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的理论.ppt(1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第三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第五节 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第六节 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产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6),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 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95年与布洛伊尔(BreuerJ.)合作 发表了癔症研究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 1908年在奥地
2、利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大会 1909年应邀在美国的克拉克大学演讲 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 1939年在伦敦逝世,(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精神或心理活动),本能说(动机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组成: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人格结构理论,意识(conscious):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preconscious):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潜意识
3、(unconscious):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后期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又称“三部个性结构”)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示意图,快乐原则,道德原则,现实原则,人格结构理论,本我(id、本能我)是原始的,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
4、“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本能说(动机理论),本能(instinct)是一种经常以动机力量的方式起作用的内部驱力或冲动。,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人有两种本能:自我本能(ego instinct)和性本能(sexual instinct)。,晚期,弗洛伊德又将本能改为: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心理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作“力比多”
5、(libido),力比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刺激这些区域就可引起快感。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力比多是不断流动的,它集中的身体部位也会发生变化,性感区也随之发生转移。性感区位置的变化决定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咬嚼、排泄、被抚摸等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和快乐的情感。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只是人类的生殖活动,凡能引起身体快感的活动或动作都直接或间接与性有关,都可称之为性。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
6、段。,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心理机制,原指幼儿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一方,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贡献对无意识的研究,扩大了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弗洛伊德揭示了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其理论具有创新性,丰富了心理学学科理论。重视早期经验对成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临床治疗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局限性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无意识在性格发展和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忽略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精神病人(
7、非常态或变态的人)的心理资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因此对人的解释是有局限性的。,(一)埃里克森简介,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1.埃里克森强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2.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主导和整合作用。人格的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3.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发展的可能性。,主要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三)对埃里克森的评价,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机
8、制,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所提出的人格发展观是二维发展观。坚持人格发展“在发展中看问题,在矛盾中求发展”的观点。受到弗洛伊德本能论的束缚,忽视人的理智作用。,返回,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发展论述评,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华生行为主义学派产生的背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1900年,获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915年,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
9、生;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9年,出版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系统阐明华生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华生生平,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美国资本主义对大生产的迫切需要 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背景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赫切列夫的客观心理学 摩尔根的“吝啬率”心理学背景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桑代克的“联结说”,(二)华生的心理发展观,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华生指出,情绪是遗传的模式反应(pattern reaction)。认为新生婴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它们各有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和典型表现。,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的实验,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的实验,(一)斯金纳简介,斯金纳(Bu
10、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亨顿:心理学故事,基本观点,反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的区分反应性(应答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1、操作条件反射-关于强化的作用动物和人类往往重复导致愉快结果的行为,压制导致不愉快结果的行为。斯金纳箱比较: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箱,2、关于操作性
11、条件反射的原则,(1)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2)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3)强调及时强化正强化(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负强化(消极强化):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三)理论应用于实践,1、发明育婴箱2、行为矫正3、程序教学a.及时反馈学习信息b.小步子法c.个别教学d.动机激发原则,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因此,这一理
12、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三)对斯金纳的简评,否认意识,使心理学机械化。忽视脑的支配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取得与自然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各种客观的方法,彻底废除内省法。教育万能论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班杜拉(ABandura,1925)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代表作社会学习与模仿。,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51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心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与米勒和多拉德(E.Mil
13、ler&J.Dollard)的社会学习与模仿一书强调模仿在获得社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1953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1986年,出版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相互作用理论,自我调节理论,观察学习的概念,班杜拉理论的核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他人的榜样形成的。,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刺激反应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实际行为,同时直接接收反馈(强化)而完成的学习。,
14、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过程的开始,是人们形成意象的基础。保持过程:是指观察者将注意过程中获得的榜样示范行为的意象以符号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的过程。运动再现过程:是指观察者将榜样示范的行为再现的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诱发观察者将获得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动机过程(激发和调节作用),保持过程(对他人攻击行为编码储存在记忆系统中),观察学习的过程,关于强化,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强化三类强化:P44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班杜拉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依赖于直接强化,很多情况下,学习者输入的信息是S和与其相对应的榜样的R,S-R的结合作为信息被学习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榜样所受到的强化
15、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一种操作条件作用性别和性的作用男女性别品质是通过社会化,即模仿来获得的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则来自儿童周围的榜样,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榜样而确立个人标准。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示范作用。儿童据此建
16、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模式能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相互作用理论,个体的内部认知、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行为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认知在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是积极的,有思想的人,他们可以朝着许多方向发展。班杜拉用相互作用论的概念来描述他关于人类发展的观点。他认为积极的人(P)、个体的行为(B)和环境(E)之间是相互作用的。,B行为动作反应言语反应社会交往,P个体认知能力身体特征信念和态度,E环境物理环境家
17、庭和朋友其他社会因素,自我调节理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很重要。它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使观察者注意榜样的行为,强化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对班杜拉的评价,贡献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习得问题,给古老、狭义的模仿学习予了全新的定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存在问题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个性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这是片面的 班杜拉缺乏对认知因素的充分认识。,(三)对班杜拉的的评价,综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观点,强调儿童的人格是行为、个人认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人的行为与人格是在观察学习
18、中获得的,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人的认知和自我调节功能。其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认为人的一切人格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观点有片面性。所强调的认知因素的作用缺乏实验的依据。,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贡献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得重大成果。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局限性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入了机械主义。抹煞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19、差别,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纯自然现象,陷入了还原主义。,返回,第三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一、皮亚杰生平,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三、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几点看法,(一)皮亚杰生平简介,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创立了发生认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生平,一、皮亚杰生平,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知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皮亚杰,(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
20、心理或行为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发展观: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二)心理发展的实质是适应(三)认知结构发展的因素(四)发展阶段,(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儿童心理发展观: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儿童心理发展观: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重要的概念 图式(Schemes):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同化(assimilation):既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
21、应(accommodation):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过程。平衡(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儿童心理发展观: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心理或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产生新图式的过程。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儿童心理发展观: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物体永存性(ob
22、ject permanence)。感知-动作图式实验:物体永存性,前运算阶段(27岁),图式:表象图式实验:a守恒实验 b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到底是哪个多呢?我看还是高的多!,皮亚杰的容量守恒实验,前运算阶段(27岁),守恒实验,前运算阶段(27岁),守恒实验,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三山实验”,这个实验用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
23、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图式:运算图式的低级水平实验:a、获得各种守恒:b、逐步掌握分类和序列 c、摆脱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图式:运算图式的高级水平,1、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2、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3、各阶段出现有一定的次序,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4、前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基础;5、两阶段前并非截然分开,有一定的交叉;6、
24、心理发展的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和,新结构,使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练习逐步组成整体,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的要点:,皮亚杰的理论对电脑界也有着不能忽视的影响。西摩尔派普特就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而开发了可让儿童学习使用电脑的Logo程序语言。Alan Kay以皮亚杰的理论为基础,开发了Dynabook编程概念。以上这两项技术,都是现今我们日常使用的图形使用者接口(GUI)的基础技术,使电脑从文字界面过渡至图形界面,改写了电脑技术的发展路向。,皮亚杰对电脑界的影响,(三)对皮亚杰理论的几点评价,积累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大量资料,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关于图式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体现了辩证法的提
25、点。强调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割裂了动作与现实的关系,不符合辨证唯物论。忽视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返回,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斯基简介,二、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主要观点,维果斯基简介,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 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20世纪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期,提出并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1931年撰写了思维和言语及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62年,由维果斯基
26、、鲁利亚和列昂捷夫为代表的“维列鲁”学派诞生。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 中起主导作用,心理发展的实质,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主要观点,是指人类心理的发展基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制约,而是受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工具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社会文化,(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
27、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无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有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两种心理机能:,(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规律的制约。,两种心理机能:,(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生物进化的结果,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心理工具,中 介,两种心理机能,(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二)心理发展的实质,儿童心理
28、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二)心理发展的实质,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二)心理发展的实质,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概念。,(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ZPD指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称为最近发展区。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
29、论,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时(如下图):,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旋转并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思考、讨论形成的五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平角”、“周角”与“直角”之间的关系。经过学生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1、最近发展区(ZPD)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返回,(三)教育在儿童
30、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具体观点的不同,(1)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2)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关系:皮亚杰认为语言来源于思维,认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语言只是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自我中心言语反映的是不成熟的思维形式。,(1)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2)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在认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言语作为思维的工具起着计划、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思维、认知随着这
31、个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经由语言的提高而提高。,皮亚杰,维果斯基,第五节 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一、蒙台梭利简介,二、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三、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蒙台梭利简介,蒙台梭利(M.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并留校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 陷儿童。,初期,开展教育实验,创立蒙台梭利教育体系。1898年,创立了国立特殊儿童学校。1907年,在罗马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接纳3至6岁儿童。1909年馔写了第一本书蒙台梭利法。,中期,进一步观察、
32、了解儿童和宣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天性”。,晚期,主要是呼吁“通过教育的改造,促进世界的和平”。,蒙台梭利的教育活动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在于内部自然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儿童有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有阶段性,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在于内部自然发展,她继承了卢梭等人的思想,强调儿童天赋的潜能。,认为儿童出生前,就具有一种精神开展的模式,她将这种先天的本质称为“心理胚胎期”。,认为儿童有一种潜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是成人所没有的,是一种自然的吸收和创造性的功能,称之为“吸收性心智”。,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蒙台梭利强调
33、儿童和成人有本质的区别。认为儿童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变化的状态,儿童必须依赖成人,成人也依赖儿童。,儿童具有敏感期,劳伦斯的实验,关键期,敏感期是与一定的年龄相适应 的,即某一感受能力的获得只在某一年龄阶段很容易,而一旦错过了这一年龄阶段,就很难获得了。但并不是不可能再获得了。,劳伦斯“印刻现象”,20世纪5060年代,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劳伦斯发现,小鹅在出生后12天中有追随一个移动物体的行为,过了这个时刻,这种追随行为就很难再形成。劳伦斯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出生后是小鹅形成追随行为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就不会再形成追随行为。这个科学发现说明,动物的很多能力、
34、行为的产生源于早期经验。1920年,在印度发现年约78岁的狼孩卡玛拉,她出生不久被狼叼走并哺育。她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只能怪声嗥叫,已经不存在任何人类的智慧。专家们收养了狼孩并为她提供了极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结果却很失望。直到6年后,她才会直立行走,这和训练其他动物不相上下。她死去时已17岁,但只学会了几十个单词,仅仅具备2岁孩子的智力水平。早期正常养育环境的丧失造成智力低下是不可逆的,如狼孩就是例证。,印刻现象(洛伦茨,1937),布卢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速率问题”的研究,即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追踪研究后,提出了“早期教养经验与儿童智
35、力发展的关系的科学假设。他认为,一个人智力的发展50%是在4岁前完成的,30%是在 4-8岁这4年时间里完成的,另外20%则是在 8-17岁这 9年里完成的。由此可见,5岁前对儿童整个智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智力发展一年的效果超过其他时期8-10年的效果。在婴幼儿被剥夺或忽视智力刺激的儿童,将永远也达不到他们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儿童具有敏感期,(1)感觉的敏感期(出生5岁)。(2)秩序的敏感期(1或1.5岁4岁)。(3)语言的敏感期(出生后8星期8岁)。(4)动作的敏感期(出生6岁)。,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期。,儿
36、童人格建设阶段(06岁),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12岁),青春期阶段(1218岁),胚胎期(03岁),人格形成期(36岁),儿童心理发展有阶段性,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自由教育,注意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通过独立达到自由在自由的练习活动中发展意志在自由的活动中培养社会性,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蒙台梭利式的教师,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自己,具有能客观地行事和表达自己的能力;必须发展自己对儿童的观察能力。,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返回,第六节 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一、社会生态学的心理发展观,二、现代生物学的心
37、理发展观,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心理发展观,社会生态学的心理发展观,社会生态学(social ecology)是研究动物和人类的社会组织及社会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最早由美国学者R.E.帕克等人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60年代后,由注重自然生态转变为侧重社会生态,逐渐形成独立学科。,布郎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1979年出版人类发展生态学,提出生态系统论。1989年,发表生态系统理论修正自己的部分观点。,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个体,时间系统,微系统,外系统扩展家庭,宏系统文化意识形态及态度,中间系统,
38、邻居,大众媒体,亲朋好友,法律服务组织,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学校,家庭,同伴,邻里作用,健康服务,宗教群体,现代生物学的心理发展观,习性学(ecology),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行为遗传学(genetics of behavior),习性学(ecology),习性学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也称动物行为学。,习性学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是发展心理学中“关键期”的概念和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社会生物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动
39、物学家威尔(E.O.Wilson)提出。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也称动物行为学。,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创始人有David Buss,Jerome H.Barkow,Leda Cosmides和John Tooby等人。它是综合社会生物学、进化生物学、进化认识论等理论及当代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而提出的新的研究取向。,行为遗传学(genetics of behavior),行为遗传学以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现象的遗传机制为其研究的根本目标,探讨行为起源、基因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以及在行为形成过程中,遗
40、传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它包括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行为遗传学(genetics of behavior),行为遗传学家认为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促使个体的发展。将遗传和环境间的作用归为3种方式:,被动的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唤起的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主动的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儿童“心理理论”的心理发展观,理论论(theory theory)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匹配论(matching theory)执行功能论(executive function accounts)两成分认知模型理论,理论论(theory theory),代
41、表人物Wellman和 Gopnik。认为人的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并根据这个理论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代表人物Heal、Goldman和 Harris,认为人类能使用自己的心理资源来“模拟”他人行为的心理学根源是在一个“假定”的情境内做决定。,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代表人物Heal,认为ToMM1,ToMM2,ToMM3三种机制的发展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匹配论(matching theory),代表人物Meltzoff和Moore,核心思想是“心理理论”的发展前提是婴幼儿必须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
42、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题地位。,执行功能论(executive function accounts),由Russell于1991年提出。认为执行功能可能或者影响心理理论的发生,或者影响心理理论的表达。该学说分为发生说(emergence accounts)和表达说(expression accounts)。,两成分认知模型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理论认为,心理理论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按照系统论的原则,应有不同层次之分,即包括不同的子系统。,小结,本章有选择地介绍了西方有影响的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路,并对不同的流派理论进行了比较,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论、文化历史发展论、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学发展观以及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思考题,比较华生、斯金纳、班杜拉行为主义思想的差异及理论发展历程。简单评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试评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理论的异同。,思考题,5.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6.比较习性学、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7.简述行为遗传学的心理发展观。8.比较儿童心理理论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几种理论观点。,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