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第4单元一轮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46995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2第4单元一轮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民版必修2第4单元一轮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民版必修2第4单元一轮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民版必修2第4单元一轮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民版必修2第4单元一轮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2第4单元一轮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2第4单元一轮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材分析,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迁,1.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的原因及影响,【单元核心内容】【单元基本线索】,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与近现代精神生活变迁,考向一: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向二:以新史观考查史论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向三:以社会热点为载体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向分析,命题趋势:本专题内容是以后高考的重点内容,理由有四:,一是本专题内容可以使学生

2、全方位地分析历史变迁,也符合新课标贴近生活的要求;,二是社会发展最终要体现在民众生活的提高上面来;,三是符合史学研究的现状,当代史学研究更多地关注芸芸众生的生活状况。,四是广东高考还未有出现考近现代生活变迁的大题,1明确一个主题,认识四次变化。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处于巨变之中,这决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就是“变”。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四次巨变,中国近现代生活也发生四次变化。(近代中国两次、现代中国两次)(1)第一次变化(1840-1911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影响中国。(2)第二次变化(1912-1949年)

3、:1912年后,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向近代社会生活过渡,但显现中式与西式并存、新旧交替的特点。,(3)第三次变化(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逐渐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社会生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4)第四次变化(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2把握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进。,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

4、程度的体现。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还是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也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变。,3掌握三个内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掌握其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掌握其变迁及其原因。,(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变化显著。“南方舟楫,北方马车”,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

5、具。由人工马匹传递建立起来的驿站网络,是中国传统的通讯方式。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先后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3)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近现代史上,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大。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

6、影响日益增大。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有个诗人的一道诗题目叫生活,里面的诗句只有一名话:,生活网,在教学中要重点讲清楚几个问题,从中西文明碰撞的角度看近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表现和结果。随着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但存在着地域的不平衡性。,始终保持民族特色。,1本专题内容琐碎、内容繁杂,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较多。建议在教学时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解决丰富内容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2本单元内容与

7、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复习时可以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3在复习本单元时可以联系必修一、必修二中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并能上升到获得的启示和认识。,A.教师可以运用表格形式,以时间为序,梳理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由学生自主完成。,B.对于铁路、中国电讯事业、中国报刊和影视事业发展可以让学生编写大事记忆。,C.三组以下的学校(含三组)应将考纲要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默写的形式进行逐个落实。,如温总理提倡增强国民的幸福感、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广州在各区设立平价商品超市等等。,基础知识、

8、基本结论、重要概念的准确识记与准确理解始终是备考复习关注的重点。,一是从史学的整体观出发,关注民间史料、家谱、民谣、民谚和非物质文化等,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学活历史;,二是注意透过社会生活现象分析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复习中应关注两点:,(1)准确掌握社会转型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利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这一原理分析某些现象出现的“原因”。,(3)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现象反映的“趋势”。,(2009江苏卷)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

9、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例题解读,试题解析立意:主题近代以来中国人婚姻观念的变化。价值

10、取向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社会的变革,对新的历史观的反映,对史学成果的关注。取材:内容小农经济、儒家思想、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中国社会制度和思想解放运动。呈现方式著作、新闻报道。,设问: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能力要求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历史事物关系的理解和归纳。试题在设计上既有(1)、(2)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

11、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3)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既实现了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又达到了对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的考查要求。非常好的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2011年广东卷16)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试题解析立意:主题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的变化。价值取向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社会的变革,对新的历史观的反映,对史学成果的关注。取材:内容辛亥革命、清朝统治的结束、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公元纪年、人们服饰的变化。呈现方式日记,设问:能力要求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历史事物关系的理解和归纳。,本题的答案是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学生在面对试题时根据所学知识可进行如下判断1.材料中有“改阴历为阳历”,说明日记中所述时间一定为中国民国已经建立;2.同样作者在日记上标记时间为”大清宣统五年“一来说明他还不认同阳历纪年,二来也反映出他还存在保留君主制的思想残余;3.将辛亥革命称为”变乱“说明作者的立场反对此场革命,“洋夷”一词则表明作者仍有旧的夷夏观念;4.“来拜年者皆系便衣便帽:,”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迵然不同“说明辛亥革命后乡村人在着装方面已受到新风尚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