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32668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楞严经第四卷,讲到怎么去生灭心,发觉初心二义决定,说要做到两个义项,其中第二义项,即: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这一段。意思是说,人要除生灭心,就要摒除各有为相,必须知道,六根对人的影响,如同绳结一样的存在着。认识清楚,是谁在作谁在受,这样一来,才可以解开这个节。现在,第五卷,阿南就接着咨询佛祖如来,身心里这个节,到底是什么,怎么才叫算是解开这个节了!下面就来看看佛是怎么问答这个问题的。下面就是第五卷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

2、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阿南就对佛说,世尊,如来您上面说的第二义门。现在拿世上的人来说,如果要打开一个节,若是不知道节的根元,那这个人是不会把这个节解开的。我和在会的有学声闻,也是一样。从无始以来,就是被无明感染,与之俱生俱灭,虽然有多闻的善根,名为出家,但还是生死轮换,如同疟疾发作一样有周期性。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

3、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疟疾的发病非常有规律,几乎是不同日期的同一个时间发病。所以,阿南用这个打比方。说生命随着无明而有生灭,非常有规律。这个三有,有理解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在这里,阿南讲由于无明而又三有,我觉得,可以理解成第四卷讲到的三个颠倒。三个颠倒,产生了世界、众生、及众生相续。无明就是不明白。究竟彻底的明白就是佛如来了。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

4、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于是,阿南和在会的诸位大众,都听到十方微尘数如来,异口同音的告诉阿南:问的好啊,阿南!你想知道与无明同时生死的,使得自己生命轮转的根本的东西,只有自己的六根,没有其他的东西。你想要知道无上菩提,让自己迅速证得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也是通过六根来做到,没有其他的东西。听到释迦牟尼佛讲到这里,我们会特别注重一个问题:那就是把自己的六个根要时刻掌握好,修行之前,就把自己的六根都带上,一个都不能落下,一个都不可以少。忽视一个的存在,就对世界缺少一项体会,从

5、而遗失很多东西。就发现不了自己所有的错误。就休不圆满。现在就开始吧,沉下心来,把自己的六个根都体会出来:眼到了吗?(体会出来之后再PI答)回答:到了!耳朵到了吗?回答:到了!口舌到了吗?回答:到了!鼻子到了吗?回答:到了!身体触到了吗?回答:到了!意念到了吗?回答:到了!这样一来,自己就是圆满的,带圆满之身,站在如来藏的角度,去探讨根尘的世界吧!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

6、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阿南虽然听到如是的法音,还是心里不明白,稽首对佛如来说到:怎么让我生死轮回的,和让我达到安乐妙常的,都是六根呢!佛就说了。六根和根尘,发源地是一个。对人的束缚和解脱,都是一样。人对根和尘的识别之性,本身就是虚妄的,因为他是对根或尘的识别,本身就不是根或尘。优于空中的花朵一样的存在。佛说,由于对尘产生的认识,或因为对根的识别而有形象。这些本就没有一定特性,但同时相互错杂存在。所以讲,由于有识性知见而确定对外界的认识,就是产生“无明”的根本。由于有识性知见而确定对外界的认识但不被其束缚,就是涅槃无漏真净。所以,使得自己生死轮回的,和能让自己得到安乐妙常的,就只有六

7、根和根尘,哪里还有其他的呢!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真性就是空,由于识别性产生的都是“有.为”形象,都是如同虚幻,就是空的。只要性念不起,就是无为,就没有生灭,有生灭的,都是如空中花朵,是不真实的。有为,相当于上面的“知见立知”,无为,相当于上面的“知见无见:缘生,就是,缘根和尘产生的联想。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知道分别出哪些是妄想,真的就显现出来了。其实,这个真,也是如来藏的本性。这个真和忘,都是忘见,无实性。知道这两个忘见之后,就明白,所见到的,不一定真,也不一定不是真的。既然如此,就不能说见到自己所见到的。为什么说,真与妄

8、,都是妄。比方说,觉得萝卜好吃。这个好吃的感觉,就是根与尘的作用。就是有的人说萝卜好吃,或有的人说不好吃,萝卜都那样,萝卜本身也不变化。那这个感觉是个人自身的反应,不就是根或尘吗。把根尘的虚妄分别清楚了,真的萝卜味道就出来了。就是把妄的说出来,真的就显现出来了。就是上面的“言妄显诸真”。那这个真又是什么呢!他可不是如来藏本身啊,还是如来藏的发觉而已,所以,还算是一个虚妄。这样一来。妄和真,都是虚妄。即上面说的“妄真同二妄”。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忘也好,真也好;见也吧,非见也吧,都是无实性的,相互错杂。有这个结,和怎么解开这个结,其根源都是六根和根尘影响。圣人和凡人都一样的。

9、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再认真看看这些相互错杂的事情本性,说是空,里面确有东西;说是有实在的东西,又没有实性,说的空不对,说是有也不对。这样迷晦不清,就产生无明。如果把这无明整理清楚了,就是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要解开这个无明,顺序就是,要明白六根的根本,就不会产出一个根的迷茫。一个根深入了解了,其他的根也会顺势而解开了。哪个根圆通,就先从这个根去发觉努力。这样才是获取正觉的入流的方法。六解一亦亡,即后文的六解一亡,就是解开人的生死之结的方法。要明白六根的根木,就不会产出一个根的迷茫;一个根深入了解了,其他的根也会顺势而解开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

10、我常不开演阿陀那识,意思就是由于习气的影响而不能自拔。对于阿陀那识,真也好,非真也好,都是迷茫的。我通常都不去理会他。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B可陀那识,在自己的心里面,去找自己的心,不是虚幻,也造成了虚幻。不取之时,就即使不动的时候,也满是幻想。不是幻想的东西尚且都不能产生,幻想的东西,就更不要产生,这样一来,幻法就没有办法立足了。这个自心取自心,说的真的好,妄想就是自己找的,不是外来的。或者就是外感,而自己造一个放在心里,都属于妄想。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这样的做法,就叫做妙莲华,叫金刚王宝觉。如同三摩提,一心不乱,弹指间,就可超越无学。此阿毗达

11、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阿毗达磨,译作无比法。薄伽梵佛的称号之一一路涅槃门就是上面的方法,是通往如来路上的涅槃大门。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祇夜”译作重颂,“伽陀”译作孤起颂又作赞颂(参照宜化上人楞严经)阿南和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和上面的赞颂词语,层次杂合,但妙理清彻。使得人心目开明,叹未曾有。这个时候,阿南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六解一亡。这个情况的具体的舒结伦次。就是解开这个结的顺序和方法是咋

12、样的。阿南说,虽然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结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维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维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涅槃僧(即内衣),僧伽黎(即大衣)这个时候,如来佛祖就在狮子座上,整理一下衣襟,拿出七宝几,用手在几内,取舟劫波罗天所奉华巾。然后,用手把手巾络成一个结。然

13、后问诸大众,这个是什么,阿南等都PI答,这个就是一个手巾的“结二佛接连打了六个结,每次打完一个结,都问一遍这个叫什么,阿南等都一一回答,这个就是叫结。佛告阿难:我初缉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织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绢,得一结名,若百绢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维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组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否?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

14、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佛就告诉阿南,我打第一个结之后,你说我手中的手巾叫做结,这个叫做结的手巾就只有一条了,没有几条手巾的存在,那么,当打完第二,第三等结之后,我手中的手巾,还可以称作“结”吗?佛的意思,应该叫二结巾,三结巾才合适。阿南就问了,为什么只有第一次缗的才叫结,为什么第二,第三次的,不可以叫结呢!佛就说,这个手巾只有一条,六次绡,就叫六结,手巾的本体只是一条,只是由于结的多少,而有差异。是不是这样呢!初次缗结,就是第一结的手巾,于是缗到第六个结的时候,就是一

15、条手巾具备六个结的手巾了。怎么可以把六个结的手巾叫做“结”,把缗一个结的手巾也叫做“结”呢!把第六个结的名字,用来称呼第一个结的,可以不?阿南就回答了,这是不可以的。不仅如此,六个结的名称都不能乱。六个不同的结,受到世间和产生顺序的影响的。佛如来就启发道,六结各个不同,但是,本因还是一条手巾造出来的。是不可被杂乱的。人的六个根,就是口、鼻子、舌、身、眼、意。和人的木如来臧之间,也是这样的。六根都是如来藏的体现,这是本质相同。但是,各个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这就是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

16、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佛就问阿南:你现在要是嫌弃手巾有结而使得六结都不存在,或是愿意看到只有一个结,这两个情况都说说看,怎么做的到呢!阿南就说:有一个结存在,就会是非产生,这些是非当中,就会有很多结出现,而且,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若要这些结都不存在,那只有一个结都不让他出现。没有第一个,就没有第六个出现了。佛就说,六解一亡,道理也和这个一个样。人通常都是由于无始以来,心性狂乱,知和见,都虚妄的发出来,而且

17、没有停息。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疲劳,在这疲劳之中,产生尘相。比如说眼睛,眼睛在疲劳时,就会出现发狂的花朵。相对于清湛精明的本心性来说,是没有缘由狂乱发生的。世间一切的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等等,都是六根狂劳,与本心性相互颠倒之后,出现的虚假繁华景象。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否?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否?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解除,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

18、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南就说了,这个疲劳引起的尘相,如同手巾的结一个道理,那怎么才可以解除呢!如来就把手巾结左右拉动,手巾结都没有被解开,之后问阿南,这个手巾结如何解开。阿南就说,应该是在这个手巾结的结心处,解开就好了。佛就说了,是这样是这样的,必须从结心处去解开才可以。六根之结,也是这样。佛说的佛法因缘,不是世间的和合之相能表达的,如来发明的世间、出世间诸法,在了解其本因之后,都是随所缘而出,如是,以至于恒沙世界之外,哪怕是雨水,都能知道其数量的多少,你面前的种

19、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都有缘由可循。所以说,人的心中,随机你选择六根,把根结除掉,尘相就会自己消失。这样各类妄想就销亡,无需等待,自然真相就显现了。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否?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第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佛如来接着问阿南,你看着这条劫波罗天来的手巾,现在有六个结了,同时存在,能不能一次性都解开呢!阿南就说,这个是做不到的,这个结是依次绡成,应该也依次解除,虽然是一条手巾上的结,但结所络成的时间

20、是不一样的,怎么可以同时解除呢!佛就说了,人的六根也是一样,不能同时解脱。一个根初步解开,得到的状态是人空,当这个人空状态做的很完整,即空性圆明,就有解脱之法。解脱法做的完好,空也没有了。就是人空,和空性都不出现了。也就是彻底的空。这样,就叫做菩萨从三摩地而得到无生忍。无生忍,这个无生,就是不被根尘所扰。但是,扰乱本性的根尘总会有,所以,就加个忍。忍的过程,就是逐步解决各有漏根尘的过程。到有漏变无漏的时候,就有成就了。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

21、;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阿南及在会的大众,这个时候蒙佛开示,慧觉圆通,没什么疑惑了。都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们今日身心明朗,畅快而无阻碍。虽然领悟到一六存亡的意义,但是,还是没有达到圆通的木根。世尊啊,我们这些人,累世累劫,诸世界飘零,孤苦外漏。无人教导。不知是什么样的心虑,预先能得到佛如此的天伦之乐。真是如同没奶的孩子遇到慈母一样。假若,我等今天由于这次机会成就大道,所得到的佛的微密之语,还是如同本根醒悟出来的一样,那就如同是自己的六根或是根尘在发生作用,好像

22、还是一个虚妄一样的了。要是这样,那与没有听到佛的教导就没有差别了。所以,请大慈悲的佛如来,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意思的讲,这样得到佛的引导之语,确是增加了自己的智慧,想是想通了。但是,自己的本根还是没有改过来。还是停留在意识形态。那不还是自己的六根在发挥作用嘛。根尘,那还是虚妄啊。就是请佛举实际例听听,不然还是虚幻的。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这个时候,慈严的佛就对在会的各大菩萨,及无漏的大阿罗汉

23、说到:你们这些大菩萨和大阿罗汉,在我佛法中,得到无学,我现在问你们,最初发心,悟通十八届,哪一项是使得自己悟性圆通的,从哪里方便介入,而入三摩地的呢!这里的十八届,肯定是五阴、六入、十二处、至十八界,及1200功德等等的总称。这里的三摩地。就是致定的状态,肯定是,不生灭,至静,如来藏等总称时懦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接着上文的意思,各位菩萨和阿罗汉说自己切身的经历,都是在说明“六解一亦亡”的真实性。愉陈那五比丘,的回答,

24、是说,自己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在佛的音声里面,悟明四谛。佛问我等领悟状态,我当初就称已经悟解,佛就印证我为阿若多。佛音妙,而秘密圆通,我在佛音声里面得到阿罗汉。所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可以证明,要达到不生灭,做到六解一亡,应该是音声处去体会。阿若多即最初解。我有个猜想,为什么懦陈那能从音声悟道,是因为慌陈那看到了佛成佛的过程,其中的苦,道,灭,集四谛的过程都看的明白,佛这时候的音声也能表达这些,所以能从音声悟道。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

25、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优波尼沙陀也是看到佛的最初成道的过程,感觉到由凡转圣的过程。就知道这个凡体,是不干净的,于是就有厌烦离开的感觉。想想世间诸色尘,从不干净,到死亡化成灰尘,最后返回虚空,再最后。在空中都不见了,空也罢,色也罢都没有了。从此得无学道。就是不用学习了。如来印证我得尼沙陀。凡尘的色和空都灭尽,真的妙色密圆的本性就显现出来了。从而得阿罗汉果。所以,从自己的经历来看,把色尘悟明白是达到不生灭,做到六解一亡的好办法。尼沙陀,译作“色性空”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

26、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香严童子讲到,当初佛让自己去嫡视各有为相的变化,如是在清净隐晦的状态下,去体会沉水香的香味,发现,这个香,能跑到自己的鼻子边,认真想想,感觉到了,这个香不是从香木产生,如果是,按照上文第三章(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里的说法,必须借助香的烟尘,可是距离烧香的位置很远,烟气是不会跑那么远的,可见香不是木头本有。香气更不是烟气和火带来的,这样就感觉这个香,来无根据,去哪里也不固定。来无影去无踪的。既然香气没有固定的印象

27、,那人的意念,就不会因为香气的变化,去追循寻逐,意念就清净了。意念清净,真如就显前,这样就能很好的面对事实,达到无漏。所以,香严童子,就说,因为体会到香气的不确定,使得意念清净,让自己体会到妙香密圆,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六根的清净,这样修得阿罗汉果。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

28、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药王和药上二位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这个时候,就说到,自己多劫以来,都在世上做医生。尝遍天下十万八千种的草木金石,对于药物的苦酢咸淡甘辛等味,以及这些药物的配合变异药性都能很好体会。再想想这些药性的味道,都是自己内心去品尝得到的,不是药物告诉你的;不是空中就有的;不是身心就具备这个药性;但离开身心,药性更无所知。那这个药性的味道就是如来藏木有的反应。这样认识清楚了味觉的本来样子,就避免了各根尘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届,及1200功德的干扰,心就安定了。因味由此开悟,位登大菩萨。(参照十二处的尝与味本如来藏)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29、: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跋陀婆罗是印度话,翻到中文就叫“贤首”,贤,就是圣贤,是圣贤之首;又叫“贤护”,他贤德而爱护众生。宣化上人注解跋陀婆罗和十六位同伴,说自己是由于触觉感知而使得自己一门深入而得解脱的。就是浴僧的时候,自己在洗澡,洗除尘埃的时候,感觉这个水,什么都没动,不沾染身体,也不去沾染尘埃,要除尘是人的事情,水自己也不去想,非得把人身上的灰尘洗掉。灰尘被水带走或不带走也是灰尘的事情,水自己都不去关心,。

30、但是,正是因为水,身体也洗干净了,灰尘也带走了。水是怎么做到的呢,。这说明一个事情,就是顺势而为,不动杂念。杂念不起,真如就显前,这样就能很好的面对事实,达到无漏。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说自己是

31、由于掌握了好的佛法而证得圆通的。是什么法呢!当年的日月灯佛灭度后,摩诃迦叶就以紫金光涂佛形像。于是,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于是我的眷属都发心供养佛,。然后,自己就观察,世间的形体是变坏而不能永存的,只有用空寂的心,去灭尽根尘的感染,这样做的话,就能于弹指间把百千劫都消除,由于掌握这个空法,长此以往,就成阿罗汉了。所以,摩诃迦叶就说,法的作用是成就圆通最好的办法。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

32、见循元,斯为第一。阿那律陀,说自己是由于悟透见性的关系而成就阿罗汉的。阿那律陀说,当初眼睛瞎了,佛就教给自己乐见照明的金刚三昧,于是以往,就不用眼看东西,用见性去开发自己,从而达到观十方也能如同观掌上的果子一样清楚了。由于见本性的开发利用,从而得阿罗汉果。怎么做,就是由见性的感知,去找事情的根本,而不是在根尘寻找反应C由见性自身去体会外界的东西,这个才是成就阿罗汉该做的。周利槃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

33、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周利槃特伽说,自己是由于体会呼吸间万物的瞬息消亡,从而知晓本心性如来藏的长存,来证得圆通的。懦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呵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楠梵钵提说自己是体悟到味道的空性而身心解脱的。空性,简单的说,就是什么都不是。懦梵钵提说,当初自己由于轻弄沙门而有牛啕病,就是吃东

34、西到肚子里又吐出来再吃下去。所以这个味道很麻烦,。佛就教他一味清净法门,如是,自己就心不杂乱,得心灭,入定后,自己体会出,这个味,不是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外物,本来就是如来藏的反应。就是体会到如来藏本性的存在了,这样就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于是由于体会到味的空,从而六根皆空,证得圆通。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

35、遗身,斯为第一。毕陵伽婆蹉说自己是由于体会到身体的不存在,从而证得圆通的。毕陵伽婆蹉常常听到如来讲到世间的不好的事情,就想着怎么脱离这个世间的不好。这个时候,自己的脚部被毒刺所伤,周身疼痛。这个时候,毕陵伽婆蹉就感觉这个疼痛是由于有知觉的缘故,从而就有痛感。但是,自己心清净下来之后,就体会到,身体内没有产生疼痛的痛觉存在。再想一想,难道一个身体有两种觉性吗!实际上是不会的,是本心性脱离六根了,就不守六根的影响。这样,木心性如来藏就会体现出来。这样觉悟下来,三七日内,感觉身和心都是空,如是成就阿罗汉果。所以,毕陵伽婆蹉说,自己是从纯净自己的觉性,把身体放到一边去,再纯净自己的觉性这样来显现真心的

36、存在,是成就圆通的最先要做的事情。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人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须菩提说自己在娘肚子里面就感觉世界是空寂的,以后感觉十方世界都是空。空,就是,不是真正的存在。是真心性如来藏的仿制品。也让别人理会到空性的存在。如来启发自己,说本性的觉悟认知,才会让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体现出来,世界的本质就是空,无所依据。就像那个香气,来无所从,去无所寄。妄想停止

37、,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样达到空性圆明,从而得阿罗汉道,入如来宝明空海,和佛的知见一样,印成无学,而且,说性空,须菩提是解释做好的一个,。所以,须菩提就说,要想做到圆通,我个人的实际实践说明,把各个世界的相搞清楚,明白不是真的,把造成是非相的原因也理解清楚,这样无法产出各个有为的相,这样达到如来藏境界,所以达到圆通,这是首先要做的事情。诸相入非就是把所有相,都认识到不是真的。非,就是虚妄的,空的,不是真实的。属于根尘的东西。非所非尽所非,就是之所以非。比如说,之所以要读书,意思就是要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同理,所非,就是造成非的原因是哪些。非所非,就是把造成非的原因都“非”掉。意思就是,把造成诸个的有

38、为相的原因,也解释明白。尽,就是把“非所非”这件事情,要做到彻底。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舍利弗就说,自己是心见极致,最后,知晓到自己的见性达到圆通的。舍利弗说,自己旷劫以来,心里看世界都是清净的,由于清净而受生于恒沙界,这样,世间和出世间的变化都很清楚明白。因为清净不受到干扰,所以就看的清楚。事物看清楚了,究竟原理,本心性如来藏,还是没

39、有想过。这个时候,就遇见迦叶波兄弟相互在说因缘。上面讲到非因非缘,非自然性。非和合与非不和合,等,就知道心量无边无际。木源还是一个。做到了见觉明圆,不会被各有为相所困苦,于是就有大无畏心。于是就随佛出家,成就阿罗汉。作为佛的长子,常常被佛提起,常常为大家传化佛法的作用。所以,舍利弗就说,我亲身的经历说明,由于心里的见觉发光明亮,看清事物有为相,把有为相看明白之后,再返回知晓自己的见性。这是做到圆通首先要做的事情。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

40、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普贤菩萨这个时候,讲到“心闻”这个词语。不是耳闻。心闻,就是用心性去听,识别事情的本性。比方说,听到人家吹笛子,要是耳闻,就感觉好听不好听,谁在吹,再结合自己的根尘,想到烦或喜欢等等的;心闻就不一样,站在心性上去听,就觉得这个人怎么就吹笛子,笛子对人好或不好的影响,怎么改变等,自己是不会被其影响的。普贤菩萨说,由于自己运用心闻,再去分别。从而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本因,于是可以普度恒沙界的众生。所以,普贤菩萨说自己,是由于心闻,做到分别自在,这

41、是达到圆通首先该做的。这些菩萨和罗汉的例子,在于说明,六解一亦亡,所以讲,普贤菩萨说的心闻,这个闻性作用,后面再结合其它的根的作用,才可以清楚事物的木质的。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孙陀罗难陀说自己是由于观察到鼻息由有到无,从而进一步达到达到身心明朗,达到阿罗汉的。其做法,就是观察

42、鼻子出入之气,开始如同有烟气出入,由于一呼一吸,看的很认真,其他的根尘就熄灭,从而逐渐清净,把六根尘都很好的看明白,如是就身心圆明,圆洞世间。最后鼻息都不见了,一呼一吸,都体现智慧的光芒。洞察十方世界。如是就是得到阿罗汉果了。所以,孙陀罗难陀就说,把一呼一吸调理好,世间久了,一呼一-吸间都能明白世间的道理,这是做到圆通首先要做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宜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

43、,销灭诸漏,斯为第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自己是以音降服魔怨,逐渐消灭其它的根尘影响,从而得到阿罗汉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本来就深达世间真相,而且辩才无碍,对几乎所有十方如来的秘密法门都熟悉,而且讲的很好。所以,佛祖如来就让他发挥声音的作用,去教导众生。在佛的边上,帮助佛转动法论。因为有狮子吼的功夫,而得到阿罗汉。就是在狮子吼的声音之中,把佛法的真谛传达出来。从而降服魔怨,使得各个根尘的影响都消失。所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讲,发挥法音的作用,逐渐使得诸漏消失,这是达到阿罗汉首先要做的事情。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44、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优波离,说自己是受到身戒律的作用,达到身体清净,进而达到心里清净,身心一切通顺,这样达到阿罗汉的。优波离,是亲身体会到佛的成道过程的。从王子到成佛,这个身体转化的过程都看的清楚。佛就叫他守戒律,优波离受戒后,身体达到清净,如是,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所以,优波离,是持戒修身的典范。先是身受戒律,得身体自在,不受根尘影响。进而修心持戒,心也得到通达。

45、这样就身心都通达顺畅,达到正果。所以,优波离,就说,身体持戒,然后心里也受戒,达到身心清净,一切通利,这是做到圆通首先该做的事情。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惟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大目犍连说自己是由于心理一时间得到澄净,从而得如来藏本性而发挥作用,成就阿罗汉的。大目犍连说,当初自己乞食的时候,遇见了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他们谈论因

46、缘关系,就是非因非缘,非和合等事情,如是,顿时发觉本心性如来藏的状况。最终成就阿罗汉果,不仅是佛世尊赞叹我的神力,十方如来都赞叹我,如是圆明清净,自在无畏。要是说做到圆通的话,大目键连说,首先该做的,就是要心理顿时清湛,然后由于清湛心发挥作用,影响其它的根尘,如同把世间的污浊之流都澄清一样,久之,身体清莹,最终成就阿罗汉果。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日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

47、,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乌刍瑟摩说,自己是嫡观身心暖触。从而成就的。乌刍瑟摩说,自己当初性多贪欲,日空王佛就对他说,淫乱人,就是如同猛火在燃烧自己一样的。如是,日空王佛就教会他遍观百骸四肢中的冷暖之气。看久了,神光就内凝结,不去想看外界的事情,就是集中精神,体会身体的感应变化。这样认真的对待思考,就会把淫乱之心,转化成智慧之火,就是转淫乱成智慧。进而逐步使得自己六根清晰。成就阿罗汉。而且,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所以,乌刍瑟摩说,要成就圆通,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身心的暖触,进而达到无碍流通。这样灭除诸漏,登无上觉。还是要提醒一下,这

48、些菩萨、阿罗汉讲的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是在说明: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就是六解一亡的道理。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阑阑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持地菩萨说,自己是由于认识到了身内和身外等,都是如来藏所发出的妄想。这样,各尘相就消除,真心性如来藏就显示出来,这样达到圆通的。持地菩萨说,自己在普光如来在世的时候就成为比丘。当时,自己就觉得只要田地不平,心里就想着去填平。为此造桥铺路,背负沙土。累世勤苦。经过了无量的佛出现在世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