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2016年7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公布).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71485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2016年7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公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2016年7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公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2016年7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公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2016年7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公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2016年7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公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2016年7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公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2016年7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公布).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2016年7月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6年7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保障城乡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甘肃省社会救助条例等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特困人员是指户籍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本办法所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是指依照国

2、家和本办法规定,为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疾病治疗、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殡葬服务等方面的保障。第三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坚持托底供养、适度保障、属地管理、城乡统筹、社会参与的原则。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领导,将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政府设立的供养服务机构运转费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人员

3、救助供养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等相关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相关工作。第七条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以及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第二章救助供养内容与标准第八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通过现金或实物的方式为特困人员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二)提供照料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在日常生活、住院期间提供必要的照料等基本服务。(三)提供疾病治疗。全额资助特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

4、、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支付后仍有不足的,由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支持。(四)提供住房救助。为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符合居住条件的住房,确保通风、采光、安全及照明。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给予住房救助。(五)提供教育救助。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六)提供殡葬服务。特困人员死亡后的丧葬事宜,集中供养的由供养服务机构办理,分散供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亲属办理。

5、丧葬费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经费中支出,最高不得超过供养对象一年的供养标准。第九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基本生活标准应当满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所需。照料护理标准应当根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类制定,体现差异性。第十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由市(州)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居民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疾病治疗、丧葬等所需费用,综合考虑地区、城乡差异等因素确定,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第十一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形式分为居家分散供养和在当地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特困供养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鼓励其居家分散供

6、养;完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优先为其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第十二条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经本人同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委托其亲友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供养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提供日常看护、生活照料、住院陪护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提供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特困供养人员应当与被委托人或者服务机构签订委托协议,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第十三条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就近安排到相应的供养服务机构进行集中供养;未满16周岁的,安排到儿童福利机构进行集中供养。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

7、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符合相关条件的特困人员,可同时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高龄津贴等社会福利待遇。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不再适用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不再适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残疾人,不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第三章救助供养申请与审批第十五条特困人员申请救助供养,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一)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二)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说明;(三)劳动能力、生活来源以

8、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说明。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他人代为提出申请。无民事行为能力等无法自主申请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主动帮助申请。第十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收到申请后,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7日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申请人以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第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批。对符合条件的申

9、请予以批准,发给特困人员供养证,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说明理由。第十八条经批准享受特困救助供养的人员,因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终止救助供养。特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满16周岁后仍在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可继续享受救助供养待遇。第十九条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日常管理,建立特困供养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档案”。第四章救助供养机构与资金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特困供养人员数量、分布和集中供养需求等,建设供养服务机构。任

10、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平调和买卖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的土地、房屋以及其他财产。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第二十一条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办理法人登记,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制度,并根据服务对象人数和照料护理需求,按照一定比例配备工作人员,加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合理配备使用社会工作者。第二十二条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配置基本生活设施和必要的配套辅助设施,为特困人员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送医治疗、住院陪护、文化娱乐等服务。有条件的可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医务室或者护理站,为特困人员提供日常医疗服务。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

11、政府应当通过加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支持力度,落实各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等政策,引导、激励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力量举办养老、医疗等服务机构,为特困人员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第二十四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来源包括:(一)财政预算资金;(二)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安排的资金;(三)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的资金;(四)社会捐赠资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截留。第二十五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救助供养资金发放机制,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集中供养的,资金应当直接拨付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的,资金应当实行社会化发放。

12、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法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实施监督,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及时移交行政监察机关依法进行查处。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二十七条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救助供养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由有关部门决定停止救助供养,责令退回非法获取的救助供养资金、物资,可以处非法获取的救助供养款额或者物资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截留、挤占、挪用、私分救助供养资金、物资的,由有关部门责令追回;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二十九条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一条特困人员供养证由省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