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80129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1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2023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2023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2023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2023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单元物体的运动1位置和运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要依靠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确定。2 .能说出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需要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科学探究1 .能从生活中各种运动与静止的现象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2 .能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位置与运动状态的科学事实。3 ,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4 .能用分析、匕俄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5 .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 .能与他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在

2、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公共汽车行驶、飞机在空中加油、地球同步卫星、航天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等视频。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Io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应用与拓展。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出示: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2 .引导:荡秋千和乘坐热气球的情景大家可能都体验或见到过,你能判断坐在秋千或热气球上的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吗?3 .提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二)观察比较,获取事实1 .出示:操场上学生们踢足球的两幅图片。2 .引导: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

3、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判断的理由。3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如果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比如,我们以球门作为参照物,房屋和树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静止的;同学们和足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4 .判断:学生观察判断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并将判断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三)汇报交流,形成知识1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理由。2 .小结:以球门为参照物,学生、足球与球门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房屋、树木与球门的位置没

4、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静止的。3 .引导:刚才我们是以球门为参照物来判断学生、足球、房屋和树木的运动状态,如果我们换一个参照物,它们的运动状态还一样吗?学生分组交流。4 .总结: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时,物体是运动的;位置随时间没有发生改变时,物体是静止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1 .引导:教室内有很多物体,吊扇、黑板、桌椅等,判断它们中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2 .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3 .讨论: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是如何拍摄出来的?4 .

5、小结: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相对性。我们坐在教室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也是在运动的。世界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在二年级的学习中,知道了描述静止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物、方向和距离三要素。如果我们要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也需要这三要素吗?5 .提问: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二)描述位置1 .引导:(出示小明发课本的图片)小明在发课本的时候,他是运动的。我们该如何描述他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呢?描述他的位置需要哪些条件呢?如果小明从讲台出发给同学们发课本,讲台距离第1排课桌约3米,每排课桌之间的距离约2米,选取讲台或课桌等物体做参照物,请你用参照物、方向和距离描述小明

6、在不同时刻的位置。2 .判断:以小组的形式,模拟发作业本的活动。判断不同时刻发作业本同学的位置,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3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可以用文字描述、数据描述、绘图描述等方法。)4 .小结: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需要用参照物、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三)运用知识L引导:在公共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汽车里乘客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于汽车司机来说,乘客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判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判断,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3 .讲述: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运动是

7、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请你根据本课所学的知识,课下通过杳阅资料或询问家长和老师等方式,解释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是如何拍摄出来的。2运动的方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2 .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方式及其特征。3 .能举例说出某种物体的运动包含几种运动方式。科学探究1 .能从观察到的运动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2 .能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及其特征。3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4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

8、物体运动的方式和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2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物体运动方式的视频、小车、苹果、纸风车、秋千模型、弹簧玩具、皮球、乒乓球、竹蜻蜓、轮胎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Io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应用与拓展。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引导:人在跳,车在行,鸟在飞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出示人、动物、各种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观察一下有哪些物体在运动。2 .提问:常见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哪些运动方式?(二)探究发现

9、,形成知识1.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1)引导:(出示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百米运动员比赛、苹果自由落体的视频)火车、运动员、苹果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究吧!(2)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仔细观察他(它)们的运动路线,画出物体运动的轨迹。(建议用小车模拟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学生沿过道行走模拟百米运动员比赛;让苹果从手中自由落地,观察苹果的运动轨迹。)(3)讨论:比较三种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4)小结:通过大家的画图和描述,我们发现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从树上落下的苹果都在做直线运动。2.观察物体的曲线运动。(1)引导:除了直线运动,物体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10、(出示转弯的火车、转动的风车、荡秋千的小孩、投出的铅球、颠簸的木马等图片。)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有什么特点?让我们通过活动进一步探缔口发现吧!(2)观察:观察方法。A.让轨道上的小火车(玩具车)、风车、秋千模型、弹簧玩具运动起来,观察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画出它们运动的路线。B.用手向外抛小球,观察它是怎样运动的,画出它的运动路线。温馨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活动中注意安全、安静。学生观察,画出各种物体的运动路线,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3)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物体运动的路线图,说说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4)讨论:匕徽几种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曲线运动)(5)总结:物

11、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讨论:请你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3 .评价:对本课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认识了转动、摆动、振动等主要的运动方式。其实很多物体的运动不单单是一种运动方式,往往包含着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2 .提问:推轮胎的比赛中,沿跑道前进的轮胎有几种运动方式?(二)获取事实,形成知识1.观察轮胎的运动。(1)引导:推轮胎比赛是一项非常有趣的

12、竞赛活动,你知道前进的轮胎有几种运动方式吗?(2)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推轮胎比赛,观察轮胎是怎样运动的。(3)讨论:轮胎在运动过程中有几种运动方式。(4)小结:轮胎的运动包含转动和直线运动等运动方式。2.判断其他物体的运动方式。(1)引导:(出示图片)运动员的脚、比赛中的乒乓球、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这些物体的运动又包含几种运动方式呢?(2)观察:播放物体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的脚、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比赛中的乒乓球是怎样运动的。(3)讨论:分析脚的运动、乒乓球的运动、螺旋桨的运动包含几种运动方式。学生讨论,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4)小结:运动员的脚的运动方式包含直线运

13、动和曲线运动等;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既有转动又有随飞行路线进行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等;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有转动、向前的曲线运动等。(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引导:我们在操场上进行的跑步、跳远、踢键子等体育运动,它们各包含着几种运动方式呢?2 .观察:(播放操场上学生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运动现象,判断各种体育活动包含的运动方式。3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判断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4 .总结:各种体育活动中分别包含着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3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用速度的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 .能说出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科学探究1 .能从具体的运动

14、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2 .能通过计算等方法获取列车运动快慢的科学事实。3 .能用图表等方式记录物体运动经过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4 .能运用分析、比较、判断等方法分析活动结果,得出活动结论。5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 .能如实记录测量所获得的相关数据。2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意与同学分享彼此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体会到交通工具运行速度的提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雨燕、猎豹、人运动的图片或视频、秒表、显示交通工具速度数据的图片或课件等。学生准备有关交通工具速度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

15、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出示:雨燕、猎豹、人运动的图片或视频。2 .引导:如果要进行一场200米的比赛,雨燕用4秒钟可以到达终点,猎豹需要8秒钟,短跑运动员需要20秒左右,而一只蜗牛最少要用20个小时。你知道谁跑得快吗?3 .提问: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比较运动的快慢。(1)引导:我们班要选拔短跑运动员,谁跑得最快?用什么方法比较呢?(2)讨论:有几种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同学跑步的快慢?(3)讲解:判断学生跑得快慢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大家都跑10秒钟,看谁跑得远。第二种方法是大家都跑100米,看谁用的时间短。(4)比赛:布置学生课前进

16、行,学生分组测量、记录。教师要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要求各小组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5)讲解:我们通过各组的数据可以看出来,跑完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跑得越快;在相同时间内,跑过的路程越长,跑得越快。如果两位同学跑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同时,怎样比较谁快谁慢?我们可以用物体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据越大,说明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快。计算公式是速度二路程时间”。请计算小组内各位同学跑步的速度,比一比谁最快。(6)计算:根据记录表计算各位同学的跑步速度,并把计算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7)小结:物体

17、运动的快慢可以通过速度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物体运动得也就越快。2.了解交通工具的速度。(1)引导;我们出行时,会根据需求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你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和它们的行驶速度呢?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来获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2)要求:调查时,可以了解同一时间内不同交通工具行驶的路程;也可以调杳不同交通工具行驶完成同一路程时所用的时间。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出各种交通H具的速度。3绘制出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条形图。(3)学生调查、记录数据。(4)计算: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自行车、汽车、高铁等行驶的速度,并将数据绘制成条形图,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5)汇报

18、:指定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6)小结:交通工具为我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路程的远近、速度的快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随着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我们可选择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引导:根据列车时刻表,如果选择7点左右从北京西站出发到达石家庄站的列车,你觉得选择哪趟列车比较合适呢?你能计算出每趟列车的平均速度吗?2 .计算:出示列车时刻表以及北京到石家庄的列车行驶路程共281千米,让学生进行计算。3 .讨论:哪个车次的列车行驶速度最快?高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4 .小结:火车是我们出行时比较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

19、我国的高铁是国家名片,高铁运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安全、快速、舒适的出行体验,更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4运动和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2 .能归纳出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启动,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科学探究1.能设计出多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案。3 .能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4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整理结果,得出活动结论。5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科学态度1.能又抿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2 .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多种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的方案。3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

20、SE)能意识到利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车、磁铁、塑料尺、绳子、毛巾、棉布、木板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播放赛车比赛视频)汽车在行进中时常需要停止、启动、加速、减速这些者B是汽车不同的运动状态。2.提问:物体的运动状态经常变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1)弓I导:你有几种方法能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2)设计: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些方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并将设计的方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

21、页中。(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四个实验:使用绳子向前拉小车,让小车动起来;把塑料尺掰弯,紧挨小车,松手后靠尺子的弹力让小车动起来;在小车上绑一块磁铁,用另一块磁铁吸引,让小车运动起来;用手向前推小车,让小车动起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4)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5)小结:我们可以使用拉力、弹力、磁力、推力等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2 .让运动小车的状态发生改变。(1)引导: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让小车由静止到运动需要施加外力。如何让运动小车加速、转弯和停止运动呢?下面我们比一比,看谁想出的方法多。(2)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改变小车运动状态的方法,并将设计的方案记录下来

22、。(3)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与补充,形成统一的实验方法。(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5)讨论:在改变运动小车的状态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6)小结:在小车的行进中,我们给它施加外力,可以改变小车运动的速度、方向,也可以使小车停止运动。3 .研究摩擦力如何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1)提出问题。引导: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之后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水平滑动,小车在哪种材质水平面上滑过的距离会更长一些?为什么?(2)实验观察。掌握方法。A.将一条毛巾放在桌面上,在毛巾上放一斜面,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用刻

23、度尺测量小车在毛巾上的滑动距离。B.将毛巾换成棉布,重复以上步骤。C.将棉布换成木板,重复以上步骤。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教师巡回指导。(3)得出结论。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实验是怎样做的,观测到什么数据,说明了什推测:想一想,如果水平面没有摩擦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它的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请将推测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总结: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 .提出问题:自行车是我们

24、常用的出行工具,自行车的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技术和原理?在力的作用下,它是如何启动、改变速度或停止的呢?2 .掌握方法:用手慢慢转动车蹬,观察后轮如何由静止变为运动。再改变车蹬转动的快慢,观察后轮转动有什么变化。然后捏紧车闸,观察刹车系统是怎样让后轮停下来的。最后推动自行车,并捏紧车闸,观察刹车系统对前轮的制动。3 .观察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4得出结论:给脚蹬施加力,脚蹬的转动带动大轮盘转动,通过链条带动后轮转动;自行车刹车系统能够增大摩擦力,能够使自行车快速停下来,其科学原理是物体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5运动物体的能量教学目标科学知

25、识1.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4 .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5 .能归纳出运动物体的能量跟质量和速度有关。科学探究1 .能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2 .能对运动物体能量的大J什么有关的问题进行假设。3 .能通过实验等方式获取证据。4 .能用图表的形式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5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科学态度1 .能对运动物体的能量产生探究兴趣。2 .能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设计探究运动物体能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3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快速运动的物体具有很大的能量,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教学准备

26、教师准备保龄球运动视频、小车、积木、薄纸、气球、木板、木块、祛码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播放保龄球运动视频)保龄球是大家喜欢的一种室内运动,说一说你从视频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运动的保龄球可以击倒前方的球瓶。)4 .提问:保龄球为什么能击倒球瓶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 .碰撞实验。(1)提出问题。提问:运动的小车撞到不同的物体时会发生哪些现象呢?(2)掌握方法。出示图片或视频,讲解实验方法:在小车前面分别放上积木、薄纸、气球。推动小车快速运动起来,分别撞击积木、薄纸、气球。实验各做3次,观察有什么现象。(3

27、)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回指导。(4)汇报交流。汇报:实验中,小车撞到物体时出现了哪些现象?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静止的小车接触这些物体时会有这些现象吗?(5)得出结论。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够对其他物体产生影响。运动的保龄球能击倒球瓶,说明它具有能量。2 .运动小车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提问:运动小车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2)作出假设。假设:猜一猜运动物体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运动小车的能量可能和小车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可能能量越大;运动小车的能量可能和小车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可能能

28、量越大。)(3)实验设计。讲解:这是两组对比实验,如果要研究小车质量对能量大小的影响,可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质量,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运动速度。如果要研究小车运动速度对能量大小的影响,可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运动速度,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质量。思考:A.怎样让两个小车保持同样的速度运动?怎样让小车运动的速度变快或变慢?B.用什么方法能够观察到运动小车具有的能量的大小呢?(可以参考活动1的方法)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设计结果,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总结:归纳出科学且可行的几种实验方法。实验(一):让小车从斜坡滑下撞击木块,记录木块移动的距离。保持小车的起始高度和木块摆放的位置不变

29、,每次在小车上增加一个祛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记录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实验(二):让小车从较低的斜坡滑下撞击木块,记录木块移动的距离。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木块摆放的位置不变,每次让斜坡的高度增加2厘米(斜面长度不变),让小车从斜坡上滑下,记录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变化。(4)实验观察。学生实验,将观测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回指导。(5)得出结论。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实验是怎样做的,观测到什么数据,说明了什么。讨论:A.速度一定时,运动小车的能量与小车的质量有什么关系?B.质量一定时,运动小车的能量与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关系?小结:运动物体的能量跟质

30、量和速度有关,速度一定,质量越大,能量就越大;质量相同,速度越大,能量越大。(6)知识拓展。讲述:行驶中的汽车、疾速下落的物体,它们具有很大的能量,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造成伤害。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运动物体带来的伤害呢?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出示正确做法,提示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引导: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我们称它为动能。除了动能之外,生活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量。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呢?2 .出示:航行的帆船、太阳能热水器、用炉火做饭、给汽车加油等图片或视频。3 .交流: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各种能量形式的实例。4 .汇报:指定学

31、生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学生相互补充与评价。5 .小结:在生活中,存在着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形式,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第六课声音的产生科学知识1.能说出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6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2 .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并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3 .能用记录表等方法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4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科学态度1.能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声音与生

32、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教师准备音叉、橡皮锤、水槽、小鼓、水、纸屑、人唱歌、蟋蟀鸣叫、扬声器播放,音乐的视频等学生准备钢板尺、皮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引导: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知道要上课的呢?对,是铃声响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2 .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二)寻找声音,初步感知1.寻找声音

33、。(1)引导:声音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就可以听到上下课的铃声;在教室里,可以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声。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听到了哪些物体发出了怎样的声音(2)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用巴,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2.制造声音。(I)弓I导:同学们都是善于留心观察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声音。那你,能用身边的一些物体制造声音吗?(2)实验: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让身边各种物体发出声音。(3)小结:我们可以用敲击、拍打、吹气等多种方法使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究。(三)实验探究,构建知识1 .实验探究,获取信息。(1)讲解

34、:(出示幻灯片)讲解实验方法。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仔细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观察叉股有什么变化,用手摸一摸叉股,看看有什么感觉。用发声音叉接触平静的水面,观察,水面出现的现象。在小鼓上撒一些纸屑,轻轻地敲击鼓面观察,纸屑出现的现象。把钢板尺的一端用手,固定在桌边,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压钢板尺的另一端之后松开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钢板尺会有什么变化。(2)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3)汇报: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手摸音叉的时候感觉有些麻,音叉放在水里会溅起水花;鼓面上的纸屑却励起来;钢板尺来回运动。2 .分析信息,形成知识。3 .(1)讨论:

35、在以上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1.使物体停止发声。(1)引导: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呢?请同学们利用音叉和小鼓再试一试。(2)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结果。2 .寻找发声物体的振动部位。(1)提问:人、蟋蟀、扬声器分别是用什么部三动发声的?(2)出示:人唱歌,蟋蟀鸣叫、扬声器播放音乐的视频(特写发声部位)。(3)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把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3 .课堂总结。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第

36、七课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口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4 .能举例说明不同材质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科学探究1.能从传声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假设。5 .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能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6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7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声音的传播产生探究兴趣。2 .能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3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人类的需求促进了人工传声物品的发展。教

37、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口固体中传播。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玻璃钟罩、抽气筒、闹钟(或空气传声实验视频)、音叉、橡皮锤、水,槽、石块、铁棍、细绳、气球、尼龙线、棉线、软管、牙签等。学生准备纸杯、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引导:(播放两个人分别在山上和山下对唱山歌的视频或课件)同学们,为什么人在山上唱歌,山下的人能听到呢2 .提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探究空气能否传声。(1)掌握方法。把小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听一听闹钟的声音用抽气筒慢慢抽

38、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一听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取下抽气筒,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观察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2)实验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引导: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声音也越来越小,最后就几乎听不到了;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时,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结:声音可以依靠空气向各个方向传播。2.探究固体、液体能否传声。(1)提出问题。引导:声音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那声音能不能通过固体或液体传播呢?(2)掌握方法。讲解: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方法及注

39、意事项。1固体传声的实验。A.把音叉立在桌子中央,用橡皮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出声音,把耳朵贴在,桌面边缘,听一听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B.在音叉的叉股上系上一根细绳,另一端系在铁棍的一端,把细绳拉直,把耳朵贴在铁棍另夕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注意事项:轻轻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的声音小一些,尽量使旁边的人听不到声音。液体传声的实验。,A.把两个石块放在水中,互相轻轻敲击。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声音。C.把长气球装满水放在桌面上,把连接音叉的细绳系在气球一端,把细绳拉直,把耳朵贴在气球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注意事项:轻轻敲击石块,尽量不溅出

40、水花,保持实验环境整洁。(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4)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2讨论:以上四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3.综合概括,形成结论。引导:通过活动1和活动2的探究,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总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向不同的方向传播。(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制作土电话。引导:我们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可以设计制作一些传声小装置,比如土电话。(1)掌握制作方法。讲解:准备两个纸杯,将纸杯底各打一个小孔,分别将棉线两端塞入杯中,在棉线两端绑上牙签,用来固定。试着用

41、这个土电话和其他同学通话。注意事项:棉线要拉直,要与杯底垂直;说话的学生声音要小,避免其他学生通过外界直接听到声音。(2)制作土电话。学生分组制作土电话,并尝试进行通话。(3)探究土电话。引导:如果我们把棉线换成其他的材料,比如尼龙线、塑料软管等等,听一听,通话效果是否有变化?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4)得出结论。小结:声音可以通过棉线、尼龙线、软管里的空气传播,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2月球上的交流方式。(1)引导: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航天员怎样互相传递信息呢?(2)播放:航天员在月球表面利用无线电装置交流的视频或图片。(3)小结: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航天员要借助于电子通

42、信设备,将声音转换成无线电波进行通话。第八课声音的高低强弱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举例说明声音有高彳吃口强弱之分。2 .能说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科学探究1.能从对声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作出假设。3 .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4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5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探究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产生兴趣。2 .能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 .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体会声音的高低、强弱给人们带来的丰富感受,以及科

43、学技术对声音研究的影响教学重点:懂得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叉、橡皮锤、铝板琴、小鼓、钢板尺、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纸屑少,许、长方形硬纸片、齿轮组、粗细相同的皮筋6根、长尾夹6个、相同的玻璃杯,7个、水槽、胶带、抹布等。学生准备硬板纸小纸盒、剪刀、笔2根、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L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活动3和应用与拓展”。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不

44、同的,但即使同一个物体,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播放,高低、强弱不同声音的音频。)刚才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2.提问: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呢?(二)感知声音,作出假设1 .演示:先轻轻敲击音叉,再用力敲击音叉,反复3次,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2 .讲解: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3.假设:你认为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声音的强弱可能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物体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就强;物体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就弱。)(三)实验观察,获取事实1.掌握方法。出示:实验方法的幻灯片,要求学生理解、记忆。(1)音叉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把系有泡沫小球的

45、细绳用胶带固定在音叉叉股顶端。用橡皮锤轻轻敲击另一个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用橡皮锤使劲敲击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2)小鼓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在小鼓鼓面上放一些纸屑。轻轻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目励的高度及鼓声的大小。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目励的高度及鼓声的大小。反复实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钢板尺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用手将钢板尺按在桌边,让尺子伸出桌外15厘米。用手指轻轻向下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及发出声音的大小。用手指用力向下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及钢板尺发声的大小。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

46、记录实验现象。2.实验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四)分析事实,得出结论1.汇报:你是怎样实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2 .讨论:音叉、小鼓和钢板尺发出较强或较弱的声音时,它们振动的幅度,有什么相同点?3 .结论: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五)活动总结,拓展延伸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演示:敲击铝板琴上不同的琴板,让学生观察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2 .讲解:当敲击不同的琴板时,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