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研究及走向.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76522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研究及走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教育心理学研究及走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教育心理学研究及走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教育心理学研究及走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教育心理学研究及走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研究及走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研究及走向.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课程,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寇冬泉 教授,每年假期都不回家、每天坚持打至少两份工,还将一些回收的旧书或旧货等“破烂”存放在宿舍内,引发室友发帖表示不满。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李振称,他攒钱是希望凑足房款首付。在采访中,李振主动向记者要“采访费”,他特别强调,“我就一句话,赚钱是人生的常态;如果把常态都丢了,人生就没有了。”当记者问道暑假不回家陪陪家人时,他说,“有啥可陪的,平时打打电话不行了嘛,现在这个社会,最主要得独立,靠谁也靠不了”。(2011年7月10日新京报),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2008年,曾世杰以川西某县城第一名的身份考进四川某大学曾世杰是四川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三

2、的学生。2010年3月30日他在某大学明远湖边用刀将一名女生杀死,另外还刺伤了两名男生。曾世杰在接受警方讯问的时候说,杀人的原因是有人嫌他长得丑,他受不了歧视。,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学历哥的撼人故事,(图片来源新浪新闻),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高考状元不出顶尖人才说”:据称调查结果显示,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8年这32年间的高考状元,无一成为学、商、政方面的顶尖人才,职业成绩远低于社会预期。中国健儿在历年奥数竞赛上几乎囊括全部奖牌,但据调查显示:大多数获奖者后来再也不愿选择与数学有关的专业或工作。这样的调查和结论你如何看待?,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

3、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也显示,虽然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做过一项名为“我国城市儿童的想象力与幻想”的调查研究。课题组采用美国著名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FE威廉姆斯编制的创造倾向测验,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选取1370名学生进行测验。测验包括四个维度: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课题组对创造倾向测验包括的四个维度的平均分进行比较(由各维度总分除以题目数得到,平均分为3分)后发现,好奇心得分数最高,为2.39;挑战性得分是2

4、.28;而冒险性和想象力的得分最低,分别为2.25和2.18。,上述问题的可能答案,唯一选择:你在未来最希望得到哪一位神的青睐?太阳神阿波罗代表真理 众神之神宙斯代表权力 冥界之神哈得斯代表财富 爱神维纳斯代表爱与美 智能女神雅典娜代表智慧21世纪最伟大的人是: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巨星、一个平凡而有责任心的公民,两样青春 同一世界,真理、权力、财富、美丽、智慧,两样青春 同一世界,美国高中生的选择:阿波罗和雅典娜真理和智慧。中国高中生的选择:一半左右选择宙斯,一位女生选择了维纳斯,其余的分别选择了阿波罗和雅典娜。相同的是中美双方都没有人选择“财富之神”哈得斯。,两样青春 同一世界,中国高中

5、生的选择分别是:一位选择了企业家,两位选择了思想家,三位选择了科学家,三位选择了政治家,两位选择了一个平凡而有责任心的公民。美国高中生的选择分别是:一位选择了企业家,一位选择了思想家,六位选择了科学家,一位选择了政治家,三位选择了一个平凡而有责任心的公民。相同的是双方都没有人选择“巨星”。,视频:其他方面的创造力,教育领域乱象丛生,上述案例只是中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亟需改变的教育问题冰山之一角,学生发展现状反思,优 势 知识 技能 解题能力 勤奋与刻苦,问 题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人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子系统协同共同承担培养任务。每个子系统中承担培养任务的

6、人都很有必要具有教育心理学素养。,犹如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一样,仅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教育心理学,其发展过程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时值中国教育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反思教育心理学百年兴衰得失,探讨其未来发展走向,无论其理论价值还是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西方学者琼.魏维斯1531年用教育心理学一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霍普金斯(美):1886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桑代克(Thorndike)(美)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育心理学创立的标志

7、,教育心理学概况,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的比较,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的比较,1995年2001年10种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概况,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的比较,1997年2009年18种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概况,专题研讨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及其走向二、学习心理研究三、教学心理研究四、创造力研究五、教师心理研究六、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七、差异心理研究八、学习策略研究,第一专题研讨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及走向,本专题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教育心理学怎么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走向,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1.卡普捷列夫(1877):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桑代克()(190

8、3):教育心理学旨在对研究教育者提供有关人性变化的知识、并供其建立教育理论之用。3.奥苏伯尔()(1969):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关心的是学校学习和保持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价诸问题。因此,在我看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理论,以及认知、发展、情感、人格和社会等一切重要变量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能为教师、课程设计者、程序设计者、程序教学专家、教育技术学专家、学校心理学家或指导顾问、教育管理人员或整个社会操纵的变量的影响。简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4.美国教育百科全书(1970):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

9、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的科学。5.潘菽(1980):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6.林格伦(198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7.索里、特尔福德(1987):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不是一门具有独特内容的学科。,8.苏加梅佐等(198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9.邵瑞珍(1988):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10.盖奇()(1988):教育心理学是对我们如何教和学有关的那些思想和行为的研

10、究。11.朱智贤(1989):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12.张春兴(1992):采取了其他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情境中,以教师与学生间交感互动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除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之外,旨在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13.张大均(1999):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14.冯忠良(2000):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可以确定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运用。15.斯莱文(2003):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及教学的研究。16.皮连生(200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

11、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17.陈琦等(2007):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国外四种主要观点:研究教育过程的行为科学;研究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对教与学技能的理解和发展。国内四种主要观点:研究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促成教育目的之实现的科学;研究学校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认同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各种

12、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讨论:你认为“学校情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有哪些?”,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学校情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简况图,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 评价与反思过程,教与学相互作用宏观模式,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内容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动机原理 学生学习特点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原理 教师特点 课堂环境 考虑学习过程特点 选择教学方法 执 行 教-学 过 程 评 价/反 思 过 程注: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与学相互作用微观模式,随

13、着认知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今天的教育心理学,旨在运用上述三门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成果,考察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揭示其基本规律,从而为科学界定教育心理学及改进教与学提供更清晰、更有效的理论支持。,教育心理学怎么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思想方法:辩证法、人性观、系统观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教育心理学概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科学化:程序的规范化(理论探讨、课题选择、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查阅、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和对象的选择、研究的具体实施、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

14、析、研究结果的检验、撰写研究报告);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工具是否可靠、无关变量控制是否良好、数据处理是否正确、研究结果是否客观、研究过程与结果是否可重复)。,教育心理学研究怎样“选题”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如:教师学习策略、顿悟的研究由自己的“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如:教师心理枯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研究、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研究、(开题报告)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相应的研究类型。【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具体实证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性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根据各级教育

15、科学研究指南选题。,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查阅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对象的选择研究的具体实施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的检验撰写研究报告:如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顿悟问题解决的原型事件激活:自动还是控制,教育心理科学研究的逻辑内容,一般来说,教育心理科学研究的逻辑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普遍规律,但是我们只能够依据样本的研究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普遍规律。其逻辑形式是一种归纳推理,一种不完全归纳。例如,研究“7岁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与智力水平发展的关系”。,第二,对于“样本”也不可能什么都测试,而只能够进行一些测试(这称为“情境抽样”)。例如,选取

16、一个自主性量表和一个智力量表进行测试。然后依据一个自主性量表和一个智力量表的测试结果来推断自主性发展与智力水平发展的关系。其逻辑形式也是一种不完全归纳。,第三,在研究之前,我们会提出一个假设,然后依据研究结果来检验这个假设。例如假设“7岁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与智力水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检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这个假设是成立的,那么样本的自主性量表和智力量表的测试分数应该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其逻辑形式是一种演绎推理。,第四,依据这个演绎推理规则和测试结果来肯定或否定自己提出的假设。例如,如果样本的自主性量表(一个)和智力量表(一个)的测试分数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则认为自己的这个假设(“7岁儿

17、童的自主性发展与智力水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得到了一个证据,它很可能是成立的(但是不一定成立)。相反,如果两者之间不相关,我们就可以否定这个假设,认为这个假设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普遍规律。,这是一种演绎推理(必要条件推理)和归纳推理结合在一起的复合逻辑推理:大前提:如果一个假设(观点)成立,那么,它必须有相应的证据;小前提(1):研究结果否定了这个证据;小前提(2):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个证据;推理结论(1):那么这个假设(观点)不成立;推理结论(2):那么这个假设(观点)很可能正确,但是不一定正确。,上述的4点研究逻辑,我们必须认识以下一些规则:第一,依据样本和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推断心理学普

18、遍规律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实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容易犯归纳错误。例如,如果我们在研究“7岁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与智力水平发展的关系”的时候,在城市中抽取了300名7岁儿童进行测试,那么我们的结论就不适合“中国7岁儿童”这个总体(只适合“城市7岁儿童”)。,而且,一个自主性量表和一个智力量表的测试分数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不代表其他的自主性量表和智力量表的测试分数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这不仅涉及到样本取样和情境取样时候的代表性和适当性,也涉及到对自己的研究下结论和拟定论文标题的时候应该谨慎,要恰如其分。而且,当我们学习别人的研究报告的时候,这也是一个质疑点,这也是不迷信

19、别人的实验结论的一个重要理由。,第二,即使假设在实验检验中得到了肯定的证据,也不等于这个假设就绝对正确了,就是普遍规律了,只能够说这个观点得到了一些证据的支持。所以,对自己的研究不要下过分肯定的结论。同样理由,对别人的研究也不要迷信其一定正确,要有反思的意识、批判的意识。正是由于这一点,心理学家对自己的研究下结论的时候喜欢用“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似乎说明”之类的“谦逊”语句。,第三,所设计的研究方案要具有“可证伪性”,也就是说,该方案要既可以“证真”也可以“证伪”。例如,某实验的逻辑是“如果某个假设成立那么某证据必定存在,如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比组之间后测成绩差异显著那么该假设得到一个证据,如

20、果两组之间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那么该假设被否定”,这样的实验设计就具有“可证伪性”。相反,如果实验的结果必定会导致证据存在,那么该实验也同样不具备“可证伪性”。例如:,如果在“7岁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与智力水平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中,我们在一个好的幼儿园选择了一部分自主性与智力水平发展都高的7岁儿童,在另外一个比较差的幼儿园选择了一部分自主性与智力水平发展都低的7岁儿童,那么这样的实验结果必定证实“7岁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与智力水平发展密切相关”的假设,因为排除了“自主性发展高而智力水平低”或“自主性发展低而智力水平高”的两类儿童。,为了体会一下既考虑“证真”也考虑“证伪”的思维方法,请完成下面一个经典的

21、卡片选择问题(Wason,1966):下面的卡片(共4张),它们都是一面为一个字母,另一面为一个数字,如下图:,为了检验“这四张卡片如果一面为元音,那么另一面为偶数”这个假设是否成立,请问必须翻看哪些卡片的反面?请在括号内填上您的判断()。,国际国内的研究都发现,90大学生左右的大学生被试选择E和2,其实这是错误的答案,真正符合逻辑的答案应该是选择E和7。如果我们掌握以上所说的“既证真也证伪”的思维方法,就不难避免这种错误。选择E的原因是它既可以证真、也可以证伪,选择7的理由是它可以证伪(如果7的反面是元音,那么原假设被否定)。根据上述的“不完全归纳”的原理,2是不必要选的,因为即使2反面是元

22、音,也不能够证明原假设一定成立(只能够说原假设多了一个证据,更可能是正确的),因为还要看7的反面是否是元音(如果7的反面也是元音,那么原假设即被否定)。,教育心理学实验的特殊逻辑揭示因果联系是心理学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的必要前提,而实验研究是揭示因果必然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所以,实验对于心理学的学科任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实验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所以上述的逻辑也适用于实验研究。除此之外,因为实验研究是揭示因果必然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所以其也有其一些特殊逻辑。,第一,在实验中,如果一个因素的变化(自变量)导致另外一个变量随之变化(因变量),并且后者的变化仅仅是因为前者的变化引起的,不是由

23、其它变量(无关变量或控制变量)引起的,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就很可能有因果关系(请注意这里的“很可能”)。第二,证明因果关系成立的必要前提是:实验效应解释的唯一性(因变量的显著变化仅仅是自变量导致的)。如果实验效应的解释不是唯一的,那么就说明无关变量没有控制好,这就是一个失败的实验。第三,如果在一个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那么应该做到“实验效应的可分离性”。,根据以上的实验逻辑的分析,我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为了验证一个因果关系,我们必须对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实验的操作性定义,应该包括对自变量的操纵方法、因变量的测量方法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的具体、明确的说明。设想:如果我们想检

24、验假设“某种新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优于旧教学方法”,那么。我们需要明确说明什么?,答案:自变量的操纵方法:什么是旧教学方法,什么是新教学方法,需要说明新教学方法的具体做法;因变量的测量方法:教学效果怎样衡量,需要说明具体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控制哪些无关变量,怎样控制,需要考虑自变量以外的可能影响因变量的所有无关变量是否都得到了控制。,第二,为了科学可靠地揭示因果关系,必须考虑“实验效应”解释的唯一性。设想:就“某种新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优于旧教学方法”,应该检查哪些无关变量是否被控制了?甚至单是男女性别不对等(例如,实验组男生多、对比组女生多)这一个因素,也可能导致实验效应解释的不唯一:可能是新教

25、学方法更适合男生!,第三,为了做到“实验效应的可分离性”,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多因素实验。例如,我们可以在被试抽样的时候有意识安排实验组和对比组的男、女生各一半,这样就有两个自变量:教学方法(新与旧);性别(男与女)。这样就可以通过统计方法(例如,多元方差分析)分离出两个自变量对实验效应的作用,还可以分析出两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例如,新方法更加适合男生而不是女生)。,第四,必要的时候应该考虑多个因变量指标。例如,新方法的教学效果不适宜仅仅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否则会收到质疑:这种方法会不会是以牺牲被试的创造性发展为代价?会不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等非智力因素的下降?第五,如果实验结果表明,原假

26、设部分正确或不正确,那么就要修改自己的假设。问题1:如果部分指标差异不显著怎么办?问题2:如果所有指标差异不显著怎么办?,根据前述的3条实验逻辑的分析,我们在阅读和评价实验报告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考虑观点和证据之间的关系。必须对所有正、反两方面证据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在学习别人的研究报告的时候破除迷信,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新假设,也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实验设计或实验结果。关于实验证据的数量,主要考虑:有多少实验的结果支持该观点?有多少实验的结果否定了该观点?支持、否定该观点的实验证据分别在什么样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关于实验证据的质量,主要考虑:差异显著性水

27、平高低(在统计上差异越显著越能够证实一个观点),样本大小(样本容量越大越能更有力地支持一个观点),因变量的数目(因变量的数目越多,结论就越全面、可靠),因变量的观测次数(观测次数越多,研究数据越可靠)。为了更好地从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上评价一个观点,我们有必要在开始自己的研究之前大量查阅有关文献,查阅的文献越多,我们的研究假设越可靠,我们的研究水平越高,得到的研究结论创新性越强。由于阅读文献的工作量巨大,所以可以先看别人写的相关的综述性文章。,第二,无论一个观点得到多少个高质量的证据支持,都不能证明该观点就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在新的否定证据出现之前我们会说“目前的证据支持了该理论”。如果后来发现了否

28、定的证据,那么我们就会提出新的观点。因此,一个科学的实验结论应该是能够复制或重复的。结果的一致性很重要。问题:通过轶事或个案来研究因果关系,有价值吗?,第三,不管一个实验多么严格,结论多么可靠,它也不可能成为“后无来者”的“最后”研究。任何实验的自变量数目是有限的,就一个因变量而言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原因,所以,在阅读和评价别人的或自己的实验报告的时候,都必须带着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去审视,切记不可以躺在书本上,更不可以拜倒在权威观点或经典实验之下。,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查阅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对象的选择研究的具体实施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的检验撰写研究报告:如教师生存状况

29、调查报告、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顿悟问题解决的原型事件激活:自动还是控制,教育心理学概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科学化:程序的规范化(理论探讨、课题选择、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查阅、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和对象的选择、研究的具体实施、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的检验、撰写研究报告);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工具是否可靠、无关变量控制是否良好、数据处理是否正确、研究结果是否客观、研究过程与结果是否可重复)。,(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坐标 1.教育心理学的哲学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教育科学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心理科学研究(1)儿童发展研究为主的教育心理学(2)学习研究为

30、主的教育心理学(3)教学研究为主的教育心理学(4)综合研究为主的教育心理学,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走向,(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基本取向的转变 1.研究取向: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 2.研究内容: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 3.研究思路: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4.研究方法: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5.学科体系:从庞杂、零散逐渐向系统、整合、完善转变,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关注的研究领域,教与学的动力研究教与学的策略研究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研究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专家系统及专家型教师研究阅读理解和

31、写作教学研究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三)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 1.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2)教育心理学是既独立于教育又不依赖心理学的独立学科(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兼备的学科,2.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构建演变(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是建立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加教育工作实际方面材料的印证之上(初创时期)(2)二十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出现了两派:一是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按照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加上教育工作的实际材

32、料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二是按照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基本体系、应用心理学的材料,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3)二十世纪0年代至今 在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体系中除重视学习心理外,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能力与个别差异和教育社会心理等内容也日渐重视。我国流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基本是以基本理论为前提,以学习理论为主干,兼顾教育教学情景中其它重要的心理学问题。,3.合理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的思考(1)根据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框架(2)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的针对性(3)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1.高觉敷、叶浩生主编: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

33、版社,1996年。2.张卿:学与教的历史轨迹,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陈琦等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冯忠良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建议阅读书目,7.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9.(美)R.J.斯腾伯格等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0.(美)R.E.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1.心理学报(中科院)2.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3.心理科学进展(中科院)4.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5.心理学新探(江西师范大学)6.Educational Psychology(美国)7.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8.,主要阅读学术期刊,谢谢大家的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