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工作进展调查报告-控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50474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工作进展调查报告-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工作进展调查报告-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工作进展调查报告-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工作进展调查报告-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工作进展调查报告-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工作进展调查报告-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工作进展调查报告-控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吴启迪 教育部副部长 2005年5月,概 要,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措施与展望,一、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发展背景,信息化发展已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发展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与建设,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9400 万,比去年增长18.2%上网计算机总数

2、为 4160 万,比去年增长34.7%CN域名总数为 432077个 WWW站点总数为:约668900个 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74429M 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机构:高等学校2004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成人高校505所、培养研究

3、生单位769个;社会力量举办的高教机构1187个 高等教育主要办学形式:普通高教、成人高教、高自考、网络教育1998-2004年,在校生规模从 643万到1835万人1998年2004年,毛入学率为9.819%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二、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培养资源建设标准与研究应用与产业,基础设施,CERNET延伸和扩展工程及高校应用,万公里的DWDM/SDM高速传输网容量40G400G的高速传输网覆盖200个主要城市主干网传输速率达到2.5

4、 G多条国际和地区性信道,总带宽达到800Mbps,800多所高等学校接入联网单位达到1300多个网络用户将近1500万 IP地址数量超过800万CERNET升级扩容开始,已启动下一代互联网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建设(CERNET2),CERNET延伸和扩展工程及高校应用,CEB-sat建设工程 与在高校的应用,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连接(100Mbps),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模拟和数字信号并播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已具备了播出8套数字电视节目、8套数字音频广播、8套VBI-IP数据广播、25套IP数据广播,应用的能力 部分高等学校

5、和部分省部分学校使用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覆盖全国,接收人数逾200万。,CEB-sat建设工程与在高校的应用,大学校园网建设工程,已有70%左右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校园网利用校园网开展了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后勤管理等应用项目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实现了西部地区152所大学建立校园网并与CERNET高速连接,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基础必修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普遍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计算机辅修专业、计算机专业第二学位,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本专科教育,500所高校设有计算机专业2003年底,计算机类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本专科在校生为120多万人计算机类专业的本

6、专科在校生为60多万人计算机本科在校生为近30万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专科教育,批准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底,在校生3万多人,其中本科生(含二学位)1.7万多人,研究生1.3万多人以国际通行模式培养高水平、多类型、实用性软件人才,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11月批准35所高等学校试办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15所高等学校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实用化人才截止2004年,在校生总数为1万多人,其中:本科生5千多人,硕士研究生3千多人,博士研究生60

7、0多人,工程硕士1.5万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授权97所普通高校建立培训中心,培训骨干教师1万多人,教师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资源建设,CALIS项目建设,建设目标:以CERNET为依托,初步建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以此推进我国高教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深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1998年启动,国家分别投入2亿多元,全国高校投入10亿多元已经基本形成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文献服务网络基本框架:1个管理中心,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中心,1个国防信息中心,150多个高校成员2004年有584

8、所高校图书馆参加,购买了202个数据库,引进电子版全文外刊近2万种,对高校教学科研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CALIS项目建设,2004年8月启动两个专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CALIS)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名称调整: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改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ADLIS),建设内容: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化技术支撑环境建设 服务体系建设,CADLIS 项目建设,重点学科信息资源,12个信息资源系统大型中英文全文检索系统资源镜像:10个世界著名大学和学术组织;107所国际著名大学网站、9个著名国际组织站点;12个国际著

9、名资源库,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包括组织开发了321个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和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参与项目建设的高校近百所,从事开发的教师、技术人员约万人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发各类网络课件9000多个,网络课程和资源库建设,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03、2004年分别评出151门和300门精品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案、大纲、部分教学录像、参考资料、习题等教学资源已经在各高校的网站上向全国免费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成18个基于网络的数字博物馆

10、,涉及工美、地质地理、生物、人类生活、航空航天、农业、考古、中医药、建筑等多个专业,标准与研究,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10项进入国家标准审定程序2002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复成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http:/),标准化研究制订,在天地网结合、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网络教学等方面,突破多项制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技术。初步建立起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关键技术攻关,应用与产业,研制和开通了网上办公系统、远程会议系统、网上录取系统、网上电子注册系统、网络教育质量监管系统建成“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

11、息网”和“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建成了高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平台,高等教育政务信息化,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批准67所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试点工作普通高校设立了300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点),电大系统设立了2800教学点开设覆盖10大学科门类共141种专业,累计注册网络教育学生300多万人,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试点工作加强了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促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2003年底,68所试点高校累计投入为20多亿元电大系统投入40多亿元建立136个网

12、络教学平台开发近万个多媒体课件,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试点高校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教育模式,中国远程教育正在由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向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转变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等远程教学和教学管理平台建立了网络教育教学过程支持服务体系,满足实时与非实时教学交互、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混合学习等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不同要求实现了远程环境下多层次、多模式、信息化的教学过程管理、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过程监控。,试点高校开拓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向西部、农村和部队输送的渠道,并积极与行业、企业、部队合作,参与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2003年教育部批准组建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开展

13、教师终身教育2004年教育部启动“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2004年中央电大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依托电大系统,面向残疾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中央电大与总参谋部合作,面向部队士官的在职学历教育,参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高校间联合办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建立西部共享系统,将网络教育资源输送到西部大学试点高校已与十几个行业结合,面向行业从业人员开展现代远程教育,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01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总销售收入607.48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销售收入452.26亿元,占总额的74.45%。2001年高校校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51亿元,净利润35.63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实现净利润24.29

14、亿元,占实现净利润的68.17%。2001年高校校办产业对学校回报18.42亿元,向国家交纳税费28.80亿元,为社会创造的净利润和交纳的各种税费总计为264.43亿元。,高校信息化产业,三、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网络教育需求、经费投入仍不足、教育软件开发不够 优质资源匮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化人才培养仍不适应发展需求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有关政策、法规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突出问题,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措施与展望,构筑坚实的中国教育和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开发和建设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应用培养教育信息化急需的专门

15、人才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资源开发、整合和共享机制形成,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缩小东西部信息化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的广泛应用;推动教育改革进程,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提高各类社会成员信息素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构筑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构架,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继续加强国家级教育资源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仪器共享系统、数字博物馆、网络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等的建设推进标准化的建设与应用进程,促进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继续加强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管理人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措施,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应用过程,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继续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与应用,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措施,谢 谢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