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自评评估得分(2024年).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55902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自评评估得分(2024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自评评估得分(2024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自评评估得分(2024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自评评估得分(2024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自评评估得分(2024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自评评估得分(2024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自评评估得分(2024年).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自评评估得分指标编号指标名称评估方式指标分值评估分值评估说明1培养目标不评分0.0001.1目标定位不评分0.0001.1.1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办学宗旨,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专创融合。定性评分2.002.00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办学宗旨,能够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职业需求(0.5);培养目标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0.5);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宗旨相匹配(0.5);培养目标体现专创融合(0.5)。1.2目标内涵不评分0.0001.2.1培养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衡量、可达成,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

2、领域的发展预期。定性评分2.002.00培养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衡量、可达成(08);培养目标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内涵,提供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有相应课程模块支撑(06);培养目标适岗性强,能反映学生毕业5年后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0.6)o1.3目标评价不评分0.0001.3.1有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机制,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定性评分2.002.00定期开展了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形成了有效运行的机制(0.8);评价结果运用及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

3、行必要修订(06);目标评价过程体现多主体参与,评价和修订过程涵盖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企业行业等利益相关方(0.6)。2毕业要求不评分0.0002.1品德修养不评分0.0002.1.1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定性评分2.002.00毕业要求有效支撑品德修养方面的培养目标(0.6);毕业要求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形成可教、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学、可评的指标点(0.8);有毕业要求落实、达成评价机制(0.6)。2.2学科知识不评分0.0002.2.1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研究

4、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定性评分2.002.00毕业要求有效支撑学科知识方面的培养目标(0.6);毕业要求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形成可教、可学、可评的指标点(0.8);有毕业要求落实、达成评价机制(0.6)o2.3能力发展不评分0.0002.3.1具有批判性思辩和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定性评分2.002.00毕业要求有效支撑能力发展方面的培养目标(0.6);毕业要求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形成可教、可学、可评的指标点(0.8);有毕业要求落实、达成评价机制(0.6)o2.4学习

5、发展不评分0.0002.4.1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定性评分2.002.00毕业要求有效支撑学习发展方面的培养目标(0.6);毕业要求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形成可教、可学、可评的指标点(0.8);有毕业要求落实、达成评价机制(06)。3课程教学与合作实践不评分0.0003.1课程体系不评分0.0003.1.1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结构比例合理,符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及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定性/定量评分2.002.00所开课程符合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和土木类教学质量标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要求,课程结构合

6、理,学时学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3.1.2设置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融入专业最新前沿进展,适应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对应“四新”建设,体现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专创融合的课程。定性评分2.002.00设置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课程6H;融入专业最新前沿进展与成果的课程7门;设置适应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对应“四新”建设的课程611;设置体现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的课程6门;设置体现专创融合的课程6门。3.1.3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性评分2.002.00课程模块对毕业要求形成有效支撑,形成了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运行通畅有效果;课程体系评价和修订体现多主体参与。3.2

7、课程建设不评分0.0003.2.1课程教学大纲的完备、科学、规范。定性评分2.002.00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完备;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支撑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实现;课程教学大纲体例规范,全部符合工程认证OBE理念,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3.2.2课程思政建设有成效。定性/定量评分3.001.90全部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3.2.3教材选用审核机制健全,管理规范定性/定量评分2.002.00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完备;近三年“马工程”重点教材选用使用率100%;专业课教材选用科学严格,规范合理,全部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3.2.4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

8、的融合,加强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定量评分2.000.36每学年教师通过自建或引进网络课程资源,应用于本专业课程教学占本专业年度开课(不含公共课数)的比例30%o3.2.5本专业XX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建设情况定量评分3.001.80本专业课程建筑环境学2020年获得区级一流课程,本专业课程土木工程制图2022年6月获区级一流课程(因系统录入限制问题,录入为2018年)。3.3实践教学不评分0.0003.3.1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设置符合国家标准定量评分2.002.00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28.8%(含课内实验)。实验开出率100%。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分别为37%

9、和31.5%,质量好。3.3.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及质量定量评分2.002.00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100%o毕业论文抽检合格率为100%O3.3.3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配备定量评分1.000.72导师人均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数量W8人。有1名企业行业兼职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3.4协同育人不评分0.0003.4.1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建共享资源有成效定性评分2.002.00积极开展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措施具体、可行;建有校企联合

10、实验室等人才培养平台;行业企业对专业办学或人才培养提供包含经费、设备、人员等各类资源支持。4师资队伍不评分0.0004.1师德师风不评分0.0004.1.1落实师德考核定性评分1.001.00师德考核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合理,可持续性好(0.5);师德考核重视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并得到了有效落实(0.5)o4.2数量结构不评分0.0004.2.1专业生师比满足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定量评分3.000.00系统根据国家质量平台数据自评4.2.2本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和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的占比。定量评分1.000.69系统根据国家质量平台数据自评4.2.3近三学年本专业专

11、任教师中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100%定量评分1.000.00本专业目前无教授职称的教师。4.2.4具有行业企业从业背景教师符合专业要求。定量评分1.001.00本专业具有企业行业从业背景教师3人,比例达60%。4.2.5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专业背景对口比例100%o定量评分1.001.00教师专业背景对口比例达100%o4.3教师水平不评分0.0004.3.1近三年本专业教师主持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情况。定量评分2.000.00近三年内无XX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4.3.2近三年(届)本专业教师获得XX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教学竞赛奖情况。定量评分2.000.

12、00近三年无相关获奖。4.3.3近三年参与指导本专业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活动的教师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定量评分2.002.00参与指导老师的比例达75%。4.3.4近三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及获得科研奖励。定量评分2.001.00近三年,专业教师主持XX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4.4教师发展不评分0.0004.4.1专业所在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机构健全,有提升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定性评分2.002.00专业所在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机构健全,有规范、完备的工作制度建设(05);基层教学组织定期开展了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教改活动,效果明显(0.5);有完善的教学团队

13、建设的制度和举措(05);有提升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良好措施,实施成效显著(0.5)。4.4.2近三年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组织的教学改革及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定量评分1.001.00人均年课时数达144.54课时,参培教师人数占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100%。4.4.3定期开展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情况定性评分1.001.00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健全,形成了有效的制度建设(0.4);定期开展了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措施和方法得当有效(0.4);评价结果与所在学院绩效分配和教师奖惩挂钩,评价结果运用科学(0.2)o5支持条件不评分0.0005.1教学经费

14、不评分0.0005.1.1最近一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不低于平均水平。最近三年专业建设经费充裕,通过争取校级、XX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特色专业等立项获得资助经费,以及学校统筹上级拨款用于专业的建设经费。定量评分2.002.00本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经费1440.5元;专业生均专业建设费达1508.18元;均达到优秀标准。5.2教学设施不评分0.0005.2.1实验室生均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符合相关专业的国家标准,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定量评分2.002.00生均实验室面积为5.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28444.98元,均达到优秀标准。5.2.2生均专业纸质图书

15、资料册数符合标准要求,电子图书资料源满足师生需要,且近3年生均年进书量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要求。定量评分1.001.00生均专业图书量(含电子类图书)为2802.94册,近三年生均年进书量(含电子类图书)为117.5册,均达优秀标准。5.3教学资源不评分0.0005.3.1建有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的建设。定量评分2.002.00智慧教室为9间,智能实验室数2间,均达到优秀标准。5.3.2建有服务专业课程教学的资源库、案例库(行业企业、中小学教学案例库)。定量评分2.002.00专业建设资源库、案例库共7个,达到优秀的标准。5.3.3校外教育实践

16、基地数符合相关专业的国家标准、认证标准或能满足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定量评分2.000.40该项数据直接读取国家质量平台数据,因原数据填报差错,造成填报数量远低于实际情况,造成系统自评过低。6质量保障不评分0.0006.1质量体系不评分0.0006.1.1建立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备。定性评分1.001.00有完善的校、院、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且能有效运行:0.4各环节质量标准完备:0.4质量保障标准科学合理,评价策略多元化6.2监控评估不评分0.0006.2.1对各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定性评分1.001.00各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

17、监控,并有跟踪和反馈机制:0.4对各教学环节质量开展常态化评价,评价结果得到有效运用:0.4质量监控与评价措施能有效落地,实施成效明显:026.2.2近三学年专业教师课程教学学生评教情况。定量评分1.001.00课程评为85及以上的比例为100%,达到优秀标准。6.2.3专业自我评估及外部评价机制常态化。定性评分1.001.00学校、学院建立了有效的专业自我评估制度,通过自我评估,寻找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措施:0.4建立完善外部评价机制完成,通过调研或走访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行业专家等第三方机构有效参与了专业评估,并将评估结果

18、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0.56.3持续改进不评分0.0006.3.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定性评分2.002.00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毕业生,用人单位形成良好的互动:1开展就业质量分析,近三年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维持在85%左右,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在80%以上,在XX区内就业人数在1/3以上。定期组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研,并将分析结果用于人才培养方案6.3.2有效使用校内外评价分析结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定性评分2.002.00学校、学院层面有详细的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并且这些制度能够有效的实施:1分。分析校内外评价结果,从教学过程质量评价结果、培养目标评价结

19、果和毕业要求评价结果等方面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1分7学生发展不评分0.0007.1生源情况不评分0.0007.1.1本专业近三年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定量评分1.000.21该项系统直接采集国家质量平台数据评分。7.2指导服务不评分0.0007.2.1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定性评分1.001.00常态化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心理健康咨询等指导服务(0.4);学业导师、新生导师等配备到位,指导内容、指导过程等形成了有效的制度监督(03);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专业老师全员参与学生指导服务工作,落实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制度的良好建设(0.3)。7.2.

20、2学生学业预警制度建设及实施。定性评分1.001.00建立了校、院、班级、学生个体等多级联动的学业监测机制,定期开展学业预警(05);体现了学业预警与指导帮扶结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0.5)。7.3发展成效不评分0.0007.3.1近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定量评分1.000.84该项系统直接采集国家质量平台数据评分。7.3.2近三学年毕业生升学率。定量评分1.000.48该项系统直接采集国家质量平台数据评分。7.3.3近三年参与XX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定量评分3.001.32近三年本专业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人次数为45人。训练计划项目比例。该项系统自动评分。7.3.4近三年参加XX省级及

21、以上各类专业竞赛获奖。定量评分3.002.64当年参加国家级各类专业竞赛获奖数5,当年参加XX省级各类专业竞赛获奖17。该项系统自动评分。7.3.5近三年用人单位反馈和第三方评价。定量评分1.001.00按要求完成反馈评价。8优势特色不评分0.0008.1专业优势不评分0.0008.1.1获得XX省级及以上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定量评分4.000.00本专业未获得XX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8.2专业特色不评分0.0008.2.1专业建设有举措和成效,具有独特性、示范性、引领性定性评分6.006.00专业突出建筑业与信息科学的交叉特色,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学科优势等专业建设方面体现了独特性(2);通过全过程全员育人、“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持续改进等举措,专业建设体现出示范性(2);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建设等专业建设具有创新性,有方向引领性作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