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06561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课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学会通过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人物性格。2 .学生自主讨论、对对联和发表演说,激发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3 .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把握周瑜性格。教学难点:结合三国演义全文,全面分析曹操中计的原因。教学准备: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片尾主题曲;制作课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到五十回,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2、:一、创设情境,引入“三国”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说“四大名著”水浒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编著的长篇小说(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或罗贯中或两人皆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

3、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今见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作者姓名。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吴承恩原著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虚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其通行本共1

4、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由高鹑、程伟元整理。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大荒山青壤峰下顽石幻化的通灵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杰,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二、了解作品、作者1 .三国演义(1)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三国”(人、事、地、诗词等)小结: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

5、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2 .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一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其它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23(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3 .背景介绍

6、(1)观看“赤壁之战”的视频。(2)展示“赤壁之战”相关资料。“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曹操在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大忌,“素不习水战”是其致命的弱点。周瑜用了反间计、苦

7、肉计、连环计和火攻等计谋最终大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4.预习检查字音词义可以便宜行事(biGnyi):不须请示灵活处置。万弩齐发(nu):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迤俪前行(yI1I):曲折连绵。碇石(ding):系船的石墩。觥筹交错(gong):古代用兽脚做的酒器。谙习水战(Gn):熟悉。一齐轮转橹棹(Zhao):船桨。不胜酒力(shng):能承担,能承受。献于麾下(hui);将帅的大旗下。文化常识青、徐之兵(青州和徐州,现在的山东省和江苏一带)二人久居江东(这里指从芜湖,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干到江左(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虽从江北到此(长江以北,这里指曹营。)鸣鼓呐喊而

8、进(击鼓、古时作战进军的信号Q)(6)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敲锣,古时作战收兵的信号。)现为帐下幕宾(指军中参谋经出辕门(军营的门,也指衙署的外门。)三、整体感知1 .题目介绍群英会蒋干中计群英会:场景蒋干:主要人物中计:核心事件2 .故事线索开端(1一3段):发展(4 6段):高潮(7 8段):3 .文章结构层次周瑜决定除蔡、张二人。周瑜设下反问计,群英会上迷蒋干。周瑜假装泄密,蒋干窃书中计。结局(910段):曹操中计杀蔡、张二人。尾声(11段):周瑜闻讯喜庆计成。四、品味文章主要内容1.开端部分(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一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分析: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

9、蔑侮辱的感彩,周瑜十分恼火。以此抗议示威;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鼓舞士气。(2)第二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办?分析:写曹操折兵和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将。曹操回去后采纳蔡、张二人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了什么?如何解决?分析: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训练井井有条、声势浩大,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二人。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分析:这两个情节与本文

10、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一是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训练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是周瑜设计的背景。二是毁书斩使、三江口折兵、水寨被窥,曹操连受三挫,不禁大怒。此时蒋干请命。恼怒焦躁之际,曹操误用庸才蒋干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不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而从蒋干写起,就显得突兀,也不足以显示周瑜除蔡、张二人在战略上的意义。2 .发展部分(5)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应如何?分析: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6)群英会

11、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分析: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做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7)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分析: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3 .高潮部分(8)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

12、真?分析: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一一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二“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是天赐良机。(9)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分析: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曹操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何人,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

13、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试析周瑜之计:4 .结局部分(10)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分析: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5 .尾声(11)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分析: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

14、,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五、分析人物形象之其他人物1.学法指导批注法一般做法1.找出基本的概念术语,将其圈起来;2 .找出理解文本的关键词并划出来;3 .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和态度,标出来;4 .在书本空白处,写旁批。如赞同、补充、修改、驳斥、质疑、阐发等;5 .校改错别字和缺漏等。毛宗岗批注示例:瑜口内含糊日:“子翼,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操贼之首!(既骗之以桌上来书,又骗之以帐中醉语.骗法愈妙。)干勉强应之。瑜又B:“子翼,且住!教你看操贼之首!”(又复叠一句,宛然是

15、醉人声口。)及干问之,瑜又睡着。(妙绝。)千伏于床上,将近四更,只听得有人人帐唤日:“都督醒否”周瑜梦中做忽觉之状,(妙绝。)故问那人日:“床上睡着何人”(又宛然是醉人情状。装来逼真。)分析日:”都督请子翼同寝,何故忘却瑜懊悔日:“吾平日未尝饮醉;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既诈醉,又诈醒;既诈说,又诈忘。装来逼真。)那人日:“江北有人到此。瑜喝:低声!”(妙绝。)便唤:“子翼。(妙绝。)蒋干只妆睡着。(前是周瑜假睡。此又是蒋干假睡。干受人骗,又要骗人。)瑜潜出帐。干窃听之,只闻有人在外日:“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既骗之以帐中醉语,又骗之以帐外人语。骗法愈妙。)后面言语颇低,

16、听不真实。(只一句够了,正不消多听。)少顷,瑜入帐,又唤:“子翼。”(妙绝。)蒋干只是不应,蒙头假睡。(蒋干只道自己骗人,不料已受人骗。)瑜亦解衣就寝。(计策已完。可以解衣矣。)干寻思:“周瑜是个精细人,天明寻书不见,必然害我。”睡至五更,干起唤周瑜;瑜却睡着。(几番诈醒,又几番诈睡,可谓神于骗矣。)6 .典型人物分析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得知蒋干来访,到和蒋干抵足而眠,在这个过程中,周瑜有一个什么表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一笑请你在文中找一找,周瑜一共笑了几次?每一次笑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你知道他笑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吗?请结合具体语境作分析。(1)周瑜“三笑”,“三大笑”笑谓诸将曰(正好抓到使反

17、间计的契机)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笑蒋干的心虚,说假话)瑜笑而挽其臂(表亲热,假装相信他)大笑畅饮(表示见故人而高兴,麻痹蒋干)佯醉大笑曰(以实力和意气盖过蒋干)言罢大笑(以示处境之优越,讥笑蒋干竟来劝降)对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的刻画,作者着意于对其“笑”的描写。这“笑”,有天赐良机的得意,有对愚笨对手的嘲弄鄙视引诱,有对自己功成名就的情不自禁的炫耀。笑”中有心理,“笑”中有性格,“笑”中有计谋,“笑”中有成功。对周瑜“笑”的描写,洗练传神,使人物之风采神韵,跃然纸上,真可谓着一笑字,境界全出”。这三次“笑”,三次“大笑”,正像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的:“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

18、让蒋干劝降”的宏伟计划、曹操的南下战略“灰飞烟灭。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潇洒自信、年轻自信的性格特征。(2)对比中,蒋干神态变化所反映的性格特征昂然而来(盲目自信);愕然(被周瑜一语言中,不知所措)蒋干惊愕(周瑜如此坚决,又惊又急)蒋干面如土色(胆小、愚蠢)小结:蒋干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既无自知之明,也无知人之明;贪功心切,鬼迷心窍,失去判断真伪的能力。(3)曹操为何会中计?一一剖析曹操性格这段故事的题目是“群英会蒋干中计”,可是同学们想想:周瑜的真正目的是想让谁中计?最终又是谁为这一反间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一曹操那么有一个问题来了:如果说胸无城府的蒋干被周瑜拉入圈套是

19、合情合理的,但曹操可是一代奸雄,为人又十分多疑,他怎么对周瑜的反间计一点也没起疑心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要全面地分析这个问题,还必须结合上下文,从事件的情势,和人物的性格两方面去思考:情势:当时曹操“率兵百万”,且一路得胜,骄傲轻敌;没想到周瑜毁书斩使,三江口失利,又被周瑜偷窥了水寨布局,曹操不禁又急又怒,因而失去了冷静的判断。性格:曹操多疑。“重才轻德”的用人标准,使得他善于用人,却不信任人,三江口之战,蔡张在前,曹军在后,就体现了曹操对蔡张二人的不信任。而蔡张立水寨,令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恰恰印证了密信内容,让曹操更加怀疑蔡张确实被判了他。周瑜正是看准了曹操的这种心理,才施计成功的

20、。曹操的性格特征除了多疑还有其他侧面吗?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第9段读一下,也许你会得出新的信息。此段可看出,曹操还是聪明,很快就意识到中计了,但狡诈的他明白此刻承认中计只会动摇军心,所以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找借口搪塞过去。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是最复杂的,易中天说“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要想全面了解这位一代奸雄,同学们还是要完整地读一读三国演义。7 .学习人物塑造方法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

21、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六、主题思想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周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七、作业布置1 .周瑜什么时候写的书信?蒋、曹为什么不核对笔迹?是否有失真实性?2 .蒋干并不是内奸。为什么坏了曹操那么大的事,曹操却不杀他?3 .本文故事情节与历史史实有多少距离?对比阅读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相关内容。4 .如果改为“蔡瑁、张允台启“,蒋干、曹操还会上当吗?5 .课外小练笔:以致蒋干为题写一篇小文章,文体不限。作业3指导:小说的内容与史料相同之处:(1)历史上的确有蒋干其人。(2)

22、赤壁之战前,蒋干确曾往东吴游说过周瑜而没有成功。(3)周瑜确曾设宴招待过蒋干并请他参观军营仓库等。(4)有些对话(如周瑜迎接蒋干时说的话)是照录史料,有些略有变化。不同之处:历史中三国中从扬州请来自荐望江东同乡同学两次设宴留宿三天住军营外宾馆招待一次留宿一夜与蒋干同榻而眠未对蒋干设圈套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游说未成功,但未成为笑柄,对其才干是肯定的蒋干是一个口出大言、胸无城府、志大才疏、自作聪明的人小结:历史小说与历史是有联系的。历史小说取材于历史,其基本情节与史实相合。历史小说与历史又有根本的区别,它的内容与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完全符合。因为历史小说不是历史而是文学,文学作品允许虚构,可以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虚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栩栩如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