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优柔寡断重用宦官导致帝国衰落〔15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元帝优柔寡断重用宦官导致帝国衰落〔15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元帝优柔寡断,重用宦官,导致帝国衰落(153)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优游不断(优柔寡断);2、犯强汉者,虽远必诛;3、昭君出塞。语义:1、意为优柔懦弱,迟疑不决,是非不分,做事不果断,这是汉元帝主要性格特征,也是导致汉帝国衰落的主要原因;2与3、是指汉元帝的两大历史功绩。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刘爽汉元帝画像二、汉元帝其人刘爽(前74前33年),即汉元帝,西汉第11任皇帝。在汉宣帝微贱时,刘爽生于民间,母亲是许平君皇后。刘爽两岁时,帝国权臣霍光,罢黜汉废帝刘贺,而拥立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两年后,霍光妻密谋,毒死其母,而举荐她小女霍成君,成为宣帝的第二任皇后。汉元帝父母影视像地节3
2、年(前67),8岁的刘爽被立为太子。刘爽年幼丧母,又差点被霍氏所害。宣帝除掉霍氏家族后,于元康2年(前64),挑选宫中贤淑谨慎,而又没生育过的王婕妤,立为第三任皇后,她奉命认刘爽为嫡子,专事抚育太子。自此,母子情深,茁壮成长。太子年少时,即尊崇儒术,结交饱学儒士。他兴趣广泛,爱好史书,长于书法,多才多艺。他精通音律,自度曲谱,自填新词,旋律优美,穷极奥妙,又善操琴瑟,会吹长箫,是杰出的音乐家和演奏家。太子态度温和,举止文雅,宽弘尽下,宅心仁厚,又生活节俭,不贪女色,有古代贤王之遗风。太子的性格,柔仁好儒。他对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常以刑罚惩治下属,杨辉、盖宽饶等大臣,仅因“辞语讽刺”,就被处死,很
3、不以为然。一天,他陪父皇用餐时,趁机委婉进谏:“陛下持刑有点过重了,应该多用儒生。”宣帝顿时厉声反驳:“我汉家自有制度,本来就是王、霸兼而用之,哪能象周朝那样,单纯使用王道呢?更何况那些俗儒,不能洞察时事,喜欢厚古薄今,连名与实都分不清,怎能把治国重任,交给他们?”他长叹一声,遂说:“乱我家者,太子也。”顿生立储欠当念头。后来,鉴于许皇后的情义,以及史高的力保,宣帝最终才没有更换太子。黄龙元年(前48年),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刘爽继位,是为汉元帝。元帝尊养母王皇后为皇太后,封王政君为皇后,立刘瞥为皇太子。竟宁元年(前33),汉元帝驾崩,享年42,在位16年,葬于渭陵。三、汉元帝的两大历史功绩刘爽
4、26岁继位。此时正值宣帝中兴之际,帝国空前强大,疆域辽阔,四邻安定,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其父又精心挑选三位托孤大臣,忠贞的外戚史高,贤能的太傅萧望之与少傅周楷。而他自己又相继任用著名贤儒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为宰相。在这么优越的客观条件下,汉元帝按理应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创造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然而观其一生,除了“陈汤灭郅支”与“昭君出塞”两件大事外,几乎再没可圈可点的了。正如班固评议:而元帝“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J优柔其断字幅元帝时,北方匈奴内斗拼杀,逐渐形成互相对立的两支。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地近帝国,施行亲汉政策,而北匈奴郅支单于,则怀疑汉室偏护呼韩邪,多次扣留、杀害汉使,并不断向
5、西迁徙,最后定居在中亚塔拉斯河畔,强占康居国的领土,建立了郅支单于城。郅支单于以为汉帝国鞭长莫及,肆意侵犯帝国的西域诸国。帝国的神圣领土,岂容狂敌郅支侵犯?建昭3年(前36)秋,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忍无可忍,决定反击。为了把握战机,他俩一面派使回京请战,一面便利行事,矫以元帝诏令,调动西域屯田将士,以及西域36国藩兵,统兵4万余众。他俩以陈汤为主帅,甘延寿为副,分道奔驰,长驱3000里,又合兵奇袭,剿灭北匈奴,斩杀郅支单于,彻底摧毁北匈奴的康居巢穴。陈汤灭北匈奴示意图远征全胜,扬威域外!从此,中亚回归中亚,西域回归西域。他们庄严宣告:“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们的豪言壮语,荡气回肠,
6、响彻九天,表达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与克敌制胜的必胜信念。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字幅他们万里报捷,传首京师,朝野上下,举国欢腾。汉元帝非常高兴,决定改年号为“竟宁”,以彰显这一伟大功勋的历史意义。北匈奴被消灭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非常高兴,为增进与帝国的亲密关系,于竟宁元年(前33年),第三次访问长安,进见汉元帝,自愿永为帝国北藩,世世代代友好,并请求汉女为阕氏。元帝也愿意用婚姻巩固汉匈友好关系。其时,宫女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塞和亲。为了抬高她的身价,皇太后认她为义女,昭君遂以元帝义妹的大公主身份,隆重地远嫁匈奴,出塞为呼韩邪单于胡氏。昭君出塞,播下汉匈友好的种子,她女儿、女婿继承母志,也努力
7、为和平而奔走,边境持续稳定50多年,推动了两族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汉匈民族融合。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历史事件“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四、汉元帝优柔寡断,自废股肱汉元帝体质不好。他未老先衰,30几岁,就齿动发脱,老态龙钟,精力不济了。这是他不大作为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因。当代伟人毛泽东评说:“汉元帝好儒术,排斥名、法,抛弃了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又优柔寡断,是非不分J从而导致每况愈下,帝国日衰。其父托付的顾命大臣,由史高挂帅。史高是忠贞的干将,而史、王、许三家外戚又联为一体,共同给元帝保驾护航,甚至可以说,元帝只要有了他们,就会要风得雨,干什么都成。萧望之影视像可是,元帝高度信任萧望之与周楷,而
8、他俩又清高自傲,无视外戚,竟然撇开史高,私自作主,改弦更张,推行仁政,抛弃了既定的“王霸并用”国策,而且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从而导致史高们心理失衡,以及政见上的抵触,无形之中,逐渐与萧望之们产生嫌隙。两大集团之间的政见与权力之争阴影,笼罩着整个朝廷。同时,为了同萧望之们抗衡,史高们又与宦官里外呼应,联手操作,打压儒臣。而元帝又一向体质不好,办公之事,多托宦官代办,宦官集团势力很盛。于是,在元帝时代,古代最可怕的外戚集团,便与最腐朽的宦官集团,联合起来,撇开儒臣,共同左右朝政。在这种情势下,儒臣集团纵有改天换地之术,也无能为力了。帝国的儒臣们,外斗外戚,内战宦官,两面作战,力有不逮。萧望之无奈,遂
9、给元帝上书:“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有贤明公正之士掌握。武帝优游宴饮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制度,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而元帝性情懦弱,优柔寡断,又是非不分,缺乏主见,议题久议不决,弄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议题是对付宦官集团的,必然招致他们的反抗。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遂联手史、许两姓外戚,共同诬告萧望之:“结党营私,多次诬告大臣,又诋毁离间亲戚,企图专擅朝政J又用模糊词语“召致廷尉”,打元帝马虎眼,获得元帝命令,抓捕萧望之入狱,并逼他自杀。这是欺骗皇帝、枉杀重臣的重大事件,犯下的是弥天大罪!元帝师徒情深,太傅自杀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非常震惊。他痛哭流涕,责
10、怪弘恭、石显,他俩却说“召致廷尉”,就是“抓捕下狱”,这不是陛下批准的吗?他们竟把“弥天大罪”当皮球,踢给了皇帝!元帝哀叹、愤怒!其实,处理的办法,很简单,应是一刀抵命。可是,元帝却仅仅使其“免冠谢罪”而已,没作任何惩治,更没追查幕后的推手。事后,元帝还依宦官之意,又放逐了一批相关的儒臣。这无异于丧帅之后,又自断股肱,完全清除了朝廷里的儒臣集团。宦官石显影视像五、元帝放纵,石显专权,帝国衰落在元帝时代,儒臣、外戚、宦官三股势力的这场角逐,儒臣惨败,萧望之死后,周楷受打击也忧愤而死;外戚首领史高托言年迈,又辞职了,宦官成为最大赢家。不久,弘恭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这时,元帝出于对石显的信任,以及
11、自身健康原因,将朝政全部委托给他,事无大小,都由他处理决断,只需汇报一下就行了。于是,石显便成了无冕之王,权势日盛,一言九鼎,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连儒臣宰相贡禹、匡衡也不得不弃甲投靠他。元帝贵为天子,却放权给石显,让宦官操纵国柄,决定帝国大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元帝认为,宦官是刑余之人,无家室,无后代,不会有什么野心。其实,他大错特错了!岂不知,正因为他们无牵无挂,又没有什么文化教养,他们才是最没见识的腐朽没落阶层。石显狂妄之极,胆大包天,他不仅与宦官们结成“内党”,而且勾结史、许外戚,拉拢那些见风使舵的儒臣,又结成“外党”,内外呼应,党同伐异,兴风作浪,把持朝政。易学大师京房,针对宦官弄权、政
12、务混乱现状,上书建议:考察官员,改革政务。这是当时国家头等大事,可是,元帝却无动于衷,听任石显处置。结果,因为建议触及到宦官专权,石显便以“诽谤政治罪”,将他弃市。石显弄权,宦官专政,刑余之人操纵帝国权柄!这是多么荒唐的历史现象!易学大师京房影视像六、汉元帝,缺乏政治家素质的善良皇帝元帝时代,石显弄权,操纵国柄,元帝难辞其咎。综上可知,元帝抛弃既定国策,改弦更张,施行仁政,却又优柔寡断,缺乏明辨是非、果敢决策、坚决执行的政治家素质;每当大事临头,不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就是深感内疚、痛哭流涕,而不知所措。他不去调整外戚与儒臣关系,重用他们联合施政,也只有依赖身边的宦官了。他就是这样一个政治上低能,见识上短视,性格上柔懦,体质又虚弱的善良皇帝。因此,宦官专权导致西汉帝国,从宣帝鼎盛,那么快地就走向衰落,汉元帝刘爽,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陈存选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