四、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1、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a、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b、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c、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d、和谐文化生态关系,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a、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b、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 c、环境条件差

9、异性的影响 d、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五、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实现了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当前的趋势就是把地域的多种文化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我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即要吸取外来文化,也要发展传统文化,使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协调,实现文化整合。,六、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

10、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论强调:人类居住的大地,不但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自身“塑造”的过程,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人类的审美观和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文化景观就是人类的自我表现,研究文化景观就是研究文化是如何烙印在大地上的。文化景观一则反映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等基本要求,二则反映出人们改造地球的不同态度,三则可作为文化起源、传播和发展的存在价值的依据。,1、文化景观的特征(1)文化景观是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人文现象的总特征。(2)文化景观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3)文化景观是能够观察和感觉到

11、的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4)文化景观随时间发展不断变化,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变成文化景观,每个历史时代都对文化景观发展有所贡献。(5)文化景观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6)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话语体系,能直观地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2、关于文化景观及其它 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文化景观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这样,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

12、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2)有机进化的景观。它又包括两种类别: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二是持续性景观。(3)关联性文化景观。,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主要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和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而非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文化景观论主要关注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和原因。行为论引进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但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对人与环

13、境的关系有全面的了解。,二、人地关系论 1、环境决定论 理论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古希腊历史学家亚里士多德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三种地理环境对民族特性的影响 德国拉采尔:人类地理学“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把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归结为:直接的生理影响;心理影响;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影响;人类迁移和分布的影响。美国森普尔:地理环境之影响,2、可能论 又称人地相关论或或然论。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环

14、境下创造最佳文化。自然环境仅仅提供人类行为的某种可能性,或者在某些方面限制人类的文化活动。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自然为人类居住规定了界限,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自己的居住地时,则是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的。白吕纳把人地关系分为:三纲、六目来研究,更进一步指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3、适应论 又称“调整论”。由英国地理学家罗克斯比(Perey Roxby)提出。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群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二是区域之间的关系。用“适应”(adjustment)来代替或然(possibilism)。adjustmen

15、t这个词不但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指人类对社会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有“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4、生态论 首先是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H.H.Barrows)在其人类生态学一文中提出的。认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生态论或人类生态论。巴罗斯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生态论。,5、环境感知论 借助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

16、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这种环境感知就成为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环境感知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他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而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环境感知就是人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人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后,理解现实环境时候就会受到环境感知的影响,从而不能准确的理解现实环境。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环境感知在移民身上的反映。,6、文化决定论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对所处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从工具和火作为技术开始使用时,文化就成为人类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17、。人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有些观点就认为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可以征服自然。在人地关系中,人类创造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7、和谐论 和谐论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联合国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如果不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不控制人口,不通过一项新的环境法,则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将继续恶化”。1972年和1979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关系座谈会上,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地理学家提出的人地关系必须协调的思想就是协调论或称为和谐论。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

18、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性的特点。,8、人地关系研究的注意点(1)不能简单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套用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2)人地关系具有时代性。(3)要重点分析文化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4)人地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在对立统一中前进和发展。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协调论,三、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人口,自然生物环境,技术,社会组织,思考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当前我国人地关系现状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