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53843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28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经济学 主讲教师:车 明 诚,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54 实验:0开课时间:第3学期开课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行政管理,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内容简介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部门经济学。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与供给,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农业劳动力,农业中的技术进步,农业资金);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发展与宏观调控(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1 绪论 11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12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

2、多功能性13 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4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2 农产品需求与供给 21 农产品供给 22 农产品需求 23 农产品供求平衡与蛛网理论 24 农产品价格体系 2.5 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3 农产品国际贸易 4学时 31 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32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与特点 33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4 土地 41 土地概述 42 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 43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44 土地市场,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5 农业劳动力 51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52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53

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4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6 农业技术进步 61 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 62 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63 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64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7 农业资金 71 农业资金的概念与分类72 农业财政资金73 农业信贷资金74 农户资金,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8 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 81 农业家庭经营8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83 国有农场,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9 农业产业化经营 9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成因9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理论9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10

4、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101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102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 103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11 农业产业结构 111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特点与重要意义 112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与演变规律性 113 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 114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115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12 农业发展 12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122 收入分配与贫困 123 农业专业化,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考核安排,一、学习目的要求 二、教学、考核安排三、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考核安排,一、学

5、习目的要求初步掌握农业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改革现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全面理解和熟悉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内容、实践意义和绩效;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考核安排,1、教学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共讲授12章内容。2、课程考核由于该课程定位高重点建设课程。课程考核方式:考试 总分:100分 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含:讨论3次30分;考勤、缺笔记扣分等)期末闭卷考试:100分(由题库抽题考试)期末闭卷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课

6、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1、课程学习教材李秉龙等主编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参考教材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郑景骥主编农业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雷海章主编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三、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3、参考资料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学等杂志。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4、资料查找处,经贸学院资料室学校图书馆:学生期刊室、图书阅览室、文献检索室、流通部电子阅览室:中国学术期刊、人大复印资料、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Internet。,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一、课程的性

7、质 部门经济学: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二、课程地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专业选修课,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前继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后继课程:农业技术经济、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农(林)业政策学、农村经济统计、农(林)产品营销、土地经济学,方法,1、学科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比较与借鉴 调查研究 归纳法、演绎法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学生学习方法“三步曲”与“四多”,三步曲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作好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复习思考题、课外作业)阅读报

8、刊,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现状,2、学生学习方法“三步曲”与“四多”,四多多读:广泛浏览报刊杂志,吸收新信息多看:观察现实,深入社会实践多思:多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多问:多质疑、追根溯源,3、教师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配以幻灯,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 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多功能性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一、农业的概念 1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

9、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农业一般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但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农业这个概念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在有些场合畜牧业也包括在内);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目前,我国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2、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农业经济: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农业经济学: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

10、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二、农业的根本特性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双方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由此产生了农业中运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相结合问题。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三、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的具体特点(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代替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对外界环境和自然条

11、件具有特殊的依赖性(3)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利用的季节性。(4)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性.(5)农业生产是在田野上进行。(6)农产品的供求弹性比较小。(7)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8)农业生产社会效益大,竞争力差。(9)农业在所有制上的特点。,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四、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本国情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农业中处统治地位。第二.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平均占有的资源数量较少。第三.农民占全国人口70%以上。第四.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但科学技术落后。第五.经济基础薄弱,现代化工业不发达。第六.我国

12、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但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的经验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通过以上农业生产特点的分析,农业属弱质性产业,决定了农业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强调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农业生产的上述特点,不仅与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发生直接的联系,而且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认识了农业生产的特点,才能有利于掌握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从而在科学地组织农业生产力及协

13、调农业生产关系时有所遵循。,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一、农业的地位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1)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2)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个客观的经济规律,既不会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缩小而改变;不仅对人类社会各个阶段是适用的,而且在当今世界上,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还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这一个规律都是

14、适用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地位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最主要生产部门,其产值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农业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这种牺牲首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2)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逐渐发

15、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重任,非农产业完全能够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实现这种转变具有一定的经济特征: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表明,当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政府采取现代的农业保护政策时,美国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降到12以下,农业

16、,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已降至25以下,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已变为80:20,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份额已超过了50,人均GNP按1967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已超过了1 800美元。据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南亮进提供的资料,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13左右,,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已降至13左右,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大约为76:24,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达63,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美元价格计算已达2

17、600多美元。澳大利亚学者基姆安德森等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所作的定量分析表明,判别农业政策转向最根本的标准是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农业保护水平的高低,决定于该国的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农业比较优势越大,其农业的保护水平就越低;反之,农业的比较优势越小,农业保护水平就越高,即农业比较优势程度与农业保护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二、农业的贡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有所不同。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经济发展有四种形式的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1)产品贡献。食品是人们

18、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产业部门的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时候,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才能得以发展。,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产品贡献还表现在国民经济增长上:G=Ga*Wa+Gn*WnG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Ga为农业的增长速度 Gn为非农业增长速度Wa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Wn为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Ga*Wa/G,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2)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

19、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是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贡献。,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3)市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农民作为买者,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工业品、耐用消费品等和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用机械、电力及其他农业投人品。农民对这些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张。,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4)外汇贡献。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的外汇贡献尤为重要。此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工业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难以出口创汇,而工业发展又需要用外汇从国外进口先

20、进的技术、机器设备和一些原材料。因此,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部门在出口创汇方面必然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三、农业的多功能性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乌拉圭回合以后,人们对农业作用的认识更注重其多功能性。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一般认为,农业所具有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可分为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5个方面。,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1)环境功能。农业及其相关土地的利用对环

21、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洪水、提供农业景观、避免城市拥挤等。,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2)社会功能。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

22、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粮食安全由以下4个要素构成: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有三:一是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二是依赖进口;三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4)经济功能。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形成农业景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能力和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

23、功能。,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5)文化功能。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农业对形成和保持特定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地根植于农村生活,许多传统节日与农业密不可分,形成了许多富于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和传统。,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生产部门,人们从古至今一直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经济学则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学科。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进行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是从18世纪末开始的。那时,随着封建主义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农民自身的

24、消费需要,而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上的竞争,各个阶级的经济利益关系,激发人们去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经济学最早由18世纪法国的重农学派魁奈和杜尔哥等人奠基。18世纪后期,农业经济学在英国创始,主要研究者是威廉马歇尔和阿瑟扬。到了19世纪初期,农业经济学在德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展了农业配置、级差地租、集约经营等问题的研究,使得农业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开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如,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泰厄,于1809年出版了合理的农业原理,论述了农场经营中的经济问题,这是一部比较有系统的农业经济学论著,泰厄的学生冯屠能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阐明了农业区位论和集约度等最基本的原理,并阐

25、明了土地因经济地位的优劣而产生级差地租。屠能为农业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了20世纪,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则以美国最为兴盛。美国自19世纪末开始,对世界各国大量倾销农产品,农产品贸易愈来愈具有重要地位。当时美国的农业经济学比较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如农产品市场、运销、价格、生产成本以及农场管理等问题,并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农业经营学、农场管理学、农产品贸易学、农业政策学等。20世纪以后,由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以及国际间农产品贸易的增进,农业经济学一般在微观经济研究的同时,开始重视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背景研究宏观农业经济问题。,近年来,数学深入到经

26、济领域,欧美各国的农业经济学者多运用数学、统计学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在这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农业经济学。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是在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沦为指导,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年轻学科。从理论和实际看,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还显得幼稚和不成熟,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1、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问题一向为人们所重视。在历代经济思想中,农业经济思想占有较丰富的成分。2、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开始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广泛研究,但由于“左”的影响

27、,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受阻。3、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探索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学。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农业经济学的内容和学科体系正处在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之中。(热点问题),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为指导,认真总结国内外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吸收不同经济学派的农业经济理论,尽快把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建设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经济科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趋势,1、学科的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进而

28、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2、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展开各种比较研究工作;3、农业经济学科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部门经济学。然而,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国家,人们对于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看法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美国的约翰W戈德温在其所著的农业经济学中将农业经济学定义为关于各种有限资源在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消费等用途方面进行

29、分配的社会科学。,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美国的盖尔克拉默则认为: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研究人类在一段时期内选择利用技术知识和稀缺资源如土地、劳力、资金和管理生产食物、纤维以供社会各种成员消费。农业经济学和经济学一样都是为寻求发现因果关系。农业经济学应用经济理论方法探索对农业和农业企业问题的解答。,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言之,就是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间的运动规律。,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以上三位学者对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归纳代表了所处时代和国家对这个问题的

30、认识。但经济、社会和政治在二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农业经济学的分化或者说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农业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三,农业经济学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随着经

31、济的高速增长,国际国内市场、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都结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农产品市场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机制的完善,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告别了农产品短缺时代,农产品自给有余,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过剩。于是农业经济问

32、题从过去以增加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解决市场问题为中心。,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农业生产要素 相对于农产品市场来说,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农业生产要素,主要不是解决这些生产要素的具体如何配置问题,而是重点关注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农业的微观经济组织构造与工商业有很大的不同。在农业中,家庭经营仍然是最基本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它成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基础。,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4农业宏观调控 市场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但市场会在农业

33、的某些方面表现出失灵。农业经济学必须在理论上研究市场在农业的哪些方面表现出失灵,为什么会失灵?市场失灵成为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1、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提高而逐步发展的。我国最初提出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后来发展为“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显然,当时认识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生产力或科学技术的概念。1979年后又提出用科学化、集约化和社会化代替原来的“四化”;90年代以来发展为用现代科技(主要是生物技术)、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认为可持续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并区别于以前的“石

34、油农业”,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2、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国际上以“绿色革命”为界限,将农业科技发展划分为3个时期,即前绿色革命时期(本世纪60年代以前)、绿色革命时期(60-70年代)和后绿色革命时期(80年代以来),每个时期都伴随着相应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996)。由于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累,加上资源秉赋程度和市场需求的变化,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科技革命既带有国际潮流、也具有中国特色。在技术创新上主要表现为分子生物技术的兴起,精确农业技术、持续农业技术、机械化技术、优质农产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土地集约和资金集约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在制度创新上主要表现为科技体制改革的

35、深化、研究方法系统的改变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3、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简称,是我国继土地经营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合同定购制之后关于农业经营组织方式的第三次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内在动力推动和引致的自发性体制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功能和本质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

36、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运行机制,是多元参与者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体共同利益共同体。,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4、粮食安全与粮食保护问题 自从国外有人提出“谁养活中国?”的论题,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成了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对粮食安全的衡量尚无统一的标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按照可比性原则,根据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选择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自给率或贸易依从度、库存水平、人均占有量和低收入人口的粮食供应水平5个特征指标进行评估,认为中国粮食安全水平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主要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中高于日本、印度和前苏联。

37、中长期粮食供求关系预测表明,在农业技术进步没有大的突破、人口控制和耕地保护不力的情况下,中国粮食安全水平必将下降。客观地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并及早采取对策,有助于我们把握粮食问题的演进和变化趋势,为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5、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农业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步伐的加快,中国农业的开放度将进一步增大。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等单位的研究:从长远看,加入WTO将推进中国农业国际化进程,使中国能在国际大市场里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但短期内,由于中国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和品质缺乏竞争力,国外农产品将对中国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复习思考题,1、请比较中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你为什么要学习农业经济学?4、农业有哪些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