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资料: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给力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38583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6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中医学资料: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给力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基础中医学资料: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给力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基础中医学资料: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给力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基础中医学资料: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给力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基础中医学资料: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给力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中医学资料: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给力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中医学资料: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给力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础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 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 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疔)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

2、证论治原则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一神一自然一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1 .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2 .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

3、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一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如头疝、恶寒、咳嗽、胸痛。迪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证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2 .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

4、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3 .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最终判断为某种证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一论治的前提、依据。论治一.辨证的目的,辨证的检验。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若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

5、治疗。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概念阻: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L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卷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2 .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内。3 .阴阳的相对性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4 .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

6、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整体而言: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部分而言:气机、气与血、脏腑、经络: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五行的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二)五行

7、的特性1木日曲直一生长、生发、条达。2火日炎上一温热、升腾、向上。3土爰稼稿生化、承载、受纳。4金日从革潜降、前杀、收敛。5水曰润下一滋润、向下、寒凉、静藏。(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制化: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平衡协调2.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生关系的异常:母子相及2)相克关系的异常:相乘一一以强凌弱,克制太过。相侮一一反克,反向欺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生理现象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木一生长、生发、条达;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属木火-温热、向上;心阳温煦作用-属火土-化生

8、、承载、受纳;脾运化水谷,生化气血一属土金-沉降、肃杀、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属金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肾有藏精,主水;属水2 .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相克:水克火:肾阴承制心阳,使之不过于亢盛火克金:心阳制肺,使之不过于寒金克木: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肝的升发太过木克士:肝制约脾,肝的疏泄可以硫达脾气,使其不过于壅塞土克水:脾制约肾,脾的健运可以调控肾主水,使水湿不至于泛滥(二)阐释病理传变1 .相生关系的传变子母相及的传变:肝病传心.一.母病及子,心病传肝.一-子病及母2 .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的传变:肝病传脾木乘土肝病传肺木侮金(三)指导诊断疾病L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

9、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肝木过旺-必乘脾土-健脾3 .确定治则和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具体治法:补肾益精-治疗肝血不足一虚则补其母肝实证,肝火炽盛-泻心火一实则泻其子虚可同时补其子、实可同时泻其母具体治法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一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温阳健脾,(肾阳,命门之火)培土生金:补脾益肺-培补脾气以益肺气金水相生:补肺滋肾法-肺肾同补以纠正肺肾阴虚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和治则治则:抑强扶弱补虚泻实治法:扶土抑木.一疏肝健脾培土制水.一健脾利水佐金平木.一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泻南

10、补北一.泻心火以滋肾水,治心肾不交第三章藏象学说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心肺脾肝肾):化生和贮藏精气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第一节五脏一、心(主血脉主藏神)1 .主血脉:指心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3脉管通畅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光泽2.舌质淡红荣润3.脉象和缓有力4.心胸部无不适感心主血脉功能异常:1.面色无华或面色青紫2.舌

11、质淡白或青紫、或见瘀点、瘀斑3.脉象细弱无力或见涩、结、代脉4.心胸部憋闷或刺痛、或见心悸、怔忡2.主藏神是指心有主管和调控人的精神、心理、意识、思维活动和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睡眠安稳心藏神功能失调:精神萎靡、神志昏迷、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失眠多梦(二)系统联系1 .心合小肠心有实火T移热小肠一尿少尿热尿痛小肠实热一上炎于心一心烦舌赤口舌生疮2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生理: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光泽病理:心气血不足面色淡白,晦滞;心血瘀阻面色青紫心火亢盛T面部红赤3 .开窍于舌舌

12、-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生理:心气血充足f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自如。病理:心阳气不足f舌质淡白胖嫩心阴血不足一舌质红绛瘦瘪心火上炎一舌尖红,甚至口舌生疮心血瘀阻f舌质暗紫或有瘀斑心神失常f舌强语骞或失语4 .在志为喜生理:心气血调和喜乐有度病理:过喜,暴喜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5 .在液为汗汗液一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毛窍(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生理:血汗同源(饮食水谷),“汗为心之液”病理:心有病变T异常出汗。二、肺“华盖”肺气的运动: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发散作用。呼出体内浊气;宜散卫气外达肌表;布散精微于脑及皮毛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通降与清肃的作用。

13、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布散津液及精微于其他脏腑;将体内代谢浊液下输膀胱1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异常: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咳嗽气喘,气虚、甚至呼吸停止生命告终。2 .肺主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3 .朝百脉、主治节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一切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二)系统联系1 .肺合大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一肺失肃降一胸满咳喘肺失肃降津液不下一肠燥便秘肺气虚弱一传化无力一便难、便秘2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气亏虚一皮肤硫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身毛枯萎。3 .肺开窍于鼻鼻一司嗅觉、助发音、通行清浊之气。4 .肺在志为

14、悲(忧)生理:肺气充足,宣降有度悲忧适度肺气不足一易悲善忧悲忧过度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5 .肺在液为涕生理:肺之阴液化涕,肺阴充足,润泽鼻腔病理:肺为燥邪所伤T鼻干;肺为风寒所袭T鼻流清涕;肺热T鼻流黄浊涕三、牌1 .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功能失调: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涌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2 .主升清(1)上输精微: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2)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内脏下垂。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3 .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15、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不统血: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肌ISi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二)系统联系1 .脾合胃生理1)脾与胃相表里2)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3)脾升胃降,阴阳、燥湿相济病理脾气不升胃失和降一纳呆呕恶腹胀胃气不降一脾失健运T腹胀,泄泻2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生理:脾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病理:脾气虚T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3 .开窍为口,其华在唇生理: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气健运T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病理:脾失健运T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

16、口唇淡白无华4 .在志为思生理:脾气健旺思维敏捷病理:思虑过度影响气的升降出入,气机郁结,脾运化升清失常:不思饮食,脱腹胀闷,头目眩晕健忘5 .在液为涎涎一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生理:脾气和调T口腔润泽、吞咽顺畅。病理:脾胃不和(不摄)涎液化生异常增多一口角流涎脾精不足涎液化生减少口干舌燥四、肝1 .主疏泄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失疏泄:脾A.头晕目眩B.泄泻胃A.暧气,呃逆,恶心呕吐B.腕腹胀痛C.便秘胆:胁卜.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3)调畅情志疏泄不及一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17、,沉默寡言,喜太息疏泄太过一急躁易怒2 .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不藏血:出血:吐血、配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虚: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系统联系:1 .肝合胆肝硫泄失职T胆汁分泌异常T口苦黄疸胆汁分泌受阻T肝硫泄失职一食欲不振腹胀2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一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爪为筋之余”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T筋膜柔韧有力,爪甲红润坚韧病理:肝血不足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临床常见: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爪甲枯槁3 .开窍于目生理:肝

18、之精气上通于目T视觉灵敏、视物清晰。病理:肝之阴血不足T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火上炎T目赤肿痛肝阳上亢一头目眩晕肝风内动T两眼斜视或上呆4 .在志为怒生理:肝气舒畅、条达T怒而不过病理:肝气亢升太过(肝火)f急躁易怒暴怒T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郁怒不解f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肝阴血不足T肝阳上亢T易怒5 .在液为泪泪一汨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生理:肝气血调和T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病理:肝血不足一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肝经湿热T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哆增多。五、肾1 .主藏精(肾具有贮存和封藏精气的作用)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肾中精气不足:小儿生长

19、发育迟缓,成人早衰,性功能卜.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肾阴:滋润、濡养全身脏腑,抑制气化,减少产热。肾阳:温煦、推动全身脏腑,促进气化,增加产热。肾阴虚: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遗精早泄,咽干颈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肾阳虚: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2 .主水功能失调:小便清长,尿频,夜尿多,或浮肿,尿少3 .肾主纳气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二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肾不纳气: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二)系统联系1 .肾合膀胱肾气不足,气化失

20、职,固摄无权一膀胱开合失约T尿频,遗尿,小便不利或尿失禁2 .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生理:肾精生髓以充养骨骼、牙齿。“齿为骨之余二髓聚而成脑,故脑称“髓海”。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肾精充足T骨髓充盛,骨骼健壮;髓海充满,思维敏捷;头发润泽。病理:肾精不足T骨髓空虚,小儿牙齿生长迟缓,骨骼发育不良或成人牙齿早脱、骨脆易折;思维迟钝,痴呆;头发变白、枯萎脱落。3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耳-主司听觉。生理:肾中精气上通于耳一听觉灵敏、聪慧。病理:肾精亏损T耳鸣、耳聋。二阴-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主司二便。生理:肾中精气充足一二阴得养,二便通调。病理:肾中精气不足一尿频,尿失禁,或尿少、尿

21、闭;肾阴虚T大便秘结,肾阳虚,脾失温煦,水湿不运f大便清泄4 .肾在志为恐生理:肾精充足,蛰藏有度恐而不过、有所节制。病理:肾精不足,蛰藏失司T惶恐易惊恐惧过度肾气下陷:二便失禁,或遗精。5 .在液为唾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舌下分泌而出,能滋润口腔,滋养肾精。生理:肾精充足,唾液丰富,吞唾养肾精.病理:肾精不足T唾液分泌减少:口燥咽干,吞咽梗阻。久唾多唾耗伤肾精第二节六腑生理特点:中空脏器“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泻而不藏”生理功能:以传化饮食和水液一、胆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二、胃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

22、海”。临床强调“保胃气2.主通降,以降为和藏象学说以“脾升胃降”概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活动。胃功能失调:口臭,脱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或暧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三、小肠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小肠中水液量的多少与尿量有关,“小肠主液”。临床应用:“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小肠功能失调: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湘,小便短少,泄泻等四、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五、膀胱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膀胱功能失调: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淋涩,排尿不畅,甚至痛闭六、三焦二)三焦部位的划分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也有人认为包括上肢与头面部。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下焦:是指

23、脐卜的下腹部。也有人认为包括外阴与下肢。三)三焦的生理功能1 .三焦是对元气和水液运行通道的概括: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输布于全身: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都要依靠一定的管道系统,这种运行水液的管道系统,即称三焦。2 .三焦是对部分内脏及其部分功能的概括:(1) “上焦如雾”: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主要指心肺输布气血,象雾露一样均匀的敷布全身(2) “中焦如讴”:是对水谷被消化时状态的生动描述。主要指脾胃消化饮食,吸收精液,蒸化津液的作用。(3)“下焦如渎”:沟渠水道之意。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名称部位脏腑功能上焦膈以上心、肺宣发致布卫气、水谷精微、津液

24、“上焦如零”中焦膈脐之间脾、胃、饼)、胆消化、吸收敷布水谷精黄与律液“中焦毓”下焦脐以下小肠、大肠、肾、膀胱排泄糟粕和尿液用的概括。“下焦如渎”第三节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似腑),功能贮藏精气(似脏)不与饮食物直接接触,与五脏无表里关系一、脑一)主要生理功能:(3)主持感觉和运动听(1)主宰生命活动(2)主管精神活动“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觉、视觉、嗅觉以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都归于脑(二)生理联系:(1)脑与五脏:(2)脑与精气血津液。二、女子胞(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月经(2)孕育胎儿(二)生理联系(1)肾中精气(2)冲任二脉(3)心、肝、脾

25、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肺气助心行血(二)心与脾(血液生成与运行)心血滋养维持脾运,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心主血-*推动血行脾统血T血行脉道(三)心与肝(血液及精神情志)血行正常:心主血T推动血行;肝藏血T贮藏调节血量神志正常:心主神明f主管精神活动;肝主硫泄T调节情志活动(四)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肾不交: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胧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等。(五)肺与脾(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吸入目然芥清气牌主运化震水谷之聚于一生成舶 宗气肺通调镇Il牌运化水液输布排泄水液l水

26、液代谢正常喉收给布水液(六)肺与肝(气机的调节)肺气主清前下降,肝气主疏泄升发,一升一降,全身气机调畅(七)肺与肾(水液代谢与呼吸)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主水之脏)一水液正常输布排泄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f共同完成呼吸运动(八)肝与脾(血液调控和饮食物消化吸收)肝(主硫泄)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脾(主运化)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硫泄肝藏血,调节血量;脾统血,固摄血液(九)肝与肾(精血互化,阴阳充盛平衡,藏泄互用)(-I-)脾与肾脾(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肾(肾精、肾阳)肾阳温煦以助脾运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

27、小肠(一)肺与大肠(三)脾与胃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升降相因:胃主降浊,脾主升清燥湿相济: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四)肝与胆(五)肾与膀胱第四章气、血、津液第一节气一、气的概念气作为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人与自然万物,皆为天地自然之气相合的产物。故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精气是生命的基础:精是气的精粹部分,是气以聚而成形,以运动形式存在的一种形态,常与“精气”并称。二、气的生成先天一或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藏之于肾,借三焦通达于全身水谷精气一赖脾胃功能所化生后天吸入

28、清气一赖肺气的功能所吸入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三、气的运动气机即气的运动,是指气的机能活动。(一)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升一升其清阳降一一降其浊阴出一吐故、散布入一一纳新、潜藏(二)气的运动对人体生命的意义3、气的升降出入是通过各脏腑不同的功能活动以及血和津液表现出来的。并非每一脏腑必须具备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而是各侧重。4、气机失调气脱气闭气滞气陷气逆三、气的功能(一)推动作用(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二)温煦作用具有气化生热、温暖的作用(阳气)机体热量的来源。其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来实现的。(三)防御作用护卫肌肤、抵御外邪(人体正气)人体的抗病

29、能力(四)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控制统摄作用,以防其无故流失以及对脏器的固护作用。(五)气化作用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1、精微物质的化生及其相互转化2、代谢产物的产生与排泄五、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结构层次如下:先天之气一元气后天之气一宗气,营气,卫气(一)元气(原气、真元之气)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1、生成与分布源于先天一根于肾,由先天之精化生长于后天一赖水谷精气滋养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为通路沿经络系统敷布全身。2、主要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二)宗气1、生成自然界吸入

30、的清气,水谷精气分布:上出咽喉,循喉咙走息道,推动呼吸(肺);灌注心脉,推动血行;赖肺之肃降而蓄于丹田(下气海)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聚集于胸之“膻中”(上气海)3、主要功能一是走息道司呼吸一推动肺的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其有关二是贯心脉行血一注入心脉,助心行血,凡气血之运行与其有关(虚里搏动)(三)营气(荣气、营阴、营血)营:营养、营运,是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1、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柔(精华部分)和且富有营养的部分。行于脉中,贯五脏络六腑2、主要功能化生血液一经肺注入脉中,为血液的组成成分营养全身一循经脉流注全身,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营运血液一为血中

31、之气,具有营运血液作用(四)卫气(卫阳)卫:保卫、护卫,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1、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刚悍、具有很强活力、运行速度快的部分。2、主要功能防御功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煦作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作用:调控汗孔开合、有规律启闭,调节人体液代谢与体温营气与卫气的比较:同源异名第二节血血液: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是循行于脉中的需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二、血的生成物质基础水谷精微一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肾精一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营气一血液的组成部分津液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量其中以水谷精微与精为主。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脉管的完整和通畅。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

32、协调平衡。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硫泄,肝主藏血四、血的功能1、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第三节津液一、津液的概念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内含: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液(唾液、胃液、肠液,涕、泪等)。机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与液的区别津液性状清轻稀薄,流动性大重浊粘稠,流动性小分布散于皮肤、肌肉、孔窍,并海入于脉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功能滋润肌肉、充养皮肤滑利骨节、濡养脏腑、补益脑髓属性属阳属阴生成:在

33、脾的主导下,由胃、大小肠参与共同完成。输布:虽与五脏皆有关,但以肺、脾、肾为主,并受三焦和肝的功能影响。排泄:由肺、肾、膀胱、大肠等脏腑共同完成。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滞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概括为:同源: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异名:性状不同;分布不同;功能不同;病变表现不同一、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主动、主温煦阴阳相系血属阴、主静、主濡润阳生阴长气主功能、血主物质气能生血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化生血液气能行血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1、直接推动血行运血者即是气2、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推动血行

34、气行则血行气能摄血一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行于脉中不外溢联系到脏腑:气之生血一与脾肾有关;气之行血与心、肺、肝有关气之统血一与脾、肝、脉有关。治疗:益气生血、行气活血、补气行血、补气摄血等一一血病治气,气血同治(二)血对气的关系“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一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行而到达全身血能养气一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与功能提供养料,血盛而气旺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从阴阳属性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一)气对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一是津液生成与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推动激发脾胃功能;运化正常津液充足气能行津一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气行则水行气能摄津一控制津液的排泄,使体内津液维持一定量联系到脏腑

35、:气之生津一一与脾有关,气之行津一一与脾、肺、肾、肝有关;气之摄津一一与肾、肺有关。病变:津液亏少;水液停留:津液不固治疗:益气生津、水肿行气、补气固津等(二)津液对气的关系津能载气一津液为气的载体,气依附于津而存在津能化气一津液在肾阳蒸腾3化而为气,升腾布散于脏腑(滋养)病变:津亏气少;津伤气耗;气随液脱在气与血、津液的关系中,气占有主导、统帅地位。故当它们之间发生病变时,治疗应考虑治气为先、为重。第六章病因病机学说第一节病因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三因学说:外因:外感六淫一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内伤七情一喜、怒、忧、思八悲、恐、惊不内外因一饮食、劳逸、金刃、虫兽所伤

36、一、外感病因L)六淫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形成的一类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致病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风邪致病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轻扬开淮(浮越)病位在上在表头痛、鼻塞、咽痒.恶风、汗出.善行数变病位游走不定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风疹块之皮痿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主动肢体异常运动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拿、隼弓反张.为百病之长多兼邪致病风寒、风必、风湿、风寒湿等兼

37、夹证.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凝结、阻滞)(3)寒性收引(收缩、牵引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I寒为阴邪蹇证,伤阳气伤寒:春寒、无汗中寒:睨腹冷痛、呕吐腹沟伴有形寒肢冷.凝滞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产生疼痛寒痹之关节冷痛伤寒之.头身痛痛中寒之脱腹冷痛收引媵理汗孔收缩恶寒、无汗、发热筋脉奉引拘急四肢拘念,屈伸不利3 .暑邪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夹湿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炎热为阳邪,实热证高热,心烦,面红,脉洪大。升散上犯头目伤者:头昏、目眩、心烦、面红.上扰心神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膜理开泄多汗伤津耗气口

38、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多夹n湿岩湿夹杂证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涌泄不爽,苔黄腻.4 .湿邪(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沉重,重着;秽浊不清)(3)湿性粘滞(粘腻、停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 .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犯肺一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干涩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症状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皴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易伤肺阴干咳少痰,或痰粘难略,痰中带血.6 .火(热)邪(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生风动血(4)火

39、热易伤津耗气(5)火邪易致疮疡住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炎热为播为阳邪,实热逅高热,面红,心短,口满,汗出,脉洪数。牡症状多见于上部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雌牙能肿痛,耳内肿翩郦易加耗气口渴酬饮,咽干唇焦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倭乏力少气.易生风翩神白,四肢抽格,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热极生风).易动血热迫血妄玩如吐血、略血、碗、尿血、皮肤发斑易扬附轻者心烦失眠;重者狂躁,神白,谯语。易致肿癌痈肿,疮药,局部红肿热痛.(二)历气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疫气戾气)厉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与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二、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二)饮食失宜

40、(三)劳逸失度(一)七情内伤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七情致病的条件1)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范围2)个体脏腑气血虚弱,或个性脆弱,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能力下降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3、影响病情声则气缓,心气涣散,不能收持,神不内守怒则气上,硫泄失常,,肝气上逆,血随气逆悲则气消,忧则气郁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二)饮食失宜1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1)过饥一-气血化源不足(2)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食积、“疳疾”2 .饮食不洁(三)劳逸失度1 .过劳(1)劳力过度:-“劳则耗气”(2)劳神过度:“劳伤心

41、脾”(3)房劳过度一损伤肾精2 .过逸“久卧伤气”索问宣明五气篇三病理产物性病因1 .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2.瘀血:体内有血液停枳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一)痰饮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调导致水津停滞的产物。质地稀为“饮”,稠为“痰二有形之痰:无形之痰:表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液一类病证。致病特点主要病症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痰阻于肺胸闷、咳嗽、喘促湿困中焦腔腹胀满、恶心呕吐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痰聚于局部痪核、痕病、阴疽流注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百病多由痰作崇、怪病多摸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咳喘、眩晕、攘病、胸痹、旗痫、流注、中风、痰核、阴疽易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失常的病证:

42、精神不振、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甚则发狂多见厚黑舌苔(二)瘀血已经失去其本身生理功能的血液凝聚在机体某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2 .形成(1)血液运行不畅:气虚、气滞、寒邪导致血的运行不畅。(2)血离经脉外伤、气虚、血热迫血导致血离经脉2、致病特点(1)疼疝:刺痛(2)肿块(3)色紫喑,有瘀点瘀斑(4)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脉(三)结石3 .结石的形成(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4 .结石的致病特点(1)多发于六腑等脏器(2)病程较长,病势轻重不一(3)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4)发作缓解交替结石致病特点多发于六腑等脏器临床上虽有肾结石,但更多4胆结石、胃结石、膀

43、胱结石k到病程较长,症状不定结石多由湿热气血淤阻,日久煎熬而成;症状由结石的大小和停留的部位不同而不同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影响气血、水谷、水液等运行与排泄;可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四则发生绞疝一般可见到局部的胀痛、酸痛;若结石导致通道梗塞不通,可发生绞痛、冷汗淋漓、恶心呕吐第七章诊法第一节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一)望神1、神的含义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外在表现神乱1癫证:表情淡漠或神情呆滞、其言少语或喃喃自语、闷闷不乐、哭笑无常一痰迷心窍2狂证烦躁不安、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力逾常人、不避亲属一痰火扰心3病证突然晕倒,不醒人事,

44、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口中如做猪羊叫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二)望面色2、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3、病色:青、赤、黄、白、黑肝、心、脾、肺、肾青色:机理寒凝气滞瘀血内阻筋脉拘急主病寒证疼痛血瘀惊风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口唇青紫-心气虚衰心阳暴脱小儿眉鼻唇青-惊风脏腑肝赤色:机理热-气血充盈主病:热证满面通红-实热午后颜红-虚热脏腑心黄色:机理脾虚机体失养湿邪内蕴主病脾虚湿证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脾虚湿蕴一身俱黄-黄疸(阴黄阳黄)脏腑脾白色:机理:气血不荣气虚血少阳衰寒盛主病:虚证寒证脱血淡白-血虚脱血恍白-阳虚水泛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脏腑肺黑色机理: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主病肾虚寒证水饮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