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专家共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最新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专家共识摘要血流感染是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诊断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初始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与临床检验密切相关。为了规范血流感染的临床检验路径,实现早期诊断、个体化精准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相关领域专家起草了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专家共识,从基于风险评估的诊断流程、临床标本采集、检验技术评价、报告出具及结果解读等方面,提出相关推荐意见,为临床医师、检验医师、技术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提供参考依据。血流感染(bloodstreaminfection)作为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易诱发脓毒症(SePSi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
2、ctionsyndrome,MODS),病死率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负担之一1。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与诊断时效性、准确性及初始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密切相关2。目前,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仍然是血培养阳性,对疑有感染的患者,第一时间留取血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sepsiscampaign,SSC):2021年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管理国际指南也再次强调:应该在识别脓毒症后的1h内留取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前的2套(需氧和厌氧)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体培养引。21世纪以来,通过对从业人员培训、样本预处理及提高结果解读能力等方式,血流感染的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随着基质辅助
3、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和快速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rapid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testing,RAST)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广泛应用,以及病原体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etagenomicsnextgenerationsequencing,mNGS)x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ropletdigitalpolymerasechainreaction,ddPCR)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应用,血流
4、感染检测从采样到报告的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4,5。现阶段血流感染病原体诊断仍基于集束化(bundle)治疗原则,包括优化分析前参数、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前及时采集血培养标本、采用MALDI-TOFMS等快速检测方法,以及与临床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团队密切合作等6。同时,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groups,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packet,DIP)被推行后,对疾病诊疗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有必要优化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做到检验医学、临床微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提高血流感染的诊断效能,改善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一、共识的
5、应用范围本共识主要针对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风险分级的诊断流程、临床检验技术评价、临床检验路径、相关影响因素、报告出具及结果解读等方面进行文献检索及综合分析,以解答临床常见问题,并基于此提出共识相关推荐意见。本共识旨在为检验医师、临床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及临床医师提供血流感染诊断相关参考依据,以期规范血流感染的临床检验路径,做到早期诊断、个体化精准治疗,最终改善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预后。二、共识制订流程2021年7月,以检验医学、临床微生物学及临床医学等不同专业30余名专家为基础的共识撰写组成立,采用工作会议方式讨论共识的题目、提纲及具体内容等相关问题。根据会议讨论和沟通结果,专家组成员检索了Pub
6、Med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以英文形式发表或附有英文摘要的文献,同时检索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在分析过程中重点关注近10年发表的系统综述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经过5轮以撰写组会议为基础的讨论,形成19条基本条目。根据推荐条目的理论依据、科学性进行推荐意见分级的制订及评价,最终采取评估、制订及评价分级(gradesof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uation,Grade)系统制订推荐意见俵1)。评价过程重复2轮,综合获得较为完善的共识条目和推荐级别。随后,共识条目撰写小组
7、根据会议意见总结,再次查阅及增补最新文献,于2022年1月初完成共识意见最终稿,经2轮投票,所有推荐意见均达成高度一致。三、术语1 .血流感染:传统的血流感染定义为有全身感染症状,即有证据表明患者有发热(体温38)或低温(体温36).寒战、低血压、少尿或高乳酸水平等1种或多种临床症状或体征,血培养呈阳性的全身性感染7。但目前已知并非所有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原体均可通过血培养检出,由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得发生血流感染后部分患者的全身急性炎症反应不典型,且部分高危血流感染患者在留取血培养标本前已经接受广谱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导致血培养假阴性率增加7。所以目前血流感染是指患者血液中存在病原
8、微生物,伴或不伴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2 .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CommUnity-acquiredbloodstreaminfection):患者由社区入院,入院48h内发生的血流感染。其主要病因为社区获得性肺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9。3 .医院获得性/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血流感染(hospital-acquired/intensivecareunit-acquiredbloodstreaminfection):患者入院或ICU48h后检出的血流感染,或既往2周有住院史,再次入院或ICU48h内检出的血流感染。主要病因为医院获得性肺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
9、、导管/植入物相关性感染、外科术后感染及原发性血流感染等8,9。4 .非复杂性血流感染(UnCOmPliCatedbloodstreaminfection)和复杂性血流感染(COmPliCatedbloodstreaminfection):患者血培养阳性,无感染性心内膜炎,无人工植入装置,血培养于治疗24d内转阴,经有效治疗后72h内退热,且无迁徙性感染灶的感染为非复杂性血流感染。不符合上述定义者即为复杂性血流感染8,9。5 .持续性血流感染(PerSiStentbloodstreaminfection):患者发热等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培养阳性状态持续3d或以上8,9。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10、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患者除血管内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在植入血管内导管48h后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出现的血流感染,并伴有发热、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8,9。7 .培养阴性血流感染(CUltUrenegativebloodstreaminfection):血流感染患者从未通过培养方法鉴定出明确的病原体,可能的原因包括获得培养物之前经验性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导致感染的病原体不易培养且缺乏快速诊断手段的病原菌导致的血流感染等8,9。四、基于患者风险分级的诊断流程不同地区和国家血流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风险等级不一致,其中社区获
11、得性血流感染和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各占40%JCU获得性血流感染约占20%7o欧洲每年约有120万例患者被诊断为血流感染,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0。美国一项6年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住院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为5.9%,全因死亡率为15.6%11o我国目前在血流感染发病率及病死率方面代表性的数据仍较匮乏。一项综合72篇文献的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加权合并的血流感染全因病死率为28.7%(95%CI27.2%30.3%),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病死率为26.8%(95%CI2.4%32.0%),显著高于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的病死率6.9%(95%CI4.5%10.7%)12近期
12、发表的重症医学科感染流行率的扩展研究In(TheExtendedStudyonPrevalenceofInfectioninIntensiveCareI11,EPIC11I)提示,ICU血流感染占所有收治感染性疾病的15.3%10.虽然目前仍无法获得血流感染发病情况和病死率的确切数据,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病史和现有实验室手段,本共识提出以下基于患者风险分级的诊断流程推荐意见。推荐意见1:对于疑似血流感染患者,推荐快速识别或排除原发感染部位,应采集疑似原发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送检,尽快实施必要的感染源控制措施(Grade1+,强推荐)。并进行病原体耐药性评估(Grade2,弱推荐)。血流感染多继发
13、于重症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尿路感染及手术切口感染等,也与血管内植入物及导管留置相关。明确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因,及时处理原发病灶,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治尤为重要。一项纳入3663例包含血流感染、腹腔感染、尿路感染等导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表明z1173例(32%)患者进行了包含导致血流感染及脓毒症感染源的筛查和处理,其ICU内患者的病死率低于感染病灶未筛查及处理组患者(21.2%比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经校正混杂因素后,筛查和处理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仍呈现降低趋势(OR=O809z95%CI0.6580.994zP=0.044)13o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14、纳入1915例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包含念珠菌血流感染),结果表明移除血管内导管可以降彳氐此类患者的病獐(OR=O.50,95%CI0.35-0.72,P=0.0001)14o但如何定义感染病灶处理的“最佳时间”仍未统一,对于外科切口感染导致的血流感染或脓毒症,也有研究表明6h或12h以内处理外科感染源对于患者病死率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6%比26.8%lP=0.789)13o对于疑似血流感染患者需评估病原体的耐药性,以提高经验性治疗成功率,其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患者90d内广谱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史、流行病学史、基础免疫功能等。一项纳入473例患者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表明,90d内广谱抗微生物药
15、物治疗史是导致包含血流感染在内的多重耐药病原体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OR=I2.3,95%CI6.48-23.35)15o血流感染管理源头控制措施中,控制原发感染部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快速识别并控制原发性感染灶特定的感染部位(特别是脓肿引流、清除感染部位的坏死组织、移除潜在感染的装置,以及明确控制持续的微生物污染源等)。一般而言,应该选择侵入性最小、效果最好的感染源控制方16J7J8o识别感染源后,在612h内控制感染源通常被认为是有意义的19,20,21,22,23,24。识别和证实感染源有助于抗微生物治疗药物的选择9。一项基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显示,脓毒症休克患者在急诊
16、室就诊后,及时采取感染源控制措施的患者较未接受感染源控制措施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在2250例患者中,524例(23.3%)采取感染源控制措施,其中经导管引流301例(57.4%),急诊手术103例(19.7%),内镜干预78例(14.9%)取出感染装置32例(6.1%)其他控制措施10例(1.9%);COX比例风险模型(COXproportionalhazardmodel)显示,采取感染源控制措施的患者28d病死率显著降低HR=0.538(0.3890.744),P0.00117o但在该研究中未能证实更早实施感染源控制措施的获益,采取感染源控制措施的患者中,134例(25.6%)于6h内采取感
17、染源控制措施,115例(21.9%)于12h内采取感染源控制措施,275例(52.5%)于12h以上采取感染源控制措施,存活28d的患者开始感染源控制时间13.6(6.0z42.5)d与死亡患者10.4(4.4,25.9)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可能与研究中纳入的患者数量有限,导致统计学误差有关17。因此,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任何感染源控制干预都最好在诊断后,在可行的情况下尽快实施18,19,20,25。推荐意见2: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危重症患者宜进行脓毒症筛查,并尽早启动包括送检血培养在内的脓毒症集束化处理流程(Grade2+,弱推荐)。血流感染患者易诱发脓毒症,尤其是对
18、于免疫抑制宿主而言,并可快速发展为MODS,导致预后不佳。因此,早期筛查、快速识别并启动包含血培养在内的脓毒症集束化处理流程尤为重要。一项纳入50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对包含血流感染在内的患者进行脓毒症筛查,可以早期识别患者的危重症状态,同时降低患者继发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后的相关病死率(OR=O.66,95%CI0.610.72)26o另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美国509家医院的1012410例脓毒症患者(包含血流感染引起的脓毒症),对于识别脓毒症后1h内留取血培养、使用广谱抗微生物药物、液体复苏及监测乳酸指标在内的集束化处理流程依从性较好的医院,此类患者病死率较低(26.3%比22%
19、,P=0.04)z且总住院时间缩短27。目前已有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organfailureassessment,SOFA)x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11(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APACHE11)等可用于评估血流感染导致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并根据实验室指标和患者生命体征估算其病死率3。但大多数血流感染首诊于抢救室或急诊室,因此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uicksequentialorganfailureassessment,qSOFA)联合乳酸和(或)其他生物化学指标也是可选择的评估工具之一。在精准医疗时代
20、,鼓励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预测模型,以实现个体化评估。推荐意见3:对于疑似血流感染且高度怀疑合并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高风险患者,建议在送检血培养的同时联合送检基于核酸检测的病原体快速鉴定(专家建议)。目前,病原体血培养结果仍然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但危重症患者血流感染诊疗所需要的“快速诊断”,是目前血培养的检测速度和阳性检出率无法满足的。数据表明,约35%的血流感染或脓毒症难以通过常规的培养手段明确病原体,即为培养阴性的脓毒症(CUltUrenegativesepsis)28z从而使血流感染的漏诊、误诊率增加,导致危重症患者预后不良。mNGS等分子检测手段被逐步应用于临床,其从标本采集至
21、报告时间控制在30h以内,且由于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浆游离DNA浓度高,所以更容易检测出传统血培养中较难检出的病原体。一项纳入348例血流感染导致脓毒症患者的观察性研究表明,使用mNGS检测病原体的灵敏度可高达93%,且在166份培养阴性的血标本中有62份通过mNGS检出了病原体29。其对于发生血流感染后临床感染症状不典型的免疫抑制宿主的阴性预测值也可高达95%30.由于获取血培养检测报告需要一定的时间,且血流感染诱发的脓毒症缺少诊断的“金标准”检测,导致对脓毒症的鉴别诊断仍存在一定困难。事实上1/3或更多最初被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最终被诊断为非感染性疾病,因此在送检血培养的同时联合送检基于核酸检测
22、的病原体快速鉴定尤为重要。推荐意见4:对于疑似血流感染患者,建议同时启用快速处理流程以评估其患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专家建议)。若经联合检测仍无法确认病原体,则建议再次评估是否存在非感染因素的其他病因(专家建议)。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建议在就诊后3h内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及与感染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RPx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amyloidAprotein,SAA)x1,3-D葡聚糖试验(1,3-D-glucan,以下简称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galactomannanantigentestz以下简称GM试验)、细胞因子检测(如IL-6、IL-IO和
23、TNF-造)、乳酸检测、病原体核酸即时检测(PointOfCaretesting).抗原及抗体(尤其是IgM型抗体)检测等,确定感染性疾病是否存在,以及提示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体31。此外,美国和欧洲已经获批新型细胞形态学标志物单核细胞分布宽度(monocytedistributionwidthfMDW)用于成人急诊脓毒症的辅助诊断,值得进一步关注和参考32o若联合检测仍无法确认病原体,建议再次评估是否存在非感染因素的其他病因。推荐意见5:对于疑似真菌性血流感染,建议送检血培养的同时启动真菌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专家建议)。真菌性血流感染所致的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在免疫缺陷
24、患者中,会增加患者病死率及总住院时间。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及时、精准的抗真菌治疗有可能降彳氐真菌性血流感染患者的病死率33,但这些研究尚无法证明抗真菌治疗与预后之间确切的因果关系,也未阐明治疗时机的作用,还有一些研究并未证明这种关联34,但对于真菌性血流感染的认识在逐步加深。对于一些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免疫抑制的宿主,结合真菌多部位定植情况及当地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需要考虑真菌引起血流感染的可能性,建议及时采用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致病性真菌34。推荐意见6:对于可能由耐药菌感染引起的血流感染,同时合并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高风险患者,建议送检血培养的同时进行快速耐药基因检测或快速药物
25、敏感试验(专家建议)。多重而寸药(multidrugresistant)或广泛而寸药(extensivelydrug-resistant)病原体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建议结合高危因素,仔细评估耐药病原体的可能性。高危因素包括:当地耐药病原体的流行病学情况,在过去1年中被证实感染或定植了耐药病原体,过去90d内广谱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史,过去90d内耐药病原体流行国家的旅居史或住院史等。一旦疑似耐药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建议启动快速病原体核酸检测或快速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一项纳入191例革兰阴性菌导致的血流感染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与传统检测组患者(98例注匕较,使用快速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组患
26、者(93例)进行包含氨基糖苗类药物在内的联合治疗后的停药时间更早32(0,795)h比54(4,21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调整为敏感抗微生物药物方案所需时间更短50(10,339)h比69.5(20,8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35亚组分析亦提示,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患者比较,快速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组患者调整为敏感抗微生物药物方案所需时间也更短39.5(32,97)h比57(49,83)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但两组患者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综上,为了加快诊断并最终改善血流感染患者临床预后,本共识提出以下临床诊断路径。五、血流感
27、染临床检验技术评价和应用近10年来,血流感染临床检验新技术层出不穷,发展迅猛。目前,应用于临床实验室血流感染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扩增及DNA序列分析、基因芯片和MALDI-TOfMS技术等。MALDI-TOfMS技术可用于阳性血培养标本中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及其他非典型微生物)的直接鉴定,这项技术对革兰阴性菌具有良好的鉴定效能(90%符合后续培养结果),但用于鉴定革兰阳性菌时仍需慎重(约80%符合后续培养结果)36。另一方面,对于合并感染性疾病的危重症患者,近些年已经尝试通过核酸检测技术对血样本直接进行病原体和耐药基因检测,如病原体靶向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
28、orescencequantifypolymerasechainreaction,FQ-PCR)xddPCR和即时检测,以及非靶向的mNGS技术。这些检测方法正在逐步形成标准化操作规范,有待获得相关管理部门(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推广应用。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临床医师可基于可疑的病原体种类选择适宜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并采集相应的临床标本送检。实验室应结合不同检测方法的性能特征、检测周转时间(turnaroundtime,TAT)、影响因素等进行方法学评价,并在临床沟通中向临床医师推荐检验项目优化选择(表3)。表3血流感染临床检验技术评价23推荐意见7:对于疑似血流感染,宜同时进行厌氧
29、菌和需氧菌培养与鉴定(Grade2+,弱推荐)。对于大多数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非典型微生物、病毒及寄生虫等,常规血培养方法在48h内可提供阳性结果,且随着现代化自动连续监测血培养系统和培养基的使用,几乎很少有病原体培养报阳时间超过5do部分特殊的病原体,如分枝杆菌和双相真菌等则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还有部分特殊病原体,如嗜血杆菌、军团菌等则需要特殊的培养基或培养方法37。常规培养通常至少包括2套血液培养(需氧和厌氧)口6。肺炎链球菌等部分革兰阳性菌及部分兼性厌氧菌在厌氧培养瓶中生长得更好,检测时间更短,能有效防止漏检,缩短TAT77o一项基于23313例血流感染患者的研究发现,
30、每套收集2瓶需氧和1瓶厌氧血培养瓶的病原体检出率高于每套2瓶需氧瓶的检出率,所以应确认血液培养组中包括厌氧瓶77。及早进行准确的抗微生物治疗是降低严重细菌和真菌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最重要的方法,因此血培养瓶报阳后,快速的微生物鉴定和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测定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78,79,80o使用哪些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危重患者的血流感染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病原体感染源;病原体的类型和种属;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真菌,尤其是念珠菌感染81,82,83,84,85。推荐意见8对于疑似CRBSl建议同时检测导管和外周血培养(专家建议)。怀疑CRBSI时,建议在送检外周血培养的同时送检导管。对短期
31、外周血管导管建议通过静脉穿刺采集2套患者外周血培养同时拔除导管取5cm导管末梢进行Maki半定量法培养。在休克患者的血压监测中动脉测压导管(arterialcatheter,AC)使用日趋普遍,若疑似为AC相关性血流感染,建议抽取AC血和外周血各1套,同时拔除导管,送检培养。部分患者应用非隧道式导管、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及完全植入式导管(VenoUSaccessports,VAP),这部分患者如果疑似CRBSIz建议采集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1套是通过静脉穿刺采集的外周血,另外1套是通过导管插孔或者VAP膜采集血液,注意导管血要与外周血在同一时间采集,并附上标签以示区别86,87。一项回顾性研
32、究对不同来源的血培养样本进行比较,分析了2677组分别来源于导管和外周静脉穿刺的血培养样本,发现从导管来源的血培养能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88。对于CRBSI的诊断,测量从导管和外周静脉采集血培养的阳性差异时间(differentialtimetopositive,DTP)对疑似CRBSI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89。Blot等90证实DTP120min对诊断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和94%,对导管相关脓毒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100%。推荐意见9:对于血培养分离的病原体,建议进行体外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antimicrobialsensitivitytest
33、,AST)以明确病原体对何种抗微生物药物敏感,临床需要时建议开展培养物直接快速药物敏感试验(专家建议)。常规的AST方法包括以下几种911 .扩散法。琼脂纸片扩散法:纸片扩散试验按微生物敏感性分为敏感、中介或耐药而提供定性结果,不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o然而,对于微生物/抗微生物药物的特定组合,抑制生长区的直径与MIC有关故可以根据抑制区直径计算出近似的MICo抗微生物梯度纸条扩散法(E-test法):通过试条与椭圆形生长抑制区的交叉点确定MICo2 .稀释法。试管肉汤稀释法:可以提供定量结果MICe微量肉汤稀释法:微量肉汤稀释
34、法的优点包括重现性好,所需样本量少,且成本低,允许大量重复。该方法比常量稀释法更有效、更容易。琼脂稀释法:能够在同一套琼脂平板上同时测试几种微生物得到MICo3 .半自动化和全自动化设备:目前可用设备包括MicroScanWalkawaySystem.VITEK和VITEK2、SherlockMicrobialIdentificationSystem.SensititreAutoReaderandSensititreARIS2X和BDPhoenixSystem等。这些自动化设备使用光学系统测量细微变化,可确定细菌生长和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并且比传统的人工评估时间更短(612h)o对于常规的A
35、ST方法,通常需要至少24h才能获得菌落生长,另外还需24h才能获得生物化学鉴定和耐药表型。在收到样本后48h内不能获得AST结果,这可能会导致长时间使用或过度使用广谱抗微生物药物,药物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多重耐药微生物的出现和蔓延。因此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IiniCalandLaboratoryStandardsInstitute,CLSl)92与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EuropeanCongressofClinicalMicrobiology&InfectiousDiseases,ECCMID)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UroPeanCommitteeonAntimicro
36、bialSusceptibilityTeSting,EUCAST)93均制订了快速药物敏感试验操作指南,以在临床需要时开展培养物直接快速AST试验。推荐意见10:通常血液标本不建议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及显微镜检查。对于疑似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丝虫等建议按特定程序采样、制片及染色镜检,并结合IgM/IgG抗体检测(专家建议)。根据寄生虫生活史的特点,使用显微镜对患者的血液、组织液、排泄物、分泌物或活体组织进行检查,以检查寄生虫的某一发育虫期,是一种基于形态学的相对便捷的寄生虫病诊断方法,且是寄生虫学检验的金标准,被广泛用于各寄生虫病的诊断。血液的湿片常用来检查不同线虫种类和锥虫的微丝蝴,浅层皮肤切
37、片的生理盐水片有利于检查螺旋体盘尾丝虫66,94,95,96,97,98,99。采用化学或荧光染料对生物制剂进行染色可以提高对寄生虫生命周期阶段的检测和可视化。例如瑞氏吉姆萨染色可以快速检测厚、薄血膜中疟原虫、巴贝斯虫、锥虫、利什曼原虫和微丝蜘的种类加解橙(acridineorange)是一种有机荧光染料,能选择性嵌入细胞核DNA,可用于检测棘阿米巴和利什曼原虫;硫氟白(thiofluorideWhite)可以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和甲壳素结合也被用来检测棘阿米巴、微泡子虫等98,100,101对于在组织中或器官内寄生而不易取得材料的寄生虫(如异位寄生),病原学诊断方法检出率较低,检出
38、效果不理想,则需结合IgM/IgG抗体检测102o以弓形虫为例,弓形虫病通常无症状,诊断主要基于血清学检测弓形虫特异性IgG和IgM抗体。通常,特异性IgM在接触病原体后近1周出现,IgG较IgM晚13周出现。IgM阳性通常表明为急性感染,随后IgM逐渐消失103。然而,仅根据IgM区分既往和现症感染具有挑战性,因为弓形虫IgM在初次感染后可持续数月或数年104,105,106/07,108o六、结果报告和临床应用推荐意见11:血培养的原则是报告具有临床意义的病原菌,建议对于可能的污染菌需要结合宿主因素(免疫状态、病史等)、报阳时间、报阳瓶数等信息综合分析(专家建议)。WeinStein109
39、发现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x乙型溶血性链球菌(-hemolyticStreptococcus)x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肠杆菌属(Eme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及念珠菌属(Candida)预示真正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可能性高。同样在相当大比例的病例中,某些检出的病原体是污染菌的概率更大,这些微生物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St叩hylococci,CoNS)x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除炭
40、疽杆菌(BaCiIIUSanthracis)以外的芽泡杆菌(BaCilIUs)、瘗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acnes)x微球菌属(MiCrOCOCeUs)、草绿色链球菌(ViridanSStrePtOCOCCi)、肠球菌属和产气荚膜梭菌(CIOStridiUmperfringens)109J10,111,112CoNS是常见的血培养污染物之一,通常占所有血液培养污染菌的70%80%,但对于新生儿和有侵入性治疗的患者,其是重要病原菌113/14,115。对于真正的菌血症,多组血液培养通常会培养出相同的菌种111/16,117。这是区分污染和菌血症的最常用指标,即双侧血培养瓶
41、分离出CoNS同种细菌,且抗菌谱一致,提示是感染而非污染的可能性高;若为异种CoNS,则提示污染的可能性高口18。其他一些细菌具有潜在致病力如草绿色链球菌,需结合临床的高危因素综合判断。确定污染的另T指标是血培养报阳时间(timetopositivity,TTP)o多项研究表明,TTP超过5d后报阳,培养物污染的可能性更大119。但随着连续监测血液培养技术的进步,报阳时间和检测病原体的灵敏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使得TTP在应用方面成为问题120/21。报阳瓶数同样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是污染菌。研究发现,阳性瓶数量的增加确实提高了感染的诊断阳性率,在129例从1次静脉穿刺中分离出CoNS的患者中,使用
42、由4瓶组成的套装,当1瓶呈阳性时,对真实感染的阳性预测值为2%,当2瓶呈阳性时阳性预测值为9%,当3瓶呈阳性时阳性预测值为13%,当所有4瓶均呈阳性时则阳性预测值增高至27%口22。推荐意见12:缩短血培养报告时间有助于规范临床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血流感染患者预后。在危急值报告(一级报告)基础上,建议开展直接鉴定/体外药物敏感报告(二级报告):报告阳性血培养直接质谱/分子鉴定结果和(或)直接AST结果(可电话通知或书面通知临床);若质谱鉴定结果确定,建议先发出正式快速鉴定报告,正式AST结果(三级报告/终报告)于后期另外报告(专家建议)。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三级报告时间:一级报告时
43、间为从血液标本采集到第1次革兰染色镜检报告时间;二级报告时间为从血液标本采集到第1次微生物直接鉴定或初步AST时间;三级报告时间为从血液标本采集到最终报告时间口23,124。平均报告时间因微生物类型而异,推荐常规革兰染色、微生物鉴定和AST的平均报告时间分别约为1、2和3d,采用优化血培养流程时,可在2448h发出最终报告口23o血流感染临床经验性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病原菌覆盖比例约为70%,这导致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125。一项研究显示,引入MALDi-TOFMS技术直接鉴定后,患者有效治疗开始时间可提前10h(P=0.021),最佳治疗开始时间可提前43h(P0.001
44、),患者30d全因病死率从20.3%降低到12.79%(P=0.021),患者ICU住院时间从平均14.9d缩短到平均6.6d(P=0.014)126o血培养报告时间缩短有助于尽早由经验治疗过渡到目标治疗,规范临床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以及降低整体医疗费用。综合实验室工作流程优化和采用先进技术,如MALDI-TOfMS、快速AST平台和进一步的实验室自动化将在缩短临床微生物学报告时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7z128o推荐意见13建议各类血流感染检验报告需符合医院内常规检验报告格式要求,包括必要的患者基本信息、标本类型、标本量和性状、检测结果、检测局限性、检测人员、检测方法
45、和实验室信息等内容(专家建议)。无论血培养还是非培养诊断技术,检验报告应明确标明检测的所有病原体,并注明某种病原体检测阳性或上述病原体检测阴性等信息。定量检测报告(如GM试验)应列出生物参考区间,免疫和分子定性检测均需列出检出限和检验方法(如ELISA、化学发光法等)129/30。mNGS检测报告应该易于理解,便于阅读,只需要报告通过判读规则的临床相关或潜在相关的微生物信息,并解释其临床意义,不应向医师报告实验室环境及试剂污染物、错误匹配及人内源性反转录病毒(humanendogenousretroviruseszHERV)等没有意义的鉴定结果。同时,应该最大化发挥mNGS无偏倚检测的特点,如
46、检测到与患者待查临床症状无关的病原体如HBVxHCV和HIV等也应以适当的方式报告给临床医师。建议在病原体核酸检测报告单上进行备注说明检测方法、检测的局限性,建议临床医师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其他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口31z132o推荐意见14:病原体核酸检测通常无法区分病原体有活力和无活力、定植或活动性感染等特性,因此阳性结果也仅表明在当前标本中某种病原体DNA或RNA检测阳性,不代表一定由该病原体引起感染。宜在结果解释中予以注明(Grade2+,弱推荐)。对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时,检测到的病原体可能来自病原微生物、死亡微生物、外界污染,或是定植菌群所致的一过性菌血症,需要从临床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47、133,134,135,136,137。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人体血液通常被认为是无菌的,但是健康人群和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中都存在细菌DNA,其细菌DNA含量、种类有一定差异。相关研究报道,在脓毒症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血液样本中均有细菌DNA的存在,然而,组间细菌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健康受试者血液中,厌氧菌(76.2%)呈显著优势其中大多数是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73.0%);在脓毒症患者中,大多数检测到的分类群属于需氧或微嗜氧细菌(75.1%)138o所以在病原体核酸检测时,向临床报告最终阳性结果之前可补充其他诊断试验(如血清学检测、培养、第
48、一代测序、ddPCR等)来交叉验证病原体感染,并在结果解释中加以备注。RNA转录组测序技术用于分析有活性微生物的基因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区分感染与定植以及有无活力139,140。同样,病原体核酸检测也可能存在假阴性的情况,如由于PCR通常基于特异性引物针对某种特定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所以当病原体的该区域序列发生突变时,可能会出现因缺乏对该序列的检测而导致的假阴性,不代表一定不存在该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口41o推荐意见15:当疑似血流感染患者具有耐药菌感染高风险时,耐药基因检测的结果宜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Grade2,弱推荐)。建议通过AST结果进行验证(专家建议)。分子抗菌谱(molecularantibiogram,MA)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临床相关耐药信息,检测通常以耐药基因为目标,使用基因扩增技术结合扩增子分析如实时荧光定量PCR.PCR+微阵列或PCR+电喷雾电离质谱法(electrosprayionizationmassspectrometryzESI-MS)142l143耐药基因筛查通常检测单个基因靶点,或最多检测几个靶点。其中包括甲氧西林耐药标志物mecA和mecC,万古霉素耐药标志物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