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92420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7短文两篇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背诵全文。2 .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体会文言经典之作的精致,如句式的整散、句序错落、层次的丰富和文气的缜密等。3 .感受君子对自我品性操守的坚守,体会洁身自好、崇尚独立的人格。评析:三条教学目标,两条关注形式之美,一条关注君子人格之美,体现了形意统一中突出“形”的思想倾向,很好地守住了语文体性。精致,不仅指句式、句序等形式上的精致,也应指情思上的精致一一爱莲的情思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道出,非要先勾勒一下爱菊、爱牡丹的爱花流变史,再津津有味地谈自己的爱莲之由?爱莲之由谈罢即可结束,为什么又

2、来介绍一下菊花、牡丹、莲花的象征义,还顺带对三种爱花现象品头论足一下?这种不厌其烦的类比、烘托,就是为了让“自然莲一一君子莲一一我之莲”的审美复合体,更精致、蕴藉地表现自我的情思。之所以不纯粹地说“思,还要加上“情”,是因为爱莲说含了先秦“游说”的影子,有“喻巧而理至”的特点,与韩愈师说撇开譬喻说理,直接切入思想病根的阐析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表现路数。教者认为爱莲说是表现坚守自我,崇尚独立的君子品性,似乎是对比德传统的一种回应。可通观全文,周敦颐在强调君子品性的同时,更是为了突出我之品性一一“予独爱”同予者何人“便是不断强化的标识。没注意到这一点,文本挖掘的深度显然不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择

3、定,则可能偏颇。【教学过程】活动一: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1.读文章,看看文章写了点什么。不懂的字词参看注释或查阅字典解决。朗读活动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部分学生朗读片段或全文,全班齐读课文(读3-4遍)。2.组织交流:文章写了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字词提醒学生对注释中的一些字词要特别注意。对文章大意,学生能大致讲清楚即可,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强调概括的精练,这篇文章本就简练得很。这个环节的活动重在排除阅读障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可爱者、蕃、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乎众矣;三个“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教学过程中适当板书要点)评析:没有华丽的导语,有的只是字词理解一一还提醒学生注意疑难字词,内容的整体把握,这种素朴的诊断与关怀更能为深入学习蓄势。只是,理解内容的过程中,为什么让学生自由读之外,还安插部分学生片段或全文的朗读?这是否会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一种干扰?倘若是发现学生读错字音、读错节奏,的确可以重读该句或该片段,可为什么又来齐读全文呢,还3-4遍?难道是整体把握内容之后的齐读?如是,为什么非要机械地齐读3-4遍?读1遍不行吗?朗读须视具体问题而读,或带着要思考的问题去读。读也不一定非要出声一一对难度系数高的问题,默读其实更为有效。如果是担心公开课出现冷场,以读壮声势,那更无必要

5、。我们需要的是应势而读,应需而读,应情而读,这样才会读出效果,读出水平。教者称“每一个环节都有多次朗读,一节课有20几遍“,但是“很少有学生自信地举手示意自己能背诵“总体上背诵情况不理想”,或缘于此吧。活动二:研读中辨体,理清主旨1 .文题爱莲说中“说,大家理解吗视学情补充资料:说:作者发表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即事即理而为之说。2 .题目是爱莲说,作者要阐述的是“爱莲”之道。文中哪句话有高度概括“莲”的整体形象预设:“莲,花之君子者也J(板书)3 .齐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襄玩焉”。初一学生的概括、提炼等抽象思维能力

6、有限,思考可能会囿于表面信息,对文章内涵不能深人理解,而完成这项活动需要较高阶的思维能力,所以,活动推进过程中,学生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应视情况而定,不必苛求。引导学生概括时需要注意:(1)作者的视点始终在“莲”上,要主体突出。(2)第一层不宜概括为“外界环境对莲的影响”,而是“莲”这个主体如何对待不好或好的生长环境。即强调君子对自己道德操守的把持,追求独立的人格。4 .小组合作任务推进:将这七句话分为几个层次,并概括各层的要点。要点参考: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前两句):写莲如何对待所处的生长环境(淤泥、清涟);第二层(第三到六句):写莲的物理性状(结构、外形、气味);第三层(第七句):写

7、莲与外界的关系(莲对外界的影响,莲让外界如何对待它)。(教学过程中适当板书要点)小组在班级交流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中语意的丰富、句式与语意的关联等精妙之处。在朗读、品鉴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经典作品的文气。学习推进问题:在这些语句中,哪一句有综合、统领、概括的作用要点参考:(1)应是末句“可远观而不可襄玩焉,这句也可以看成第一段的中心句。(2)如时间允许,还可以点一下:前两句是对仗,后四句是四言句式,总结句是散句,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之,也为下面的背诵打好基础。(3)莲,花之君子者也。一爱莲,慕君子。(板书)评析:本环节是设计的重点,触及文体、主旨(象征内涵)、结构、句式与语意的关联,意在为下一环

8、节感受文气张本。关注了“说”这一文体的共性一一以己意解释义理,但是对其个性(”喻巧而理至以及隐秘的情感表达)重视程度还不够。为什么这么说?教者不是关注了“莲”的整体形象、具体形象,还有具体形象中渗透的君子品格,语意的丰富,句式与语意的关联等精妙之处了吗?尤其是表格的呈示,将作者情思的表现层次“生长环境一一物理性状莲与外界的影响”,还有莲与君子品格一一对应的象征内涵都揭示了吗?这种揭示固然也能逼近文本的篇性,但还未触及核心。比如,写莲的物理性状,教者认为是从结构、外形、气味三个层面描写的,但是周敦颐写莲的形状明显重复了三次(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尤其是对“亭亭净植”的描写,是在写味道(香远

9、益清)后再次强调的,为什么不按“结构一一外形一一气味这种很中正的次序来描写,非要按另类次序写,且押的是“zhi”这一仄声韵?还有,写莲的生长环境,突出的是“如何对待所处的生长环境”,但是这种句式上的“对仗”,内容上的互文,是否只是在强调洁身自好的自我把持力?两种能力是否毫无区分度?“濯清涟而不妖”对人性的把持力是否要求更高?孙绍振说“清的对立面应当是浊,和不妖并不构成明显的对立。正是因为缺乏对立,所以就不能构成哲理”,你们认同吗?总之,只有向篇性的更深处漫溯,才能使学生更深切体悟作者的言语表现智慧。活动三:梳理结构,感受文气的缜密(顺序与文气、句式与文气、词语与文气)1 .再读课文。如有可能可

10、以请少数学生尝试背诵课文。2 .感受文气。作者爱莲,与他不同的有爱菊与爱牡丹,文章前后两段三次都写到这个内容,最后一次的顺序有变化,可否用相同的顺序可以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第一段的顺序:晋一一陶渊明一一菊;李唐以来一一众人一一牡丹;李唐以来一一周敦颐一一莲。第二段第1次的顺序:菊一一花之隐逸者也;牡丹一一花之富贵者也;莲一一花之君子者也。第2次的顺序:菊一一陶渊明一一鲜有闻;莲一一周敦颐一一同予者何人;牡丹一一众人一一宜乎众矣。要点提示:第一段,陈述几种对花的不同喜好是以时间为序的,紧承第一句话“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里说的是,花本身都可爱。第二段,开头一组句子的顺序(即第一次)与

11、第一段顺序一致,好的文章,前后意脉一定紧密相连,不会有跳脱、断裂之感Q第二次的顺序有变化,读者可以从多方面思考。第一,作者将“牡丹之爱”置于文末,作为收束全文的一句,彰显作者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一现象的感慨;第二,陶渊明的菊之爱和周敦颐的莲之爱,似乎都鲜有其他人的共鸣,在大类上是相同的,前后放在一起体现出作者理性的思考;第三,陶渊明的菊之爱,是隐逸者出世的态度,周敦颐和同时代的众人都是入世的态度,同时代、同样入世的人生态度,使得周敦颐与众人的对比也就更加鲜明,周敦颐这样的君子如同莲一样,只能采取“可远观而不可襄玩焉”式的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To评析:本环节是设计中的难点,也是亮点。说难点,

12、是因为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以文气作为教学切入点或重点的案例非常少;说亮点,是惟其难,教者却用力探究了,而且从顺序、句式、词语三个角度来把握,使羚羊挂角的文气竟然有了一定的“可感性”,没有渊深的学养,纤敏的审美触角,很难做到这一点尽管教者对句式与文气、词语与文气关系的阐释语焉不详。不妨考察一下教者对顺序与文气关系的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第一次谈爱花用的时间顺序(晋一一唐一一宋),是为了承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 .第一、二次谈爱花或话花的象征义顺序一样,是保证了“意脉相连,不会有跳脱、断裂之感;3 .第三次谈爱花,将菊之爱与莲之爱并列,是因为两者“似乎都鲜有其他人的共鸣”;将莲

13、之爱与牡丹之爱都放在后面,是因为都意味着“入世态度”,与菊之爱象征的“出世”态度判然有别。将牡丹之爱放在最后,是为了彰显“作者对牡丹之爱现象的感慨”。这样的解释当然具有说服力。但是,教者并未解释:第三次与前两次的表达顺序不一,为什么就不会造成语意的跳脱,断裂?关于这一点,夏可尊先生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于同调子中故意求变化使同中有异,反足以助长波澜,叫文气更能生动。句调平板的文章,念诵起来等于宣卷,反足减损义气J也就是说,在相同的句调中略施变化,可以产生更强的表现张力,使文气更加强劲。如何使文气更加强劲、旺盛,夏丐尊还提到了“以一词句统率多词句“多用接续词”的智慧。落实到本文的教学,完全可以聚

14、焦“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统摄句,抓住“独”“甚”“独”“鲜”“何”“众”这些语意上或接续或呼应的词,让学生按“自然莲一一君子莲一一我之莲”的审美进阶顺序,不断入情入理地朗读,这样学生或许更能感受文章旺盛而流畅的文气。活动四:回顾与反思1 .反复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个别同学读,个别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全班齐读(齐读放在回顾总结活动之后布置作业前)。2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莲花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爱莲的理由。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爱莲说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特点。3 .课后作业。必做任务:诵读课文多遍,背诵课文。选做任务:(1)课后自读陋室铭,比较刘禹锡与周敦颐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15、,哪个对你更有启发(2)教参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襄玩焉这段话的分析如下: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语言精炼而一气呵成。最后一句“可远观而不可衷玩焉”则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你认同哪些分析哪些分析你觉得不够清晰不够全面评析:注重朗读,须以高品质的理解、体悟为基础。否则,读再多遍都是徒然三个“回顾题”提得还不够精炼:莲花的特点,教者总结了7个,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如何总结?文章结构上的特点,设计中呈现的仅是从顺序与文气关系的角度谈的,比较复杂,并未上升到整体结构的一唱三叹(爱花之论的三次回旋),局部结构的一分为三的高度(生长环境、物理性状、莲与外界的关系),学生很可能被问蒙。作业设计,群文阅读的思想,批判性思考的意识都孕育其中,且敦促学生自我思想的出场,有化知成智的教学思量,值得称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