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发展心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80749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新教材-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新教材-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新教材-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新教材-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发展心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发展心理学课件.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前 言(一)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指导思想,内容涵盖了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共有6章,分别介绍了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6门心理学基础知识。由于求助者可能分别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人或群体,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学习、研究、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二)学习发展心理学的几点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 一是应试,顺利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拿到合

2、格证书(直接目的);二是学到真正的知识、技能,提高整体素质(间接目的)。应将两个目的融为一体,且以间接目的为导向,推动学习。2、端正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将用文字写成的心理学理论教科书和丰富的、活生生的心理现象(现实教科书)紧密结合起来学习。3、改进方法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抓好几个结合:三本教材之间的学习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 本章和习题与案例集(单选、多选题)之 间的关系学练结合 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学思结合 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用结合,(三)本章的框架结构及学习任务 1、共8节36个单元、计101页(原教材68页)。2、281个习题:其中单选题165,多选题116(见习题与案例

3、集,P75-106)。,第一节 概 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1、心理的种系发展 2、心理的种族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学,心理的发展,种系发展,个体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展,人类心理的发展,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新生儿乳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初期青年中晚期中年期老年期,(二)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 儿童心理发

4、展的一般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1、年龄特征(1)本书将个体心理发分为7个年龄阶段(2)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心理特征(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 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 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2、年龄阶段的根源(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过程: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4、关键期和敏感期,有的心理学家将发展心理学的研

5、究任务概括为“三个W”:1、what(是什么)?描述或揭示心理发展的共同模式或特征 2、when(什么时间)?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3、why(什么原因)?对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各种因素。,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一)研究的功能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二)研究的特殊性 1、过程性 2、动态性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研究设计方式”,好比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而“研究方 法”是指“战术问题”。根据不同标准研究方式可分为:(1)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2)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3)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4)血缘关系研

6、究与跨文化比较研究等。,(一)横向研究设计 1、横向研究的涵义 2、横向研究的优点:(1)适用性(2)时效性 3、横向研究的缺点:(1)人为的联结性(2)组群 效应(二)纵向研究设计 1、纵向研究的涵义 2、纵向研究的优缺点(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1、交叉设计的涵义 2、交叉设计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一)跨文化比较研究(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的整合(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单因素论(世纪以前)对遗传和环境两大基本因素持“非此即彼”的观点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一

7、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基本观点(3点,P198-199)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代表人物是华生:“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和一个由我自己指定 的抚养他们的环境,我”基本观点(3两点,P199)简评:两者都是片面的机械决定论。,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二因素论的基本观点(3点,P199)二因素论(世纪中叶)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代表人物是施太伦(德国)、吴伟士(美国)。简评:相对于单因素论的片面性,二因素论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一大进步,至今仍有一定影响,但没能进一步揭示遗传与环境

8、因素之间的复杂的本质关系。,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班都拉: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 1、观察学习 2、替代性强化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二)文化历史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 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2

9、0世纪3040年代以来)(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发展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1、在心理发展中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制约关系 2、主客体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客体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简评: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一大进步,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现今其影响最大。(二)认知发展的本质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关于心理发展的本质

10、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图式(Scheme):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即认知结构。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本能的动作,来自遗传。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把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即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发生量的变化。顺应(Accommodation):指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有的图式(即已

11、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也称异化,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平衡(Equilibrium):是主体发展的趋向,主体趋向于与环境的平衡。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经验 物理经验 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二)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的划分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凭借

12、感知和动作经验适应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6、7岁)凭借表象思维适应环境,具有了符号功能,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泛灵论 自我中心主义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思维的不可逆性 缺乏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岁)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守恒图解见247页)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凭借抽象推理适应环境 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的划分 1、艾里克森 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述 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1)婴

13、儿期(02岁)信任感怀疑感 品质:希望(2)婴儿后期(24岁)自主感羞耻感 品质:意志(3)幼儿期(47岁)主动感内疚感 品质:目标(4)童年期(712)勤奋感自卑感 品质:能力(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感角色混乱感 品质:诚实(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孤独感 品质:爱(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感停滞感 品质:关心(8)成年晚期(50岁以后)完善感失望感或厌恶感 品质:智慧、贤明 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详见 P206),讨论:怎样理解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及其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讨论要点:艾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理发展源于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14、即心理社会危机。危机的解决过程就是心理的发展过程。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提出了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婴儿前期需解决信任感对不信任感的危机,婴儿后期需解决自主感对羞耻感的危机,幼儿期需解决主动感对内疚感的危机,童年期需解决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危机,青少年期需解决角色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角色混乱)的危机,成年早期需解决亲密感对社会孤独感的危机,成年中期需解决繁衍感对停滞感的危机,成年后期需解决自我完善感对失望的感危机。如果在每一阶段心理危机解决得好,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否则就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 的关系一、内动力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二、

15、外动力 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三、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一、关键期的概念二、关键期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质 量具有重要影响(二)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三)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四)儿童发展的早期对负面影响(营养不良、情感剥 夺)最为敏感,甚至 影响终身三、敏感期,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发展心理学成为科学学科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 1、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思想基础 欧洲文艺复兴(14-16世纪),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

16、个时期,16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它是古代文化的复兴,因而得名。始于意大利,后扩展到德法英荷等欧洲其他国家,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文化上也开始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当时的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创上帝造世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地理新发现,为地圆说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此外,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戏剧创作方面,均有

17、辉煌的成就,如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画家达.芬奇、戏剧家莎士比亚等。,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被认为是欧洲最黑暗的时期,儿童只是“具体而微”的成人,并未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阶段。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主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如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大声疾呼:当儿童还是儿童时,成人应把他们当作儿童来看待。这些观点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儿童心理学诞生的研究基础 福禄贝尔的“恩物”,达尔文(1809-1882)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近代科学三大发现: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均大大促进了

18、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进化是变异、遗传和选择三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自然选择,生存斗争是进化的主要原因,冲击了神创论、目的论、不变论等,对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在于:(1)发现动物和人类心理的连续性;(2)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作用;(3)开拓儿童心理与个体差异心理学新领域。,(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后半期)普莱尔(W.Preyer,1842-1897),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1882年儿童心理一书发表,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普莱尔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出生3岁),每天系统研究、记录,整理成书:该书之所以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标志,是以其

19、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及其价值为依据的。,(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科学形成、发展的时期 1、涌现出一批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先驱人物及重要理论派别 霍尔的复演说 施太伦(W.Stern)的人格主义学派 杜威的机能主义观点、儿童中心说以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 弗洛伊德(S.Freud)的精神分析学派 华生(J.B.Watson)的行为主义 皮亚杰(J.Piaget)发生认识论(7)维果茨基(Vygotsky)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不同学派对心理发展的论述与纷争3、学派的演变与增新,20世纪中期以后是儿童心理学,是儿童演变和增新时期 1、其主要表现

20、(见P209)2、集中反映在各学派的分化和学科概念的革新上,出现新的学派:新精神分析学派、新行为主义学派、新认知发展学派。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20世纪后半期)(一)相当长时期内,人门对心理发展概念的理解只局限于儿童期(即从出生到青年期)(二)20世纪后半期(1957年),个体毕生发展心理学逐渐取代儿童心理学的地位。,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观点比较,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言语真正形成,初步掌握本民族言语2、思维能力出现,直觉行动思维是思维的主要形式3、自我意识萌芽,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的发展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一)具有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二)

21、没有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一)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二)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三)以出现条件反射为指标,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二、婴儿的动作发展(一)动作的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1、手的抓握技能 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意义: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动觉

22、、触觉、视觉等协调,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2、独立行走 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意义:变被动为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交往的机会 婴儿主要动作发展得好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从早期开始注意婴儿主要动作的训练。但需要强调的是: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有格赛尔(A.Gesell)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为证:实验对象是双生子T和C。T从生后第48周起每日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只从生后第53周起训练爬梯,只作2周训练,便赶上T的水平。结论:不成熟无从产生学习(训练),而学习只对成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三)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1

23、、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儿童约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一种不随意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开始了。他无意地抚摸着襁褓或被褥,抚摸着亲人或玩具,抚摸着自己的小手。到第五个月左右,由于抚摸动作的不断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这就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运动表象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3)“大小原则”彪勒实验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把毛巾放在5个月的儿童开始出现比较有定向的动作,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把毛巾放在8

24、个月的儿童,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一、模仿学习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研究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长短,了解婴儿对刺激物的辨别能力和图形偏爱程度。,(二)婴儿感觉的发展 1、视觉技能的发展 视觉集中:出生后周视线开始集中,26厘米处理想的

25、视焦点 视觉追踪:追视移动的红环(出生后12 48小时)颜色感觉:辨别颜色能力(出生后15天);辨色力基本趋近成熟(3 4个月)对光的察觉:察觉光的闪烁(生后24 96小时)视敏度:视觉灵敏程度,2、听觉技能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语音感知:尤为偏爱母亲的声音。音乐感知: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视听协调能力:定位,(三)婴儿知觉的发展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2、模式知觉(范兹“视觉偏爱程序”设计)3、深度知觉,吉布森的视崖实验,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的注意(二)婴儿的记忆 1、记忆发生时间 传统观点:新生儿期 近年研究新发现:胎儿末期

26、 儿童记忆的发生一般采用两种测量指标:习惯化,儿童出生后1-3天就出现对熟悉图形的习惯化,据此,可见儿童出生后1-3天就有原始记忆。条件反射,儿童对条件刺激物作出条件性反应,表明出现再认。研究发现:儿童生后10天左右出现对母亲喂奶姿势的最初的自然条件反射;人工条件反射生后1-3天即可形成,Eimas训练新生儿在30分钟内学会对沙沙声连续两次向左转头45,得到糖水,对嗡嗡声连续两次向右转头45,得到糖水。0-3个月,反复训练形成的眨眼条件反射可保持10天,2-3个月,记忆可 保持30天。3-6个月,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保持数天或数周 6-12个月,长时记忆继续延长,出现“认生”、寻找物体 12个

27、月以后,延迟模仿出现,标志着表象能力和再现能力初步成熟。,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三)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是婴儿思维的典型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直观性和行动性2、间接性和概括性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思维的狭隘性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抽象性特点,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一、婴儿的发音(一)婴儿发音的阶段性1、(初生-3个月)简单发音阶段。宝宝1个月内偶尔会吐露ei,ou等声音,第2个月发出mma声,第3月出现更多的元音和少量辅音,比如a,ai,e,ou,m,h等。2、(48月)连续音节阶段。

28、这时发出的辅音更多了,而且出现了连续的音节,比如,baba,dada,nana等,大人常误以为这时的mama,papa是宝宝在叫妈妈爸爸。3、(912月)学话萌芽阶段 这时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开始把词和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开始对词义产生理解。(二)婴儿发音的特点,二、婴儿词汇的发展(一)词汇量的发展 11.5岁半获得第一批词,词汇量约50左右。3岁词汇量达到1000个左右。(二)掌握词汇的特点三、婴儿句子的发展(一)单词句到多词句(二)简单句到复合句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二)婴儿与成人的言语交往(三)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五、语法的获得 1.52.5

29、岁是婴儿获得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儿童基本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言语获得的理论(P219)(一)后天学习理论 1、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 2、社会学习说:班杜拉、布鲁纳(二)先天成熟理论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Chomsky)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 2、语法是生成的(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见下页图示)3、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三)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四)我国学者的研究(P219),语言获得装置,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婴儿的气质(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1、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等)情绪性 活动性 冲动性

30、 社交性,2、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等)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根据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表现将婴儿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养型(约40%)。他们的行为倾向于有规律性,容易适应。教育策略:防止今后面临复杂冲突时无法适应 抚养困难型(约10%)。他们在吃、睡和一般活动中都不规律。他们是情绪型的。教育策略:充满爱心,耐心引导 发展缓慢型(约35%)。他们对新的经验适应比较缓慢,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教育策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三)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1、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2、早

31、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拟合优化模式”(P220-221,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一)婴儿兴趣的发展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百日前后)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1、自发性微笑(0-5周)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1、自发性的哭2、应答性的哭3、主动操作性的哭 生理反射性的哭应答性的哭操作性的哭 新生儿有多种不同模式的哭声,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四)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三阶段(P222

32、)(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本能性的驱动力 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J.Bowlby)等的四阶段划分: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人人如此)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偏爱熟人)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恋母情结)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二)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的三种类型)1、回避型依恋(约占20)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

33、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焦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来了(回避)。他们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这类婴儿并未对母亲形成依恋,即“缺乏依恋”。2、安全型依恋(约占)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类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母亲离开和陌生人相处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让他们和陌生人相处时,婴儿很容易被安慰。3、反抗型依恋(约占10%)。这类儿童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34、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的发展,(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1、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 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 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母亲是婴儿生活环境中的核心因素。1岁前婴儿肌体较弱,母亲不仅是婴儿一切生理需要的直接满足者,而且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心理需要的直接满足者。A、恒河猴社会性剥夺实验:把生后不久的恒河猴单独养在良好的物质环境里,生理需要都能满足,但剥夺了与母亲及伙伴交往的机会。一年后放到正常猴群中表现出了不正常的行为:恐惧、畏缩、无探

35、究行为、不会交往,长大后不会当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冷酷无情。B、1945年,有人调查南美洲一家孤儿院(生后3个月离开母亲),尽管营养、保健条件很好,但孩子显得呆痴、孤僻、智商很低。原因:缺乏与成人(母亲)的交往。,研究表明,剥夺母子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如下损害:(1)失去了爱与被爱的权利;(2)失去了与各观世界的“中间人”;(3)周围环境成了没有应答的“死环境”;(4)缺乏母子身体接触,使情绪中躯发育不良,导致儿童情感障碍。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四、婴儿自我的发展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例如:自我感觉、

36、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这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哈特的三阶段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515个月)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1524个月)(二)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以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三、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的特点,积极对待婴儿四、促进婴儿认知活动的发展,早期教育策略,基本原则:超前一步(提前一两个月)进行教育训练。发展规律:5个月左右的婴儿喜欢伸手够悬挂的

37、玩具。早教策略:4个月时在婴儿床铺上方悬挂一些玩具,使其能够得到,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发展规律:1岁2个月左右的婴儿会走路。早教策略:1岁左右扶其行走。发展规律:1岁半左右是语言发展快速期。早教策略:1岁2、3个月进行发音、理解和表达训练。发展规律:2岁左右的婴儿爱听故事。早教策略:1岁半以后多讲故事,要婴儿复述,培养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心理的一般特点:1、游戏是解决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低的矛盾最有效的主导活动方式 2、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认识事物甚至思维也难以摆脱知觉形象的束缚。如辨别棋子数受棋子排列形式影

38、响)3、心理活动与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调节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活动影响而改变活动方向)4、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及对人对己的态度等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幼儿初期(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痛恨大灰狼,把画书上狼的眼睛都戳成洞洞)2、爱模仿(要多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样板)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用手一块一块地数糖果;画画、捏橡皮泥只能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因为小班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只能从表面理解问题,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后果。,幼儿中期

39、(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角色游戏的高峰期,能计划游戏内容、情节、分配角色)2、思维具体形象(会算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但如果直接问“3+2=?”可能很难回答);“儿子”就是“小孩”,对某个大人是某某的儿子,不可理解,幼儿晚期(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共同特点,但中、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对事物的表面兴趣上,大班不光问“是什么”,还问“为什么”,且问题广泛)。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已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如左右;能简单分类,如白菜、西红柿等是蔬菜;能初步掌握因果关系,如浮沉。)3、个性初具雏型(开始能控制自己,做事不再“随大流”,比较有“主见”;

40、显现出个性差异:有的大方,有的小气;有的活泼,有的文静),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一)古典游戏理论 1、精力过剩论:席勒(德国诗人、哲学家),斯宾塞(英国哲学家)2、重演论:霍尔(美国心理学家(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2、认知学派: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三、游戏的发展(一)机能游戏(二)象征性游戏(三)规则性游戏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一)以主题游戏为主(二)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三)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四)游戏中富有创造性(五)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1、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2

41、、平行游戏3、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二)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三)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四)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一、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言语的发展(一)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岁(1000左右)4岁(1600左右)5岁(2200左右)6岁(3000左右)7岁(4000左右)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3、词类的扩展,(二)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儿童 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幼儿期疑问

42、句、否定句、祈使句、感叹句的使用逐渐增加)3、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从词数少的短句发展到词数多的长句,(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并为独白言语打下基础。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连贯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一、幼儿记忆的发展(一)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2、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二)幼儿的记忆策略1、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基本上没有记忆

43、策略(5岁以前)经指定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9岁)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2、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二、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两大特点: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 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一)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1、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可塑性、动态性 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4点,P231):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浅入深 3、自我中心现象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二)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1、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食物概念的发展 类概念的发展 3、幼儿推理能

44、力的初步发展 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 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三、幼儿想象的发展(一)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1、幼儿创造想象的新颖性 2、幼儿创造想象的神奇性 3、幼儿创造想象的超越性 4、幼儿创造想象的未来指向,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一)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二)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三)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四)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二、幼儿词汇的发展(一)词汇数量的增

45、加 3岁(1000左右)4岁(1600左右)5岁(2200左右)6岁(3000左右)7岁(4000左右)(二)词类范围的扩大(三)词义的深化 1、幼儿掌握词汇的特点 词义笼统含糊 词义所指非常具体 幼儿末期掌握词汇的概括性逐渐增加 2、消极词汇的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3、儿童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三、句子的发展,(一)理解句子的策略 1、语义策略 2、次序策略 3、非言语策略(二)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 句,幼儿期疑问句、否定句、祈使句、感叹句的使用 逐渐增加)4、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四、幼

46、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并为独白言语打下基础。(二)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连贯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五、语用技能的发展,(一)早期沟通的手势(二)听的语用技能(三)说的语用技能,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个性的初步形成(一)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自我意识的发展(二)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三)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四)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一)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二

47、)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三)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 2、同伴关系因素,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了。其特点: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发展到对内在品质的评价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发展到初步客观性评价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在3、4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发生转折的年龄在4-5岁,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儿童自我控制的4种类型:运动抑制 情绪抑制

48、 认知活动抑制 延缓满足,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一)认同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二)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四、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一)第一逆反期发展性特点 1、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2、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二)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幼儿期的心理卫生,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二、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培养其独立性,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的一般特点:1、学习逐渐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2、逐步掌握书面言语 3、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4、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发展 5、集体意识和个性的

49、初步形成,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一)复诵策略(二)组织策略(三)系统化策略(四)巧妙加工策略 第一,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识记的主要方式(四年级有意识记开始超过无意识记)第二,意义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7岁,意义识记为28%;10岁,44%;12岁,45%;15岁,83%)第三,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五年级后超越明显),二、道德发展,(一)道德情感的发展(二

50、)道德认知的发展(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 2、攻击行为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四、友谊的发展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 影响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1)直观形象水平(2)形象抽象水平(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李丹等关于小学儿童对寓言故事、比喻词(成语)理解发展的研究,揭示了小学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三级水平:直观形象水平:儿童只停留在对比喻词的表面的具体情节(形象)的理解。“有头无尾”低年级学生说:“有头无尾表示人,因为人是有头没有尾巴的。”“走马看花”低年级学生说:“马走得很快,花一排排往后退。”,形象抽象水平:儿童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