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中药学】噎膈.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78281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与中药学】噎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医与中药学】噎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医与中药学】噎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医与中药学】噎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医与中药学】噎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与中药学】噎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与中药学】噎膈.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噎 膈,概述一、定义 噎膈是指吞咽时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咽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又常为膈的前驱,故噎膈并称。,噎即噎塞,吞咽之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食管阻塞,饮食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噎膈:痰、气、瘀郁结于食道 食管狭窄 二、发病:中、老年为主,男性多发。,三、源流 1病名 膈证:内经首见膈证。又称膈、鬲、鬲中、隔塞、膈气。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病因:津液与情志;病位:胃,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噎证:诸病源候论 首见噎证。气、忧、劳、食、思五噎。唐

2、宋以后噎膈并称。2病因内经:津液与情志;济生方“寒温失宜饮食乖度”景岳全书“酒色过度”,“少年少见。”,3.病机:局方发挥-强调热结津血亏耗 脉因证治:“血液俱耗,胃脘亦槁”,治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景岳全书:“中衰耗伤”证治汇补:气滞,血瘀,火炎,痰凝。临证指南医案:“脘管窄隘”。,景岳全书-阳气衰弱为主“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下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也”。清代叶天士“食管窄隘使然”,认识已趋完善。,证候特征1、单纯表现为噎。2、早期:噎证 中期:噎 膈 晚期:膈证,伴有气血虚弱,四、范围 食道癌、贲门癌、食道憩室、食道炎、食道狭窄、贲门痉挛、贲门失弛

3、缓证、胃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吞咽梗阻,饮食难下时,可参照本篇辨证。,病因,忧思伤脾,郁怒伤肝,痰,津液不布,脾气结,肝气结,血瘀,一、忧思郁怒,痰气,痰气瘀,食道,嗜酒无度,过食肥甘,痰浊,湿热内蕴,二、酒食所伤,壅 结食道,气、瘀,+,噎膈,食物过热 粗糙 发霉,损伤食道,恣食辛香燥热,食管干涩,津伤血燥,伤津耗液,噎膈,二、酒食所伤,年老体衰,阴液亏耗,纵欲过度,食道干涩,噎 膈,三、久病年老,久病,化源不足,食少消耗,胃脘枯槁,肾阳虚,脾胃阳虚,阴损及阳,运化无力,痰瘀互结,病机 1、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2、病理关键是食管狭窄,胃失通降,津液干涸。3、病理因

4、素有气滞、痰阻、瘀血。4、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5、病理转化:如果病情停留在噎证阶段,不向膈证发展,预后尚好;如发展成膈,阴津枯槁,阴伤及阳,脾肾衰败,则预后较差。,脏腑相关:食道、胃与肝脾肾1、经脉相连 2、生理上相互促进3、病理上相互影响,噎膈轻证:由于肝脾气结,痰气交阻;或因胃津亏虚,食道涩滞;均使食物咽下不顺,噎膈重证:痰气交阻+血瘀 痰瘀互结,阻膈胃气;胃津亏耗而损及胃阴;食物咽下即发生疼痛,甚至食入即吐,水饮亦难咽下。,阴损及阳,肾之精气并耗,脾之生化告竭 形体消疲日甚,或伴肢体浮肿,病情危重。在此阶段,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称为关格,“关则小便不利,格则吐逆”。

5、是开合之机已废,阴阳离决的表现。,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轻证见胸骨后不适,烧灼或疼痛,有食物滞留感或梗噎感。2、重证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可伴有疼痛,进行性消瘦。3、有相关病史,食道钡透,胃镜可资诊断。,诱因和相关因素:平素嗜酒、嗜食肥甘霉变食物、情志抑郁者,中年以上。辅助检查:食道吞钡、胃镜及活检、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检查、CT等有助诊断。,贲门失弛缓症,食道炎症,食道溃疡,晚期食道癌症,二、鉴别诊断 反胃:金匮要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食物能全部入胃,入胃后从胃反出,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特点。,呕吐:患者进食并无困难,食物从胃而出。与噎膈进食困难,食

6、物不曾入胃即反出不同。梅核气:自觉咽中如物梗塞不适,进食并无妨碍。,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1辨虚与实:病因 忧思恼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而致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实。热饮伤津、房劳伤肾而致津枯血燥,气虚阳微-虚。,病程: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中夹实。症状: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隔胀痛者为实。食道干涩、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者多虚。,2辨别标本:初起标实为主,可见:气郁:梗塞不舒,胸膈胀满,嗳气频作血瘀:胸膈疼痛、痛如针刺、痛处不移痰阻:胸膈满闷,泛吐痰涎,后期正虚为主,可见:津亏血燥: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质红、少津 气虚阳微:面色晄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用药注意攻伐匆伤正气,补勿塞滞辛

7、燥之药不可多用滋腻则有伤脾胃以清润和降为顺,顾护胃气为先。,证治分类 一、痰气交阻 主症:吞咽时自觉梗噎不舒,胸膈痞闷,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减轻 兼次症: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红,苔薄腻,脉弦滑。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药:启膈散加减:加减:,二、津亏热结 主症:吞咽梗涩而痛,汤水可下,固体食物难入,兼次症:胸背灼痛,形体渐疲,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渴欲冷饮,大便干结,舌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加减:,三、瘀血内结 主症: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下,甚则滴水难进。兼次症:面色暗黑,肌肤枯燥,形体消疲,大便坚如羊

8、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舌红少苔,或带青紫,脉细涩。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方药:通幽汤加减。加减:,四、气虚阳微 主症:长期吞咽受阻,纳食下不,面色晄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 兼次症:面足浮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弦。治法:温补脾肾。方药:补气运脾汤加减。加减:,转归预后:预防调理: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勿食过烫、粗糙、发霉、咸腐食物,少饮烈酒。2保持情志舒畅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案:某男,31岁,因吞咽困难2年加剧1个月,于1998年2月15日初诊。患者于1996年2月份因吃冷饭而致食下梗塞,胸脘不舒,并阵发性呕吐,吐出大量粘痰,经某医院钡餐检查,示食道下端贲门处

9、有6CM长的狭窄段,钡剂不易通过,边缘光滑,考虑为食道下贲门痉挛。,病人先后服中西药治疗后症状时好时发,最近1个月因心情不畅,吞咽困难加剧,食物梗阻,汤水难下,伴有胸膈痞满,嗳气呃逆,口干咽燥,大便干结,数日一行,神疲纳塞。查: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舌红,苔薄腻,脉弦滑。请回答:诊断、辨证分型、治则、处方用药,反胃 金匮要略称为“胃反”,圣惠方“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皆属未消化食物。,病因:饮食不当,饥饱不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以致中焦虚寒,不能消化谷食,终至呕吐而出。圣济总录“食久反出,是无火也。”,反胃日久,可致肾阳亦虚,所谓下焦火衰,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则病情更为严重。,【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缓无力。【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方药】丁沉透膈散。,思考题,1、试述噎膈的病机。2、简述噎膈与反胃、呕吐、梅核气的区别。3、噎膈四型的主证特点及代表方剂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