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02397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书法史:唐太宗及其书法原创2023-11-0914:52谈艺录我佩服精力旺盛且才华横溢的人,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篇,我们就来说说李世民及其书法。唐代书法的发展与李唐王朝历代帝王尤其是唐太宗的重视,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非常重视艺术与文史,任秦王之初,就开文学馆收揽人才(上一篇我们说过,有“十八学士”的典故)。登帝位之后,又在殿旁设弘文馆,引纳学士以本官兼任之,并且“听朝之闲,则与讨古今,道前王所以成败,或日戾夜艾,未尝少怠”。(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这些人才里,大多都擅长书法(这种风气是从汉代沿袭下来的),其中就包括我们前文说过的欧阳询、虞世南等,这种夜以继日的

2、讨论研究,当然不全是政事和前朝的成败得失,也会讨论到文学、书法。朱先生在这里提到了两个小故事,我原文照录:贞观十四年(640)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至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以付法。太宗笔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这是第一则。为了争抢太宗的手书,刘洎干脆登上了皇帝的御辇,李世民却不以为忤,足见君臣们之间的书法研究氛围有多好。“贞观之治”我们都知道,这个时期天下无事,太宗万机之暇,更是留心翰墨。来看第二则:贞观六年正月

3、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锦、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至十年(636),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徵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令侍书。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唐太宗太喜欢书法了,当虞世南离世,魏徵推荐了褚遂良,这就是我们在学习篆刻史时讲过的那件事,唐太宗向天下购求王羲之书迹(其实不仅是王羲之,所有前期知名书画家的作品,都在购求之列),并且经褚遂良鉴定,在真迹上加盖“贞观”连珠小印。(“贞观”连珠小印)韦述的叙书录称当时搜访右军等真迹“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

4、卷”O唐太宗鸠集王字,天下几尽,至有赚取兰亭,陪葬昭陵之传说(具体可见拙文王羲之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对唐太宗书法的评述,始于武后朝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序中称:“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日: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处也。”如此说,唐太宗的书法,其实从史陵来。史陵是隋或唐初人,书断称其书法“古直,伤于疏瘦”,陈思书小史称其“笔法精妙,不减欧、虞”,显然,史陵与欧阳询、虞世南一样,也属于陈隋书风。到了开元年间,张怀瑾在书断中称李世民书法“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再后来,窦臬的述书赋称“太宗则备集王书,圣

5、鉴旁启,虽蹑闾井,未登阶陛,质语胜文,貌能全体,兼风骨,总法体。”以草民评价圣主,这些评论虽难失公允,但也在情理之中。到了宋朝,评论就准确一些了。米芾书史所云“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者,朱关田先生的论断也准确:其学右军不能至者,非其功用才智不侔,实乃时代相异,神情悬殊。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可复制,是因为王羲之所在的时代不可复制。其实,唐太宗行书,乃出自史陵,而后参学虞世南,追仿王羲之,终于笔力遒劲,遂为一时之绝。现在可见的唐太宗李世民书法,仅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三通。晋祠铭,行书,书于贞观二十一年七月,著录首见于赵明诚金石录目第五九八。如图:(晋祠铭原石局部)是铭用笔遒劲,气势阔绰,诚

6、如石墨镌华卷二所评:“全法圣教序兰亭而纵横自如。”温泉铭,行书。撰于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十七日。原碑早毁,拓本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于敦煌鸣沙山千佛洞,很快为法国人伯希和所有,现臧法国巴黎图书馆。有永徽四年八月三十日墨书题记,盖唐初拓本,惟残存几段,凡五十行。如图:(温泉铭拓本局部)是铭书法酷似晋祠而趋圆熟,可谓极浏漓顿挫之妙。屏风帖,草书,书于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南宋淳熙九年(1182),祝宽夫借观于从兄季平处,有言谓绍兴初得之于北人南渡者,凡十一幅,皆素绢。冯尧章曾分别于淳熙十四年(1187)、庆元元年(1195)获观题识,称其“高古”,“不乏丰致”。嘉泰四年(1204

7、),王允初摹勒于余杭县。著录首见王薄唐会要卷三十五书法。如图:(屏风帖局部)此帖笔法遒纵,风韵轻俊,惜其天骨小之,“戈”法犹滞,或疑为伪。附唐太宗的书论唐太宗李世民的书论,最重要的是晋书里的王羲之传赞。关于这篇赞文,我们有专门的释读文章(唐太宗王羲之传赞通释)。唐太宗对晋书共有四篇史论,史家认为是出于唐太宗对西晋王朝的重视。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书法家,对文学艺术有着十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释实求华,从人以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因而必须“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浮放”。这种反对浮华侈丽文风的理论观点,是当时要求斟酌古今,融合南北文风的社会呼声的代表。唐太宗王羲

8、之传赞,可以说正是当时文学批评影响下的所产生的有总结历史、指导唐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卓有见地的理论文献。他批评镭繇“古而不今”“长而逾制”,批评王献之“疏瘦”、“拘束”,又批评萧子云无“筋”无“骨”“无丈夫之气”O但极力赞扬王羲之“烟霏露结”“凤翥龙蟠”。这与他的总体文艺观点一致,也和他平日有关书法的言论相贯通。历代书法论文选 一二。工再三僚尝谓朝臣日:一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 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一怀能冶精再。朕少时为公子,频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执 金鼓必有.挥,胆酊即短屈即。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 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

9、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制胜,朕思得其理深也。 憎临古人之书,殊不学淇兆势,碓在求其骨功,而形势自生国。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 以果能成也。指意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上(李世民的论书)唐朝叙书录引述唐太宗论书语一则(即李世民的论书):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骨”的本义是骨骼,文学批评引申为作品的思路和笔力,这里引申为笔致,即遒劲的笔力和雅正的气质。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多重气质;江左笔札,疏放妍妙,独贵清绮。这是南北书风的差异,至隋时,南北书风开始融合,入

10、唐之后,因为有反隋世风的影响,南方书风(梁、陈)席卷书坛,要知道,梁朝风格是建筑在王献之(包括萧子云)书法艺术基础上形成的。而最大的特点是伤于巧媚,缺乏典重。所以,唐太宗推崇王羲之,说他“尽善尽美”,旨在纠偏改良,折衷南北,倡导雅正书风。综合一下唐太宗的书法理论,原则上主张继承王字传统,实际上是以陈隋书风为基础,发扬中原古法,引导书法艺术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他积极地利用王羲之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倡导王字,代表了初唐书势斟酌古今,融合南北的要求,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广泛支持。学习王字成为一种时尚,蔚为风气。上至朝廷,下及经生,莫不趋之若鹫,郡起而模拟临仿之。于是,才有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为代表的社会书势,他们在继承王羲之书法的旗帜下,积极按照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要求和艺术标准,既直传六朝碑版之意气,又吸取江左简牍之风貌,“变古制今”,“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不断地充实,改造王羲之书体,终于形成“外晋内唐”或“名晋实唐”的一代书风(【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106,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