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绪论(新1).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90212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绪论(新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环境管理绪论(新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环境管理绪论(新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环境管理绪论(新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环境管理绪论(新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绪论(新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绪论(新1).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污染现状和根本原因环境管理的重要性环境管理目的和内容环境管理发展历程,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环境问题及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次生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破坏 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古代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时期后工业文明时期,表1-1 20世纪中叶国外八大公害事件,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7,年,年,喜马拉雅氷川的消融,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的影响,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可能是过去1300年中最为暖和的50年氷川大幅度消融世界各地气象

2、异常事件频发(暴雨洪水、干旱、台风、酷热)20世纪中全球平均海面上升17cm(日本环境省据IPCC第次报告书制),过去100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最近50年间,气温上升的趋势是过去100年间的倍左右,7,低海拔的大量沿海城市面临威胁。,大气污染,灰霾天气,唐孝炎院士谈灰霾天气成因和防治,水体污染,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海洋污染,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森林、土地、能源),固体废弃物堆弃,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R.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同年6月5日,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行动计

3、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世界环境保护历程,198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后成立IPCC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气候公约2006年10月,斯特恩报告发表,论述气候变化的经济学;2007年2月起,IPCC 发布第4次评估报告,提供更多更有力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2007年3月,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到2020年比1990年水平减排20-30%.2007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把气候变化(CC)列为涉及国际

4、安全的辩论议题,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进展,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上讲发展低碳经济2007年12月,COP-13/MOP-3 巴厘岛路线图2008年12月,波兹南会议 2009年末,谈判哥本哈根协议,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世界污染模型(Denns Meadows),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目标是满足人类需要限制:社会组织、技术状况对环境能力施加限制,限制因素包括人口、环境、资源,即生命支持系统平等:当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平等,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Iopment,SD)包含的内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可持续发展概念图解,生态持

5、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二、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及其基本概念,目的: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保证人类与环境能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概念: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负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科技的等手段来进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三、环境管理的内容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质量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四 环境管理

6、学的形成与发展,1、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 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即人类社会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70年代末左右开始治理污染),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2、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内涵:研究环境管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寻求正确的处理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特点: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复杂性的新学科,五

7、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1、基本国策,在1983年12月召开的国家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妨碍协调发展的两种观点:“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零增长”观点,协调发展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的体现: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保护机构

8、A以管促防、以管促治。B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为什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影响一般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环境污染所引起的某些疾病,潜伏期长,不易被发现,发病以后也难以根治。环境受到污染和被破坏后再治理的代价甚高。可以把环境污染和破坏减到最小程度。,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预防为主”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的体现 主要措施 做好计划管理和规划布局工作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A对城市环境实行综合整治。工业、农业、生活和交通等污染 B积极治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

9、生活污染。C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意义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内容:全面规划:A区域规划与环境保护 B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保护 C环境保护规划,A生产力布局。B合理布局的意义和作用:a 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b 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c 有利于区域污染综合防治。必须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合理布局:,“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意义:可以推动排污者积极治理污染。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进行技术改造。可以筹集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为什么政府要

10、对环境质量负责政府如何对环境质量负责 把环保纳入发展计划 在重大决策中充分注意环保 从规划入手加强宏观控制 实行环境目标责任制 运用法律赋予的职权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建立环境保护的群众监督制度 建立环境保护的群众性组织 涉及环境的重大问题,交给群众讨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六 我国的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权交易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环境管理的其它制度 区域环境补偿制度,环

11、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法第13条规定:“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这就是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管理工作中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关键性制度,是防止新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根本性措施。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规划或其它活动,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为防止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制定最佳方案。,分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

12、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原则,开发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开发建设项目选址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一致,注意布局合理性 开发建设项目严格实行环境标准 开发建设项目要兼顾三种效益的统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报批程序,大纲专家评审,大纲审批,签订环评合同,编制报告书,报告书专家评审,报告书审批,回顾性评价,验证报告的结论,大型建设项目或者对环境影响大的建设项目,于竣工后三至五年内,由建设单位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监测,验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结论是否正确。,“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

13、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人生产或者使用。”这就是“三同时”制度。,意义,是贯彻以预防为主这一基本原则的有力措施“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特有的环保法律制度,适用范围,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新建项目,是指原来没有任何基础,而从无到有开始建设的项目。扩建项目,是指为扩大产品生产能力或提高经济效益,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而又建设的项目。改建项目,是指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为了改变生产工艺、产品种类或者为了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在不扩大原有建设规模的情况下而建设的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它是指利用更新改造资金进行挖潜、革新、改造的建设项目。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

14、坏的工程建设项目。这方面的项目包括的范围特别广,几乎不分建设项目的大小、类别,也不管是新建、扩建或改建,只要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就要执行“三同时”。,适用范围,“三同时”制度在不同建设阶段的要求,建设项目施工前,初步设计篇章,建设项目试生产前,试生产申请,防治设施同时施工,施工单位,污染防治设施检查,环保主管部门,污染防治设施验收,环保主管部门,批准试生产试运行,环保主管部门,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执行防治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三同时”制度的关系,、排污收费制度,我国

15、环境保护法第28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执行。”,1984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15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分类,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排污超标的排污 国家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即使没有超标,也要收费排污。目前我国已颁布了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等5大类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收费的理论依据,排污收费的理论依据是环境商

16、品的价值实现排污收费标准理论(环境容量和经济状况):(1)以环境质量为依据(2)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收费依据,性质,排污收费与税收有区别 排污收费与罚款也有区别 从排污单位收取的排污费,作为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环境保护事业。,排污收费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排污费的征收标准,排污收费制度与标准的缺陷,收费标准过低,制约了排污收费作用的发挥。收费征收覆盖面不全。以浓度为基础的超标排污收费不利于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浓度控制 总量控制,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一个目标有效地控制污染两点依据环境容量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一个关系排污量与

17、水质(空气)状况的定量关系两种方法容量总量控制(反推法)和目标总量控制(正推法),水体污染控制的系统分析程序,总量排污收费新标准显著特点,体现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体现总量收费原则;体现了动态收费的原则;征收覆盖面增大,充分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一切单位凡排放污染物的,都应该缴费补偿环境。,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法第27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1992年,国家环保局发布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过程,申报登记:总量审核:确定污染物控制目标,确定发放排污许可证的范围,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值,规

18、划分配排污量(或分配污染物削减量)审核发证:审批排污量、排污方式、排污去向、排污口位置、排污时间五个方面 监督检查,排污许可证的转让排污权交易,1979年12月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开始试行一项新的政策泡泡政策(气泡政策)1980年,美国环保局扩大了泡泡政策的应用范围,即多泡政策 1982年4月,经政府批准,环保局颁发了“排污交易报告书”,这份政策报告书允许美国各州建立“排污交易系统”。,自1979年提出“泡泡政策”思想以来,美国环保局已正式批准了50个泡泡,所有这些泡泡将使工业部门节省削减控制费用达10亿美元以上。1986年11月18日,美国里根政府签发了EPA的“排污交易政策的总报告书”

19、,同年12月4日正式颁布实施。用排污交易政策取代了原来的“泡泡政策”。,排污权交易的性质、目的和作用,性质:排污权交易实质是环境容量使用权交易,是环境保护经济手段的运用 目的: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动排污企业的积极性,实现污染物总量削减的办法,作用:存在争议,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发挥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和排污企业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的有效方式 可以提高分配治理费用的效益,节省减少排污量的费用,从而使社会总体削减排污费用大规模下降滥用了环境容量,我国总量控制指标,COD 我国水体中有100多种污染物,从目前水体中污染现状看,最主要的代表物就是COD。所以本着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在

20、水中要重点解决COD的污染问题,以解决水体的重污染问题和有机污染问题。所以“十一五”要求化学需氧量降低10%。,SO2 我国空气SO2二级浓度标准为60g/m3,是国家要求城市必须达到的标准,也是保护人体健康的最低标准。2005年我国SO2排放量为2549万吨,是世界第一位,还有40%以上的城市达不到国家的二级标准。因此,“十一五”期间确定削减10%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以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的形式,给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规定的在一定期限内要完成的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理论依据,经济、社会和环境是可以协调发展的,而且必须协调发展。,主要责任者,领导?群众?,

21、类型,确定政府在任期内的任期目标和环境管理指标,通过逐层签订责任书,对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逐级下达到企业。各个系统、部门都签订责任书,负责分管市长与分管的厅、局、委、办领导签订责任书,厅、局、委、办领导与公司企业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政府直接与企业签订责任书或实行环境保护指标承包。把环境效益与城市经济效益总挂钩签订责任书,企业工资总额随环境效益变化而变化,市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的奖金与全市的环境质量状况与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条件,环境保护目标必须列入国民经济计划 环境保护目标要正确地层层分解落实 各级地方政府的环保目标不能低于上一级政府的目标 要同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 必须有资金

22、保证和技术的支持 要有一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队伍要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生态省、市、县创建,形式,废水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有四种形式:(1)以大企业为骨干,利用不同水质的特点,实行企业联合集中治理;(2)同种类型工厂相联合;(3)对特殊废水集中处理,如电镀废水;(4)工厂只对废水进行预处理,然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如造纸厂。,废气的污染集中控制。合理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特别注意能源的利用方式,走城市煤气化道路,并积极实行集中、联片供热;回收企业方空气体,如回收焦炉煤气等。有害固体废

23、物污染集中控制,开展综合利用。,、污染限期治理(限期淘汰)制度,环境保护法第29条规定:“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限期治理适用的范围,区域性限期治理 行业性限期治理 污染源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不能单纯理解为污染物、污染源的治理,应当把它扩展为限期调整工业布局(关、停、并、转、迁),限期调整产业结构、能源与原材料结构,限期在技术改造的同时解决老污染源。期限:1-3年,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位于居民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温泉疗养区、城市上风向等环境敏感区的污染企业。区域或水域环境质量十分恶劣

24、,有碍景观的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污染范围广、污染危害较大的行业污染项目。其它必须限期治理的污染企业。,限期治理的重点,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环境保护法第24条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环境管理的其它制度,现场检查制度 环境保护法第14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它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急处置制度 环境保护法第31条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它突然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

25、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都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环境监测制度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环境监测机构主要有四种类型,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全国环境保护系统的四级环境监测站。即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县(区)的监测站。各部门的专业监测机构,包括环境卫生监测、劳动保护环境监测、农业环境

26、监测、水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森林环境监测等等。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站,包括各企业主管部门(如化工局、冶金局等等)的中心监测站。,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制度 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清洁生产制度2002年6月27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09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2009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nual Report,全国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变化,2009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89.2亿吨,比

27、上年增加3.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77.5万吨,比上年下降3.3%;氨氮排放量为122.6万吨,比上年下降3.5,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十一五”污染减排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0%,即全国化学需氧量由2005年的1414.2万吨减少到1272.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549.4万吨减少到2294.4万吨。2009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淡水环境状况,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浙闽区河流为轻度污染,西北诸河为轻度污染,西南诸河水质良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湖泊(水库),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类的5个,占19.2%;劣类的9个,占34.6%。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三湖环湖河流水质状况,2009年太湖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2009年滇池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2009年巢湖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太湖环湖河流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滇池环湖河流总体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巢湖环湖河流总体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