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城郊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城郊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浅论城郊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部:国家开放大学河南分部学习中心:平顶山电大专业:行政管理入学时间:2021年03月学号:2141001200405姓名:张峰铭指导教师:孙秋荣论文完成日期:2022年7月内容摘要城郊农民城市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迅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郊农民城市化问题显现。目前我国城郊农民城市化的研究对象以城市郊区的农民为主体,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城市郊区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问题。城镇化迅速
2、推进,城市不断向郊区农村扩张,大量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城郊农民一下被抛到了城市化大潮中,他们对城市化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在制度层面上,他们大部分已经获得了城市市民户籍,在身份上转变为“市民”:在经济层面上,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大部分收入略高于农村,但是城市生活成本大大提而,导致他们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在社会和文化心理层面上,户籍的改变并没有让他们享受到依于户籍的权利,他们对城市生活和市民身份不认同,在向市民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这些问题导致他们处在城市社会的边缘,难以适应城市生活,边缘化和贫困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目前,这一问题亦即城郊失地农民城市化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
3、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焦点。本文对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市民化进行了界定,进而探讨城郊失地农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策。关键词: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对策目录一、绪论4二、城郊农民市民化概论4三、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4(一)失地农民自身角色转变困难5(二)外在保障问题6四、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对策建议6(一)失地农民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6(一)国家制度和管理的创新与引导8五、结论11参考文献12一、绪论城郊农民城市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将对整个社会经济
4、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迅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郊农民城市化问题显现。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田耕地及宅基地被征用,产生了大批失地农民,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需要接受市民化,同时对城郊失地农民的研究已经提上了议程。本文首先对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市民化进行了界定,进而探讨城郊失地农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从失地农民、制度与政府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可以有效促进城郊失地农民顺利转变为市民的对策。二、城郊农民市民化概论本文认为,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是指,城市郊区的十地由干修建道路设施、开发新项目、改变土地用途等原因而被征用,农户再签订补偿合同后,
5、进而获得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农转非费、补偿费用后,身份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并获得依于这个身份上的各种权利(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并通过接触和学习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实现职业、生活方式、观念意识、社会关系等的转型,融入城市生活并逐渐成为具有现代性特点的新市民的过程。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身份的转变只是第一步,如何能让失地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才是关键。三、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城郊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已开始慢慢融入城市生活,接受城市文明,但是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并形成现代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正处在这一转变中,本文对失地农民的市民
6、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论。(一)失地农民自身角色转变困难1、失地农民职业转变困难在城市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经济来源,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具体到失地农民,他们进入城市后,职业从从事农业转变为从事非农生产,这一转变过程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失地农民离开土地后急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工作才能有工资,有了工资才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从现实情况看,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毋庸置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既没有打工的经验,也没有一技之长。年轻的失地农民体力旺盛且容易接受新事物,获得工作的机会较大,可以到城市从事服务行业。2、传统的个体家庭关系受到冲击,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在农村,祖孙三代甚
7、至四代人同居一院的现象很普遍,虽同住一个院子但是院落很大,每代人都是住在独立不想通的房间,相对独立所以交集比在楼里要小的多,所以矛盾相对较少。但是被安置到楼房之后,不论是几室几厅,都是挤在同一个封闭的空间之中,摩擦不可避免。同时,搬到高楼上之后,很多老年人对上下楼不适应,走楼梯太累,很多老年人自己不会坐电梯,加之楼上住房可以出租获得收入,很多老年人选择住储藏室的现象严重。3、社交存在隔阂与城市市民交往是失地农民实现完全市民化的一种有效渠道,但是目前失地农民与城市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首先,失地农民是被统一安置到一个小区内。这些小区一般建在城市的缘,离市中心比较远,而且相对独立,这
8、就从空间上阻隔了与城市社区的联系。其次,在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阶层明显,各个阶层己经形成并固化,各阶层的交往方式自然也会形成固定模式,那么不同阶层的群体在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明显的鸿沟,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阶级一日形成想打破这个壁垒几乎不可能,同样一个阶层一旦形成其他阶层想要挤入这个阶层也是很困难的。阶层是指在阶级内部划分出的更为细小的社会利益群体,失地农民就是失去土地而成为失业者的一个过渡性的阶层,他们民与市民作为两个阶层,他们的交往与融合会越来越困难。这就导致原本就自卑和失落的失地农民自卑感与失落感加重,最终形成了目前失地农民进城后也不常和城市人常交往的现象。(二)外在保障问题1、
9、就业形势严峻失地农民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进入城市之后必须另谋生计。但是对他们来说,实现就业比普通市民要困难得多。从大的就业环境来看,城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国企的转制、兼并和倒闭,下岗职工增多,城市的就业机会越发显得极为有限。城郊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在城市谋求工作岗位,但是他们和下岗工人相比没有技术、技能,也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在城市奋斗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没有文化和年龄优势。所以他们大多从事的是服务员、建筑工之类的脏、累、苦且待遇低的工作,再加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每年年底媒体连篇累牍报道拖欠农民工薪资的事件就可见一斑。2、养老医疗保障问题城郊失地农民生活没
10、有保障,医疗、子女教育、养老保障的不到位无疑是雪上加霜,进入城市后很多事都使他们忧心重重。身体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困扰了失地农民的正常生活。在农村,医疗条件差,乡村诊所无法治疗大病,农民长期在田间劳作,导致很多农民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要到城市医院看病,无论大病还是小病,所要支付的费用都不是普通农民可以承受的。失去土地以后,农民的经济收入大体没有变化,但是生活支出大大增加,导致他们的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与保障,舍不得钱看病成为了一种普象,所以失地农民的身体健康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已不仅仅影响到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正常生活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国家和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四、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问
11、题的对策建议(一)失地农民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1、转变观念促进主动市民化首先,根除传统思想,不能再把土地看作是一切,改变“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的思想,把自身从土地中抽离出来;其次,要正确的认识政府的征地行为,政府的征地也是出干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不能对征地存敌视的态度,更不能不理智的暴力抵抗征地,要通过合法的途径沟通协商解决矛盾:再次,要改变这种“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渠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谋求职业发展,实现职业的尽快转型;最后,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缓解自己在市民化过程中的焦虑、消极、抵制的情绪,提高对自己市民身份和城市的认同,实现在思维、心理上的市民化。用积极上进
12、的心态去迎接进入城市生活后的各种困难,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尽早适应城市社会生活。2、主动形成市民意识失地农民在形成市民意识时必须实现以下转变:第一,逐渐形成有节奏性和条理性的工作,适应城市的快节奏,消除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第二,形成严格的工作时间观念,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市场观念;第三,树立业缘为主的人际交往观念,做到开放兼容,求是创新;第四,形成不同职业的观念,敢于尝试,敢于接触新事物;第五,树立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观念,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形成学会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争取与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的思想意识;第六,广泛的社会参与。失地农民形成市民意识就是形成积极的、广泛的社会参与的观
13、念,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自身的社会权利,而且也可以提升和确保自身的社会地位。3、提高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这一工程缓慢而艰难,失地农民应该积极参加适合农民的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到政府组织的各种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中来,也可以自己参加各种补习班、培训班、电大等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寻找工作。有些失地农民一离开十地会有找不到方向的感觉,拿着补偿金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失地农民必须杜绝这种思想,要开拓眼界,积极就业,为家庭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要主动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积极参加各种就业培训班,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积极考
14、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增强自身谋生能力,挖掘自身的优势并加以发扬,给城市生活带来活力。4、以社区为依托加强与原有市民的交往社区是居民居住的生活单元,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场所,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进城失地农民要积极参加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在社区活动中寻求自己的交往空间,增加对城市的认识。要增加了邻里之间的互动,增加与原有社区居民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自己与城市市民的沟通和信任,以实现文化、观念、价值和行为的碰撞,积极对自我进行调适以快速融入当地社区。通过社区活动可以进行自我调适与融入,增强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和适应城市的能力,自然
15、而然就逐步实现了自身对城市的适应。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失地农民形成的“新市民”新型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在参加社区、广场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认识很多城市居民,毕竟社区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员还是原有的城市居民,所以新朋友、新网络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5、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失地农民要积极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实现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等生活资源有效配置。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将崇尚节俭和适度消费统一起来,践行文明健康的消费,形成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协调的消费结构,同时消费的方式和行为也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度消费有利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适当、合理的消费,消费的量
16、与质都应符合实际条件及客观规律,既不能超越自身可支付的条件及国家经济发展所允许的水平,又不能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丰富休闲娱乐方式,文明娱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读书、多看报提高文化素质、多锻炼与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等。(二)国家制度和管理的创新与引导1、推进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对户籍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取消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有序、稳步的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设置大城市落户条件,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的人才在城镇就业和生活,进而有序的实现市民化,同时大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首先解决关系这人民日
17、常生活需要的紧要的问题,分清轻重缓急,避免重复建设,杜绝浪费时间、金钱、人力资源的事件的出现。同时要有分清主次矛盾,有针对性的、有区别的提供公共服务,着力解决他们当前在就业培训、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放宽城市准入原则,这可以保障失地农民能共享城市建设的成果。易除不合时宜的限制标准,让失地农民与都市人能够平等的、友好且安定的在城市幸福的生活下去,可以共同享受国家发展的成功果实,共同为祖国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建立合理的土地补偿制度(1)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目前“钉子户”、自焚、自残抗拆迁、暴力抵制拆迁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外乎农民觉得补偿安置费过低,无法维
18、持他们在城市的正常生活。那么,补偿标准到底为多少才合适,这是需要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的问题,不仅要让失地农民口常生活水平不下降,还要防止失地农民养成不劳而获的恶习,同时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水平,又不能超出政府所能负担的财政水平。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复杂难解的问题,是一个对“度”合理把握的问题。但是,不管外界环境与条件是多么变化多端,合理的土地补偿制度是要以保障被征地村民利益为出发点。(2)安置方式多样化我国各地在探索失地村民安置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成功的安置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加以推广。总体来说,我国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分为四类:工作安置;定期、定额发放费用;一次性补偿;以土地换养老保险。这些
19、方式都曾经或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招工安置明显已经过时,已经被时间淘汰;定期发放补助费,容易让农民形成依赖、等靠的心理,造成不思进取现象:一次性货币补尝缺乏可持续性,这是我国使用最多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简单、明了,后续工作很少,也未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养老保险方式这种方式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却不能使他们富起来。每种方式都有其自身难以弥补的缺陷,但是湖南咸嘉村却能另辟蹊径,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农民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新的道路。湖南咸嘉模式:成立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留地集中安置,综合开发与建设。对资金、十地集中安排,并成立建筑公司、物业公司、保洁公司等等广辟就业渠道,安置就
20、业。这种方式通过自我消化极大的提高了失地农民的就业率,改善了其生活水平,同时合理使用了应当是今后补偿安置的主流。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1)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针对对家庭人均收入过低人群提供救助的一种制度。失地农民融入城市是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经济来源不稳定,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地方的发展水平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合理界定最低保障线标准,要保证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民都能获得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也要意识到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制度建立之初,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无法实现并轨的,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最终才能实
21、现制度并轨。总体来说,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既要保证村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又不能让失地农民产生依靠低保的依赖思想;要结合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集体经济收人等情况,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的调整保障制度,实现地区间标准的一致性。(2)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主要还依靠儿女的传统型家庭养老,农村老人仅有微薄的养老金,在山东农村地区,每月养老金80元,这远远无法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农村土地的作用非常明显。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他们养老的风险就自然而然的变大了。此时养老保险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
22、度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解决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问题。基金问题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如果没有充足的基金,社会保障制度就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支撑其运作的动力,就无法运转,所以必须把基金的来源问题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国家对保障基金的来源也有一定的规定,提出了由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社会保障基金的策略。4、加强政府在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责任(1)摒弃政府固有偏好,加强协作沟通政府要纠正因为城市发展程度高,政绩见效快而忽视失地农民的做法,要摆脱城市利益集团的影响,要摒弃原有的认为失地农民进城就是给城市带来“脏、舌L、差”的偏见,积极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积极与征地单位、公安、城
23、管、市政等沟通协调,肩负起政府应付的责任,引导失地农民以平稳健康的方式转变为城市市民。(2)政府要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城郊市民化农民的职业培训失地农民进城后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较少,政府并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有效的把就业信息传达给失地农民,可以时时更新就业网站,张贴招工信息,定期组织招聘会等,让失地农民获得尽量多的就业信息。同时政府要组织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积极吸收失地农民参加就业指导培训,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同时,也要对失地农民的心理状况予以关注,可以通过发放心理卫生手册等社区活动和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有效预防及及时解决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5加快城镇化进程满足农民市民化的容量需求(1)建
24、设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多层次的城镇化体系。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结合乡镇企业布局,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点的集中,积极发展中小城镇,这样失地农民就可以到离故土较近的中小城镇安家立户,这种模式能减轻人口大量流入大城市后所造成的城市病(人口过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要积极编制区域规划、多层次城镇体系规划,通过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力,合理引导失地农民,保证基础设施的协调配套,同时也要避免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的行为;积极促使建立综合协调的制约监督机制,使多层次城镇体系规划有效力和执行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关系着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是多层次城镇体系顺利推进和正常运转的
25、基本的物质条件,它不仅包括了各城镇体系内部由中心城市到各城镇之间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包括各个城镇体系的各个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总之,通过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建设把处于边缘的失地农民平稳的转变为完全的市民。(2)微调产业结构,促进失地农民进城就业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工业化、市民化是齐头并进的。在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也必须同步发展,这样就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首先,我国人口红利尚未完全消失殆尽,虽然很多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已经撤离中国,但是还可以提倡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因为这一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并不高,这样就可以解决大批失业者的岗位问题。其次,加强城市经营,努力建造和谐美
26、好的新城市。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市民文明、经济繁荣,这会成为吸引失地农民相当有力的的筹码。最后,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力度,劳动者可以不受限制的自主择业,构建平等、公开、透明就业的新型就业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五、结论城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内涵之一。随着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土地非农需求的增加,产生了大批的城郊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在户籍转变上相对容易,但是后期保障、职业转变、思想观念转变问题处于了困境,也即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已成为城镇化不可忽略的一个重大问题。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区域不断扩张,城郊村落由近及远不断被吸纳到城市建设中。在这一过程
27、中,大量农田耕地及宅基地被征用,产生了大批失地农民,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需要接受市民化。然而事实上,这部分人进入城市后却没有享受到城市市民的同等待遇,他们也不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他们既无法前进也回不到从前,成了社会边缘人。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已成为大中小城市在城镇化建设时必须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处理的得当与否将影响着城镇化能否顺利的推进。参考文献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21.9刘晓霞.失地农民市民化身份转变的障碍分析及其对策口】.理论探讨,2022(4)文军.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2:55-61宋仁登.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口】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1):27-315张海波,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科学研究,2022(1)128-134徐元明.失地农民市民的障碍与对策口】.现代经济探讨,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