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69765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2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农业农村厅总则为推动坝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不断完善全省坝区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助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将坝区培育成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结合实际,特制定我省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四大类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是地块土方的挖填平整工程。平整后的坝区符合现代农业和机械化耕作要求,提高灌水均匀度和水肥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

2、,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修建输配水渠(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坝区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以上,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明显提高。田间道路工程是修建田间道、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田间道路通达地块数达90%以上,基本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生产活动要求。其他工程包含农田防护工程和输配电工程。农田防护工程是合理修筑岸坡防护、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设施,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受防护的耕地面积达到90%以上;输配电工程是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为泵站、机井等提供电力保障所需的强电、弱电等各种措施,包括输电线路工程和变配

3、电装置。本指南是我省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奖补项目进行实施方案编制、预算编制以及立项、施工和验收的重要依据,各地参照执行。第一章土地平整工程第一节田(土)块修筑工程一、田(土)块布局田(土)块布局应与沟渠、道路、周边景观及村庄的布局相协调,有利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土地平整单元以田(土)块划分土地平整单元,土地平整单元内应实现挖填方平衡,并能满足土地平整的其他规定。三、地块平整度田面倾向灌溉方向,田面高差不应超过0.03m;土面高差不宜超过0.05mo四、地块坡度坝区平整后出面坡度一般不超过1。,田块坡向应与灌排水方向一致。五、土体构型项目建设后土体厚度不应小于0.6

4、m,耕作层不应小于0.2m,其中水田犁底层不应小于0.08m。六、田块形状及大小(一)整治后尽量使耕作田块形状成矩形,避免三角形等不规则形状,田块面积尽可能大些,不应小于0.034ha(0.5亩)。(二)田块长度应根据地形、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灌溉均匀程度以及排水畅通度等因素确定。(三)田块宽度应考虑机械和人工作业、灌溉排水等要求和地形地貌的限制,带宽不宜小于5m。(四)田坎平直稳固,田坎不宜太高,一般1.2m以下较为宜,通常采用田间土修筑,避免浆砌或混凝土浇筑。第二节土地宜机化建设工程一、总体要求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细碎、异形等地块进行合并、对地块进出坡道及沟渠道路等进行改造,满足与地块规

5、模适应的农业机械作业要求。二、建设原则(一)科学选址。道路通达、土层深厚、集中连片、排灌基础好、坡度不宜大于6o优先选择已经规模化流转的地块,依据排灌方向沿等高线修建的几何形状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水平条状形地块。(二)绿色轻简。坚持资源循环、绿色低碳理念,因地制宜,根据坡度及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对表土耕作层(2530cm)的破坏,必须进行挖高填低的,对耕作层土壤剥离、回填利用,土方就地就近挖填转运。(三)合理配套。合理选用挖掘机、平地机、拖拉机、开沟机等机械设备,高效快捷地进行整理整治作业。三、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一)建设内容1 .地块互联互通。按照农机进得去出得来、耕地占用最小化(路即是地,

6、地即是路)的原则,合理设置农机入田口和出田口,实现相邻地块之间、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出地块及田间转移需要。2 .消除作业死角。对尖角、弯月形等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异形地块,进行开挖回填、截弯取直等整理,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要求。3 .优化地块布局。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实现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延长机械作业线路,减少机械折返频次。4 .合理布局沟渠。根据整理整治后的地块坡向和其他相邻地块雨水排泄流向,合理布局沟渠。沟渠的修建应兼顾农业机械通行需要,深开围沟、背沟,少开或浅开厢沟。5 .石块填埋处理。地块整理整治中的石块,宜就近集堆深埋处理。6 .土壤培肥熟化。地块整理

7、整治后,通过秸秆还田、粪肥施用等生态培肥方式,结合深松、旋耕等农业机械化措施,培肥熟化土壤,提升地力。(二)技术要求1 .坝区地块单块长应不小于100m,宽不小于20m;或面积宜大于3田O2 .单块旱地纵向坡度W10%,单块旱地横向坡度33%,平均农业机械生产行径路线100m03 .最大挖填高度1.5m4 .石块埋置深度K).5m。5 .入田口和出田口宽度不小于2.5m,田间生产路最大纵坡08%,路面宽22.5m,路面高出地面不大于0.3m。四、建设流程(一)地形测绘。测绘1:5001:2000原貌地形图。(二)方案设计。实地踏勘,对整理整治地块进行分区编号及地块的互联互通、沟渠布局等进行规划

8、设计。(三)施工设计。绘制总平面图,制作施工图,并对图标、图例、技术要求等进行说明。(四)现场放线。在地形图找参照点手工放线,也可推算坐标值后用仪器放线。(五)工程施工。先剥离表层耕作土壤堆积待用。地块整理整治成形后,将剥离的表层耕作土壤均匀铺平,不宜生土覆盖。第三节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一、耕作层剥离与回填(一)为保护好耕作层土壤及肥力,需进行耕作层剥离与回填。平整前应将耕作层剥离集中堆放,剥离厚度0.20.25m为宜,待完成地块平整后再均匀回填。(二)耕作层回填前,田面必须达到设计回填表土层底面高程,平整度基本达到本指南的要求。二、增土提质(客土)(一)为提高耕地质量,建成高标准农田,对土地不

9、足0.6m的耕地进行客土。(二)客土土源应与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使用相结合,选择土质好(壤土)、肥力高的耕作层作为客土土源。客士要求符合经济效益合理、生态效益可行的原则,应依法利用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或河道沟渠清淤符合耕作条件的土壤,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客土源的基本条件见附录A。三、石方爆破(一)岩石爆破的地下深度不得低于0.6m,爆破后岩面应平整,不得存在上凸凌峰。(二)岩石爆破后,弃石应运出爆破田块,回填土壤,使田块保持平整。第二章灌溉与排水工程第一节一般规定一、工程等级划分(一)工程等别按灌溉、排水工程分别确定,具体划分见表2.1.1-1。表2.1.1-1里溉、排水工程等别指

10、,示表工程等别蓄水枢纽工程(104m3)引水枢纽工程(m3s)灌排渠沟工程(it?/。提水工程(n?/s.万kw)灌溉流量排水流量单站装机流量单站装机容量V10251020.010.10(二)水工建筑物等级水工建筑物按V级要求。水工主、次建筑物工程级别为5级。(三)水工建筑物分级农田建设的灌溉渠道、排水沟、灌排建筑物属于5级及以下工程,其分级指标如表21.1-2。表2.1.1-2灌溉渠道、排水沟、灌排建筑物分级指标工程级别灌溉渠道排水沟道灌排建筑灌溉流量(r113s)排水流量(m3s)过水流量(m3s)52102二、灌溉标准(一)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工程标准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和作物种类,按表2

11、.1.2-1灌溉设计保证率确定。表2.1.2-1涌E溉设计保证率灌水方法分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地面灌溉季节性干旱较严重地区以水稻为主7080以旱作为主5070水资源较丰富地区以水稻为主7585以旱作为主7080水资源丰富地区以水稻为主8090以旱作为主7585低压管道灌溉季节性干旱较严重,以水稻为主8090可供灌溉水源有限地区以旱作为主7585水资源较丰富,用明渠供水成本过高地区以水稻为主8595以旱作为主8090喷灌、微灌各类地区各类作物8595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季节性干旱较严重,可供灌溉水源缺乏地区旱作5070注: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种植地区,宜选表中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不高的种植地区

12、,可选表中较小值。(二)以抗旱天数为设计灌溉标准时,其设计抗旱天数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和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确定: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或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灌区可取4050d,在可供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或以一般大田作物为主的灌区可取3040d。(三)灌溉定额灌溉定额应根据当地或类似地区作物需水量或灌溉制度试验资料以及本地区作物生育期的降雨量分析确定,无资料时:水稻生育期净灌溉定额可按270280m3亩(P=80%)参考确定,泡田净定额可按80Ioom3/亩参考确定,东部及北部地区可取大值,西部地区可取小值;旱地作物灌水次数及净灌水定额可参考表2.1.2-2确定。2.1.2-2主要旱作物灌水次数及灌水定额项

13、目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蔬菜瓜果灌水次数(次)2312123535灌水定额(m/亩)喷灌、沟灌30454050254020302550微灌、浇灌1525202512208121530(四)渠系水利用系数应采取节水工程措施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新建和防渗处理后渠系水利用系数应075(五)灌溉水利用系数小型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70;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80;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不应低于0.85;滴灌不应低于0.90o三、灌溉水质灌溉水质均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禁止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四、排水标准(一)排水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采用10年一遇。(二)农田建设排涝标准,旱

14、作区可采用24小时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2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24小时暴雨从作物受淹起23d排至水稻耐淹深度。(三)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或临近地区有关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见表2.1.4J。表2.1.4-1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标准水稻生育阶段耐淹水深(Cm)耐淹历时(d)351261023水稻152546202546303546抽穗8121-1.5玉米灌浆8121.5-2成熟101523红薯71023大豆开花71023小麦拔节成熟51012(四)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选用灌溉与排水工程

15、设计规范排涝公式计算。(五)设计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渍时间和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应根据当地邻近地区农作物试验或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81.3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40.6m;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0.30.6m,耐渍时间34d。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可取2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沙性土取较大值,低洼和有托水层地区也取小值)。五、防洪标准农田建设的引水、提水、蓄水枢纽工程及灌溉渠道、灌排建筑物、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重现期a)按表2.1.5-1执行。表2.1.5-1枢纽工程及建筑物洪水重现期标准(重现期a)枢纽建筑物(级别5级)引水、提水枢纽

16、工程设计10校核20蓄水枢纽工程设计20校核混凝土坝、浆砌石坝100土石坝、堆石坝200灌溉渠道、灌科&建筑物(5级及以下)设计10排洪沟(5级及以下)设计510堤防工程(5级及以下)设计1020第二节水源工程一、小型拦河坝(闸)(一)工程布置1 .拦河坝(闸)的坝址,应选在地质条件较好,河床及两边河岸基岩出露、两岸边坡稳定、河面较宽的地段。2 .拦河坝(闸)的坝址,应选择在河床较为顺直、行洪条件较好的河段。3 .拦河坝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坝址选择在河溪沟汇合以下的河段处。4 .坝轴线的布置应与河床主流相垂直,坝型的选择应与当地建筑材料相匹配。(二)拦河引水溢流坝

17、体类型宜采用浆砌石、混凝土坝,因河床地质较差而河流流量较大而引水流量较小,可采用堆石坝或桩木坝(中间填卵石)。(三)引水溢流坝应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结构,坝体断面宜采用宽顶堰或实用堰两种型式。对于拦河坝较高、过水流量较大的,为减少坝体过水溢流长度,应采用实用堰型,对于较低的拦河坝,为方便施工宜采用宽顶堰型式。(四)溢流拦河坝宜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结构,建筑坝型为实用堰或宽顶堰,其结构计算与塘堰工程浆砌石、混凝土坝相同。(五)大坝上下游两边河床坡面宜设置导水翼墙,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可设置重力式护坡或重力式挡土墙,采用浆砌石或舲结构;墙顶高度应为设计水位加0.3m;河床两岸坡面较稳定时,应建护坡,护坡结

18、构为脚大顶小,顶厚不应小于0.3m;河床两边山坡稳定性较差时,应设置挡土墙,断面按顶宽0.4m,一面垂直,一边坡比1:0.31:0.4,基础埋深不应小于0.5m,并设置排水孔。(六)溢洪拦水坝坝后可建消力池或挑流消能设施,坝基岩石为完整坚硬不易冲刷的岩石,坝体较高,经计算的挑流长度较长,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可采用挑流消能办法;其他情况均应采用消力池消能,消力池水力计算按有关资料要求进行。(七)进水口渠道应设置控制闸门。大坝与节制闸门之间渠段应设置一定长度的渠道侧流堰,堰顶高程应与渠道设计加大流量水位相同。节制闸门的位置应选择在地面较开阔、交通管理较为方便的地方;闸门形式视过水流量、深度、宽度来确

19、定,对规模较小的工程应采用螺杆启闭开敞式的平板闸门、铸铁闸门,叠梁闸门。(八)拦水坝后的消力池深度和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开挖后的消力池应先在基础设置反滤式排水槽(孔),解决底部排水问题,然后衬砌0.250.4Om的M7.5浆砌石,在砌石面上应现浇0.1m厚C20混凝土,设置排水孔,在水流方向每1.5m设置一个,横向间距1.52.0m。消力池两边重力墙应从底面往上1/3墙高处预留反滤式排水孔,每1.5m一个,孔径34cm;在消力坎后进行干砌石护底。消力池首端、尾端均应设置05混凝土齿墙,齿墙深度首端不应小于1.0m。(九)采用挑流消能的工程,应处理好坝体末端与岩石交接处的连接。用C20混凝土现

20、浇处理裂缝,要预留排水孔。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一)适用条件在地表水缺乏和地下水开采利用困难的山丘地区,可采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解决旱地作物灌溉。(二)工程布置1.雨水集蓄工程应综合考虑,相互协调,统一布置,做到拦蓄排引相结合,将各类型排水沟、截流沟、输水沟和自然冲沟与蓄水池之间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2 .集流工程的集流能力应与蓄水工程容量相一致,不得布置集流量不足或没有水源的蓄水工程。3 .贵州雨水集蓄灌溉工程的集流面可采用天然坡面,也可以利用道路、屋顶、各类广场、晒坝等建筑物,不需修建人工集雨面。为有效汇集坡面径流,应在集流坡面上沿等高线布置截流沟;集流坡面较大时,应与沿等高线布置的截流沟相

21、连沿纵坡方向依地势间隔布置截流沟。集流场与蓄水设施之间用输水沟连接。输水沟宜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充分利用冲沟,且与截流沟连通。雨水进入蓄水设施之前应设置沉沙池,雨水经沉淀后引入蓄水池。4 .蓄水池的布置间距应方便取水灌溉和提高集雨效率,又不致过于密集,池最大间距宜小于100m,且池的蓄水容积应与所控制的灌溉面积用水量相适应。池之间沿纵坡方向可采用输水管道串联,以便利用重力自流输水。5 .灌溉系统布置。大田作物渠系灌溉和管道灌溉,宜在田间布置管网并设置给水龙头或给水栓,灌水时在龙头上接移动软管进行点灌,给水龙头的布置间距宜为50m左右。第三节输水工程一、明渠(一)明渠输水适应于水稻种植区能自流输水

22、的地面灌溉工程,也可作为旱坡地拟灌耕地中的水池与水源间的输水设施。(二)可按干、支、斗(农)或干、斗、农渠三级设置。渠道末端应设置退水设施。(三)各级渠道应选在各自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控制灌溉面积最大的区域布置,干渠、支渠应沿等高线或分水岭布置。(四)渠道布置应有利于机耕,尽量避免深挖、高填、穿越村庄和可能产生滑坡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渠道边坡应稳定,不滑塌破坏。(五)环山渠道应按一定距离设置泄洪闸、溢洪堰等安全设施,遇冲沟地段应设置背水桥等排洪设施。泄洪能力应根据汇流面积,按10年一遇暴雨洪水计算。(六)渠道设计流量应满足设计灌区灌溉高峰时段期的灌水要求。渠道流速应不冲不淤,渠道平均流速

23、应介于渠道不冲不淤流速之间。农渠流量宜控制在0.020.05m3s;斗渠流量宜控制在0.100.20m3s0最小流量不宜小于设计流量40%,相应最小水深不宜小于设计水深70%o(七)渠道纵断面比降应根据渠道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设计流量和含沙量等因素确定,其比降在山丘区宜为1/500-1/1000,平坝区宜为1/1000-l2000o(八)渠道横断面应根据灌溉面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以及边坡稳定需要等因素确定。可采用矩形、梯形或U形断面。矩形和梯形断面渠道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衬砌,砌筑砂浆标号不宜低于M7.5,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CIO;U形断面渠道宜用混凝土衬砌,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C15o渠道最

24、小断面应能满足施工要求,最小底宽不宜小于0.3m。(九)渠道的安全超高应按计算确定。渠道衬砌超高值可采用0.30.8m;末级渠道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0.1m;兼作行洪的傍山灌溉渠道,其衬砌超高宜适当加大。(十)堤顶宽度宜为0.4m0.5m;末级渠道堤顶宽度宜为O.3m0.4m;兼有交通要求时,可适当加宽。(十一)各级渠道均应防渗。采用现浇混凝土防渗时:渠墙厚度宜为8cmIOcm,渠底厚度宜为6cm8cm,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ClO,并每隔6.08.0m应设置一道横向伸缩缝,缝宽2cm左右,缝内嵌填柔性止水材料。采用水泥砂抹面防渗时,砂浆标号不宜低于MlOo预制混凝土块衬砌防渗时,应注意接逢处理

25、,填逢砂浆标号不宜低于MlOo西部高寒地区的防渗混凝土和水泥砂浆标号应适当提高。二、管道(一)适用条件用低压管道输水,管道工作压力宜为0.40.6Mpa,最末级管道上最不利出水口的水压应有35KPa0管道管材宜采用PVC或PE塑料管、铸铁管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应优先采用塑料管。(二)灌溉管网由干管、支管、毛管组成,布置形式应根据地形条件、地块形状、灌溉用水要求种植方向等因素选用梳齿状、鱼刺状、树枝状或环状网等布置形式。末级固定管道走向应与作物种植方向一致。管网最低点应设置放空阀,地形起伏高点应设置排气阀。(三)管网压力分部差异较大时,可结合地形条件进行压力分区,采用不同压力等级的管材和不同的

26、灌溉方式。(四)管网布置应以管线总长度最短,控制面积大,投资少、效益高为原则,灌溉面积大于500亩的管网系统应进行多方案优化设计。(五)管道布置要满足如下要求:1.输水干支管应布置在坚实的地基上,避开可能产生滑坡和受山洪威胁的地段。2 .管线布置应力求长度短直、平顺、拐弯和起伏少、水头损失小、投资省、控制面积大、管理方便。地形复杂地区采用变坡布置时,管道最大纵坡不宜大于倾角不应大于土壤的内摩擦角。3 .固定管道宜埋在地下,易损管材必须埋在地下,埋深不宜小于70cm。铺设在地面上直径大于100mm的固定管道,在拐弯处应设置镇墩,两个镇墩之间的管道应设置伸缩节或柔性接头。管道悬空段大于4m时,应设

27、置支墩。采用塑料输水管时,应设置伸缩节,伸缩节间距宜为20m30mo4 .铺设在松软地基或有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地段的管道应对管基应进行换土夯实处理。5 .大口径输水管道宜设置浆砌石或混凝土连续垫座,垫座最小厚度不应小于0.2m。6 .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配水口和控制设施。田间管网的出地管处应设置混凝土镇墩。(六)管道设计流速应控制在经济流速1.01.5ms范围内,超出此范围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七)附属设备:管道输水系统中,根据运行的实际需要,应配置分水、给水、泄水、安全保护、量水等设备。(八)所选管材的技术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管材质量必须经国家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抽检合格。第四

28、节排水工程一、明沟(一)适用条件1.排水明沟宜用于地形地质条件好,有利布置明沟排水的地方,需要排除洪水或积水的易涝耕地、地下水位较高的渍害耕地和山区易受山洪冲刷的耕地。7 ,明沟排水系统宜按干沟、支沟、斗沟、农沟四级顺序设置固定沟道Q根据排水区的形状、面积大小、排水量大小,排水沟的级数可适当增减。(二)明沟排水系统布置应满足如下要求:1.排水沟宜布置在低洼地带,应尽量利用天然河沟;对于部分原有排水沟,弯度较大、占地面积较多、不利于行洪的沟渠,应通过方案比较进行裁弯取直或改造。2 .排水沟线路宜避免高填、深挖和通过淤泥、流沙及其他地质条件不良地段。3 .排水线路宜短而直。4,排水沟出口宜采用自排

29、方式。受承泄区或下一级排水沟水位顶托时,应设涵闸抢排或设泵站提排。5 .排水明沟可与其他型式的田间排水设施结合布置。6 .水旱间作地区,水田与旱地之间宜布置截渗排水沟。7 .排洪沟(截流沟)应沿傍山(堀边)渠道一侧及灌区边界布置,并就近汇入排水干沟或承泄区,交汇处应设防冲蚀护面。8 .平坝区斗沟以下各级沟宜相互垂直;末级固定渠道与排水沟(农沟)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平行相间布置或平行相邻布置;地形复杂地区可因地制宜布设;水稻区的格田长边宜沿等高线布置;每块格田均应在渠沟上设置排水口;如受地形条件限制布置串灌串排格田时,其串联数量不得超过三块。(三)用于排除涝水的排水沟,应根据排水面积、设计净雨量、

30、排水时间计算设计排涝流量或排涝模数。无资料时,设计排涝模数可按表251-1执行。排涝、排渍两用排水沟,应安排渍要求确定沟深和间距,安排涝设计流量进行断面校核。表251-1排涝模数单位:n?/s/万亩类型平坝区丘陵区山区水渍田、水田区1.11.21.11.2LO-Ll旱地区1.31.51.21.41.11.3(四)排水沟纵断面应保证下级沟道的沟底顺畅,排水沟的流速应介于不冲不淤流速之间,设计流速宜取0.31.0ms0在通过设计流量时,上下沟道衔接落差可取0.10.2m排水农沟沟纵比降可选择1/1OOO-1/500o(五)排水沟过水断面应满足设计排涝(渍)流量的要求。灌排兼用时,应取用灌溉或排水二

31、者较大流量为设计流量。(六)排水沟断面结构形式可采用矩形或梯形断面,衬砌形式可采用干砌块石、浆砌块石和混凝土结构。用于排渍的排水沟宜用干砌块石结构,以利于地下水渗透;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衬砌时,应设置满足透水要求的排水孔数量。(七)干、支排水沟堤顶宽度不宜小于0.5m,斗、农排水沟堤顶宽度不宜小于0.3m。兼有交通要求时,其宽度可适当加宽。(八)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间距应根据当地机械作业要求,农作物种植条件及经济状况确定,排水沟深度宜为0.81.3m、间距宜为50100mo无试验资料时,也可按表251-2确定。表2.5.1-2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m)排水沟间距(m)

32、粘土、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沙壤土0.81.31030305050701.31.53050507070100二、暗渠(管)(一)适用条件1 .在易垮塌地带和穿越村寨地段宜采用暗渠排水。2 .在河谷坝地、洼地、丘陵槽谷集中的地区,可采用暗管排水。(二)系统布置1 .吸水管(田间末级排水暗管)应有足够的吸聚地下水能力,其管线平面布置宜相互平行,与地下水流动方向的夹角不宜小于40。2 .集水管应顺地面坡向布置,与吸水管管线夹角不应小于30。,且应集排通畅。3 .各级排水暗管的首端与相应上一级灌溉渠道的距离不应小于3m。4 .检查井布置1)吸水管长度超过200m或集水管长度超过300m时应设检查井;集水

33、管穿越道路或渠、沟的两侧应设置检查井;集水管纵坡变化处或集水管与吸水管连接处应设置检查井。2)检查井间距不宜小于50m,井径不宜小于80cm,井的上一级管底应高于下一级管顶10cm,井内应预留3050Cm的沉沙井深度。3)明式检查井顶部应加盖保护,暗式检查井顶部覆土厚度不宜小于50cmo5 .水稻区和水旱轮作区的吸水管或集水管(明沟)出口处,宜设置排水控制口门。水管出口可逐条设置,也可按田块多条集中设置。6 .暗管排水进入明沟处应采取防冲措施。7 .暗管排水系统的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排水出口受承泄区或排水沟水位顶托时,应设置涵闸抢排或设泵站提排。8 .暗管可与浅密明沟或鼠道结合布置,构成复合式

34、排水网络。(三)吸水管内径不应小于50mm,集水管内径不应小于80mm。在集水管的汇流面积较大时可分段采用不同的内径的管道。(四)管材宜采用混凝土管。(五)排水暗管埋深与间距1.吸水管埋深应为允许排水历时内要求达到的地下水位埋深与剩余水头(取0.2m)之和。2,吸水管间距应通过田间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2.5.2-1确定。表252-1吸水管埋深和间距单位:m吸水管埋深吸水管间距粘土、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沙壤土0.81.31020203030501.31.52030305050701.51.830505070701001.82.3507070100100150(六)采用暗渠排水时,渠

35、宽度不宜小于0.6m,高度不宜低于1.2m。断面可采用城门洞形或矩形,衬砌形式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结构,城门洞形断面宜用浆砌石拱,矩形断面应采用钢筋混凝土顶板。浆砌石砂浆标号不宜低于M7.5,渠墙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C10,钢筋混凝土不宜低于C20o第五节渠系建筑物工程一、水闸(一)适用条件1 .在灌溉渠道轮灌分界处或渠道断面变化较大的地点应设节制闸。2 .在分水渠道进口应设分水闸;在有排泄任务的地段应设泄水闸。3 .在干、支渠末端应设退水闸;低洼地区排水沟出口段应设排水闸。(二)工程布置原则1 .水闸总体的地下轮廓布置应满足闸室稳定和闸基防渗要求。2 .水闸应尽可能选择在土质均匀、密实、压缩性

36、小的天然地基上,要地质条件好。3 .分水闸的分水角宜取60。90。,闸室结构可采用开敞式或封闭式,闸前设计水位宜按分水比例,采用比上级渠道设计水位低0.10.2m。4 .节制闸闸室结构宜采用开敞式,闸底槛槛顶宜与渠底齐平或稍高于渠底,闸孔设计过水断面宜与渠道过水断面积相适应,闸孔数宜选用奇数孔。5 .退水闸、排水闸中心线宜与渠道(排水沟)中心线重合,闸底槛顶宜与渠底(排水沟)齐平或稍低,闸孔过水断面宜与渠道(排水沟)过水断面相适应。(三)闸室段长度应能满足上部结构的合理布局。底板和闸墙、闸墩材料可选择浆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四)闸室段可视具体情况选择布置闸墩、闸门和启闭机、胸墙、工作桥和

37、交通桥。(五)水闸下游连接段应采取消能措施。水闸宜采用底流式消能。护堤可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厚度应满足抗冲和抗浮要求。海漫可采用干砌块石和浆砌块石结构,厚度宜为3050cm。二、渡槽(一)适用条件渠道跨越河流、渠沟、洼地、道路,采用其它类型建筑物不适宜时,可选用渡槽。(二)工程布置原则1.基础地质条件较好,能缩短长度、降低高度,槽身起、止点应力求落在挖方渠道上。2 .跨越河流的渡槽槽址应位于河床稳定、水流顺直的河段。3 .渡槽轴线应短而直,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4 .渡槽进、出口应设渐变段,渐变段长度可分别取渠道与渡槽水面宽度差值的1.52倍和2.5-3倍。5 ,渡槽进口

38、前的渠道一侧,应设泄水闸或溢流堰和沉砂池。6 .少占耕地,不影响民房,有较宽敞的施工场地。(三)渡槽槽身结构要求应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三、倒虹吸(一)适用条件渠道穿越河流、渠沟、洼地、道路,采用其他类型建筑物不适宜时,且建筑物进出口水头差较大时,较经济方案应选用倒虹吸。倒虹吸分为地埋式和桥式。(二)工程布置原则1.倒虹吸宜设在地形较缓处,应避免通过可能产生滑坡、崩塌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2 .倒虹吸轴线宜为直线,与河流、渠沟、道路中心线宜正交,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要工程省,投资小。3 .倒虹吸进、出口应设渐变段,其长度可分别取上、下游渠道设计水深的35倍和46

39、倍;4 .倒虹吸横断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流量大、水头低时,也可采用矩形。(三)倒虹吸可选用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管、钢套筒混凝土管、玻璃钢管,高差较大或管段较长的情况下,可分段采用不同管材。(四)倒虹吸通过设计流量时,断面平均流速应控制在1.52.5ms0(五)现浇钢筋混凝土倒虹吸的分节应根据地基、施工、温度等条件确定。各节之间,首、末节与进、出口连接处应设伸缩沉降缝,土基上缝距宜取1520m,岩基上健距宜取15m,健内应设防渗止水。(六)跨度在1.5m以内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涵。4、5级倒虹吸基础应采用分层夯实的碎石、三合土、素土管床或M7.5浆砌石垫基,并在管道变坡转折处设置镇墩。(七)倒虹

40、吸进口段宜为封闭式结构,应设置沉沙池、冲沙设施和拦污栅,从拦污栅至管道进口,应设置钢筋混凝土盖板和通气孔(管),管道转折处和最低处,应分别设排气阀和排污孔,每隔10020Om应设检修孔,出口应设拦污栅、消力池。在转折处应设镇墩。六、涵洞(一)适用条件填方渠道跨越沟溪、洼地、道路、渠道或穿越填方道路时,可在渠下或路下设置涵洞。(二)工程布置原则1 .涵洞轴线宜短而直,并宜与沟溪、道路中心线正交,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2 .涵洞洞身应尽可能布置在地质条件坚固的地段,避免产生不均匀沉陷。3 .当两岸基础地质条件好时,可选用砖、石、混凝土砌无较拱涵;当两岸基础条件差时,可选择梁式钢筋混凝土

41、盖板涵洞或箱形涵洞。孔径不大时,可选择预制混凝土圆形管涵。4 .涵洞进、出口应以圆锥形护坡、扭曲面护坡、八字墙、曲线形翼墙与上、下游渠道连接。出口流速过大时,应有消能防冲设施。5 .交通涵洞的跨径和净空高度应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且应与道路等级相适应。(三)无压式涵洞内顶点至最高流水面的净高应符合表266-1。表266-1无压力式涵洞内顶点至最高流水面的净高涵洞进口净高(或内径)h(m)圆管涵拱涵箱涵Hh4Hh4Hh6h3H0.75mH0.75mH0.5m(四)涵洞顶部填土厚度不应小于0.5LOm。小型圆管顶部填土厚度不应小于0.4m。(五)圆管涵应尽量采用标准跨径,以便使用定型设计和预制构件。

42、(六)管涵管座:土基上的管涵应设混凝土或砌石管座,其包角可取90。135。七、沉砂池(一)工程布置原则:1 .为防沟渠淤积,沉沙池宜布设于引水口的前端,并保持一定的距离,沉沙池应选择在场地宽敞的地方,有足够的长度和宽度满足布置要求,沉沙池两端连接段必须保证水流平顺,不易起旋涡。2 .为保证沉砂效果,沉沙池进口段宜采用两侧均匀扩散的对称布置;受条件限制时,也可采用单侧扩散布置,但应设置与池厢潜没隔墙相对应的导流墩(墙)。进口段长度可取1530m;出口段长度可取1020m,水流收缩角可取10。20。必要时,出口处可设置迭梁式活动底坎。进出口应有一定落差,采用闸门控制。3 .农田建设项目沉沙池规模较

43、小,可采用定期人工清淤的条带形沉沙池。有天然洼地可利用时,也可采用沉沙条渠。4 .为防不均匀沉降和便于施工,池箱横断面宜取矩形或梯形;池箱分段应设伸缩沉降缝,缝距可取1020m,筵内应设防渗止水。(二)沉沙池进口可采用设置扩散墙、安装静水格栅等使水流均匀扩散。(三)为控制投资,降低施工难度,池深不应超过2m。八、农桥(一)农桥布置原则1 ,农桥分机耕桥和人行桥两类。机耕桥使用于一级田间道上和二级田间道上。人行桥使用于生产路上跨越河沟及跨越斗渠沟和农渠沟。2 .农桥的设置应根据道路等级、通行能力,结合地形、河流水文、灌排设施布局、河堤防洪、环境影响等综合考虑。3 .农桥宜采用技术成熟、容易施工、

44、经济实用的结构形式。机耕桥宜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和浆砌石拱桥。人行桥宜采用简易预制混凝土板桥。4 .农桥的桥长、跨度和高度除应满足总体布局要求外,还应受表268-1指标控制。表2.6.8-1农桥的桥长、跨度和高度控制指标农桥等级桥长(m)单孔跨度(m)桥面高度(m)桥面宽度(m)设计荷载(t)机耕桥1054410人行桥10331.50.5支撑垫石顶面0.25拱脚0.25注:无较拱的拱脚可被设计洪水淹没,但不宜超过拱圈高度的2/3,且拱顶底面到计算水位的净高应大于Lomo6 .农桥应设置高度不应小于Llm的护栏。栏杆需满足受力要求,美观大方。7 .农桥应设置安全限载标志。(二)机耕桥1.

45、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1)桥面铺设的结构型式宜与所在道路路面相协调,村间道桥面应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铺设,水泥混凝土铺设厚度不应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30,沥青铺设厚度不应小于50mm;田间道宜采用砂石铺设,铺设厚度不应小于100mm。2)桥身宜采用H、In级钢筋,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30。3)桥台应为轻型桥台,在梁端与桥台之间应设25cm宽的伸缩缝。4)墩台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砌筑,墩身坡度宜对称采用20:130:1,也可成直坡;墩身顶宽不应小于0.6m。桥台前坡宜为10:1,背坡宜为6:14:1。埋置式桥台或岸墩前后应均匀夯填土。5)桥梁的墩帽和台帽厚度不应小于30cm;纵向墩帽宽度不应小于100cm,纵向台帽宽度宜为80IOoCm,墩台帽出檐宽度宜为5IOCm;支座边缘道墩台身顶部边缘的距离应视墩台构造形式及安装上部构造的施工方法而定,其距离不应小于表268-3的规定。表268-3支座边缘道墩台身顶部边缘的最小距离桥向顺桥向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