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chapter.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46900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chapter.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文地理学chapter.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文地理学chapter.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文地理学chapter.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文地理学chapter.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chapter.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chapter.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章 聚落与城市化,内容摘要第节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第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第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第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思考题,内容摘要,本章从介绍聚落的各种存在形式及其演变规律开始,介绍了城镇标准,对城市化及其逆城市化作了深入的机制探讨,认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重点对城市及其城市地域结构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包括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和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分析。最后分析了城市体系等级规律并介绍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因素。,第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 二、起源与发展 三、城镇标准,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二)集镇(三)乡村,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

2、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 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2 集市 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 一般类型的乡村: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分 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2 活动型村落 3 特殊类型: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和经营性农场。,(一)城市,概念: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因而不同学科对城市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表7-1 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2.我国的城市

3、职能分类,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的分类: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 县城特殊职能城市,二、起源与发展,(一)西方城市的发展(二)中国城市的发展(三)村落的发展,西方城市发展始于希腊。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在罗马时代,在城市发展上,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1 原始的居住地 2 古代村落 3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4 现代村落的发展,(二)中国城市的发展,1 古代城市发展 秦统一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以及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

4、型,城为内外城。2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1949年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从1952年到1960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分别从1951年的157个和1896个增加到1960年的197个(城市数)和1961年的4429个(建制镇数)。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1977年。这段时期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一)世界各

5、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 城镇标准。5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1 城市: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以下两条标准之一时,均可设 市:1)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2)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 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 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2 镇:1984年11月,国家民政部对

6、原建制镇标准作了调整,新 的建制标准规定: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 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 计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 第二条适当放宽。4)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 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第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二、城市化进程三、城市化的机制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是城

7、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二、城市化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的城市化(四)逆城市化阶段,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三、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

8、)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世界城市化特征(二)中国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出现“逆城市化”倾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第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1 在利用河流方面2 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 与内港3 制高点和隘口,1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2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3 海

9、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图7-1 重庆位置示意图,二、城市与自然环境,地质环境与城市地形与城市气候与城市水资源与城市城市的生物环境,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它的特点一是力量大,二是突发性。,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气候与城市关系很大,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影响问题:热岛效应与排水。,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问题。,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城市既是

10、反映人对回归自然的潜在愿望,也是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动力分两方面,即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1 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2 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1 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提出的。2 扇型模型:

11、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Hoyt)于1939年提出的。3 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 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图7-6 同心圆模型,图7-7 扇形模型,图7-8 多核模型,第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二、城市景观三、城市感知,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1.等级规模法则2.首位城市法则3.农村聚落体系,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其次,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物相联系,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象征。第三是城市的格局。第四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二、城 市 景 观,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三、城 市 感 知,思考题,1 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2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那些?试分析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3 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4 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5 讨论逆城市化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