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士到腐儒——蒋干形象流变研究.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75410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名士到腐儒——蒋干形象流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名士到腐儒——蒋干形象流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名士到腐儒——蒋干形象流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名士到腐儒——蒋干形象流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名士到腐儒——蒋干形象流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名士到腐儒——蒋干形象流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名士到腐儒——蒋干形象流变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名士到腐儒蒋挪象3暧W究蒋干,字子翼,三国时期九江郡(今安徽省寿县)人,曾当过曹操的幕僚。我们一般以赤壁之战中蒋干盗书被反问致使曹操斩杀大将一事,对他多有嘲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故事是后世在真实历史基础上一步步捏造出来的,蒋干绝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腐儒。一、三国志中蒋干的原始形象最早记录蒋干的是魏晋史家,以陈寿的三国志最为著名。三国志援引江表传,记录了蒋干受曹操指派游说周瑜,最后无功而返的经过,摘录如下。“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港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立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

2、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遹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在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陈寿笔下的蒋干有仪容,有才辩,是江淮一带的名士。尽管陈寿并没有具体描述蒋干如何“有仪容”,但是从“留香荀令的成语中可以类推出蒋

3、干容貌不俗。面对周瑜“说客的讥讽,蒋干先叙“州里”缓和尴尬场面,再称“叙阔”避其锋芒,继而恭维周瑜“雅规”,最后才还击周瑜“逆诈”之心,先情后理,沉稳从容,使周瑜不便继续发作。蒋干受到周瑜的讽刺和冷落,但一直保持着君子风范。周瑜虽然宴请蒋干,但宴会一结束,周瑜就以“有密事”为由驱逐蒋干。三天后,周瑜才重新邀请蒋干参观军械物资,强硬表态绝不会投靠曹操。蒋干“但笑,终无所言”,回以微笑和沉默,没有表露出丝亳猥琐的举动。回到曹营后,蒋干也没有因为遭遇失败,脸面被拂而迁怒,依然称赞周瑜“雅量高致”,表现出豁达的坦荡胸怀。需要注意的是,蒋干游说周瑜一事大约发生在公元190年,与赤壁之战毫无关系对蒋干游说

4、周瑜时间的界定,史学界一般援引资治通鉴,认为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公元210年冬,如柳春藩先生诸葛亮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刘逸生先生三国小礼(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认为,赤壁之战后周瑜成为东吴第一号人物,绝非曹操派一个说客就能打动,游说一事应发生在赤壁之战前。笔者认为,这两种时间的说法均与三国志“瑜年少”的描述矛盾。周瑜生于175年,赤壁之战爆发于208年。无论游说一事发生在该战之前抑或之后,周瑜均已经超过30岁,怎么称得上“年少”?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只有一次前往扬州的记录:“初平元年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曹操述志令亦称其:“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初平元年

5、是公元190年,汴水之战发生于该年。此时周瑜约15岁,堪称“年少,因此,笔者认为蒋干游说周瑜最合理的时间应为公元190年。三国志称:“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公元190年,曹操在讨伐董卓的汴水之战中失败,前往扬州募兵。曹操听闻周瑜大名,希望能招至麾下。周瑜是江东孙氏的部下。江东孙氏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争。此时,曹操和江东孙氏之间还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双方关系亦非敌对状态。根据三国志,我们勾勒出蒋干的原始形象:蒋干外形、才辩、气度俱佳:在曹操与江东孙氏关系尚可之时,蒋干曾被曹操派出笼络周瑜;在游说的过程中,蒋干并无出格的言行举止;虽然蒋干的努力失败了,但也未给曹操带来任何

6、损失。蒋干只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小人物,三国志没有继续记录他回到曹军后的活动和经历。二、宋朝后蒋干形象急剧丑化三国志构建的蒋干原始形象从宋朝开始转变。资治通鉴重新定位蒋干游说周瑜的时间,这为蒋干形象的发酵创造了前提。资治通鉴认为此事发生在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即公元209年底至210年初之间。当时,赤壁之战已经结束,曹操也已败退回北方,留下曹仁镇守江陵。曹操为缓解残部军事压力,派出蒋干拉拢周瑜。尽管资治通鉴几乎完整保留了三国志的过程描述、人物对话及对蒋干才辩的肯定,但把此事植入赤壁之战,为后世的发挥提供了思路。南宋的黄震在编纂古今纪要时,称蒋干被周瑜识破动机“不敢发言”,抹去了他的才辩,初步刻画了蒋

7、干胆怯、毫无应变的低能形象。三分事略是蒋干形象丑化的关键一步。刊刻于元朝初年的话本三分事略关于三分事略的刊刻时间,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本文采用刘世德先生观点,即公元1294年说。不仅完全脱离了三国志的叙事,还编造了周瑜打黄盖、蒋干中苦肉计等情节,节录如下:“曹相问日:师父,今退周瑜事如何?蒋千言日:周瑜乃江南富春人也,与某同乡。某见周瑜,着言说他,使不动兵曹相大喜,看蒋干似太公、子房之人。次日,蒋干过江。周瑜大怒黄盖谗言,即合处斩!众官皆劝免死,打六十大棒。有黄盖哀怨,至帐言:谢先生早来劝元帅免死之恩。蒋干见左右无人,说曹操之德。黄盖又言:军师不知,前有蒯越、蔡瑁将书已投周瑜。蒋干大惊,黄盖言:

8、元帅书与小官。蒋干要书看了,大惊:此事曹相争知?抱书蒋干与曹操,斩讫一人,绝其后患。黄盖自写叛书。盖言:我投曹操,将五百粮草献与曹相。蒋干上船,天晚至曹公大寨。来日见曹相,具说其事。曹操看了黄盖降书,大喜。蒋干又言蒯越、蔡瑁投周瑜之事,将书呈曹公看了曹操大喜,言曰:吾闻黄盖之德,未得见其面;若来,吾必重用。黄盖船至夏口,人告曹操:黄盖将粮草以赴其寨J曹操笑而迎。火起曹操船上高叫:吾死矣!众军曰:皆是蒋干!众官乱刀铿蒋干为万段。”三分事略中的蒋干志大才疏,缺乏识人辨事的能力。大军对阵,蒋干盲目相信自己能以同乡之谊劝阻对手,主动过江煽惑周瑜,但因真伪不分,掉入周瑜与黄盖精心设计的苦肉计中。蒋干先怂

9、恿黄盖投靠曹军,又向曹操揭发蒯越、蔡瑁通敌的所谓“内幕”。曹操信以为真,周瑜借机发起攻击。曹操惨败,蒋干被愤怒的曹军乱刀砍死。三分事略彻底颠覆了蒋干的名士气度,塑造了滑稽狼狈的蒋干。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细节,杜撰出蒋干两过江东、盗书中计等环节,节录如下:“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得着?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干思曰:原来蔡瑁、张允结连东吴!遂将书暗藏于衣内瑜潜出帐。干窃听之,只闻有人在外曰: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蒋干只是不应,蒙头假睡干戴上巾慎,潜步出帐飞棹回见曹操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

10、。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喝武士推出斩之。蒋干又来。瑜大喜,一面分付庞统用计;一面坐于帐上,使人请干。(引者注:庞统)与干连夜下山,至江边寻着原来船只,飞棹投江北。既至操寨,干先入见,备述前事。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统曰: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操即时传令,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较之三分事略,三国演义中的蒋干更迂腐愚钝:两次过江两次上当。蒋干主动提出劝降周瑜,信誓旦旦“必要成功”,但一遇到周

11、瑜的嘲讽、威胁,蒋干就“愕然”或“面如土色:初过江东,蒋干被周瑜诱导偷走“投降书”,导致曹操中了反问计,误杀蔡瑁、张允。二过江东,蒋干向曹操引荐庞统,致使曹操中了火烧连环计。曹操惨败,大军化为乌有。通过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蒋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丑角形象被基本确定。明清时期,尽管不少史学著作如通鉴辑览等还基本完整保留了三国志对蒋干的描述,但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使蒋干形象广为传播,不仅被改编进戏曲、评书等曲艺作品中,还被视为军事教育的案例,蒋干自作聪明的腐儒形象深入人心。三、蒋干形象流变的原因(一)游说他人背主求荣是卑劣的离间行为中国社会崇尚坦荡正派,挑拨离间向来被看作阴谋诡计,利禄收买更被视为下

12、作伎俩,为正人君子厌弃。李卫公对问称:“用间最为下策。”蒋干策动周瑜时,周瑜不仅早已效忠江东孙氏,而且始终与孙氏保持着君臣相得的融洽状态。这一关系不仅符合孔子在论语中勾画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理想,更在三国尔虞我诈、残酷无情的斗争环境中显得弥足珍贵。然而,蒋干明知周瑜已有主公,却煽诱对方变节弃义,其心可诛,其行可鄙。不管他出于何种理由,其行为都背离了道德大义。蒋干因此留下被后世嘲弄、攻击的把柄。(二)效劳曹操背离宋明“尊刘贬曹”潮流宋代强调纲常礼教、追求正统,曹操被贬斥为篡汉贼子,其下属也备受厌弃。东坡志林记录了说书人讲三国故事时听众们的表现,“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

13、败,即喜唱快。”曹操口称“奉天子”,实际却“挟天子以令诸侯”,谋害汉室后裔,谋夺大汉天下。在理学视角下,曹操不忠不义,虚伪至极。明朝继承宋朝拥刘反曹风尚,继续视曹操为其逆的典型。对曹操的憎恶成为宋明社会流行心态,也影响了大众对曹操臣僚的评判。周瑜曾与刘备联合抗曹,蒋干偏偏拉拢周瑜投靠曹操。蒋干不仅自甘堕落,还教唆明珠投暗,触怒了宋明士人“贬曹”的观念,因此被唾弃、歪曲。蒋干形象从宋朝开始急剧丑化。(三)文学艺术附会虚构、美丑冲突的创作加工元明时期,市民文化兴起。文人以三国历史为素材,加工创作出众多话本、杂剧等民间文学艺术。为了提高作品的可信度,创作者以真实人物蒋干为题材。为了增强作品的趣味性,

14、创作者又在他身上设计了诸多夸张可笑的虚构场景。这种“依史以演义”的手法一方面架设了合乎史实的框架,另一方面填充了生动传奇的细节。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文字中,在夸张可笑、前后反差的剧情下,蒋干的丑角形象被不断加深,最终固化。从蒋干可以看出,历史人物的形象会在是非观念、价值取向、艺术夸张等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失真。尽管蒋干游说离间为人不齿,但从三国到五代,史籍对他的记录基本保持了三国志中才辩名士的初始形象。宋明忠孝节义观念盛行,社会涌现“贬曹”思潮,蒋干形象迅速扭曲。尤其元明杂剧家、小说家以大众好恶为导向展开艺术加工,在赤壁之战的时间范畴内,陆续杜撰出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等情节。剧情多次反转,善恶报应对照鲜明,不仅深受读者欢迎,还被多地文艺创作者进一步改编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传播更广。诙谐文艺与乏味正史拥兔数量的悬殊,加剧了民众记忆和严肃历史之间的偏差。蒋干才辩名士的实际形象被遗忘,彻底沦为人们心中荒诞可悲的腐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