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秦朝是历史上第一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中华灿烂星河的一颗明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它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一直沿用至今,它制定的法律之健全一直为人称赞。然而它却存在了很少年!历史的发展和前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秦始皇以及他为首的官僚们希望自己的意志改变秦朝的主流思想,并且希望自己的严法治国能够长期延续下去。然而在那特定的条件下这种愿望是不会取得成功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呈螺旋状,但总的趋势是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任何个人试图倒转历史车轮,都会被碾得粉身碎骨。,一、社会发展规律(p86),探究活动(一)
2、P86:,1、为什么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没能坚持唯物主义而是陷入唯心主义?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践出发,没有找到社会意识产生的物质根源社会存在。具体地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同社会历史这个特殊的认识对象有关,历史是由有动机、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把握;三是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旧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旧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旧的社会历史观的局限性 旧唯物主义哲学只能解释自然界及其运动的规律,具有社会历
3、史局限性,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根溯源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2、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 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这就克服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马克思为什么能够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呢?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86),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生活,A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B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
4、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等。,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5、。,探究活动(二):P87材料,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原型吗?2、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3、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以上结论说明什么哲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如实的或歪曲的反映)。,探究活动(三):P88材料,1、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
6、发展。那为什么在我国这个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封建主义的落后、腐朽思想残余,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产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2、是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什么?,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以上结论概括起来就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归纳出如下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1)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 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思考:(1)社会生活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什么?(2)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是什么?,(1)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的最本质的内容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意识来源于实践。
8、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生成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实践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辩证统一,由此可以推出:(3)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是什么?,10,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
9、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探究活动(四)P89:,1、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马克思解开社会历史之谜的关键是什么?,马克思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揭开社会历史之谜的基本过程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活,要生活下去就需要物质生活资料,要有物质生活资料就需要物质生产的实践。马克思解开社会之谜的关键正在于找到了物质生产实践。,2、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由此得知,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探究活动(五)P8
10、9:,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手推磨”和“蒸汽机”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88),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切好的关系 中国要把“蛋糕”做大,即要把经济搞上去,否则无以民富国强。但“做大蛋糕”还不够,还要清楚应该怎么切,怎样把蛋糕分配好。,为什么“做大蛋糕”还不够,还要把蛋糕分配好?把蛋糕分配好对“做大蛋糕”有什
11、么影响?,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P89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开始,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结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88),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
13、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3、上层建筑(通过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
14、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制度和设施,决定,反作用,p90,探究活动(六)P89:,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15、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4、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两个基本矛盾和两个基本规律在社会中的地位相等吗?如果不相等,哪个矛盾和规律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和
16、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基本的规律。,探究活动(七)P91:,(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社会发展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91),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
17、现的。,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它却只存在了15年!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秦始皇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期延续下去,但最终还是挡不住历史车轮。问: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2、秦的灭亡,汉的兴起,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3、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
18、直接动力。,社会发展,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实现方式: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小结,一、社会发展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4、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
19、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第一框完,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 举世瞩目的业绩吗?(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探究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
20、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那种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1 怎样正确认识人民群众?,(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 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 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 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 史。,(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
21、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课堂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 么作用?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 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广大劳动群众作为
22、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课堂探究:(1)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2)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探究提示:(1)其内容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2)说明了实践决定认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此知识点教材从三层论证了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2)人民
23、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教材插图说明了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课堂探究:(1)以上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2)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探究提示:(1)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爱戴也是必然的。(2)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
24、的创造者,我们要做到:相信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中学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特别是与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深入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更好地锻炼自己,从而更好地、健康全面地发展,为将来参加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良好的基础。,(2)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眼含热泪在包产合同书上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历史从此书写着新的一页。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在这里起步了。虽有曲折,但20多年的农村改革实践证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最重要的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行
25、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都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该知识点教材分三层分析,首先,说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然后,就阶级社会分析了人民群众的作用;最后,分析了人民群众这一作用的实现方式。,(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6、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课堂探究:(1)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淡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探究提示:(1)邱娥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党的宗旨与原则,做到了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学习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材是
27、分三层分析的。分别分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1)党的群众观点。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
28、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罨、改造世界。,(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课堂练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下面属于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是()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A、B、C D答案:D一切向群众负责一切依靠群众 解析:考查学生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解,并加以区分。其中属于群众观点的内容,属于群众路线的内容。故选D。,本课结论:本课首先讲了社会的真谛,整个人类社会尽管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然后分
29、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最后从唯物史观出发,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A、动物也有意识B、上帝是人脑自生的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D,课堂练习,2、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30、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D,3、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的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C,4、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社会意识B、社会存在C、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D、实践,D,5、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
31、物史观道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发展的观点,C,6、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B,7、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32、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A B C D,D,8、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A、B、C、D、,B,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人类的实践活动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C,10、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
33、都体现社会规律,C,11、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正确的是: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要通过改革来解决,ABD,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C.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ABCD,13、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A
34、BD,完,辨析: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答:(1)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
35、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论述:,(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的矛盾运动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决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
3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3)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4)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两者的矛盾运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5)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决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