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6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课时59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39524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6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课时59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板块6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课时59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板块6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课时59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板块6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课时59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板块6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课时59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板块6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课时59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6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课时59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时59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复习任务】了解古诗选择题设误的手段,遵循答题步骤,做到精准选择。【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选项对应诗(词)句设误方式命题特点20202021年全国I、II、In卷2022年全国甲、乙卷2020(2022全国乙第14题A项)这首诗句意理解有(1)考查内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的内容,尤其下列对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国的知心好友。I相知何用早?I怀抱即依然。误(原句为反问句,表示肯定意思)(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21全国乙第14题D项)词末从叵面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莺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阿君飞去饱

2、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关键词“听”词义理解有误(应为“听凭”)是,是否读懂了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总2022年新高考(2018全国I第14题B项)诗人虽男儿屈国心“穷”字古今异义理解(2)设题特点:题干均是不得不接受I生活贫穷I的命运,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要求选“非”型(不I、H卷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有误(应为“不得志”)(2021全国甲第14题C项)住在山中的国囚虽然不能像飞鸟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不及鸟飞浑自在,羡画住便平生。句意中陈述对象有误(应为诗人不如僧人)正确的一项)。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20182019年全国I、H、In卷下列对这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

3、的一项是(3分)(2020全国In第14题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I吃起来口感苦涩I,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极知耿介种性别,国固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句子因果关系理解有误(“勿多取”的原因是想让苦笋成长)一致。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2021新高考I第15题B项)第三温浦曾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理解之处,尤其是句I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I,I似衣带I,庐峰多放在一两表现出朋友之间见说胜香炉。有误(该句没有使用典故,个词语上。“I天海若比邻I”之意.只是说温浦“似衣

4、带”)【知识图要】活动一遵循答题步骤和方法答好选择题,应遵循以下步骤和方法:第一步,细读选项,看清指向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是针对诗歌局部,有的是针对整首诗歌;有的是针对词句理解,有的是针对情感主旨,有的是针对语言、手法等。第二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答题时,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来定位其所对应的诗句,对比原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第三步:聚焦词句,排除陷阱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常见的陷阱集中在诗歌的意象

5、、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以及文化常识等要素上。但是,考生最应关注的是选项中对关键词句、重要句子的理解,看看选项有无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命题者最常用的干扰手段)。应全力应对词句理解问题,全力排除曲解文意这一陷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吴中书事杨乘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杳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香径:苏州香山旁的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鉴赏这是一首即

6、景抒怀诗或怀古咏史诗。杨乘为晚唐诗人,因此诗歌中可能含有国势衰颓之叹。首联中,“天堑”指长江,“天堑东”交代了吴中的地理位置;“十万人家”极写吴中的繁华,“管弦”为借代,代指音乐;“台榭”为泛指,意为亭台楼阁;“满春风”指满面春风之意,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首联以景写古,写出了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的景象。颔联用典,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急流勇退的典范。因此,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着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无奈。颈联写景。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写现景”,景色应为诗

7、人眼前所见。本联着重于“自”“空”二字,“自”,独自;“空”,徒劳的,“自”“空”二字写尽了景色虽好,可无人赏识之意。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尾联中,“尊”为樽,酒器;“暇”,空闲;“但”,只,只能。前句意为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了“愁”字,“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以及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8、1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美景虽在,无人欣赏2 .怀古诗(见课时58“活动一”)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了当年吴中(江苏苏州)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D.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答案C解析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

9、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B.诗中引用典故,通过范益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C.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答案D解析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

10、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范文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活动二聚焦诗意,洞悉陷阱古诗选择题是考生考场上极易失分的题目。很多考生由于文本阅读能力不强,只能过度依靠选择题的文字信息来读诗,做题时极易掉入命题者所设陷阱。要提升选择题的准确率,就必须在认真仔细阅读文本和选项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合乎阅读规律的科学辨析。在阅读选项后,针对选项涉及的文本区间、说话对象、关键用词、前后逻辑进行相关信息提取和比对分析。这是对诗歌文本进行再次精细阅读的过程,更是在选项情境下的指向阅读。1 .关注选项对诗句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文言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在古代诗歌阅读的必备知识中,正确理解文

11、言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有合乎语境的正确理解,是学生解读诗歌的重要一环。高考诗歌选择题选项的设误,经常从这个角度设题。所以,学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文言语境中,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常用解释来代替文言语境下字词的理解。其次要加强文言字词基本功,对文言字词的古今义、通假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的语境义都要特别敏感。只有具备了对文言字词敏锐的感悟能力,才能在选项中快速判断出设置在字词理解上的错误点。2 .关注选项对诗句句意的理解,做到与前后诗句勾连思考,在上下文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不少考生阅读时最容易犯片面阅读、孤立阅读的毛病,很多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时,更是习惯将诗句割

12、裂成一句一句地阅读,也就自然不能将整首诗前后勾连的语意、语境完整地品读出来。这说明在阅读时缺少对诗句解构、延伸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阅读语句精炼、留白空间较大的古代诗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理解诗句句意时,既要着眼于诗句内部的语意理解,看看有无漏译或添加无中生有的内容,陈述对象是否正确等,更要着眼于该诗句上下文,乃至全诗,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选项中诗句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3 .将选项内容与诗歌标题比照阅读,于前后呼应中发现选项的错误。都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短小精悍的古代诗歌来说,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心中无标题,殊不知,很多古代诗歌都是以标题为眼,一脉贯穿创作出来的。作者在标题中会

13、交代创作缘起、创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特殊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如果阅读时忽视这些信息点,也许在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时,就会出现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也就容易对文本产生错误的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吞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 松排山面千重翠, 碧卷线头抽早稻, 未能抛得杭州去,乱峰困绕水平铺。月点波心一颗珠。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半勾留是此湖。【注】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事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但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杭州任期将满,回京之前所作。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

14、缺内容。精读这一篇:春题湖上T乱峰簇拥) T湖水平铺I 山峰如翠)幻留(留恋)会读这一类:1IhI水诗题材 特点标题常含有“山”“瀑布”“登”“江”“河” “望”“野”“楼”意象I泉、海、黄河、瀑布、钟、峰、水、 松、草、云、溪、芳草、舟、风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情感布TUI险山林.表达超然世外表达闲适淡泊.白甘寂寞之情 厌弃官场黑暗,决不同流合污借景抒情,惘景而技法大胆令张,想象H富 巧妙设喻.视听结公 声色交融.动价结合阅读 要点把握意象特征和寓意 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领会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答案水月如珠蒲如青罗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15、首联中,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B.颔联和颈联中,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作了细致描绘。C.尾联中,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答案B解析“西湖全部景点”错,概括不当。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六句写景,突出西湖景色之秀美;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B.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拟人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C.这首诗善用比喻,如颈联写早稻初生,似一

16、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贴切又新颖。D.“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飘曳的裙带,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春日的西湖之美。答案D解析“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春日的西湖之美”错。这一句是比喻,写新生的蒲草在风中摇曳,就像是少女衣服上的裙带,并非实写少女的劳作之美。(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C主】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词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后,刚来密州任知州两个月。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钱塘三

17、五夜:钱塘即杭州。三五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香吐麝: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尘随马:出自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山城:密州。鉴赏这首词题目为“密州上元”,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苏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了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上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苏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词人一句“帐

18、底吹笙香吐麝”写尽了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两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人此时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是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的景象和密州上元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

19、,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词人”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往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词人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

20、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他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他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蝶恋花密州上元街上灯火辉煌,游4z码J人如织阕元宵所见题材特点U富贵人家吹燃香).写密州q火冷灯稀,云垂欲雪P会读这一类:即事抒怀诗阅读要点标题一往往有“即兴 “抒怀”等字眼 内容一日常顼

21、学、时序常事、现实 感怀等表达个人际遇如热爱生活等 情感感情揭示日常理趣.批判现实技法一丰富多彩联系作者遭遇及背景弄清“力之由头与内容抓住议论抒情文字,把握即Ii之感(说明:该词也可看作节令诗。)答案村民社祭,击鼓吹箫寂寞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了灯火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B.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两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C.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写出了词人

22、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D.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桑社的鼓箫奏乐,却久久不愿离去。答案D解析“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应该是“凄凉孤寂”。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答案A解析上阕写“钱塘”的上元节,热闹非凡,钱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阕写密州的上元节,突出冷清。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的元宵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D.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的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意之所到,笔亦随之。答案D解析“书写人生志趣”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