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52996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轼前赤壁赋教案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苏轼前赤壁赋教案【1】【设计说明】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文章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欢这篇文章开

2、始,喜欢苏轼。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后、3、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诵读合作探究延伸阅

3、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赤壁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冤案,文字狱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储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一-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变化,理解

4、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1.学习读第一段,展示自学成果梳理内容: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明确: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活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容、洒脱、自由、高雅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一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诵读实践:请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我们对文本的感受。提示:注意重音、节奏,读出意境。点评:随堂2、学习第二段展示自学成果梳理内容:饮酒乐甚是对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发生变化了?明确:由乐到悲。什么触发了

5、作者情感的变化?诵读实践:请试着读出这种感情上变化。提示:注意停顿、声调变化。点评:随堂3、展示自学成果,学习第三段梳理内容:解释愀的含义。容色改变。苏子容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扣舷而歌一一正襟危坐。客的这段话联想到了历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迹?文治、武功与赤壁相关的失意和得意的经历这个联想的目的是什么?和现实的自己形成对比合作探究:对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个悲有几层含义?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颤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

6、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蜻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生命短暂、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无穷,岂不悲乎?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诵读实践::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英雄与凡人的对比?我们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几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读出共鸣吗?提示:注意内容和情感的关系:铺垫转折悲凉、深沉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

7、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4、学习第四段梳理内容:苏子也觉得宇宙的无穷值得羡慕吗?他的观点你理解吗?而又何羡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水与月自变化的角度来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恒,这一刻的水已经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物无尽,我也无尽。永远流逝,永不消失,盈虚有变,皓月长明。我如何无尽?我价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跳出个人小我的局限,人类的大我是生生不息,与万物同在的。请问同学们,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此时的苏子已处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中,全

8、然不受时空局限。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俳;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而又何羡乎?一句该怎样来读,轻而易举又重若千钧。这一段话里还有怎样的胸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共适清风明月。不祈祸福、忘怀荣辱、超脱死生、旷达自适,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实现了人生的圆融。最难得的是此刻的苏子被记录了下来,成为后世莫大的一笔财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经这样评价赤壁赋: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

9、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诵读实践: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苏轼实现了人生超越后坦荡的襟怀。提示: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5、学习第五段客喜而笑,宾主尽欢,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东方既白。三、学习总结时间:月出东方既白情感变化:乐悲喜诵读心得:注意重音、节奏。注意停顿、声调变化。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四、课外阅读我给大家找到了几篇跟苏子相关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希望我们能将对苏轼的品读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五、合作探究1、本文由乐而

10、起,极乐而收,两次乐的内涵是否相同?2、你在本文中能读出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之事对苏轼的影响吗?3、有人说苏轼去的地方叫赤鼻矶,跟赤壁远着呢,他犯了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呢?4、客是真有其人吗?他在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苏子与客本质的不同在哪里?5、理解苏轼的胸怀对你有影响吗?老师提供的相关文本,你会选读哪一个?苏轼前赤壁赋教案【2】(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

11、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二)、朗读要求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随后交流自己最喜爰的一句描写美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三)、研读讨论: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一愀然一喜而笑(乐

12、)T(悲)(乐)问题二: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问题三: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问题四: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可分为两个层次::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变不变逝者如斯(水) 盈虚者如彼(月) 时刻在变(人)未尝往也(水) 卒莫消长也(月)无尽也(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13、)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人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问题五: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

14、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文化遗产:书画成就: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食文化(东坡肉等)酒文化(自酿养生酒)茶文化(自制紫砂壶)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为官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四)、反馈交流1、结合这次走近苏东坡的主题阅读,谈谈你的阅读收获。2、教师用多媒体交流自己阅读收获并作总结。老师的一点体会与学生共享: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