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37077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序(代)盛世修史,珍载辉煌。编修史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史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村位于化州市那务镇东北部,是革命老区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士。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六村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因此,将六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编辑成书以供世人阅读,不仅服务当代,还能惠及子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六村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几年的收集和整理,关于六村风土人情的小册子终于编写好了,这是一件值得六村人民庆贺的喜事。该小册子内容丰富、考订精详,按照史志体例格式编辑而成。

2、小册子中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六村的地理、文化、教育、人物、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历史变迁,使人对六村情况一目了然,弘扬了六村文化,受到各方好评。该小册子的形成,为村民研究村史,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难能可贵。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相信该小册子能充分发挥其“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促进六村在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六村人民续写辉煌灿烂的历史新篇章。权且为序!村庄简介六村位于广东省化州市那务镇东北部,居六皇山发祖之地马蹄岭、铜钟岭脚下,属丘陵地带,距镇中心12公里,东面和北面与高州市接壤,西面邻近上垠村委会,南面靠着章道村委会,管辖13条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543户,人口26

3、74人(2010年);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0亩。相关描述六村在化州县化州镇北45公里,那务坪东北9公里。属那务镇。人口416。聚落在山坡旁,呈点状分布。建筑多砖木结构平房。耕地417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蚕桑、麻类。有果树、橡胶,林地1万亩。有大道与邻村相通。(摘自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县(1991年)聚落地名)村庄荣誉那务镇文明村化州市信用村革命老区村地名由来六村:本名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版化州志一书中已出现“六村”此地名,部分人望文生义,误以为村庄是由六条小村组成且为村治所在地故名“六村”,实则非也!据考证,“六村”古作“绿邨”,意即绿色乡村,其后为便于简写,遂定此名。今人以“禄

4、”“六”同音,亦写作“禄村”。平山坡:因村庄地处平坦山坡之上而得名。屋地山:民居聚落在山岗之上,昔日伍氏落籍,确定此为世居屋地,遂呼此名。灯三:因村庄地形与古代照明灯架相似而得名。高田:村址在高亢的田地边,旧时称之为“鬼田”,后以“鬼”字不雅,遂根据田地特征更为此名。新屋:清代林氏从南地坡迁出落籍于此,盖建新屋,开拓村场,取“新屋”二字为村名。现子铜:旧称鱼耍炯,后谐音改为此名。南地坡:因村庄分布在坡地之上而原住民蓝氏世居于此,遂叫“蓝地坡”。乾隆年间林氏迁入定居,发展壮大,蓝氏日渐式微,避疫而搬,一村独姓。由于“蓝”“南”谐音,乡人常唤“南地坡”,而蓝亡林兴,四邻亦称“林地坡”,后定村名为“

5、南地坡”。峨公蛹:因村庄分布在田埔边上,四周巍峨山岭围绕,遂取此名。木坑铜:因村庄分布在木坑田铜之上而得名。大石鼓:因村边有一巨石而得名。沙田:位于化州与高州交界处,是那务东北部边陲山村,处在高州石板沙田村下方,俗称“下沙田”,化州境内以“沙田”著称,遂以此为村名。山心:因四面环山而村落分布其中,遂为此名。龙善塘:因村内有山塘,黄鳍尤多,而黄鳍又称龙鳍,此塘被取名“龙鳍塘”,久而久之以塘名命村名,世代沿袭,后为便于简写,“鳍”字去鱼旁,遂为现名。行政区划六村村委会行政区域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六村、平山坡、灯繁、新屋、高田、南地坡、沙田、现子铜、大石鼓、峨公蛹、木坑铜、山心、龙善塘等13条自

6、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其中六村分为四个村民小组,现子洞和南地坡各分三个村民小组,屋地山分别划归六村四组和平山坡组)。村民小组序号自然村村民小组备注1六村六村一组、六村二组、六村三组、六村四组包括栗子园、白坟坡2平山坡平山坡组分平山坡村场和屋地山村场3灯槃灯集一组、灯槃二组4高田高田组5新屋新屋组6现子铜现子相一组、现子铜二组、现子铜三组7南地坡南地坡一组、南地坡二组、南地坡三组8大石鼓大石鼓组9峨公埔峨公埔组10木坑洞木坑洞组11沙田沙田组12山心山心组13龙善塘龙善塘组合计共21个村民小组姓氏据调查,六村村委会共有24种姓氏,收录如下(排序不分先后):林(平山坡、六村、新屋、南地坡)、陈(平

7、山坡、栗子园、现子铜、木坑铜、灯集)、蔡(六村、新屋、木坑铜)、钟(六村、峨公埔、山心)、全(六村)、邱(六村、灯1)、王(六村)、伍(屋地山)、宁(白坟坡)、刘(灯奖、沙田)、李(高田、现子铜)、周(新屋)、何(灯集、新屋)、莫(新屋)、黄(新屋)、苏(灯集、高田)、张(新屋)、俞(灯桀、现子铜)、付(现子铜)、谢(现子铜)、梁(山心)、温(大石鼓)、赖(龙善塘)、窦(灯繁)附部分姓氏考据:南地坡林氏:始祖林芳荣,清外委,原籍广西玉林,奠基广东高州府,焉后,迁茂名良塘,传二世,竹峰公兄弟迁居南地坡谋生,后分迁各地,今林氏世居那务六村者主要聚居在六村、平山坡、南地坡、新屋等自然村。下火钟氏:族

8、人分布在六村、峨公埔、山心等自然村庄,为石板下火钟鸣金之后,清代已在六村境内居住,与上垠钟氏同宗,族中名望有钟亚北、钟志祥、钟日明、钟毅、钟春。现子炯李氏:属三柏李氏分支,初居合江,迁那务东门,后定居现子洞,建宗祠于今那务卫生院。该姓人丁兴旺,枝繁叶茂,有作为者:李玉进、李玉海、李玉森、李以冠。高田李氏:由广西迁来,有作为者:李善海。屋地山伍氏:早年居住在上垠村委会拱桥头村,解放前迁到屋地山,后与平山坡林氏合为一个生产队,人民公社化时期才十来人。白坟坡宁氏:民国年间,宁氏从广西迁入六村,初居北埔口,后搬天官庙附近,最后定居白坟坡,与六村小学为邻。宁氏今有四房,长房宁绍光,早年外出,其后代居住在

9、韶关;二房绍海,其后代居住在那务坪,白坟坡老宅曾作医疗诊所;三房宁绍桂,曾任六村管理区办事处主任,已搬出壶铜坪;晚房宁绍辉,在家务农,留守白坟坡。栗子园陈氏:原籍宝坪西埔,初居渡槽附近,遇瘟疫迁栗子园,常有贼寇抢掠,遂迁六村塘尾,再迁平山坡引陵江边,后迁栗子园,族中名望有原六村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启荣。平山坡陈氏:解放之初,陈周华随母改嫁而落籍平山坡,原住宝坪镇巷口村。大石鼓温氏:原籍合江镇,清代迁入大石鼓,那务镇独此一姓,建有分祠,前后三进,珍贵文物建筑,族中名望有高级教师温名强。该姓的温名西自文革初期高小肄业后走上讲坛,在六村小学服务了四十多年,是六村教育史上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桃李芬芳,功德

10、无量。龙善塘赖氏:外乡迁入,依山而居,地处偏僻,民国时曾有土匪抢掠,赖氏人口较少,大部分住户搬到壶铜坪,族中名望有原六村党支部书记赖集文、原六村小学教导主任赖章汉。新屋周氏:清代已在新屋活动,传世多代,人口较少,1996年12月,合力重修灯集冼太庙,族中名望有宝坪镇常务副镇长周国强。六村蔡懂文分支:由水口琅迁来,历经数世。六村蔡秀龙分支:原居木坑铜中间屋,民国时期蔡秀龙父来六村蔡懂文家做长工,渐定居于此。下木坑铜蔡氏:由文楼镇田尾村搬来,该分支与木坑相中间屋蔡氏不同宗,族中有蔡志刚(海南椰树集团经理)、蔡秀凤(原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调至东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蔡广信(高级工程师,硕士学

11、位,原在中交四航局工作,转战东莞地产界,现任东莞市化州商会会长)、蔡东宏(任职于茂名市公安消防支队)。六村全氏:祖地京堂石岭村,祠堂原位于垠城村,民国已在六村活动,人口较少,有作为者:戏曲艺人全新华、原六村管理区办事处主任全勇。六村王氏:改革开放后,播扬王盛亿随母改嫁而落籍六村,在当地成长,生一子。灯集苏氏:原籍那务莲塘村,清代已在六村境内活动,人口较少,居住集中。现子铜俞氏:原籍广西,清末迁到现子土同开基立业,逐步发展壮大,部分族人搬出灯集居住。土特产谷类:稻谷、玉米 薯类:番薯、木薯、 豆类:花生、黄豆、 果类:荔枝、龙眼、 畜类:鸡、鸭、鹅、现子铜谢氏:民国时期,谢氏随母改嫁而落籍现子铜

12、,子土庆,孙永辉。甜薯、大薯、芋头绿豆芒果、菠萝、菠萝蜜、石榴、杨桃、葡萄狗、猪小吃:煮汤核、炊核、煎粮、糖心粮、长形粽竹类:石竹、西竹、箭竹、蔑竹河流六村境内有引陵河段和旧江两条河流,引陵河段于1957年由县委、县人委发动干部群众担泥挖掘而成,起源北流扶新,流经宝坪,进入那务平山坡村,直流各镇,供应农业用水,方便灌溉,肥沃一方水土。旧江发自高州马蹄岭,流经南地坡、高田、新屋、灯集等村组,转入白坟坡,水流量大,沿江两岸地势较高,汇入陵江。生产基地近年来,六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抓住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新常态,谋划新突破,以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发展农业,建

13、立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六村特色农业产业,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基地名称投资项目占地面积成立时间投资者南地坡香蕉生产基地“绿土”牌香蕉2006年化州市长发香蕉合作社现子铜农业生产基地猪、牛、鸡、鹅、羊以及种植橘红、红光橙、西瓜和药材1075亩2013年黄乐军庙宇天官庙位于六村,1993年动工,1994年竣工,供奉莫三、潘八、刘十六等诸神,由六村和平山坡村的外出乡贤、善男信女捐资兴建,设有庙理事会,负责组织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和庙产管理。冼太庙位于灯槃村水口岭顶,始建时间失考,上世纪五十代被毁,重建于1996年12月,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前后两座,占地约300平方米,供奉圣母冼太夫人,由灯槃、新屋和高田等三

14、条自然村的信众捐资兴建,设有庙理事会,负责组织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和庙产管理。(参考那务古今)名胜温村巨石大石鼓村道旁边有一块大石头,究其来历,在当地充满神话色彩,有待考证,该村因此而得名。据闻,之前有好几块这样的大石,后来大多数用于生产劳动与住房建设。因当地村民姓温,故以温村巨石而名扬四方。“龙之脊梁”纪念碑位于六村村委会境内高山之上,临近峨公埔村民小组。1999年6月1日,为谴责北约野蛮行径,纪念遇难同胞,中共化州市委树立此碑。纪念碑高2.5米,通体为花岗石,正面镌着“龙之脊梁”四个大字,由时任中国记协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手书,背面记载三烈士牺牲经过,最后书“今立龙之脊梁纪念碑,旨在祈祷

15、和平、摒弃战争;昭示泱泱中国不可侮,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纪念碑旁边,立有三座各刻着三烈士遗照的小石碑,碑后各植有一株龙眼树。文化遗产序号名称建筑年代地址1高田石桥清代高田村2六村城堡遗址清末民初平山坡村林业屋背3南地坡城堡旧址清末民初南地坡村内4南地坡大屋民国南地坡村内5温氏宗祠民国大石鼓村6高华农中遗址1970年茂名坡(土名)7禾堂地分教点遗址人民公社化时期禾堂地(土名)8灯桀分教点旧址人民公社化时期灯桀村内9大石鼓巨石待考大石鼓村边野生动物六村地处边远山区,远离城镇,解放前,山高林密,物种丰富,时常有猛兽出没,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村民外出赶集或上山砍柴都要结伴而行。据说,

16、大石鼓村温某其母某日在外淋菜,刚好遇上老虎下山寻找食物,大惊之下,赶紧抛下手中的农具飞跑回家。有些村庄在深夜时分经常有老虎进出,咬死家狗,食肉嚼骨,留下斑斑血迹。解放后,人们不断地进行狩猎、捕杀野兽,砍伐树木、开发山岭,老虎、黄独、野猪、穿山甲等野生动物逐渐灭迹。农民生活在过去,六村广大农民所居的房屋均为低矮泥砖平房,2间或3间,包括地主所居住的房子也是泥砖平房。农民没有或仅有少量土地,都是依靠向地主租田耕种为生。农民的生活是极为困苦的,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裹体,吃的是杂粮、稀粥,青黄不接期间,靠薯苗、糠款、野菜充饥,一年四季,吃不上几次鱼肉和干饭,一双木屐穿好几年,一张棉被盖几代人,冬季大多是

17、盖麻包或用破布条编织的被单。自1981年以来,六村推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外出发展空间广阔,农民收入渠道增多,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改变了以往“黑蓝灰”的服饰穿着,告别了泥砖房,经历了火砖房,住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家用电视机、电话机、录像机、摩托车基本普及,收入较好的一些农户购买了电冰箱、热水器,个别家庭还买了电脑、装上了空调,开上了小汽车。六村村民努力奔康致富,逐步朝着舒适、安乐的方向发展。年例期正月十三:沙田、大石鼓正月十六:六村、平山坡、屋地山、南地坡、白坟坡、栗子园正月十七:峨公埔正月廿四:木坑堀二月初一:现子铜、龙善塘、山心二月初二:灯槃

18、、新屋、高田知名人士本籍莫三,生活在清代,原是六村的地主,家境富裕,家中兄弟三人,排行第三,人称莫三。相传其为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神武赫然,有英杰之才,深受乡民爱戴;后得道成仙,以莫三天官敬称。为永久念之,人们将其遗骸葬于光棍岭,起冢为陵,修成坟墓,并立庙供奉。三虽逝殆数百载,威神不散,烈节犹存,迄今六村之人道哉。林秀佳,今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清代地主,善长仁翁。林永桢,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清代化州布政司经历。林可选,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清代化州按察司照磨。林可达,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清代候选高州府知事。林可栋,今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清代副贡。林可棠,今六村村委会六

19、村人,进二都乡正。林可杰,今六村村委会六村人,进二都乡正。林作舫,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进二都乡正。林作宪,今六村村委会六村人,蓝翎游击。林圣玺,六村村委会六村人,化县第七区区公所区长。林坤贤,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在广州军区司令部警卫营工作,后任广州土产进出口公司经理。钟亚北,革命烈士,六村村委会峨公埔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为粤桂边纵六支十七团战士,1949年3月,在合江六皇嶂作战时英勇牺牲,年仅20岁。林林,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革命功臣,先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后曾任化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宁绍光,六村村委会六村四组白坟坡人,早期外出乡贤,落户韶关。钟志祥,六村村委

20、会六村人,抗美援朝英雄。林祥,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曾在石油系统任职。林权,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原高州县计委主任。林钢,六村村委会六村人,广州中心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林铁,六村村委会六村人,民航中南空管局处长。林名全,六村村委会六村人,早期外出乡贤,落户宁夏。林名德,六村村委会六村人,高中毕业,曾任科长,后任广东某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林名勋,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原化州县文教局干部。谢土庆,六村村委会现子洞村人,原肇庆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副局长,少将军衔。李善海,六村村委会高田村人,广西横县泰源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冠宏,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茂名市兆弘农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翠虹,六村村委

21、会南地坡村外嫁姑子,热心人士。林群娟,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外嫁姑子,“化州糖水”创始人。林伟,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在部队曾任连长,后转业地方,任正科级干部。林春光,六村村委会六村人,中山大学毕业,茂名市委组织部调研科科长。钟日明,六村村委会峨公埔村人,深圳干部。蔡广信,六村村委会木坑炯村人,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企业家。客籍吴茂汉,化州那务人,原化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上世纪70年代末,曾驻点六村大队领导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施宗法,化州播扬人,原化州市人民法院执行三庭副庭长、审判员,上世纪70年代,高华农中在六村办学期间,曾在校任教。梁汝棠,高州石鼓人,1979年高州县高考文科

22、状元,原广东龙汇庄园有限公司董事长,1996年至2004年间,在六村大面积承包山岭,种植果树,发展庄园经济,引导城市资金流向农村,盘活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六村的经济开发,改变了六村长期以来的贫困落后面貌,促进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陈伟,原茂名市地税局局长,挂点帮扶六村时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帮助六村摆脱贫困,促进产业转型,抓好学校、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壮大集体经济,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敬重。村民标杆钟代周恒久敬老三十载:化州县那务镇共产党员、革命烈属钟代周,三十年如一日照顾本村周秀琼、巫群芳两位孤寡老人。去年八月,钟代周看到周秀琼的房屋因年久失

23、修,快倒塌了,便毫不犹豫地从家里搬来值价三百多元的砖瓦和木料等,把危房修缮一新。(摘自南方论刊1994年第06期)旧时地主林秀佳,南地坡村人,生活在清代乾嘉年间,创租万石,热衷修桥补路、捐资助学,体恤贫苦之人,是四邻公认的善人。林启春,六村人,活跃在清末民初,是当时的富家大户。林德允,六村人,家庭殷实,厚道仗义,重视后代文化教育,子冠贤毕业于广东国民大学,执教小学,孙辈均从教各地,曾孙林春光毕业于中山大学,在党政机关工作,林德允家族以“书香之家”享誉乡邑。林容之,六村人,承继祖业,睿智持家,精明治族,尊崇宗长族老,礼待乡亲贤达,历任基层要职,手握地方实权,其超群出众的才干令世家大族信服,解放后

24、,被新政府定性为阶级敌人和反动派,革职逮捕,押解至县城,处以枪决。蔡其五,六村人,得贤妻林氏相助,光大乃父蔡展三产业,中道发迹。解放后,被新政府抓捕并关押于县城,其后释放遣返,强制劳改。由于擅长五行风水,常邀相地,酬以钱谷,而免受饥饿,得以善终。其子裔因家庭成分,难以正常娶妻生子,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结婚成家。六村历任村(大队、乡、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名录按任职先后排序:序号姓名所在自然村任职时间现况1陈启荣六村1961已故2林坤平山坡己故3李以冠现子相现居现子胴4林艺南地坡已故5林名南2六村1983现居六村6赖集文3龙善塘现居壶相坪7林积明六村19992011年现任六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8

25、周国强4新屋20112014年现任宝坪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9林生新屋2014年至今现任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联社社长注:1、林坤离任后,陈启荣复任,其后调任壶铜酒厂厂长,由李以冠接任。2、林名南后调往镇国土资源所等单位工作。3、赖集文原任六村民兵营长,后担任六村党支部书记,2011年复出任职,协助村支书开展工作,处理有关党务。4、2011年,六村“两委”先后举行换届选举,那务镇干部周国强出任村支书,成为六村新掌舵人,强化了镇级对村组两级的工作领导,其于同年9月在那务镇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晋升为镇党委委员,主管共青团工作,分管组织、经济发展办、环保工作兼六村村支书,挂点联系六村、上垠片区

26、。领导班子2017年六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林生: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雪珍:村支部副书记、村妇女主任林积明:村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林甫:村民兵营长陈福志:村计生专干党员名录按姓氏笔画排序:宁绍桂、伍华东、全勇、刘开坤、刘开瑞、刘伯兆、刘伯佳、刘伯勇、李广行、李以冠、李奕伟、李善海、苏华标、苏家强、苏日德、林生、林甫、林浩、林广贤、林亚乔、林名南、林名积、林名造、林名超、林德庆、林德海、林积明、林积翠、林积添、林恒海、邱群清、陈福永、陈福勇、陈福志、陈日光、陈瑞容、陈玉清、陈起旭、钟代周、钟洪丽、钟露东、钟奇佳、钟雪珍、钟永泉、钟玉容、钟进彪、黄国飞、温立华、温立健、温明东、赖集文、赖

27、章海、赖章庆、蔡明桂、黎建平六村之最面积最大的自然村一一六村自然村人口最多的自然村一一六村自然村姓氏最多的自然村一一六村自然村最偏远的自然村一一沙田村、龙善塘村居民点最分散的村民小组一一六村四组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一一大石鼓温氏宗祠海拔最高的山峰一一黄牛岭年代最久的庙宇一一灯奖冼太庙最长的桥梁一一灯桀桥最受敬仰的人一一六村莫三,出圣登仙,咸称境主;峨公埔钟亚北,为革命而流血牺牲。最长寿的人一一苏日德已故祖母,岁越期颐,亲睹五代同堂,六村人瑞。兄弟最多的家族一一古有平山坡林圣忠兄弟十人,今有大石鼓温明生兄弟七人教育发展解放之初,在党和政府的倡议和关护下,六村境内的六村、灯集、禾堂地等村庄开办了初级小

28、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招收当地适龄儿童,学生人数较少,办学规模小,中高年级则转往周边的勒竹围就读。六十年代,六村初小由旁边的油行迁到六村旧城附近办学。三个分教点有效完成了扫瞎工作。文革时期,响应党和政府关于“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的号召,学校于1969年春季至1980年附设有初中班,期间称为六村学校。学校开荒种植甘蔗。1969年,初中班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后来,初中班撤并于壶堀中学,割掉了小学兼办初中的尾巴。1968年,六村学校取消校长制,成立革命领导小组对学校进行管理,直至1978年后才恢复校长制,并逐渐实行校长负责制。1970年后,高华农中曾一度迁入南地坡生产队办学,吸引周边

29、村庄适龄学生入读,提高了六村的社会知名度。1980年,为了抓好学前教育,六村小学开始招收学前班,对象为各生产队6周岁幼儿,班额40人,学习期限一年。八十年代初,六村大队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小学部整体迁入灯集,与灯槃初小合并。1982年,学校由五年制恢复为六年制。1988年,化州县农村学校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各村委会辖内的小学由村委会管理。1991年,六村小学开展改危而决定搬迁,选址白坟坡,广大村民参与建设新教学楼,翌年,竣工使用。新校区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不断完善校园建设。同时,六村小学领导班子与六村管理区干群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原六村初小遗址和白坟坡地块置换利用,六村小学让

30、出六村初小遗址,产权转归六村自然村,白坟坡地块归属六村小学。目前,六村初小遗址由村集体所有分到村民个人,自主利用。原灯兼校区改设学前班至二年级,以解决当地村庄孩子上学难等问题。前几年根据上级的要求撤并了灯集和禾堂地两个分教点。六村小学狠抓“三风”建设,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办一流的现代化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重视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成果不断涌现,树立了“文明、团结、勤奋、创新”的校园精神。2002年8月,那务镇教办任命徐朝东为六村小学校长,与教导主任赖章汉搭班子。新班子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重申办学宗旨,实行从严治校,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管理教育,刹住

31、歪风邪气,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元月,乘着教育创强的东风,六村村委会和六村小学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捐款,掀起捐资助学浪潮。六村小学现有学生一百多人,7个教学班,10名教师,师资队伍学科配套,结构合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90%的专任教师一专多能,能适应两门以上学科教学。六村村委会的小学适龄儿童均按法定时间全部入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以上,年辍学率控制为0,毕业率达100%。办学五十多年来,六村小学忠诚党的教育,执行国家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2004年夏天,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热心教育人士在六村投资创办幼儿

32、园,位于六村村委会办公楼处,属于民办性质,招收各自然村3至6周岁儿童,调整了村庄教育结构,满足了家长让子女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需求,后与上垠幼儿园合并。附:(一)1992年迁校以来六村小学历任校长名录序号姓名籍受任职时间1黄宗文1那务大旺铜1992-2002年2徐朝东播扬平太2002-2004年3黄卫锋那务上垠2004-2007年4封琪芳那务上垠2007-2009年5陈理华那务壶铜20092013年6刘建道那务泉蛹2013年至今注:1、迁校前,黄宗文已担任六村小学校长,在灯槃主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原任壶铜小学教导主任,在六村工作生活十余年,现已退休。2、数据截至2016年3月。(二)1992年迁

33、校以来六村小学历任教导处主任名录序号姓名籍贯任职时间1赖章汉那务六村1992-2011年2钟林杞那务上垠2011年至今注:数据截至2016年3月。(三)治校方略:浅谈农村小学如何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陈理华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留守儿童。我校所在地的14个自然村全分布在山岭地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外出务工人数较多。我校在今年开学时,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工作,调查中发现,220名学生中,双亲外出务工学生有131人,单亲外出务工学生有22人。留守学生已达到59.1%o在双亲外

34、出的学生中,117个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9个学生由亲戚代管,5个学生无人照管。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状况:一、心理健康问题。隔代监护人中,多数是年老体弱者,与孩子之间很难沟通,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了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性格孤僻自卑、封闭和逆反的心理;同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会迷上电子游戏、上网、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特别是无人照管的留守儿童更为严重。二、学习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考试几分十几分的在班中占大多数,有的甚至出

35、现了厌学、弃学现象。三、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有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偏差。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对于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有的隔代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声色俱厉的训斥,甚至采用暴力,有的对孩子百般袒护,认为孩子还小,可以原谅;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别的孩子欺负,他们不但不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反而鼓动孩子实行报复,导致事态扩大。四、安全问题突出。农村地域广阔,有山坡、水田、河流、池塘、水库,加上好玩特性、独立处事能力还低下,他们的行为活动常常会发生意外。比如,在山林里放火烧黄蜂,酿成火灾;在马路上追逐、打闹造成车祸;偷摘农户喷洒了

36、农药的水果来吃,发生中毒事件;几个小伙结伴去游泳,造成溺水等。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与探索: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1、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学校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其中,职责分工可为校长一一负责全盘工作的协调,德育处一一具体布置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一一负责各班成立爱心小组,并对留守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本班留守孩子的档案,作好详细记录。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

37、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3、学校定期对留守孩子开展专题教育。为了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定期对留守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体验父母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道德教育等,使留守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不良的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的成长。4、学校和班级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馨。教职工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三或一帮四。经常找孩子们谈心,

38、对他们进行定期家访,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困难。5、学校和班级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可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6、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二、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

39、人氛围。学校应主动与当地社区、村组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了政府、村社、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三、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应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

40、、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原文载茂名日报2011年11月8日第11版,作者时任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小学校长)社会团体六村计生协会在化州市计生局、化州市计生协会和那务镇计生办、那务镇计生协会的指导下,协助政府做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确保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是党和政府联系六村育龄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协助政府动员六村村民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基层组织。六村青年协会成立于2014年1月,外出乡贤李善海为创会会长,林名超、林甫任副会长,以竭

41、诚服务青年成长发展为宗旨,团结凝聚青年力量,引导青年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六村作出应有的贡献。六村团支部成立于1961年,是开展共青团工作的最基层一级组织,反映青年的要求,维护青年的正当权益,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为青年提供具体有效的服务,带领六村团员青年,充分发挥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作用,为推进六村经济民生发展贡献力量。武装力量团练咸丰初年,为镇压日益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官府大力倡办团练,州北各都大多建立团练局,协助官军镇压义军,属于半脱产的地主武装。进二都团练局编有15连,每连150人,共有2000多人。六村有部分村民曾作为练勇,平时留在家耕作,没有经常性的“齐团”

42、训练,遇有战事就参与官军行动。平山坡村开基祖林永桢曾被推举为进二都团练局练总,并抽取族产祖尝用作团练粮饷,其次子林可达在同治元年(1862)正月的壶铜保卫战中丧生,年仅二十八岁。同治三年(1864年)后,义军相继失败,战事停息,局势趋于稳定,团练组织解散,练勇返乡专注农事。保兵解放前,六村曾实行保甲制,以10户为甲,10甲为保,联保连坐,由此强化管理,保办公处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农民当保兵,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负责推行统治,维护村庄治安稳定。民兵1958年9月,全县推行人民公社化,上蟹管理区按照上级要求,根据军事编制,在管理区、各自然村和生产队相应设立营、连、排等民兵组织,由青壮年农民

43、组成,不脱离生产,负责保卫村庄,维护乡村秩序安宁,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带头完成各项政治任务。文革期间,各级民兵组织在维护村庄治安、保卫集体财产等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81年3月,全县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制度,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分别编入一类预备役、二类预备役。90年代后,农民纷纷外出谋发展,村内各级民兵组织名存实亡。护村队2014年1月,六村新一届村“两委”领导班子产生后,组建了护村队,作为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开展村庄范围内的治安巡逻,加强治安防控,调解村民纠纷,查禁村内丑恶现象,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维护全村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稳定全村治安秩序。群众性体育活动2014年1月,六村

44、村委会举办首届村运会,高田村李善海赞助活动经费。2015年2月,六村村委会举办第二届村运会,南地坡村外嫁姑子林翠虹赠送球服。2016年2月,六村村委会举办第三届村运会。注:2016年8月,广东省体育局向六村捐赠体育器材,完善体育设施,引领全民健身。六村城堡原六村城堡位于六村天官庙前方右侧、村民林业住宅背面,附近有339乡道通往坪镇。城堡建于清末,为抵御匪寇入侵、维护集体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乡民用河沙、黄泥、石灰搅拌筑成,工程浩大,历时整年。城堡修筑之时,周边的大石鼓、木坑相等村民亦捐钱赞助。城堡占地一亩多,城墙高约7米,今遗有城脚,长宽可测量,坐北朝南,望六马岭。城堡四角加建了炮楼,每个炮楼之

45、间有坚固的城墙相连接,炮楼靠边处有大小不一的炮眼、枪眼。城堡内隔有房间,结有灶台,挖有粪坑,建有猪圈牛栏。城门厚实,易守难攻。整个建筑呈正方形布局,宏伟壮观,固若金汤,具有极高的军事防御功能。民国前叶,地方战乱频繁,盗贼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命财产缺乏保障。稍有风吹草动,一传十,十传百,每家每户迅速带上财物躲进城堡,等到土匪撤退后才返家。乡绅从各村场征集壮丁,组织队伍,参与守城、巡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地方匪患渐平,六村城堡失去其防御作用。1958年,六村按照上级指示大炼钢铁。当时社员在城堡的东南、西南两边建高炉,献筹废钢废铜废铁,大量砍伐树木作燃料,日夜奋战,风雨兼程,重抓钢铁生产。引陵

46、建成后,城墙相继被拆除,扛去加固河堤,到六十年代初,城堡彻底被拆毁,沦为废墟,杂草丛生。六村城堡产权归六村自然村和平山坡村,属集体用地。六村自然村拥有城堡的大部分产权,平山坡村拥有城堡小部分产权,依据当年两村村民所占据的区域进行划分。虽然城堡被拆后,六村第四生产队社员林国华、林名达在此犁地种竹,并延至如今,但权属是清晰的。城堡当时的存在,对于保护附近村民安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视为六村人民的生命守护神,影响力甚广。半边天六村妇女历来相夫教子、勤劳为家,在工作上也展现了女性强势的一面,巾帼不让须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妇女还担任生产队长,带头搞生产;有些还入党入团,当了大队干部。改革开放

47、以来,部分家庭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则留在家看守,养老育儿,任劳任怨。因此,六村妇女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六村半边天”。乱世劫难清末民初,化州治安混乱,土匪猖獗,六村饱受侵扰。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村地主林可杰家中遭受土匪抢掠,他的母亲被土匪劫走,后来经过谈判才把人赎回。民初,平山坡村民在坡咀设置护栏,逐渐把全村围起来,开设有九个门,方便村民日常进出。当时,六村和平山坡联合修筑了城堡,躲藏避难。在一次土匪攻打城堡的战斗中,双方激烈交火,六村一妇女不幸被子弹打落的砖头碎片击中眼睛,造成眼瞎,落得终身残疾。新屋村林振某被土匪掳走,同村的林振贞妻子陈氏及其儿子林圣厚同时被掳走,三人再也回不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