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ppt.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19673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伦理学.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伦理学.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伦理学.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伦理学.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伦理学.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ppt.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讲:伦理学导论,一、什么是伦理学(一)伦理与道德辨析1.“伦理”与“道德”词义解(1)伦:人伦、秩序、关系(2)理:道理、治理(3)道:道路、法则(4)德:得也,内得于己而勿失,“乡愿,德之贼也。”论语,2.“伦理”与“道德”异同(1)若严格区分,则“伦理”更强调社会、外在、客观,“道德”更强调个体、内在、主观;(2)西方文化传统强调“伦理”,中国文化传统强调“道德”;(3)但现在这种区分逐渐淡化,人们只是根据场合习惯性地区分使用这两个概念。,3.区分几个概念(1)道德行为:可以作出道德评价的行为;(2)非道德行为:不可以作出道德评价的行为;(3)道德的行为:可作出正面道德评价的行为;(4

2、)不道德的行为:可作出负面道德评价的行为;,4.区分两种判断(1)事实判断:是非真假;价值判断:美丑善恶;伦理学主要涉及价值判断,但是不排除事实判断。(2)区分两种价值(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与两种理性(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二)伦理学分类1.规范伦理学:我们应当接受哪些基本规范来指导和评价行为?为什么?以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主导。2.非规范伦理学:关于事实上或概念上“是”什么,而不是“应当是”什么的研究。以描述伦理学和元伦理学为两大类型。,描述伦理学是道德行为和道德信念的事实研究,它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如何推理和行为;元伦理学涉及到伦理学推理的语言、概念、方法的分析。3.德性伦理学:

3、最初作为一个词语提出来,是为了与规范伦理学相区别,专指德性或道德品性的探讨4.近代以来,道德哲学争论中起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学,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形成强大的德性伦理学运动。,(三)道德相对主义1.道德相对主义内涵:(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皮浪:“绝不可能有任何合理的理由,使人去选择某一种行为途径而不选择另外的一种。”人们行为的善恶、美丑、正邪、荣辱等,都没有确定的区别。,(2)基本表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3)两种推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人、一切社会的普遍道德,无所谓绝对的善和恶;不存在道德规范间的等级差别,不存在道德

4、规范间批判和比较的可能性。,2.基本类型:(1)描述的道德相对主义:文化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人的社会和心理特征的多样性,从而也决定了道德的多样性。历史资料的论证。(2)标准的相对主义:人类社会并不存在普遍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进行跨文化的评价,而只能按照行为方式、社会习俗所处的文化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否则,产生投射错误。,(3)认识的相对主义:它不仅承认文化是多样的,人的社会和心理特征是由文化决定的,而且激进地认为,不存在人类思维和人性,反对人类心理统一性的概念。(4)认识的相对主义最为脆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无论人们相距多远,只要同属于人类,就可以互通语言;但无论如何刻苦练习,我们无法

5、和狮子畅所欲言。,3.支持的理由:(1)道德观点的多样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2)道德判断的不确定性:情理与法理,孰轻孰重;(3)道德情景的差异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4.思想局限:(1)混淆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区别,“月印万川”;(2)割裂了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孟子:“经”与“权”;列宁:相对中有绝对;黑格尔:按照一个准则行动,就是一个迂阔的人;善意的谎言。,(3)夸大了人际间与文化间的差异,只要是人,具有人的生活形式,他们的文化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4)道德相对主义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它一方面把道德见解相对化,另一方面将相对主义观点绝对化;(5)道德相对主义消解

6、了崇高,推到极端就是主观主义,走到终点就是怀疑主义。,5.理论优势:(1)反对盲崇权威的价值观,强调用事实说话,以展示不同的人、民族怎样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这就要求准确地描述事实,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框架,而是要用对方文化内部的语言、标准来理解这种文化中的社会行为。,(2)反对文化霸权,努力尊重不同文化中的习俗、习惯,并承认甚至容忍不同的道德价值观的合理性;对不同的道德准则、社会习俗努力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努力对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不同的道德观采取容忍甚至认同的态度;例如东西方文化冲突、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冲突。,6.实践启示:(1)在价值多元化社会中寻求共享的价值观,承认并

7、尊重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2)既明确应该信奉、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又尽可能客观公正地以价值中立的态度解释各种“地方性道德知识”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合理性;(3)既重视德目学习,又关注道德判断力、敏感性和行动能力的培养。,第二讲:利己主义,一、利己主义的两种形式(一)心理学利己主义:任何人自愿的行动最终都是由他对自己个人利益的欲望所引起的。苏格拉底与格劳孔:隐身戒指。1.什么是个人利益(1)快乐论:X符合或构成行动者的个人利益,当且仅当,在他的一生中,总的说来,它能够给他带来最大的快乐。吸毒后产生的幻觉,快乐而非利益。,(2)欲望满足论:X符合或构成行动者的个人利益,当且仅当,它是行动者

8、最想要的。吸毒成瘾的人,最想吸毒,但并不符合其利益。欲望并非总是自利的,可能是利他的,更可能是损己的,甚至根本无实现的可能性的。,(3)客观名单论:X符合或构成行动者的个人利益,当且仅当,X或者属于对于行动者有实际内在价值的事物的逻辑一致的集合,S1;或者属于由S1决定的对行动者有外在价值的事物的逻辑一致的集合,S2。对行动者有内在价值的事物是一个开放的集合,要依据行动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但一般包括行动者的生命、自由、知识、理智和幸福等。,2.个人利益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的吗?(1)行动者的个人利益并非是行动者合理行动的唯一根据,也并非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的。(2)在许多情况下,当有些行动目的和行动

9、者的利益冲突时,依然值得行动者追求。(3)在许多情况下,追求个人利益并非总是最合乎理性的,而且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有时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例如“囚徒困境”。,(二)伦理学利己主义: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它最大限度地符合行动者的个人利益。1.概念澄清(1)伦理学利己主义不是主张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行事;(2)伦理学利己主义和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道德吻合;(3)伦理学利己主义并不存在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三)伦理学利己主义的合理因素1.理论意义:(1)政治制度安排;(2)经济人假设。2.实践意义:(1)与其道德说教,不如将道德要求和个人利益相联系;(2)肯定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四

10、)伦理学利己主义为什么不能成立1.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反驳或怀疑的道德要求相违背(1)道德要求的价值无法还原为非道德的价值;(2)道德所代表的价值,如共同利益,无法完全还原为个人利益。2.它解释日常道德行为和要求的理由往往很难接受3.它不能解释和评价道德行为的动机。,1.“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这些行为不仅要包括个人的每一个行为,而且也包括政府的每一种设施。”边沁2.“功利主义要求在他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之间做到严格的公平。”密尔,第三讲:功利主义,一、功利主义的一般特征(一)结果主义:行为的正当性由意图中的后果决定。(二)幸

11、福原则:带来最大幸福与最小不幸的行为即正当行为。(三)一视同仁:每个人的幸福被看成同等重要。(四)经典表述: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中,它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大众幸福。,二、对幸福的两种理解(一)内在主义:1.伊壁鸠鲁:灵魂的无纷扰2.密尔:快乐而没有痛苦;不幸就是只有痛苦,而没有快乐。A快乐的量;B两种不同质的快乐;3.问题:悲喜交加是否幸福?痛并快乐着是否幸福?宗教似的狂热是否幸福?,边沁快乐计算法,快乐的强度。行为A带来了40人的快乐,每人的快乐强度是2,那么总的快乐强度是80;行为B带来了10人的快乐,每人的快乐强度是10,那么总的快乐强度是100。行为B优越于行为

12、A。,快乐的持续时间。行为A给3个人每人带来了8天的快乐,那么快乐的总和是24天;行为B给6个人每人带来了2天的快乐,那么快乐的总和是12天。行为A优于行为B。,快乐的确定性。行为A有90%的可能给8个人每人带来5天的快乐,那么快乐的总量是36天;行为B有40%的可能给10个人每人带来7天的快乐,那么快乐的总量是28天。行为A优于行为B。,快乐的远近。吸毒可以给你快感,但随之而来的是痛苦,不符合功利主义。让一个有烟瘾的人戒烟,他会感到很痛苦,但这种痛苦派生的快感要超过痛苦本身,因此是符合功利主义的。,快乐的丰度。行为A带来10单位的快乐,该行为引发的快乐的可能性是60%,那么快乐的总量是6。行

13、为B带来10单位的快乐,该行为引发的快乐的可能性是80%,那么快乐的总量是8。行为B优于行为A。,快乐的纯度。行为A产生了12单位的幸福以及6单位的不幸福,那么净幸福的总量是6单位。行为B产生了10单位的幸福以及1单位的不幸福,那么净幸福的总量是9单位。行为B优越于行为A。,快乐的广度。行为A使我幸福,并且使其他两个人幸福;行为B使我不幸福,但是使其他五个人幸福。行为B优于行为A。,(二)外在主义:1.亚里士多德:幸福不仅取决于行动者的内在主观状态,而且取决于其外在的客观状态。2.俗语:身在福中不知福。3.问题:犬儒学派们是否不幸福?外在的客观状态 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设定?,三、功利主义评价(

14、一)优点1.简单明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2.避免道德论证中的循环论证;3.有效解决了道德义务的冲突问题;4.为新的社会问题提供指导原则;5.以非道德的善推导出道德的善,有利于社会政策的制定。,(二)不足1.导致忽视或否认个人的正当权利和利益;2.导致“超道德”的道德要求,一视同仁紧张人际关系;3.过分突出了行动的效果的价值;4.过分突出了快乐作为唯一有内在价值的欲求对象;5.计算不可能的,计算太残酷,个体偏好不可加总;,(二)不足6.可能忽视分配公平;7.适应性偏好难以处置;8.其它。,四、行为功利主义与准则功利主义(一)行为功利主义行为功利主义以澳大利亚的斯马特为代表,他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

15、必须根据其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道德判断应该以具体境况下的个人行为的经验效果为标准,而不应以它是否符合某种道德准则为标准。,(二)准则功利主义准则功利主义以美国布兰特为代表,认为人类行为是具有某种共同特性和共同规定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以它与某相关的共同准则的一致性来判断,因此,道德判断不应以某一特殊行为的功利结果为标准,而应以相关准则的功利效果为标准。规则不能因为特殊情况的需要而被放弃。普遍地遵守这些规则会比遵守任何可以替换的规则能产生更大的功利。,第四讲:康德主义,一、善良意志(一)概念解释1.意志:能够抵制各种自然或非理性的欲望,按照自己的原则观念行事的能力;2.善良意志:按照普遍的规范性原

16、则(道德律/义务)行动的能力;3.“除了善良意志外,在这个世界上,甚至在这个世界之外,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被看作是无条件的善”。,(二)行动的道德价值1.真正具有道德价值的行动是体现或表达了善良意志的行动,即行动的动机必须是出自并仅出自善良意志;2.一个行动道德上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为一个具有善良意志的人将会遵循的原则所要求;3.善良意志除了让行动服从普遍法则本身以外,别无其它选择,这个法则必须是绝对命令。,二、绝对命令(一)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1.如果行动的善是工具意义上的善,即该行动是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那么,该行动所隐含的准则就是假言命令;2.如果行动的善是自有的善,该行动所隐含的准则就

17、是绝对命令;3.两种命令的区别在于行动的价值,而非假言判断或非假言判断,假言判断可表达绝对命令。,(二)绝对命令 的表述:我必须以这样的方式行动,按照这一方式,我也能够要求我的准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1.准则:任何理性的人在采取认真的行动时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遵循某种原则,这就是准则,也是行动的理由;2.普遍法则:它包括自然的普遍法则和自由的普遍法则,自然的法则表达的是物理的必然性,自由的法则表达的是道德必然性。,3.行动者按照某种准则行动道德上是可接受的,仅当行动者能够要求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理性的行动者都将这个准则看成是行动的法则,并依照其(仿佛依照自然法则)行动;4.一个行动道

18、德上是正确的,当且仅当,行动者能够不矛盾地(始终一致地)要求行动准则的普遍形式成为一个自然法则。,(二)绝对命令 的应用1.我们首先要找出这个行动所隐含的准则;2.其次,我们将这个准则变成一个普遍原则的形式;3.最后,我们判断行动者能否始终如一地要求普遍原则成为一个普遍法则。如果能,则上述行动道德上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4.几个例子:自杀、做出不打算遵守的承诺等。,三、绝对命令(一)手段的善与目的的善1.目的的善:它的善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事物的善,或者说,即使将它和所有其他事物分隔开,它依然是善的;2.手段的善:它的善依赖于“目的的善”而存在,或者说,它是直接或间接地作为实现“目的的善”的

19、手段。,(二)绝对命令的表述: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行动者在行动中从不将任何人仅仅作为手段。1.要将一个人作为自身的“目的”对待,将他的理性本质作为自身的目的对待,作为具有自有价值的对象对待,就是要尊重这个人;2.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一个理性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理由行动的权利。违背他的意志,就是冒犯了他的尊严,没有将他作为目的自身对待。,3.当甲方采取有意行动时,必须满足如下条件:乙方卷入甲方目的的行动是建立在乙方自愿、知情和许可的基础上的;A.自愿:不能采取强迫的手段迫使乙方卷入实现甲方目的的行动;B.知情:不能在欺骗或隐瞒乙方的情况下使乙方卷入甲方目的的行动;C.许可:甲方对乙方所采取的

20、行动要求得到的乙方同意。,四、康德伦理学的优点1.避免了功利主义似乎无法避免的一些问题;2.绝对命令符合我们关于正义回公正的观念;3.符合我们的道德直觉;4.对人的尊重;5.动机在道德评价中作用的重视;6.帮助确定行动的目的是否合理。,第五讲:关怀伦理,一、什么是关怀伦理(一)公正伦理:男女道德发展差异1.弗洛伊德:在生殖器阶段,男孩子的“阉割焦虑”同女孩子的嫉妒心相比,更能成为强大的行为动力,所以,男孩子对道德规范的内化比女孩子更为严格。2.埃里克森:女性有许多缺陷,她们无法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似乎缺少天生的智慧勇气,似乎害怕在最后的对抗中,别人会发现她们没有真正的智慧。,3.皮亚杰:最

21、浅显的观察便足以表明,法制观念一般在小女孩心里远比男孩子的心里发展得少些。4.科尔伯格:1958年1981年对84个男孩的研究,得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模式。他认为,道德发展体现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而道德判断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根据公正的道德原则对具体事件作出道德推理的能力。,(二)关怀伦理:不同的声音1.“海因茨偷药”,11岁的男孩杰克。11岁的女孩艾米。2.杰克:生命价值与财产价值的比较,权利-公正;艾米:关系中考虑,关怀-责任。3.科尔伯格等只强调了公正和自主性,忽视了道德发展的“关怀”路线。男性的道德是公正伦理,女性的道德是关怀伦理。4.公正伦理欲解决的是不平等问题,关怀伦理欲解决的是

22、分离问题。公正伦理拉开了人际距离,关怀伦理缩小和消除距离。,二、什么是关怀(一)基本定义1.如果他注意到某人的想法和利益,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2.关怀是关怀方与被关怀方的关系行为,它是否能保持,取决于关怀方对这种关系的维系、被关怀方的态度和感受能力。3.关怀是关怀方与被关怀方的关系行为,它是否能保持,取决于关怀方对这种关系的维系、被关怀方的态度和感受能力。4.关怀关系的逻辑形式:A:W关怀X;B:X承认W关怀X。,(二)基本特征1.关怀的两种类型: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2.关系中的自主性:横向的、平面的关系网络越大,个人越具自主性;而非权利的等级结构。3.情境的氛围:非普遍的道德推理,如绝对命令

23、或功利主义,而是强调境遇。,三、理论局限与实践优势(一)理论局限1.无论是男性或是女性,都具有关怀的道德推理能力。2.将关怀等同于女性道德思维特质,对女性而言,将是一种陷阱。3.关怀必须与公正合作,既需要关注“饥饿”,更需要反思导致“饥饿”的制度原因。4.在中国差序的仁爱模式中,过分强调关怀,助长了私德兴盛。,(二)实践优势1.关怀与教育:诺丁斯认为,在学校中教育学生学会关怀,培养其关怀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要培养对自我、对他人、对环境、对世界有足够理解和尊重的人。道德教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2.关怀与和谐:关怀伦理与公正伦理在内涵和功能上形成互补,有助

24、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第六讲:德性伦理,一、德性伦理概述(一)德性virtue,来自拉丁文 vir(男子气概的),希腊文arete,在荷马史诗中用来表示任何种类的优秀,快跑选手展现了他双交的优秀,儿子可以因为任何种类的优秀如作为运动员、作为士兵以及因为心智能力而胜过其父亲。,(二)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很重视德性;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也重视德性。(三)古代伦理学的中心问题:怎样的人格特质使人成为好人?有德者有怎样的特质?古希腊的回答是“四主德”,儒家的回答是“五常”。古希腊伦理学相信理性是实践智慧的源泉,有德性的生活与理性生活

25、分不开。,(四)基督教产生后,伦理学思考的中心改变:上帝是立法者,正直的生活就是服从上帝命令。奥古斯汀不信任理性,主张善即委身于上帝旨意。据此,中世纪是在神律的脉络下谈论德性:神学的德性(爱与服从)是最重要的德性。,(五)文艺复兴之后,世俗的道德哲学没有回归古希腊,神律被道德律取代。道德被理解为一套规范行为正误的规则或原则。伦理学不再是去问:好人有怎样的特质,而是问正确的行为是什么。依此,开展的理论不是有关德性的理论,而是有关正确性与义务的理论。这就是规范伦理学。因此,从十七世纪开始,规范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一直成为现代伦理学的主流。,(六)麦金太尔等认为,现代伦理学已走不通,必须回到

26、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式。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西方掀起德性伦理学运动。,二、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区别(一)“以行为者为中心”“以行为为中心”;(二)“在”的状态“行”的规条;(三)“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应该做什么”;(四)特定的具有德性的概念(好、善、德等)义务的概念(例如正当、责任等);,(五)反对把伦理学当作一种能够提供特殊行为指导规则或原则的汇集,主张从个体的内在特质和基本的德性品格出发,评价人类行为。人之所以不不应该说谎,只是因为我们是人,因而有一种特殊的本性;这一本性决定了他们具有某些目的或目标,使他们自然地趋向于一种特殊的“善”的目的,诸美德的践行本身就是对人来说善的生活的一

27、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德性的本质(一)德性是反映在习惯性的行为中的令人愿意亲近的人格特质。一个人偶而诚实,或有利时才诚实,不算是一个诚实的人。当诚实是来自他不轻易变异的态度时,才算诚实。,(二)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在两个极端中间的中庸之道。例如,勇气在怯懦(规避任何危险)与愚勇之间(鲁莽地冒不必要的危险);慷慨介于小气与无度挥霍之间。(三)并不是每项实践与感情都有适度的中道。有些行为与感情,其名称就意味着恶,例如幸灾乐祸、无耻、嫉妒、通奸、偷窃、谋杀等。这些以及类似的事情之所以受人谴责,是因为它们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并永远是错误。,四、诸种德性(一)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与道德德

28、性。智慧、理解和明智属于理智德性,慷慨与节制属于道德德性。(二)慈善,公正,耐心,谦恭,友善,谨慎,同情心,讲理,有良心,诚实,自律,合作,勤勉,自立,勇气,正义,礼貌,忠诚,体贴,可靠,包容等也属德性。(三)不同社会的成员应有的德性存在差异。有些德性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需的。,五、德性的价值(一)为何拥有德性是一件好事?(二)勇气值得追求,因为生命充满危险与挑战,缺乏勇气无法开创丰富生命;慷慨值得欲求,因为人生有贫富之差距,无慷慨便使得贫困者得不到他们所需要的帮助;诚实是人与人要有关系不可或缺的要素;忠诚对朋友关系的建立无可或缺;,(三)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使人生更美好,是成功人生所必备的特质

29、,幸福就是灵魂合德性的实现活动;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是获得内在善的手段;儒家认为,德性是成人的标志。(四)德性与政治、经济、文明等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六、德性伦理的优点(一)德性伦理提供了道德动机的动态说明,例如探视病人不能只是出于道德义务,而更必须基于友谊或关怀。(二)德性伦理使道德的根据又重新回到了行为主体。在道德生活中,人们考虑最多的常常不是不断地固守原则或规条,而是更倾向于可信的品性、善良的道德感和依据真实的感情行事。,七、德性伦理的不足(一)德性伦理无法充分地解决应用伦理学中出现的悖论,例如堕胎问题;它不提供一个需要禁止的行为的细化列表,而是聚焦于一个好人的一般概念,对特殊的事实却几无

30、言说,在复杂的境况中难以实践。(二)当道德冲突时应该怎样选择?例如诚实与仁慈冲突时。,八、完整的伦理生活(一)从科尔伯格、哈夫曼到James Rest,完整的伦理生活应该包含四个纬度:伦理敏感度伦理判断伦理动机伦理人格,(二)换言之,伦理生活的品质赖于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及重视伦理问题,在理论及具体的情况中他都能做成熟及正确的伦理判断,他也有足够的动机去实践所做的判断。他还培养了行善的习惯(即平常所说的德行)。,第七讲:自然主义,一、Natural law theoryit holds that morality is based on human nature.According to thi

31、s tradition,to know what morality requires we need only look to naturehuman natureand ask what it requires.,(一)Three characteristic of Natural law:1:Morality is grounded in human nature;2:It is accessible to human reason;3:It is universal.for example:Nuremberg trials:crimes against humanity:there is

32、 a law morea moral law-basic than civil laws that these doctors should have known what it required.,(二)Comparison:Natural law;laws of nature;civil law1:Laws of nature are the generalizations of natural science,they are descriptive laws.2:Natural law belongs to moral laws which are prescriptive laws.

33、3:Civil law is also prescriptive but more lower than the natural law.,(三)Evaluating Natural law theory1:People today sometimes appeal to the natural law theory to argue which civil laws ought to be instituted or changed.2:Natural law theory has many appealing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its belief in

34、the objectivity of moral values and the notion of the good as human flourishing.,3:One problem that natural law must address concerns our ability to read human nature.4:If nature means all of nature,and if a natural law as a moral law were based on this,then this general approach might even cover su

35、ch theories as Social Darwinism.5:Can the ways things are by nature provide the basis for knowing how they ought to be?,二、Natural rights theoryThomas Jefferson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of it i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 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and

36、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inalienable rights,among which are life,liberty,and the persuit of happiness.”,(一)Tradition of Natural rights theory1:There is a long tradition of natural rights in Western philosophy.2:firstand secondcentury AD Stoics,their key moral principle wa

37、s to“follow nature”,which means that we should follow reason rather than human emotion;there were laws that all people were subject to.,3:Throughout the eighteenth century,political philosophers often referred to the laws of nature in discussions of natural rights.4:Today,various international codes

38、 of human rights,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contain elements of a natural rights tradition.,(二)Evaluating natural rights theory1:Not everyone agrees on what human nature requires or what human natural rights are central.2:A second challenge for a natural rights theory concerns what it must prove to justify its holdings.,三、Some discussions(一)Equality and discrimination:racism and sexism(二)Economic justice:libertarianism,capitalism,socialism,modern liberalis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