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64816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一)两种机能、两种工具(二)内化(三)最近发展区(四)支架教学,(一)两种机能、两种工具,1、低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成熟因素所制约的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的机能。2、物质生产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二)内化,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思维和语言是密切关联的。语言发展对于复杂的观念内化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儿童的语言技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三)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实际发展水平:儿童现有的心理机能

2、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最近发展区: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间的距离。,(四)支架教学,教学支架是指儿童试图解决超出它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支架式教学:一种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模式。,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埃里克森简介(二)理论的提出(三)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二)理论的提出,埃里克森建立了代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从情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研究个性

3、。因此,埃里克森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三)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三)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婴儿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爱与关怀,形成对环境的信任。信任感: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肯定和依赖第二阶段的幼儿期,主要任务是在父母的支持下,不断体验成功,形成自主。自主感:在遵守社会秩序和法规下,自己安排生活和处理事物。羞耻感与怀疑感:由于父母的过于管教,怀疑或否定自身。,(三)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第三阶段的儿童早期,主要任务是通过交流与挑战发展主动性。主动感:开始新活动和探究新事物的意愿;内疚感:违背社会要求与父母意愿的一种体验。第四阶段的儿童晚期,主要任务是通过

4、成功和取得各类成就以形成勤奋感。勤奋感:从事一项工作的迫切愿望;自卑感:对自己能力低估或否定的一种体验。,(三)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第五阶段的青少年期,主要任务是在学校与社会实践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形成人格、社会、性别和职业等方面的自我同一感。自我统一感:关于自己及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感觉;统一感混乱:关于自己及自己需求的混乱。第六阶段的青年期,主要任务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对他人开放并形成亲密感。亲密感:对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爱情等关系的感受;孤独感:害怕与他人亲密,不愿与他人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感觉。,(三)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第七阶段的成人期,主要任务是通过职业的成功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对社会作出大量富有创造意义的贡献,关心下一代的发展。繁殖感:关注他人及后代的意愿;停滞感:关注自己及家庭的意愿。第八阶段的老年期,主要任务是接受并理解自己的生活,形成充实感与完善感。自我整合感:自我接受和自我实现的一种感受;绝望感:自我否定,事情无法挽回,或前途渺茫的一种感受。,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一)意义 帮助学生解决危机,形成良好个性品质。1、前三个阶段家庭起着关键作用2、第四五阶段学校起着关键作用(二)问题1、没有解释个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2、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