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期的留德学生与美国文化独立的先声.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75448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初期的留德学生与美国文化独立的先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9世纪初期的留德学生与美国文化独立的先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9世纪初期的留德学生与美国文化独立的先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9世纪初期的留德学生与美国文化独立的先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9世纪初期的留德学生与美国文化独立的先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世纪初期的留德学生与美国文化独立的先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世纪初期的留德学生与美国文化独立的先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9世纪初期的留德学生与美国文化独立的先声高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19世纪初期的美国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宪法为蓝本的共和制国家,但当时的美国工业化进程尚处起步阶段,而且由于缺乏历史传统,文化建设尤其薄弱,在世界舞台上仍然默默无闻。美国建国初期,一些有识之士即认识到知识的传播对共和国良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始倡导公众教育的推广,吸收和借鉴欧洲的文化和思想。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美国即承袭英国的建制、文化和习俗。建国初期,美国人的热情集中于对国家建制的讨论,热衷于写宣传小册子,却疏于文化的建构。尽管有康涅狄格州的作家创作出一些文学作品,但其主题却与美国本土

2、的环境、生活和文化相去甚远,在风格上也具有浓厚的英国小说的特征。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IrVing)曾在纽约外史中描绘了最早定居于纽约的荷兰移民,作家詹姆斯F.库珀(JanIeSFenimoreCooPer)在1821年开创了完全属于美国的题材,但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是他熟悉的纽约州的韦斯切斯特地区。(1)美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著,许季鸿等译: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40页。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美国的史学作品也具有浓厚的区域特征,大多是城镇、州或地区的编年史。本杰明特朗布尔(BenjaminTrumbull)的美国通史(2)Benjami

3、nTrumbull,AGener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fromtheDiscoveryin1492,to1792,or,SketchesoftheDivineAgency,intheirSettlement,Growth,andProtection,andespeciallyinthelateMemorableRevolutionjBoston:FarrandjMallory,1810.和拉姆齐(DavidRanISay)的美国革命史(3)DavidRamsay,TheHistoryoftheAmericanRevolution,2volume

4、s,Indianapolis:LibertyClassics,1789.打破了地方史学和保守观念的限制,开始尝试把美利坚看作一个完整的国家来书写其历史。但是,二者都没有通过追溯北美殖民地和美国革命历程来探讨美利坚的民族特性。进入19世纪,随着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追寻民族特性,进而建立民族文化成为很多知识精英的共识。尤其在1812年英美战争之后,美国人的爱国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发展民族文化以对抗英帝国殖民者的呼声更加强烈和急迫。19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对美国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美国也正是在选择性和创造性地借鉴与吸收德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创建了

5、自身的民族文化。到德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则成为德国文化输入美国的重要媒介,他们对德国文化有选择地吸收,率先发出了美国文化独立的呼声。对第一代德国留学生的研究可见于19世纪德国大学和美国大学之关联性的著作中,教育家查尔斯特温家harlesF.Thwing)在美国和德国大学:百年历史一书中介绍了在19世纪的百年间美国青年到德国接受教育的状况、移居美国的德裔学者对美国大学的影响,以及美国大学对德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借鉴,其中第一章大致展示了第一代美国留学生在德国的学习生涯。(4)CharlesF.Thwing,TheAmericanandGermanUniversity:OneHundredYearsofH

6、istoryjNewYorkzTheMacmillanCompany,1928.学者卡尔迪尔(CarlDiehl)在其著作中以两章篇幅大致介绍了19世纪早期到德国留学的美国学生的总体状况,包括他们对德国大学的适应过程,以及对德国文化的了解和评价,作者认为第一代留德学生并未认识到德国学术的真谛。(5)CarlDiehLAmericansandGermanScholarship,17701870,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78.学者奥里W.朗(OrieWilliamLOng)关注19世纪早期到德国留学的六位美国学者,简要介绍了其生平、在德国留学的经历和对知识传播

7、与推动学术发展的贡献,也涉及这几位美国学者对德国文化的感受。(6)OrieWilliamLong,LiteraryPioneers:EarlyAmericanExplorersofEuropeanCu1tur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5.上述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美国留学生在德国大学的学习状况,以及德国大学对美国大学体制变化的影响,但留德学生如何在回到美国后引介德国文化,从而塑造美国文化并推动了美国的文化独立,仍是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转移史(transferhistory)的视角转移史考察基于文化媒介关联起来的两个单

8、位(包括但不限于民族国家、区域、市镇、机构等)的相互关系。文化媒介指书商、出版商、大学、留学生等对技术、思想、观念等的传播和转移起到重要影响的因素。转移史亦关注某一民族文化内部的现象在传播到不同的文化之后引发的相似或不同的结果。转移史是突破民族国家界限的一种尝试,是跨国史研究的一种视角。对转移史的讨论,详见Heinz-GerhardHauptandJUrgenKocka,uComparativeHistory:Methods,Aims,Problems,ed.byDeborahCohen,Maura0ConnorjComparisonandHistory:EuropeinCross-natio

9、nalPerspectivejNewYork,London:Routledge,2022,pp.31-37.来考察美国以留德学生为媒介,在建立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借鉴和吸收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以及如何与本土环境和现实相结合来塑造美利坚民族文化的特性Q一、美国青年留学哥廷根的缘由及其对德国大学的评价19世纪,很多美国青年学人选择德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在当时的欧洲,随着法国大革命转向拿破仑专制,法国走向帝国的趋势开始与美国的共和主义观念格格不入Q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人眼中,法国人被视为“不信教者”,其松懈的道德感也倍受美国人憎恶。有些美国人认为,法国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会使人道德堕

10、落。美国青年在法国仅能领会到智识生活的意义和艺术鉴赏的品位,而这些被美国人视为皮毛之物,真正的学识还是要凭借德国大学严格不懈的训练来获得。当时英国的大学也很有吸引力,然而英国的科学研究却在大学之外繁荣发展。一些兼备才智和财富的个人进行独立研究,远离社会和政治生活,且不关心国家事务,对推动英国的高等教育收效甚微。英国大学以培养绅士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美国学生,因为后者把大学教育作为未来职业的铺垫。而且直到1871年之前,进入牛津、剑桥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签署安立甘教会的“三十九条信纲”,(8)三十九条信纲是新教安立甘宗英国国教会的信仰纲要,清教徒认为英国国教会对天主教的改革并不彻底,希望净化

11、英国教会,因此遭到英国当局的迫害。为了进一步改革新教,清教徒在17世纪移居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传统深厚,因此美国学生无法接受签署三十九条信纲。这个要求也是阻碍美国学生进入英国大学的原因之一。(9)CharlesF.Thwing,TheAmericanandGermanUniversity:OneHundredYearsofHiStory,p.76.基于上述原因,在19世纪里,大部分美国学生选择德国作为海外留学目的地。从19世纪初期开始,美国学生不断奔赴德国留学。据粗略统计,18151914年大约有9000-10OoO名美国学生在德国大学进行专业化的学习。(IO)CarlDieh

12、ltAmericansandGermanScholarship,1770-1870,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78,p.49.18101840年间在德国大学注册的55名美国学生,在哥廷根学习者为25名,人数远超在柏林、海德堡及其他地方的学习者。(三)CarlDiehLAmericansandGermanScholarship,1770-1870,p.55.哥廷根大学是当时德国大学的翘楚,其地位可与柏林大学匹敌。哥廷根大学建于乔治二世时期,主要由汉诺威王朝枢密院大臣闵希豪生(BaronMiinChaUSen)一手操办,其本人也是启蒙精神的拥护者。另一位发起人是

13、语言学领域杰出的学者海涅(ChriStianGottlobHeyne),他拥有经世致用的智慧,是管理哥廷根大学的灵魂人物,其极高的声誉和威望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学子。在德意志民族复兴的浪潮中,哥廷根大学不断得到发展,经过19世纪初期的改革之后,其学术声誉进一步提升,尤其在语言学、文献学和哲学等领域,在欧洲居于引领地位。哥廷根大学的语言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诠释文献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又发展为批判式思维方法,并应用到历史和社会学的研究中。德国语言学家艾希霍恩(JohannGottfriedEichhorn)韦尔克(FriedriChGottliebWelcker)和历史学家希伦(ArnoldH

14、ermannLudwigHeeren)萨尔费尔德(FriedrichJakobChristophSaaIfeld)继续将这种治学传统发扬光大。美国的知识精英与哥廷根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766年,是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到哥廷根参加皇家科学协会的会议,由此美国学者首次与哥廷根大学建立联系。从1795年到1812年,汉堡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埃贝林(ChristophDanielEbeling)与在波士顿北部萨勒姆镇的威廉本特利(WilliamBentley)一直保持通信联络,(12)JurgenHerbstfTheGermanHistoricalSchoolinAmericanScholarship:

15、AStudyintheTransferofCulture,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1965,pp.14-15.这使得哥廷根大学在语言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成就得以被新英格兰的学者所闻知,推动了美国学生留学哥廷根。1815年8月,乔治蒂克纳(GeOrgeTiCknOr)和爱德华埃弗里特(EdwardEverett)一同从波士顿启程到达了位于德国汉弗莱的小城哥廷根。两年后,以出色的表现从哈佛学院(HarVardCOnege)毕业的乔治班克罗夫特(GeOrgeBanCroft)得到学校的资助,赴哥廷根留学。此三人成为赴哥廷根大学留学的首批美国学生。这三位青年均在享誉欧

16、洲的哥廷根大学语言学系学习,研读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经典文献,同时修习现代欧洲语言。初到哥廷根,蒂克纳即被其现代大学的自由风尚和丰富的图书资源所吸引,求知欲得到了极大满足,弥补了之前的知识短板。他认为,阅读是智识增长的基础。哥廷根大学图书馆馆藏丰富,拥有大约200000册图书,现代文学方面的书籍尤其丰富,学生可以自由借阅,这与哈佛学院的图书馆形成了鲜明对比O(13)EditedbyG.S.Hillard,etc.,Life,LettersandJournalsofGeorgeTicknor,Vol.1,Ninthedition,Boston:JamesR.OsgoodandCompany,1878

17、,p.72.在两年多的学习过程中,蒂克纳被哥廷根大学学者们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造诣所折服。1815年11月10日,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提到了古希腊语老师舒尔策博士(Dr.Schultze):“每天我都被其讲授内容的多样性和准确性所震撼。他准备充分,探讨问题细致入微。在其令人羡慕的成就下,我每天都感到沉重的压力,欧洲学者和美国学者的差距如此之大!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才是希腊语学者,如何才能造就希腊语学者。舒尔策只比我年长几岁,我无法想象,多少时间的投入,或者怎样不可企及的天赋才能令他对已经被遗忘的语言如此精通。”(14)EditedbyG.S.Hillard,etc,Life,LettersandJo

18、urnalsofGeorgeTicknor,Vol.1,Ninthedition,p.73.蒂克纳对哥廷根大学老师们的教学热忱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赞不绝口。在有关福音书的课程中,蒂克纳评论道,艾希霍恩对福音中的一些疑难内容阐释清晰,他审慎严谨的态度,雄辩的口才,在诠释福音书时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和对真理深沉的热爱,对于学生极富感染力。(15)EditedbyG.S.Hillard,etc.,Life,LettersandJournalsofGeorgeTicknor,Vol.1,Ninthedition,p.79.1815年11月,蒂克纳开始重拾拉丁语学习Q在美国时,蒂克纳认为拉丁语很难习得,现在却进

19、步很快,在他看来,这得益于“舒尔策投身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教学,擅长教学,具有牺牲精神,美国没有这样的学者。(W)EditedbyG.S.Hillard,etc.,Life,LettersandJournalsofGeorgeTicknor,Vol.1,Ninthedition,pp.79-81.布鲁门巴赫(JohannFriedrichBIUmenbaCh)对其讲授的自然史极其精通和熟练,具有令人愉悦的幽默感,并与其讲授的重要内容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令人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由此,蒂克纳体会到美国大学和德国大学在教学方法上的重大差异。在哈佛学院时,老师讲授有限的知识,学生机械刻板地背诵在哥

20、廷根大学,他意识到靠记忆获取知识和被引导进行研究的区别Q他在信中提到,教希腊语的学者不仅精通希腊语,而且懂得如何去教授希腊语0(17)EditedbyG.S.Hillard,etc.,Life,LettersandJournalsofGeorgeTicknor,Vol.1,Ninthedition,p.72.由于父亲的影响和哈佛学院对班克罗夫特的期望,班氏最初立志要成为一名牧师或从事圣经和神学方面的研究,因此他在哥廷根大学苦读古希腊语、希伯来语、古代叙利亚语、拉丁文等古代语言,以期将来能够从语言学的角度批判地研究神学。(18)M.A.DeWolfeHowe,TheLifeandLetterso

21、fGeorgeBancroft,Vol.1,NewYork:C.Scribner,sSons,1908,pp.4954,79.哥廷根的学者们对于古文献的研究却使其兴趣发生了转变。班克罗夫特十分钦羡哥廷根大学的学者们对于古物研究和古文献整理的热情。“当你看到一位饱学之士如何鉴赏古物,甚至视其为挚友与其进行精神交流时,那是十分美妙的情境。他能够听到来自遥远过去的微弱声音,当德国学者将其严谨、准确的技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结合之后,历史中最隐秘的部分竟然呈现于眼前。当你看到每一份收集到的手稿,每一种著作,无论是沉闷或是有趣,无论是富有天才或是缺乏创见,经过悉心审阅之后,它们显现出其价值;当你发现无论多么

22、渺小的硬币和徽章、艺术的残迹和大自然的废墟都承载着可供研究的题目,你内心的欣喜之情不免油然而生”。(19)HarVeyWish,TheAmericanHistorian:ASocial-intellectualHistoryoftheWritingoftheAmericanPast,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60,p.72.班克罗夫特发现,德国的学者把学术研究作为终身热爱的事业,专注于此以求达于至臻。他们热衷于智识生活,虽然与世俗财富无缘,却投入其中并体味它的甘甜。海涅甚至用18年的时间去阐释荷马的一首诗,其影响深远,引发了德国学者对神话学的讨论,由此也为

23、他赢得了学术声誉。(20)GeorgeBancroft,StudiesinGermanLiterature,LiteraryandHistoricalMiscellaniestNewYork:HarperGeorgeBancroft,LiteraryandHistoricalMiscellaniesjNewYorkzHarper&Brothers,1855,pp.415-417.他坚信美国自身的经历符合道德判断的标准,并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而这是一个不会停顿和不可逆转的过程,美国由此会成为文明世界的典范。在讲到民主制度时,美国不同于欧洲的特性被凸显出来。班氏正是在对杰克逊式民主(Jackso

24、nianDemocracy)的呼应中,挖掘了美利坚精神的独特性。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快速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伴随着对民主实验的乐观愿景,人们对美利坚民族文化的自信也随之而起。学者帕尔弗里(JohnG.Palfrey)指出,美国历史是值得研究的主题,他甚至认为新英格兰的古迹与古希腊、罗马的遗迹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52)RichardArthurFirda,GermanPhilosophyofHistoryandLiteratureintheNorthAmericanReview:1815-1860,JournaloftheHistoryofIdeas,Vol.32,No.l(J

25、an.-Mar.1971),p.136.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并传播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德国的美国青年正是把上述思潮引入国内的重要媒介之一。德美两国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因此,虽然德美两国的学者同样受到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感召来建设民族文化,但发展路径和引发的结果却不尽相同,从转移史视角可做如下分析。19世纪初期,德、美知识阶层面临着相似的形势:德意志人分散在几百个邦国中,以所在的邦国来确认自身的身份,崇尚地方主义的传统仍在延续;(53)英以赛亚柏林著,吕梁等译: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页。美国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并未产生一种统一的文

26、化来整合这个新国家。与此同时,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浪潮席卷欧洲,发掘一致的精神来凝聚人心,振兴民族文化成为时代的召唤。德、美均凭借文化民族主义打破了地方主义,德意志构建了跨越地区的文化认同;美国则突破了新英格兰的狭隘局限,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欧洲乃至世界Q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的发掘和探寻过去的重要动力来自巩固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德、美两国均如此。德意志知识界要发展民族文化,就要抗拒柏林宫廷的崇法力量,正是在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威压和霍亨索伦王室专权的抵制中,推动了自由精神的生长。美国社会则在西进运动和社会改革相融合的过程中,孕育了对普通人的潜力持有乐观信念的时代精神。此时的美国人正在为新国家的

27、建设而踌躇满志,展现的是乐观向上的氛围,而且共和民主制度正是其与欧洲具有鲜明差异的特质。所以,美国学者把德意志的哲学观念与其民主特性结合起来,塑造自身的民族性格。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知识精英借鉴德国的高雅文化并将其与美式的民主政治相结合。美国学者对德意志文学作品中的观念并不完全认同,而且有选择地借鉴。虽然歌德的文学禀赋得到留德学生的肯定,但歌德被评价为“不忠诚于情感和上帝”,“忽视道德感”。正如班克罗夫特在一篇评论中所言:“因为歌德不仅描述温柔的情感和真正的人性,还常常涉及由想象引发的哀伤和文雅衍生的罪恶。在美国,歌德的作品被视为对人性危险的诽谤而被搁置一旁歌德代表了没落的贵族阶层,缺乏民族情

28、感,他在道德上是不及伏尔泰的。,(54)GeorgeBancrofttLiteraryandHistoricalMiscellanies,pp.195200.反,席勒则是被美国学者高度肯定的作家,不仅因为其作品中展示了文学天才,而且具有道德感,并体现了爱国情感Q19世纪初期,清教伦理在美国仍然具有深刻的影响,它教导信徒要保持对上帝的虔诚,为了获得拯救而勤奋工作,节俭克己,为社区和教会做出贡献。清教徒无法接受德国文学的感伤主义和人性的复杂之美,因为这是违背清教伦理的,因而是不道德的。多愁善感和对人性消极面的剖析并不符合当时美国人的口味Q对于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美国人来讲,沉浸于个人的内心于社会发展

29、毫无用处。在19世纪上半叶,宗教自由之风席卷了新英格兰,唯一神教逐渐摆脱了加尔文主义教条的影响,倡导不局限于教义忠诚,信任个体的理性和判断。尽管如此,一些德国学者对圣经的批判和在宗教上彻底的怀疑主义态度,仍然无法被美国社会接受Q美国学者把康德看作无神论者,摧毁了宗教的本质。(55)RichardArthurFirda,aGermanPhilosophyofHistoryandLiteratureintheNorthAmericanReview:1815-1860,wp.140.德国学者艾希霍恩以怀疑主义精神对圣经进行解释,令班氏觉得他缺乏严肃的宗教观和道德情感。(56)OrieWilliamL

30、ong,LiteraryPioneers:EarlyAmericanExplorersofEuropeanCUItUre,pp.120T21.“直到19世纪末,德国的神学观才逐渐被美国人所接受,其批判主义不再被视为对美国宗教的威胁”o(57)JurgenHerbst,TheGermanHistoricalSchoolinAmericanScholarship:AStudyintheTransferofCulture,pp.7-8.班克罗夫特在对德国文学的评论文章中,热情地赞颂赫尔德,不仅仅是由于其在历史哲学方面的贡献,而且因为赫尔德的作品“提高了国家的声誉,改善了整个国家的品位。很少有人像赫尔

31、德一样多才多艺且具有道德感”。(58)GeorgeBancroft,LiteraryandHistoricalMiscellanies,pp.167-168.赫尔德提出,每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具有独特性,却仍然是世界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行不悖,它是强调价值平等和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文化民族主义。因此,以赫尔德为代表的浪漫的民族观提出的假设是:促进人类精神丰富多彩的各民族之间存在基本的价值平等。美国知识界正在探寻文化独立之路,赫尔德提出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平等的历史哲学为其构建美利坚持性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使美国学者意识到,民族特性的源头要到历史中去追溯Q在

32、对美国历史的书写中,班克罗夫特挖掘了美利坚民族自由精神和民主制度的源头,并结合人道的观念,凸显了美国民主试验的进步性,从而塑造了美利坚的民族特性。在第一代留德学生看来,美利坚的民族特性在于美洲大陆独特环境孕育出来的自由精神和民主制度,进而衍生出美国超越欧洲的决心,美国的“优越性”也由此而生。结语蒂克纳、埃弗里特和班克罗夫特对于德国大学学术自由风气的引入、对哈佛学院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给当时美国陈旧和僵化的学院体制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们看重大学对于精英的培养,从而引领公众提升精神世界,熏陶公众善于思考、热忱于公共事务的品质,进而培养社区自由和自治的精神。对于古希腊和罗马的经典研究,则可以

33、借鉴古代共和国得失成败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有利于美国的成长。19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英格兰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对于实用主义倾向过强的美国社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经典作品的传播正是陶冶情操,安抚心灵的良药。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希望在文化上脱离英国的殖民,思想独立即是民族的当务之急”。因为,“一个民族不仅由领土、军事力量、政治或者经济来界定,而且由民族独一无二的属性来界定并通过其文化和文学作品来展示。(59)MichaelT.Bernath1ConfederateMinds:TheStruggleforIntellectualIndependenceintheCivilWarSouth,Civ

34、ilWarAmericaseries,ed.byGaryW.GallagherjChapelHill: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2022,pp.27,31.以蒂克纳、埃弗里特和班克罗夫特为代表的第一代留德学生,受到德意志民族复兴经历的启发,结合美国社会的现实,希望通过对德国文学、哲学等作品和理论的引介与传播,提升美国人的文化素养,净化社会良性发展所需的公共道德,构建自身的民族文化,从而推动新生的共和国不断向前发展Q他们借鉴了德国有关民族文化的理论,在对美国建国历程的追溯中发掘出美利坚持性,进而发出了美国文化独立的先声。同时应该看到,虽然上述留德美国学生积极倡

35、导文化的民族性并付诸实践,但其影响力主要在新英格兰地区0而且,在美国这样一个缺乏历史传统的年轻国家,文化独立的最终实现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蒂克纳、埃弗里特和班克罗夫特的倡导启发了新一代新英格兰的知识精英,为民族文化的独立铺垫了道路。1837年,爱默生在波士顿对全美大学生荣誉协会的演讲中,指出了美国学者应具有的特质,这种特质孕育于北美的环境中,是欧洲学者所不具备的。他还进一步提出“我们不能总是依赖外国学识的残羹来获得营养”。(60)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美国的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55页。此演说被很多知识精英认为是美国“思想的独立宣言”爱默生在青年时期即受到蒂克纳、埃弗里特和班克罗夫特的启迪Q19世纪中期,以美国社会为主题,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梭罗的散文、霍桑和梅尔维尔的小说、惠特曼的诗歌等“灯塔的光芒”亦给人们以信心:文学并没有迷失在民主的黑夜中。(61)美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著,许季鸿等译: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39页。上述文学作品正是美利坚民族特性的彰显,推动了美国精神的塑造,助推了美国的文化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