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容斋随笔》与苏轼《论项羽范增》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迈《容斋随笔》与苏轼《论项羽范增》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洪迈容斋随笔与苏轼论项羽范增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高帝、项羽起兵之始,有与北面共事怀王。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或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于怀王。王使如初约,先入关者王其地。羽乃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颛主约?今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于是阳尊王为义帝,卒至杀之。观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犹敬佩王之戒,羽背主约,其末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材料二:汉用陈平计,间疏楚
2、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个其权。增大怒口:“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略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功项梁
3、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于理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能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节选自苏轼论项羽范增)【注】怀王: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项梁起事后,采纳范增的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武信君:项梁,项羽的叔父。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4、黑。始怀王遣A我B固C以能D宽容E且人F已服降G杀之H不祥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与,指一同,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词义不相同。B.夺,是剥夺、削除之意,与陈情表“虏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C.弑,古代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是一种以下犯上的杀害行为,为贬义词。D.中道,指半路,中途,与出师表“中道崩殂”中的“中道”词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项羽看来,怀王是项梁拥立的,没有功劳,不能主特盟约,而自己与各位将领是平定天下的主力,因此在表面上尊重怀王,最终还是杀掉了怀王。B.洪迈认为,在攻破咸
5、阳之后,汉高祖和项羽对待怀王约定的态度不同,汉高祖依然遵守约定,而项羽确违背盟约,这也是造成二人结果不同原因之一。C.苏轼认为范增是拥立义帝的主谋,义帝的存亡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项羽谋杀义帝,是怀疑范增的本源,即使陈平没用反问计,范增也会被怀疑。D.苏轼认为义帝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因为他能够派遣刘邦率兵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能够赏识并提拔宋义做上将军,并且不能容忍项羽杀死宋义之事。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于怀王。译文:(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译文:【答案】10.BEG11.B12.D13.(1)等到项羽入关
6、后则不是这样,他先杀了子婴以后,又屠戮咸阳城,最后才派人向怀王禀报受命。(2)不采用他的忠告,反而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的。【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开始怀王派遣我,本就认为我能够宽厚容人,并且人家已经归服投降,杀了则不吉利。“我”是“遗”的宾语,应断在“我”后,即B处;“固以能宽容”的主语是“怀王”,“以”是“认为”的意思,“能宽容”省略主语“我”,“能宽容”作“以”的宾语,断在“宽容”的后,即E处;“人已服降”是主谓句,表意完整,断在“服降”的后,即G处;“杀之”是“不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故选BEGo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
7、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一同;相互交往。句意:曾一同面向北共同侍奉楚怀王熊心。/人与人相互交往。B.错误。剥夺、削除;强行改变。句意: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愿望。C.正确。D.正确。句意:中途谋杀义帝。/中途去世了。故选Bo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并且不能容忍项羽杀死宋义之事”错误,由原文“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可知,“不能容忍项羽杀死宋义之事”不是苏轼认为义帝是贤明君主的原因。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不然”,不是
8、这样;“既”,已经,之后;“致命”,禀报受命。(2) “用”,采用;“所立”,拥立的人;“是”,这。【参考译文】材料一: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当初起兵的时候,曾一同面向北共同侍奉楚怀王熊心。等到刘邦进入关中击破了秦军,秦王子婴出来投降,将领中有人建议杀掉秦王。刘邦说:“开始怀王派遣我,本就认为我能够宽厚容人,并且人家已经归服投降,杀了则不吉利。”于是就把子婆当做属吏。等到项羽入关后则不是这样,他先杀了子婴以后,又屠戮咸阳城,最后才派人向怀王禀报受命。怀王让他遵守当初的盟约,先进入关中的统治关中。项羽却说:“楚怀王,是我的叔父武信君项梁所拥立的,没有任何功劳,凭什么得以擅权专断主持盟约呢?现在
9、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领和我项羽的力量,怀王没有功劳,本来就应该把他的地盘瓜分开来统治。”于是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最终还是杀害了他。观察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件事,汉高祖已经破秦成功了,还恭敬地信守怀王的告诫,而项羽却违背盟约,后来竟发展到这种地步,成功、失败的苗头,不是智者也会知道这最后的结果。材料二:汉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的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您能体谅我,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脓疮发作而死了。项家的兴起,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
10、增是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所以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对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谋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用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进入。陈平虽然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单单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众人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宋义,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不是贤明之君能这样做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了宋义,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不是智者也可以知道。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他,中途谋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一定力争却没有被听从。不采用他的忠告,反而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的。在项羽杀宋义之时,范增和项羽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的名分。(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这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意见不合就走,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是汉高祖畏惧的,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